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阿赖耶识的功能有哪四分
2025-04-11 11:06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

相分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

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

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见分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虽然是妄见,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减的。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这就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这就是八识的四分。

End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十一讲、末那与阿赖耶识

第十一讲、末那与阿赖耶识【1】第七末那识八识中的第七识是末那识,义译为意,此即《广论》所称: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末

在修道人眼中,特异功能到底是什么?

壹特异功能,其实就是人的本能。通过修行,人人都可以拥有。我知道,很多人练过气功,对修道、宗教等事情很感兴趣,可是练了多年,也没出功能。这里原因有两个,一是你没得真传,二是你目的不纯。没得真传这个原因好

陈兵: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

魏德东:宗教的当代功能

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将会逐渐衰弱直至灭亡。早在1710年,英国的托马斯沃尔斯顿就为宗教的灭亡预定了日期。他认为宗教不过是原始时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区别

其实,阿赖耶识这个词也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唯识宗所说的,属于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另外一个就是表示如来藏的阿赖耶识。二者虽然名称一样,但实际上是大不一样的: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的,但同时也是无常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宇宙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心」、「一切物」,总名叫作「一切法」。一切法的总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叫作「阿赖耶识」,凡夫便是「地狱」、「畜生」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九章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九章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宇宙既是这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换一句话说:便是宇宙充满在这阿赖耶识之中,不过宇宙在这阿赖耶识中,并不是如同我们人所见的景况,这宇宙是不纯洁的、不清净的,是无穷复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

据三无性论卷上载,唯阿摩罗识无颠倒、变异,故谓之如如。转识论则谓,实性即阿摩罗识。又据十八空论载,阿摩罗识乃自性清净心,然为客尘所染,而谓之不净。据金刚三昧经载,众生一切之情识皆转入庵摩罗。至于阿摩罗

阿赖耶识的简介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

阿赖耶识的本质

大圆满的意思,就是指在心的一刹那间已经圆满基、道、果的所有万法。也许有人会反驳道:如果说在一瞬间的阿赖耶识上,圆满了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我还能够理解,但佛的智慧怎么会圆满于阿赖耶识之上,佛的智慧怎么会

阿赖耶识的功能

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有四种比喻,恰好说明它的功能与特色:一

阿赖耶识的功能有哪四分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

阿赖耶识的意义是什么

学佛的人一定要对宇宙一切诸法的体相业用,有如实无误的尔又全面的了解,然后方能无挂无碍,具备一切智智。如果学人尚有一法不明,一理未通,这样便有一分迷事与迷理的无名存在,当然就不会获得大自在与大解脱。学佛

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

阿赖耶识的因相和果相是什么

什么是「阿赖耶识」的「因相」呢?就是具足「一切」善恶「种子」的这个「阿赖耶识」,它在「一切时」当中,「与彼杂染品类」的「诸法」,以这个第六意识的「现」行来当作「因」,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种子起现行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一般人

什么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

为什么有阿赖耶识

这就好像问:为什么有这个世界?佛教不主张问此类问题。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但我们总想以这有限的能力考察无限,提出一些超过现有理解力的问题,自然难以找到答案。我们的一生能积累多少经验?人类几千年历史又能积累

禅宗五家:临济宗:关于特异功能的开示

明奘法师关于特异功能的开示:我的朋友在一场突然的人生经历后获得特异功能,这是怎么回事?我的朋友经过一场突然的人生经历,好象大梦一场,梦醒后,忽然对佛学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