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 仁随喜主要是指见他人行善、修行有所成就或者离苦得乐,心中升起欢喜心。其实随喜是一种很方便的修行方式,不需要出资出力就可完成,是一种彻底的修心的方法,我却觉得要完全如理如法的随喜还是很困难的,
禅对生命的重要性◎ 惟 觉禅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极为重要。佛经上讲,众生有分段生死,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寿命不过六十、七十岁,最多也才一百多岁,俗语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寿命再长,田地房产再多,功
8、追忆恒公阿阇梨上师与心密些许事张玄祥一、契子数日前9月26日大陆上海陈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来电,言及我们的师叔─也同是我的心中心法灌顶法传法师恒公阿阇梨导师,最近期间其舍利子要进塔安厝,问我要
记得在学生时代,有一次,我从台中搭车到竹山,到了竹山已经晚上十点多,临时找不到旅馆住,因为那一天是例假日,每一家旅馆都客满。幸好遇到一位善心的老板告诉我:楼梯下面有一间三角形的小房间勉强可以让我住。在
有位金匠的儿子在舍利弗尊者的引领下出家,他在得到舍利弗尊者给他“观身不净”的禅观题目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却丝毫没有进展。他因此两次回去找舍利弗尊者进一步的指导,但仍然没有的进步。最后,舍利弗尊者只好
“法”里面,最重要的是“四依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我们学佛依靠谁?如果我们依靠的人与方法错误,我们这一生就谈不上成就。这是佛灭度之后,我们面临最严重的一个大问题。佛很清楚,虽然入灭离开我们,佛的心
无论在家出家二众,都可为一切动物作三皈依或四皈依,这是暂时的结缘皈依;犹如先向学校预留学籍,时节机缘一到,方再办理正式入学注册手续。因为不是每只动物都能在放生当下听懂皈依的意义。若听不懂,就不是自誓皈
南师对修证四禅八定给出了明确的说明。什么是四禅八定呢?在《华严经》、《楞严经》中都提到一个共法—四禅八定包括四禅境界以及四个定境,合称四禅八定。初禅,心一境性,到达离生喜乐地。心一境地,依据很多大小
要了解念佛法门对我们的重要性,尤其对于末法的五浊恶世的众生的必要性。学佛的目的一定要称合佛的本怀,佛的本怀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超越轮回的无住、无念的那种境界,所以学佛是最终
一、 众生即佛,杀众生即杀佛,救众生即救佛水陆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因无明业障,轮回受苦,劣为异类畜生,一旦业惑断尽,因缘和合,自可超脱六道,同证佛果。我今幸得为人,彼今不幸沦为异类
在中国,有死人或者什么事情,就要请和尚去念经,这叫赶经忏。有一个以给人念经,来维持生活的法师。有一次,他去给人念经,念经多数在晚间念,念完了经回来,大约晚间十二点钟。他经过一个村庄,村庄的狗就吠;有个
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禅师回答:“用功!”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
定力对于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修行者从实践中悟得。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世人学成一门技艺、成就一项事业,也无不要靠定力也。学文者要靠定力,有定力,方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有定力,方可博览群
持戒如修行行良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它指示我们方向;持戒如轨道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持戒如修城池可以防护外人的侵犯;持戒如带水囊可以解除人生旅途上的干涸,让我们不生起贪欲心、瞋恨心,不会为非作歹,如
修定更是要有佛教的师承!自以为是的话,必出障碍。无师不能自通。佛教修定,首重师承,必依明师,而非名师!修定要具足各种资粮,无师不得而知。修定要具足因缘,无师不得而知。修定出现各种触受,乐受,其从何处来
广义上,自己的师父都可以叫“轨范师”。比如受戒的可以说“轨范师存念!……请轨范师为我亲教师。……”但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轨范师一词逐渐有了两种主要的内涵。第一种,相当于一种头衔或学位。某某轨范师,就
出家阿阇黎又作出家阇黎。五种阿阇黎之一。阿阇黎,为梵语a^ca^rya 之音译,意即师范。出家阿阇黎即指传戒时之戒师。又初出家时所依之授业师,亦称出家阿阇黎。羯磨阿阇黎又作受戒阿阇黎,梵语karmac
此时你要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就像孩子搬不动大石头,祈求父母的帮助就可以搬动了一样。所谓的加持,就是加被、摄持。上师三宝以绝对的慈悲和遍知的智慧加诸神力于祈祷者身上,而祈祷者唯以信心
梵文Acarya音译为阿阇梨,阿奢黎,阿舍梨等,意为师范,规范师,也有翻译为正行等。指以规范而矫正弟子之行的导师。本来指督导弟子阅读理解吠陀典的婆罗门,佛教中也借用此语。在小乘四分律中有五种阿阇梨名目
有很多人十几年努力下来还是一无所有,每天想着开悟,每天都想着高深大法,每天想着闭关,不去种好的种子,不从小处着手。最后,看样子修行好像很不错的,但是却一直贫困潦倒,做任何事情都不顺,这就是好高骛远之故
当你一直觉得自己钱不够用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匮乏的心态。匮乏的心态不可能带来富足的结果。正所谓迎财神,就是永远保持开放、包容、知足和慷慨的心态。所谓的开放、包容,我们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一种慈悲心。有慈悲
在大乘密宗中,有很多善巧方便的转化道,可以把饮食转为修行,不但不折损福报,反而还会积累增长福报。我们在吃饭、喝茶,甚至喝水之前,首先要供养上师三宝。先念一个简单的供养偈:“供养上师,供养佛,供养法,供
很多师兄认为唐密中并没有四皈依,只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独藏传佛教中是四皈依。其实在密教中,阿阇梨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在藏传佛教,在唐密中,诸多祖师翻译的很多经典,也清楚的写出行者应视阿阇梨如佛
阿阇梨又作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阿阇梨有五种:(一)出家
一个人能够生活并不需要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却很多。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贫穷的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相比之下,我们都是富足的。你家里有没有多余的东西?肯定有。有没有多余的衣服从来不穿的?肯定
由于社会型态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与恐惧,导致身心失调――情绪不稳定、忧郁、躁郁、偏激、多疑,令家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人心须要有安定的力量。什么力量能够令人心安定呢?禅的清净智慧力。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