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阿赖耶识的本质
2025-04-11 10:57

大圆满的意思,就是指在心的一刹那间已经圆满基、道、果的所有万法。

也许有人会反驳道:如果说在一瞬间的阿赖耶识上,圆满了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我还能够理解,但佛的智慧怎么会圆满于阿赖耶识之上,佛的智慧怎么会是阿赖耶识呢?

其实,阿赖耶识的本质,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来藏。阿赖耶识只是它的形式或现象,所以在一刹那的阿赖耶识当中,具备清净与不清净的一切。

“阿赖耶识”就是宇宙的“心”,蕴含真性“折射”苍穹宇宙一切法,所以,阿赖耶识又被称为“如来藏心”。阿赖耶识无法被“破除”,因为他是真性的幻想,却不是习气和业力,就好像灯泡上面附着了灰尘油泥,油泥和灰尘可以被清洗,但是灯光无法被任何手段清洗,只能将阿赖耶识的“识”,转化为“智”(大圆镜智性清静,大光明;密教称之为金刚智),就是当破除了阿赖耶识一切的业力习气,妄想波动之后,阿赖耶识的储存记忆彰显,真性智慧光明投射在“存在感”的世界之时,将光明“内照”,不去摄受“存在感”宇宙万有万法,“真性”反观内照,就可以将“照”的“识”,在真性“无存”当下,“光明无存”折射出“识”性存在的“虚妄”,一切对于万法的认识没有了,迷幻消失,当下顷刻就是清净圆觉的寂灭原照,那就是阿赖耶识“前身”,破除“诸法诸相’的源头,就是真性的原始,就是寂灭无存。这就是“转识为智”,当下解脱。

阿赖耶识在三界内累世累劫的轮回流转,积累不同世界的幻想,形成的习气业力,会形成对于三界,对于宇宙过去法界,通过业障折射的回忆,形成的回忆,就是幻想,这个幻想,就是构成灵魂的根本。所以,为什么我们睡觉了会做梦,你的眼、耳、鼻、身、意都休息了,大脑处于修养,没有“主观”意识的反应,可是梦境之中,各个世界的场景,却清晰可见,甚至会梦到古代,一切生活的场景都历历在目,清醒无比。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在修行禅定中,意识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心灵感受不同的世界,体会不同境界内,无数细致、具体、清晰而真实的体会,因为心灵与意识,都是妄想习气与业力因果的构成,蒙蔽了真性,在真性复苏的过程之中,会在禅定中出现阿赖耶识的累世妄想形成的感受,与不同世界,不同空间众生的业力因果相续,这些妄想业力的积累,就是“五十阴魔”真正的实质构成。

这些“感受”都是你的“表面自我”,意识流波动静止之后,灵魂深层记忆的反应;而灵魂,却是累世劫形成的“妄想”组合。所以,你们无论是睡觉,还是清醒,无论是工作,还是吃饭,无论是思考,还是禅定,都是灵魂累世劫形成的“妄想”在活动,他们一刻不停的反应他们的习气爱好,妄想与愿力。

End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十一讲、末那与阿赖耶识

第十一讲、末那与阿赖耶识【1】第七末那识八识中的第七识是末那识,义译为意,此即《广论》所称: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末

陈兵: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7:修行的本质

47:修行的本质真正的修行就是如法修行。在于五蕴、六根、六尘所对应的点点滴滴。在于起心动念,当我念头起来,晓得此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和终止。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我这念头起来是贪、嗔、痴、慢、疑?

佛法的本质是无为法

追求往生的人,都认为这里不好,那里好,所以才希望自己死后能离开这里,到那里去。他们的心中还有这儿不好、那儿好,红尘不好、佛国好的分别,说明他们还有二元对立,而且根本就不想破除这个二元对立。因为,执著于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区别

其实,阿赖耶识这个词也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唯识宗所说的,属于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另外一个就是表示如来藏的阿赖耶识。二者虽然名称一样,但实际上是大不一样的: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的,但同时也是无常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宇宙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心」、「一切物」,总名叫作「一切法」。一切法的总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叫作「阿赖耶识」,凡夫便是「地狱」、「畜生」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九章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九章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宇宙既是这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换一句话说:便是宇宙充满在这阿赖耶识之中,不过宇宙在这阿赖耶识中,并不是如同我们人所见的景况,这宇宙是不纯洁的、不清净的,是无穷复

唐仲容:关于佛学的本质

编者按:四川巴中唐仲容居士十六岁即双目失明,由于精进勇猛,以耳代目,读了很多书,并有独特的认识。此文是他在农历年节口授其弟写成的,思想新颖,可供研究佛学同人的参考。经论里常常有这样一句话:心佛众生,三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在阐明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困境之后,我们要转移到另一个主题上禅的本质及其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助益。在还没有进入这个主题之前,必须先说明,这里所讨论的禅是指中国的禅宗,因

方立天: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

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天台宗人很重视探索、阐述建构诸法实相论。诸法泛指一切现象、一切存在;实相指真实的本相、无差别的实在、不变的真理。早期佛教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观念立三法印,作为佛教思想的

不净观生命本质

不净是人体和其他生命的本质《清净道论》中指出,尸体和生人的身体是同样不净的。但是,生人的身体被其外部的装饰所遮蔽,所以常人并不习惯认识到它的不净相。除人体多处组织和器官储存涕、汗、尿、便等解剖常识外

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方立天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禅宗经历了准备、兴盛和

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

据三无性论卷上载,唯阿摩罗识无颠倒、变异,故谓之如如。转识论则谓,实性即阿摩罗识。又据十八空论载,阿摩罗识乃自性清净心,然为客尘所染,而谓之不净。据金刚三昧经载,众生一切之情识皆转入庵摩罗。至于阿摩罗

阿赖耶识的简介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

阿赖耶识的本质

大圆满的意思,就是指在心的一刹那间已经圆满基、道、果的所有万法。也许有人会反驳道:如果说在一瞬间的阿赖耶识上,圆满了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我还能够理解,但佛的智慧怎么会圆满于阿赖耶识之上,佛的智慧怎么会

阿赖耶识的功能

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有四种比喻,恰好说明它的功能与特色:一

阿赖耶识的功能有哪四分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

阿赖耶识的意义是什么

学佛的人一定要对宇宙一切诸法的体相业用,有如实无误的尔又全面的了解,然后方能无挂无碍,具备一切智智。如果学人尚有一法不明,一理未通,这样便有一分迷事与迷理的无名存在,当然就不会获得大自在与大解脱。学佛

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

阿赖耶识的因相和果相是什么

什么是「阿赖耶识」的「因相」呢?就是具足「一切」善恶「种子」的这个「阿赖耶识」,它在「一切时」当中,「与彼杂染品类」的「诸法」,以这个第六意识的「现」行来当作「因」,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种子起现行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一般人

什么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

为什么有阿赖耶识

这就好像问:为什么有这个世界?佛教不主张问此类问题。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但我们总想以这有限的能力考察无限,提出一些超过现有理解力的问题,自然难以找到答案。我们的一生能积累多少经验?人类几千年历史又能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