学佛笔记

禅宗的精神
2024-10-30 08:20

巴 宙

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

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禅宗的特殊性,以便得到一个清楚的观念。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通常途径,是在把佛教梵文著作译成汉文上花了很长时间;注释、宣讲经典;确立新的理论和实践;最后在特定的经典上形成新学派。

禅宗教徒认为,中国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活动上。当一些经典被有缺陷地翻译过来,对要理解的人来说颇有困难;常常是误解了这些经典。既然如此,这些经典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禅宗教徒了解到引经据典的局限,决定不依靠作为宗教文学的书本知识。想从这些羁绊中解脱出来,获得直接的的灵性感受和菩提显现,这就是在成佛途径上先要达到开悟。他们为开悟选定的手段不寻常--可能是棒打、呵斥、说笑话、似非而可能是的言论、打手势,甚至捏鼻子。

对于门外汉来说,可能认为这是胡闹,对禅宗教徒来说,如果这种方法契机,就含义深刻,也许就象电视图象一样清晰,使参学的人随处认识真理。这就是开悟!与此相比,经典会对什么意图有用呢?

禅师为了使直接的方法生效,严格奉行对他们的弟子不清楚地告诉任何东西,弟子必须努力由直接的体验获得认知;当他抱有极小的希望时,开悟会突然感知。禅宗教徒普遍反对崇拜偶像的佛教的传统方式,他们强调弄清每个人自己的佛性;每个人是潜在的佛;佛性和佛要从内部体认,不需要培养,绝大多数禅师甚至拒绝相信外在的佛、法、涅槃和菩提。

依据佛、法、涅槃和菩提等夸大的客观理念,去掉传统的善与恶或涅槃与烦恼那样对比的区别,正象头上安头一样的障碍物。临济(卒于公元866年)是最杰出的禅师之一,曾向初学者提出见佛杀佛的建议,如果他见到阿罗汉、祖师、祖先及亲属时,都要统统杀掉!再者,禅宗佛教徒不会依恋任何东西,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当然,这里的杀应该理解为比喻。

另一个禅师丹霞焚佛的例证,可能看到了上面同样情况的灵光。按照这个禅师的主张,表面的和传统的实践将不会对思想的实现作出任何贡献,依靠外部帮助,就好象企图从书本里学会游泳的人一样--也许,他会在河底找到自己!

基于前面那几段,我们已经注意到在禅宗佛教里 处于支配地位的特征,即:摆脱传统,获得直接的认识,扩展来自内部和不受书本知识引诱的真正的体验,所有这些,可以说属于佛陀开始的特珠传统,祖师又通过很长一段时间使这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这个特殊传统从历史的观点看发出了衰弱之音,当它和禅宗联系在一起时,历史发现了它本身无用的主张。

很多古怪的和陌生的方法,例如,擤鼻子、喝斥、拳打、说自相矛盾的话、反问以及在空中画一个圈,已经被禅师使用,作为指导弟子的方法。在已经记载下来的绝大多数情况里,它可能全然没有任何意思,但是,有时它可能对某一个体有深奥的含义,我们会举出一、二个例子,以便说明我们是否晓得下面禅师的古怪行为的内情:

(1)临济曾经被邀请到军营进午餐,一些军官聚集在门口欢迎他。临济指着附近的一根柱子,问那些军官,这根柱子是属于有知阶层还是无知阶层,军官们不知道回答什么。临济就用拐杖击打那根柱子说:即使你们能找到答案,柱子不会是其他东西,而是一根木桩!后面那几句话是对依从俗例的人的训斥。

(2)兴化是临济的弟子,有一次从马背上摔下来,伤了脚,他就拄着手杖走。他拄着手杖走在寺院的走廓里,问和尚们是否能认识他。和尚们向他打招呼,表示敬佩。他说:我是一个只会讲话的残废法师,而不能走路。他盼望和尚们的回答。和尚们不知说什么。为此,他在当时当地死去了。

倘若这个问题是向我们提出的,我们会说这个问题很可能和不给人类留声机里寄托任何信仰的特殊传统有共同之处,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并非真理。--倘若我们猜想得对,也许那位禅师不会那样快地死掉!

上述例子对我们来说,看起来可能很奇怪,而对初学者来讲,我确信很正常、很简单。其实禅宗根朴实。虽然早期禅宗学者里一些人企图给禅宗穿上神秘的外衣,他们常常说,禅宗是直觉的、超出理智的理解力,即使它意指禅宗专门性的特征,这并不完全是真的。禅宗的本质可能是除了直接的体验外,不是由任何知识媒介所描述的任何东西 。禅宗是普遍的存在。临济给我们的暗示说:先生们,没有发挥佛法的场所,佛法除无价值的琐事外,是不存在的,正象本能的叫声、穿衣、吃饭以及困了睡觉一样。无知者会嘲笑我,个别聪明的人能理解我。献身于外部活动的任何人,俗话说,肯定是个白痴。

具有同样倾向的另一个大禅师马祖,给我们一幅清晰的画面,他说:无论你做什么,你要笑、眨眼、打喷嚏或打鼾--所有这一切都和佛性联系在一起;象愤怒、憎恨和烦恼一类的的事情--也属于佛性,你要让你本人悠闲自在,这就叫解脱,获得了解脱,就没有什么能绑住你,而你就知道没有成佛的理论。

在马祖提出开悟问题的重大时刻,他甚至否认开悟的存在,并且说:我们谈及开悟,因为有愚昧。没有愚昧的起源,因而就不会确定开悟。

显然,这是多么的直率和痛快啊!这不正是禅宗的真正精神吗?

上面的论证导致了我们对禅宗佛教的结论,即从有佛教以来,最直率、最中肯的教派。禅宗重实践,认识到主体是否小心地体验到内部的觉醒的重要性。禅宗是革命的、进步的以及从习惯的理论和实践中解脱。虽然禅宗导源于禅堂,但已经成为远东数千年来的文化生活中的生命力。(李尚全译)

摘自《中国佛教》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给精神导师的劝告

◎ 班迪达对任何有抱负成为传教师或禅修老师的人而言,这一点相当重要──在与学生的联系上,要练习明辨深思,如果与他们有任何关系,须谨记永远要跟随佛陀的脚步,以大慈悲为动机。与正在接受帮助的人变得太亲近或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高贵,一个人的精神风骨

高贵,一个人的精神风骨康 娜有品者高,有金者贵。高贵是一种情怀,是一个人在精神气质上的富足。高贵者不对位卑者颐指气使,也不对位尊者奴颜婢膝,随和而不随意,忠诚而不谄媚,即不仰望,也不俯视,以平视的角度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见月律师的克苦精神

见月律师的克苦精神倓虚大师明末清初时,有见月律师,传三昧老人衣钵,继主千华(即宝华山,)专事宏律。三昧老人,从行门入手,一生持律谨严!临终时,前三天预知时至,鸣楗槌,集众方丈,取紫衣戒本,当众将华山法

学佛的基本精神

◎ 惟 贤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们作为佛子,用网络来宣传弘扬佛法,使想了解和学习佛法的人通过网络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佛的基本精神,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

◎ 王雷泉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佛法不是坐而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一行禅师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佛教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

圣凯法师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示。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的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为和谐奥运、人文奥运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学习地藏经的孝亲精神

演培法师中国人的孝亲思想固然值得称道,而佛法的报恩观念尤为值得赞许,因佛法所说的孝道并不逊于中国儒家,甚至还有超过的地方。不说别的,单以成佛来说,一般以为佛的成佛由修六度万行而来,殊不知孝养父母才是成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楼宇烈:佛教的和平精神

佛教的和平精神实现人类的和睦相处,维护全球的长久安宁,是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愿望。自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理想而奋斗终身,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当前的世界形势,虽然有不少积极的、缓和的景象,但同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