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一位对佛经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佛教人士。作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侍者,不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而且充分发挥了他强闻博记的特长,凡是佛陀讲过的佛经,多由他记忆整理传世,现存佛教经典中,凡是以“如是我闻”四字作为卷首语的,均系阿难陀亲听佛说而记录下来,故有“多闻第一”之称。
作为佛陀的侍者,他从不媚上压下,以势欺人,而是主张强弱互济,男女平等,竭力劝请释迦牟尼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使佛教僧团拥有僧尼二众。三是作为释迦牟尼的后继领导人,保证了僧团的和睦友善,没有出现大的事件和失误。阿难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最后一个证果的,其中很大原因是下面这个故事造成的:
阿难尊者在当时的僧团中年龄最轻,相貌非常端严,聪明而多闻,佛陀很喜欢他。一天乞食回来,佛陀到处也找不到阿难陀。罗睺罗尊者和其他的比丘都说没有见过他。只有一个比丘报告,说他好像看见阿难陀在邻近“不可接触者”的村落中乞食。于是,佛陀便叫那比丘前去找他。那比丘找到阿难陀回来,但同时带了两母女到精舍见佛陀。那女儿的名字叫摩登伽。
佛陀细听阿难陀这天迟回精舍的原因。数星期前的一天,阿难陀乞食后回精舍的路上,突然感到口渴。他在“不可接触者”村里的一个井边停下来。这时,他看见摩登伽女正把木桶放下井里提水。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子。阿难陀向她请求一点水喝,但她拒绝了。她告诉阿难陀她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因此怕给僧人供水时会污染他。
阿难陀对她说:“我很乐意接受你的水。请不要怕污染我。”摩登伽女便立刻给他供水。她觉得自己对这个英俊和蔼,说话温文的僧人很顷慕,对他充满爱意。她彻夜难眠,满脑子都是阿难陀。那天之后,摩登伽女每天都呆在井边,等候着看他一眼。她说服母亲请阿难陀回家吃饭。阿难陀接纳了两次邀请。但当他发觉这少女恋上了自己,便再没有应邀了。
摩登伽女对他日思夜想。她逐渐消瘦。最后,她忍不住向母亲倾诉她对阿难陀的爱意,并表示希望阿难陀还俗与她成亲。她的母亲呵责她这般愚昧,爱上一个僧人是没可能有结果的。但摩登伽女坚持她宁死也不会放弃阿难陀,以期他会对女儿的热情有所反应。她来自摩登伽族,对当地一些邪教药物是有点认识的。
那天早上,摩登伽女在街上见到阿难陀,便央求他再到她家里吃饭,说这将会是后的一次。阿难陀有信心自己可以对她们母女说教,使摩登伽女放弃对他的痴恋。但在喝下了药的茶之前,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说教。当他感到双脚麻软,头目眩晕的时候,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刻运用呼吸来抗衡药力。来找他的比丘发现阿难陀的时候,他正跏趺而坐。

佛陀慈和的问摩登伽女:“你很爱阿难陀比丘吗?”摩登伽女回答:“我全心全意地爱他。”“你爱他什么?是他的眼、鼻、还是口?”“我爱他的一切,他的眼、鼻、口、他的声音、他走路的姿态。大师,我喜欢他的一切。”“除了他的眼、鼻、口、声音、走路等,阿难陀救灾有很多你未知道的美德。”“它们是什么?”佛答:“他的爱心就是其中一样了。你知道阿难陀比丘爱什么吗?”“我不知道他爱什么。我只知道他不爱我。”
“你错了。阿难陀比丘其实是爱你的,只不过不是你渴求的那种爱罢了。阿难陀爱解脱之道、自由、平和、喜悦。由于他对自由和解脱都有所体验,阿难陀的脸上常常挂上笑容。他又爱所有的众生。他希望将解脱之道带给所有的人,使他们都能够享受到自由、快乐与平和。摩登伽女,阿难陀的爱,是来自了解与解脱的。他这种爱不会像你那种爱,给你带来痛苦和绝望。如果你是真的爱阿难陀的话,你便会明白他的爱,而且更会让他继续生活在他选择的解脱之中。假如你也知道怎样像阿难陀比丘般去爱,你便不会再痛苦和感到绝望了。你的痛苦和绝望都是来自你欲私占阿阿难陀。这是一种自私的爱。”
摩登伽女望着佛陀说:“我怎样才可以像阿难陀那样爱?”“摩登伽女,如果你爱阿难陀如爱一股爽朗的清风一样,你自己也会变作一抹清风。你那时便可以把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和压力都一并消除。”摩登伽女高兴不已,立即伏在地上向佛陀求受比丘尼戒。
这个故事还说明佛陀的爱,不是执着的偏爱。他没有因为爱阿难陀,而憎恶伤害阿难陀的摩登伽女,同时以极大的爱心让摩登伽女持戒。

End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问:广大之宇宙是何原因造成的?(妙元)李炳南答:来函中言,常与朋友谈佛,每遭不易解李炳南答,故来质问。居士学佛未久,何能先谈此等问题,莫若埋头读书,到时自能明了。就以此问而言,详细则连篇累牍,简要恐不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老法师给
◎ 生 西纵然是胸怀宽广之人,如果性情疏懒,那么很多事情也不可能圆满成办,就像海底之石一样无利无害,此也是放逸所生之过失。有些人胸怀宽广、心胸大度,对事情的得失并不斤斤计较。他人骂他几句,或当面指摘其
吠舍离不仅是佛陀最后开示法义、并告知弟子们自己即将入灭之地,还有许多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亦在此发生。就在吠舍离,佛陀做了一个足以在僧团和当代社会激起惊涛骇浪的重大决定,那就是女众终于得以受戒进入僧团学法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 禅 心依照《中阿含经》,很久以前有轮王出世,名叫顶生,奉持斋法并修行布施,国中有贫困的人就给他财物,后来经历很长时间,然而国中还是有贫穷的人,又没有给他财物,因穷就偷盗别人的财物,被主人捉拿捆绑,
贫苦及多病的十种原因贫苦的十种原因1、亲自窃盗他人财物。2、教别人偷盗。3、看见别人偷盗,加以称赞。4、看见别人偷盗,心生欢喜。5、侵犯或剥夺圣贤维生的物品。6、减少或撤走父母的维生物品。7、看见别人
大安法师 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贵,有的低贱?有的坎坷痛苦一生,有的非常安逸快乐一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
今天的道人不懂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法,不得不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道路。一类人是修炼那些随处可见可学的道术,可这样的道术,却很难修成正果;另一类人的修炼,迷茫于难遇的修真法门。1今天人们知道道门崇尚修命
佛法论梦之起缘,约分为五: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行引起(未来事实)。梦之起作用者,乃独头意识,亦称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之潜意识。意识具分别明了功能,独头意识乃意识之影子。独于睡眠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可您是否发现:刚开始运动时,头几年是少生病了,体质也强壮了。可再往后,即便多锻炼,也没少进医院,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这往往都是重运动轻食疗而导致的。很多中老年人每天花几小时运动,可饮
一般女性40岁以后,皮肤开始变黑,嗓门变粗,腰围增加,肚子凸起。然而,宋美龄60多岁时,仍然身材适中,体重始终保持50公斤左右。她的肌肤依然白净,柔软润泽,青春焕发,光彩照人。80多岁,面容依然姣好,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支撑身体最重要的关节,太极拳运动虽不是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但由于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经常有一腿支撑重心,所以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很大,膝关节的正确锻炼则更要。 一、
◎陈亦新:您认为事部瑜伽有作用吗?●雪漠:当然有作用。当你还没有真正契入空性时,你必须借事部瑜伽来净障、生起信心、集聚资粮,用宗教仪式净化你的心。这时,世俗中的许多东西还会污染你的心,你就用事部的那种
【经典原文】(佛言):睡眠集会之为事,又懒惰而不精进,忿恚为自之标识,此是败亡者之门。--《经集》【白话解】天神请问:请教为何有人生活中会遭受失败甚至毁灭,请世尊告诉我们,关于他们遭受失败甚至毁灭的原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
相传在禅宗创立时,佛祖赐给摩诃迦叶两件宝物,一件是紫金钵盂,另一件就是木棉袈裟,那时候,佛门弟子一般是依靠布施和乞讨为生,经常居无定所,风餐露宿,而佛祖传下的这两件“温饱”器物倒也非常的实用。公元52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
佛经中说四大天王部下各有八位将军,韦驮是南方增长天王的部将,位居32位天将之首。■ 韦驮菩萨的来历:相传,在韦陀菩萨为法意太子时期,他作为转轮圣王最小的一个儿子,他与他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发愿修行。在其他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四)为说三学,故设
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由衷地随喜赞叹。随喜赞叹的内容是一切
在印度的一座寺院里,阿难和尚祈祷、默想,努力去摒弃本身的粗劣本性,以求达到至善境界,他经常对自己的德行和感觉没有把握,他经常自视为全寺,乃至于全世界最无用的和尚。阿难和尚感受到这样卑微,以致有一天他竟
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一、为形所役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
不杀生是佛门中的根本五戒之一。根本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门中的不杀生,包括一切众生——有情识的生命。为甚么呢?因为佛门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既然众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一 阿难等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普通声闻人之缘熟者,皆蒙授记矣。而多闻之阿难,密行之罗睺罗,虽亦示迹声闻;地位则较异。或有学(未证极果),或无学(己证极果),此类根机
魏朝邺中神光(慧可)大师,学问义解当世第一。达摩大师从印度来,神光大师到少室峰去,要拜他为师。达摩大师面壁坐著,却不和他说话。有一天晚上下大雪,神光大师站在庭院中站到天亮。雪都积高到超过了膝盖,达摩大
大迦叶尊者为法的真诚,很得佛陀的信任,佛陀对于他,其爱护是无微不至。在佛陀的教团里,有所谓六群比丘满宿等,专门结党犯恶,佛陀因此制下许多戒律。有一个时期,是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六群比丘们又
一、【怀疑心、起恶心、不诚心】,有这三种心,持咒必不如愿。什么是起恶心呢?就是害众生之心。恶心尚且如此,做恶事当然更不好了,比如杀生、邪淫、偷盗等这些统统包括在里面。二、【吃肉、喝酒、吃五辛、淫欲、在
过去生在人道造了中品的十恶业,会直接堕落畜生道。一身行恶,二口行恶,三意行恶,四从贪而起诸恶,五从嗔起诸恶行,六从痴起诸恶行,七毁骂众生,八恼害众生,九施不净物,十行于邪淫。亦或多生业熟而忽牵其报,他
为什么是「打七」?不「打六」、「打八」呢?有两种说法:一、打七是要打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第七末那识是轮回的祸首,因为它执着现前虚妄的身心为自我,安于此三界牢宅而不思脱离,所以修行即要破除此第七识达到
朝圣要求我们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喜欢旅游,四处去游山玩水,可能比我去过的圣地还要多。朝圣就是抛开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和内心的挂念,然后加入朝圣之旅的行列。朝圣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去更好的
附体大致分为:精魂鬼魅附体;神祗附体;天魔附体三大类。这三类附体的情况,其原因也是多样的,也有相通的原因和各自不同的原因。精魂鬼魅附体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宿债恩怨”,宿债就是过去世与那些精魂鬼魅有彼此
富翁阿难达自己不属于自己5~3 此为我子我财愚者为此忧扰自己不属自己何有我子我财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富翁阿难达。阿难达很有钱也很吝啬,他不愿行善布施,常对儿子牧拉斯里说:“不要以为有钱
婆罗门阿难它普迦卡战胜自己无与伦比8~5胜己真尊贵胜人不尊贵战胜自己者守戒过生活8~6天神乾达婆魔王及梵天皆遭到败北不能胜彼人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婆罗门阿难它普迦卡。有一天,阿难它
佛教认为,修持禅观,获得解脱,必须首先断除贪淫,否则不能得到成就。如《楞严经》中,佛祖释迦牟尼嘱托弟子阿难:“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
法难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二千多年来,佛教以其慈悲、和平的形象,充满智慧的教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传播,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是令广大佛教徒感到自豪和欣慰的。不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在各
佛为阿那律缝衣以后,对他双目失明,十分怜悯,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获证天眼通。不论远近内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证天眼通的阿那律一目了然。佛说弥陀净土,有的人不相信,请阿那律以天眼通观察一下,果然
梵名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陀天生容
当我执笔要写下阿难陀尊者一生的事迹时,就自然的会记得文殊菩萨赞叹他的话:「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关于阿难
都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如甘露,佛音如法鼓。许多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未能“甘露先尝,法鼓先闻”。绝大多数人相信,佛的指点和教诫对自己的修行之路绝对是有帮助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今天要说的主
故事:为了弘扬宇宙人生的真谛,佛陀率领着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大地上不停地游化。当他们行进到一条小河边时,与一支庞大的商队相遇了。商队众多的大象将原本清澈的小河搅得浑浊不堪。涉过小
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一位对佛经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佛教人士。作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侍者,不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而且充分发挥了他强闻博记的特长,凡是佛陀讲过的佛经,多
阿难尊者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佛祖涅槃后,大迦叶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个难题不止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连佛的侍者、多闻第一阿难尊者都有。曾几何时,阿难走了桃花运,洞房花烛夜时,佛赶紧派文殊菩萨率众赶来
阿难,也称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一共四个兄弟,每人都有两个儿子,所以他们四个堂兄弟一共是八个儿子。释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难最小,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
所谓“七处征心”的这段演绎来自于楞严经的第一卷。阿难被摩登伽女用娑毗罗咒困于淫舍之后,反省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向佛陀请求开悟之道。开悟的全称,用楞严经中的经文来表达就是: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
轮回就是你的痛你的苦,很痛很痛很苦很苦,没完没了你找不到希望就因为轮回。如果看不到具大苦聚集的轮回,那就不会想出离也同时也不能真正知苦。只是想要靠一时感情想要那份坚决的出离心一心不乱念佛是很难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