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旃延在阿盘提国宣化后,想回到舍卫国听闻佛陀说法,在途中,见到一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的啼哭,尊者一见,不觉油然的生起同情的怜悯心,他怕这个妇人因失意的事想不开,而投水自杀。因此,他就向前问道:
有一次,释迦世尊带著五百个比丘弟子,从拘留国游化到黈罗欧吒国,由于佛陀的圣德和声望的感召,当他尚未到达时,关于他的种种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也轰动了全国。当他开始为黈罗欧吒国的人民说法的那天,真是万人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是小乘之极果,是果位名称。阿罗汉(Arhan)为梵语,华译成三种义理: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在再
佛门中有许多佛菩萨,无论是哪一位对修行都是有帮助的。在这众多佛菩萨当中,有些人就选择了供奉旃檀功德佛。虽然选择供奉这位佛菩萨,可是对它并不了解,为此就想知道旃檀功德佛什么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以下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缘觉乘又叫中乘佛教。中乘是指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中乘
辟支佛,即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
想蕴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又、《成唯识论》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想蕴的想,即心所有法中遍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四无量心,梵文Caturapramāṇāḥ,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佛教常识答问·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
佛陀在世时,讲过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四大构成的。是哪四大呢?地、水、火、风,这四种因素构成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那么,四大皆空是不是指的地、水、火、风都是空无的呢?其实还不是的。有关四大,在《圆觉经》中有
十八界是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
“千僧斋”顾名思义是大众供养千僧的斋会。《大智度论》卷三载︰“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千僧斋亦相当盛行。如陈后主至德四年(586),诏请智顗
辟支佛: 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因因缘成熟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即自证四果,入无余涅盘
阿罗汉、辟支佛一、 阿罗汉闻声而开悟释尊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圣谛的道理,五人听后,从而证得了「阿罗汉果」。其后还有很多佛弟子成了阿罗汉,因为他们都是听了佛陀说法的音声
所谓“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就是说供养一万个受持五戒的佛教徒,不如供养一个证得声闻乘初果的阿罗汉。大家想想看,最关键的问题是:与佛法解脱六道轮回相应!所谓“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就
大乘佛教兴起後,将圣者分为三类,以不同证悟方法来分别,缘觉乘,声闻乘及佛乘,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而佛乘的最高果位是成佛。阿罗汉和辟支佛都是修习楞严大定的过程中已证到的暂时果位,虽已了分段生死,但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
唐佛教宗派。属禅宗,亦称牛头禅。贞观十七年(643),法融入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修禅法。后经禅宗四祖道信认可,为牛头禅初祖。自是参禅人众,法席大盛。该宗认为人生若梦,万事皆空,世人以
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来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源三种烦恼,一为
般若在佛教里还包含了五个层面。一是实相般若,二是境界般若,三是文字般若,四是方便般若,五是眷属般若。眷属般若通俗的说就是大智慧的亲戚。比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中最根本的,
通俗的说“般若”既是大智慧的意思。它不局限于佛教,而是一切宗教,这种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越凡人的智慧。这个智慧不仅仅是精神上思想上的,还包括身体上的,大约就是神通了。般若就
诵经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菜
华严三圣,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主尊为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最重要的助手文殊普贤菩萨为左右侍俸着。经中讲,《妙法莲华经》是由文殊传授而来,由普贤传授下去(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文殊、普贤
什么是共业?共业就是许多人在一起做事,而造的业。比如,你的百前世,、和许多人一起,杀猪宰羊,这就是共业。比如,你前世和别人一起修建寺院,有大善业,这个也是共业。共业,就是到报应来的时候,参与共业的所有
佛塔代表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佛塔最初是用来供奉舍利、经卷以及法物的,佛塔在早期时候又被称为是塔婆、浮图、浮屠等,所以人们常说的七级浮屠其实指的就是七层佛塔,据说在佛教中,七层佛塔是最高级别的佛塔。
五百罗汉第肆拾玖尊富那夜舍尊者,古印度华氏国人,姓瞿昙。胁尊者之弟子,马鸣之师。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一祖。尊者法相所现为端然静坐,身披挂络,双手笼于袖中,发须卷曲,面目庄重慈和,有端庄冷凝之貌。尊者智
奢摩他此云止。涅槃经云: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来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
大迦叶尊者阿罗汉持正念离系缚7~2正念勤奋者不乐于系缚如天鹅离池放弃其居所佛陀和众比丘在王舍城结夏安居,安居结束之前他告诉比丘们:“两个星期后将离开王舍城”,于是大家开始做些准备工作。当大家看到大迦叶
贝拉西沙尊者阿罗汉了达空无相7~3他们不积聚如实知进食于空无相中心智获解脱不留欲痕迹如鸟游虚空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贝拉西沙尊者。贝拉西沙尊者进村子里化缘时,在途中停下来进食后又继续化缘
第七品 阿罗汉品名医耆域阿罗汉断除一切烦恼系缚7~1路行尽无忧悔解脱一切事物完全不受系缚已不再有苦恼佛陀居住在名医耆域建在芒果园的精舍时, 提到以下的事:有一天,提婆达多恶念作祟,试图谋害佛陀。他从山
阿那律陀尊者阿罗汉境界难以测度7~4他们诸漏已尽不再贪着饮食他们以空无相以解脱为宗旨行径如鸟翔空其踪迹不可寻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阿那律陀尊者。阿那律陀尊者的袈裟已经破烂,想到垃圾堆里找
小沙弥证阿罗汉果心中无想无欲无波寂静7~7内心很平静语业也平静正智而解脱内心得安稳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小沙弥,他是提舍尊者的徒弟。这位小沙弥七岁接受剃度时,提舍尊者教他观想发、涕、
摩诃迦旃延尊者平息欲念如御者驯马7~5寂静诸根欲如御者调马离我慢无漏诸天人羡慕佛陀居住在毗舍佉兴建的鹿子母讲堂时,有一次提到摩诃迦旃延尊者。有一天,帝释率众天神到鹿子母讲堂顶礼佛陀,因摩诃迦旃延尊者外
诱惑比丘的女人阿罗汉无欲寂静7~10树林甚迷人众人不喜悦无欲者离欲不求诸欲乐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妇女。这位妇女在一处破旧的花园中,看见一位比丘结跏趺坐,正在禅修,就故意对比丘宽衣解
舍利弗尊者 阿罗汉不再造业7~8无错信知无为断一切系缚者放弃一切欲念是真尊贵人士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舍利弗尊者。有一天,有三十位比丘来祇树给孤独园礼敬佛陀,佛陀知道他们证得阿罗汉果的机
舍利弗尊者阿罗汉不再生死轮回7~6无愤恨如同大地坚定稳固如要塞如海洋没有淤泥明晰清净无轮回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舍利弗尊者。 有位比丘对舍利弗尊者怀有怨恨,向佛陀告状,说舍利弗比丘对他如
舍利弗的幼弟阿罗汉居止处一切安乐7~9无论村落或林间甚至山谷或平地那里住着阿罗汉那里就幸福安乐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离婆达尊者。离婆达是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是家中惟一没有出家的人,父母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
阿罗汉按巴利语应翻译为“阿拉汉”。“阿拉汉”是对佛陀如来修行至阿罗汉果位阶段时受到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涉及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在阿罗汉果位时应供应真。依
北传佛教所指的阿罗汉有二,一指声闻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恼,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北传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各有其护持的主要对象,
在原始佛教后期,释迦涅槃后的第三次结集,围绕佛与阿罗汉的成就是否一样,僧团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人认为阿罗汉与佛的成就一样,最后皆入无余涅槃而解脱。又一派人认为阿罗汉与佛的成就是不一样的,阿
声闻、缘觉属于阿罗汉层次。直接在佛陀座下证得四果的阿罗汉,称为“声闻”;在佛陀座下学好道,在无佛之世证悟了四果,称为“缘觉”。他们彼此的果位大致相同,眼中的世界都是四大种性(即地、火、水、风四大种),
学佛的人都知道,佛、菩萨、阿罗汉都是佛教的果位。这些果位,代表着修行者不同的境界。按照大乘经典的说法,阿罗汉这个果位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果位是凡圣有别的界线,也就是说,你若证到了阿罗汉这样的果位,那么,
佛法讲究实证实修,我们先讲一下小乘声闻四果,就是声闻乘佛教修证所得的四果。须陀洹是初果,意思是“入流”。修行者断除了知见上的迷惑,获得清净的法眼,看清了解脱得道路,达到这样境界的修证境界称为须陀洹。斯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凡夫有四个颠倒:以无我为有我,以无常为常,以垢为净,以苦为乐。《金刚经》讲无我,可是众生处处执我,一生之中没有一念不是为了这个我。这是第一倒。人生无常,只是肥皂泡,可是众生只是看到肥皂泡的五颜六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