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能够生活并不需要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却很多。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贫穷的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相比之下,我们都是富足的。
你家里有没有多余的东西?肯定有。有没有多余的衣服从来不穿的?肯定有。家里的角角落落,有没有从来不用的东西?肯定有。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富足的。如果还想拥有更多,本质上就是贪心,佛菩萨会满足你的贪心吗?
其实你已经拥有很多东西,你可以去帮助别人。如果你是以你所拥有的去利益众生,那么佛菩萨一定会帮助你。你越是想要利益众生,佛菩萨肯定会给你更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很多人说自己修行不灵,其实很重要的是,你要好好深入观察自己的心。
你求这个愿望,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什么。你真的是为了利益众生吗,还是你以利益众生作为借口?

佛陀传授这么多法门,最终是要开发我们本来的性德,开发本来的如来智慧德相,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具足自利利他的功德。
可是我们很多道友修行的发心不是那么大,可能就是为了自己生意做得好一点,生活过得好一点,所以来求高深大法。
这些动机当然跟无上菩提不相应,所以有些道友就觉得自己修行以后好像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就对法失去信心。
高深大法是帮助我们证悟无上菩提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求一个幸福人生,这个肯定不相应。
法为什么不灵?不是法不灵,是我们的心和这个法不相应。
我们要观察自心,反省自己,同时一定要对佛陀、对佛法、对自己有信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具足如来藏,需要通过修行来开发我们的佛性。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求财、求官、求事业发达等等,佛陀也允许我们有这样的愿望,但是我们要求之得法——把心量放大,为了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好好修行。
End
◎ 宣 道 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时候,头部时常疼痛,于是请他的大弟子仲敦巴用手抚触他的头,果然头痛就没有了,阿底峡尊者对着仲敦巴说:这是因为您的心意非常的善良(指菩提心),所以用手抚触我的头部,我就没有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8、追忆恒公阿阇梨上师与心密些许事张玄祥一、契子数日前9月26日大陆上海陈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来电,言及我们的师叔─也同是我的心中心法灌顶法传法师恒公阿阇梨导师,最近期间其舍利子要进塔安厝,问我要
儒家以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形态,殊不知大同世界虽然良善美好,却未尽善尽美。大同世界虽然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是毕竟还有夭折、失偶、衰老、丧子、残废和疾病的现象,这就是佛经所说的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一个居士,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使佛法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启开人们的智慧,达到利益众
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要在那些歧视的目光里找回你做人的尊严。受到压抑才知道奋战,受到排挤才知道竞争。弹簧背负着重量的压抑,始终没有放弃反弹的欲望;大颗粒沙砾受到挤压和颠簸,才知道奋力冲在一桶沙砾的最上层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一、戒杀是远离天灾人祸的良药无论是水中游鱼类还是地上走兽类,抑或空中飞行类,其灵明觉知之心同人类并无二致,只是因为宿业深重,致使形体与人不同,并且口不能言,至于它们求食避死的情形,都与人类相同。我们由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与深层生态学的产生西方文明传统是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人类中心主义相信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只是为人类所利用的工具,人类优越于自然万物,与其他生物无伦理关
黑财神藏名(臧哈纳玻),乃是五方佛里面的东方金刚不动佛,为了利益娑婆众生能脱离穷困之苦恼而化现,主要为驱除所有恶运纠缠,并使一切善愿都能心想事成圆满无碍。据莲华生大士所说,金刚手菩萨在北方夜叉净土世
唐仲容:在现实中成佛的精要法门缘起性空是大乘的一实相印,在缘起法上观实我实法之不可得,即是最具体的大总持法门,离此就没有真实的佛法可言。而缘起法包罗万象,大至宏观的人生、宇宙——现象界,小至微观的因果
广义上,自己的师父都可以叫“轨范师”。比如受戒的可以说“轨范师存念!……请轨范师为我亲教师。……”但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轨范师一词逐渐有了两种主要的内涵。第一种,相当于一种头衔或学位。某某轨范师,就
出家阿阇黎又作出家阇黎。五种阿阇黎之一。阿阇黎,为梵语a^ca^rya 之音译,意即师范。出家阿阇黎即指传戒时之戒师。又初出家时所依之授业师,亦称出家阿阇黎。羯磨阿阇黎又作受戒阿阇黎,梵语karmac
此时你要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就像孩子搬不动大石头,祈求父母的帮助就可以搬动了一样。所谓的加持,就是加被、摄持。上师三宝以绝对的慈悲和遍知的智慧加诸神力于祈祷者身上,而祈祷者唯以信心
梵文Acarya音译为阿阇梨,阿奢黎,阿舍梨等,意为师范,规范师,也有翻译为正行等。指以规范而矫正弟子之行的导师。本来指督导弟子阅读理解吠陀典的婆罗门,佛教中也借用此语。在小乘四分律中有五种阿阇梨名目
有很多人十几年努力下来还是一无所有,每天想着开悟,每天都想着高深大法,每天想着闭关,不去种好的种子,不从小处着手。最后,看样子修行好像很不错的,但是却一直贫困潦倒,做任何事情都不顺,这就是好高骛远之故
当你一直觉得自己钱不够用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匮乏的心态。匮乏的心态不可能带来富足的结果。正所谓迎财神,就是永远保持开放、包容、知足和慷慨的心态。所谓的开放、包容,我们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一种慈悲心。有慈悲
在大乘密宗中,有很多善巧方便的转化道,可以把饮食转为修行,不但不折损福报,反而还会积累增长福报。我们在吃饭、喝茶,甚至喝水之前,首先要供养上师三宝。先念一个简单的供养偈:“供养上师,供养佛,供养法,供
很多师兄认为唐密中并没有四皈依,只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独藏传佛教中是四皈依。其实在密教中,阿阇梨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在藏传佛教,在唐密中,诸多祖师翻译的很多经典,也清楚的写出行者应视阿阇梨如佛
阿阇梨又作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阿阇梨有五种:(一)出家
一个人能够生活并不需要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却很多。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贫穷的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相比之下,我们都是富足的。你家里有没有多余的东西?肯定有。有没有多余的衣服从来不穿的?肯定
密教金刚部之中,有一尊非常特别的金刚本尊,说特别乃是由于此本尊虽然不难听闻名号,可真正了解乃至于修持者几乎是凤毛麟角,宣说此本尊法的大德,亦屈指可数。就目前来说,关于此本尊最为人所了知的,就是一条心咒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堕落三途,
人的心性就如一杯水,淡淡的清水里没有掺杂任何杂质。但如果在水中放入一些酸甜苦辣咸的东西,这杯水很快就会变质。人的思想也是,想法越多越复杂,越容易变质,而坦然接受现实,面对现实才是我们应该过的中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