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安心的工具
2024-10-16 08:24

净 因

首先,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是相连的,但是我们经常有一个误区,常识性的误区--我们谈到宗教信仰的时候,就跟迷信弄到一起。我们信科学的时候就感到很神圣,这不都是信仰吗?信仰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你有了宗教信仰,别人就以为你有什么毛病。这就是用多重标准来看这个现象所导致的。本来一个人有信仰是正常的,但现在却变成不正常了。关于信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认知的问题,是了解的问题,因为我们对信仰本身不理解,然后产生了诸多的麻烦。

信仰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信仰什么。在佛教里有妄念跟正念或者正见之分。佛家不是主张什么都信,妄念的东西根本不能信,信了有麻烦。正念正见的东西不但要信,而且要坚持。比如说执着,佛教并不反对执着。执着是一种定,没有执着,就无法干成任何事。玄奘宁可西行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那是一份执着。鉴真东渡、九死一生,也是执着。释迦牟尼佛苦苦修行了五六年,饿得骨瘦如柴,然后没有找到自己的东西,但仍然很执着。到了菩提树下,如果找不到要找的东西,宁可饿死在那里。这是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的执着。因此,释迦牟尼佛是最执着的,反过来说也是最坚毅的,没有信仰就不可能有这种执着,这份坚毅。所以执着是正见、正念的一种信仰,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我们现在拼命解释信仰,其实信仰根本无需解释。为什么呢?因为对未知的东西才会产生信仰,已知的东西就不是信仰。就像我们信共产主义,我们是没有见过共产主义的,但是我们相信到了将来按需分配,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大同的世界。虽然我们目前没有见到,但是我深信不疑。我对它有信心,那么信仰就会产生。所以关于信仰的基本概念要理清楚,理不清基本概念去谈信仰,就会搞得信仰很神秘,也搞得很迷信。现在有很多的信仰危机就产生于这种迷迷糊糊得出的信仰等于迷信、等于落后、等于迂腐的概念。结果,我们对一些美好的东西也就不信了,什么都不信。因为觉得有信仰不对,是迷信啊!

与其说信仰危机,还不如说是人的境界的危机。有些人对信仰本身有抗拒,因为他们很现实,太注重眼前的利益,或者说太专注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注到精神上的追求。他们认为还不需要精神方面的东西,还没有想到以天下为己任,还没有想到为社会做点什么。其实每个人的生命推动,除了解决温饱等生存问题外,我们还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怎么才能支撑我这个生命走到尽头?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这个生命的资源?如果你深入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得出比较明确的答案,就已经产生一种信仰。

如果人只是想活着,而没有想为什么活着。这恐怕是我们真正有危机的地方,是我们不幸福的地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为你没有长远的计划,而是见招拆招,见到什么就做什么,你就疲于应对。所以我觉得信仰应该是生命的定向,使人的生命有一个导向。生命一旦定向以后,你的行动才能聚焦,这样就向着既定的目标去走,用这个功,最后一定会有成果。

而现在的人就是疲于应付,生命的能量、生命的自由都不聚焦,仅仅疲于应付,被动地化解当下的麻烦。佛家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菩提增善根,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从信开始的。相信有二,一是相信某个理念,一是相信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实现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必须是比较长远的,人生目标定得太低也不行,过高也不行,这都是信里的一些内容。

佛家为什么强调信仰的重要?我们都知道,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太容易得到的往往都不太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需要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但是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也就是你的方向都不定,那你坚忍不拔地往哪个方向走呢?所以有了信仰以后,就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然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因为你有方向,所以你会坚持,你会坚忍不拔。

而我们现在很多的人就没有这种坚忍不拔的力量,因为没有目标,无所谓放弃不放弃。要是做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人生的坐标在哪里,人生的目标到底在哪儿,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可能就是房子、车子等等的东西,这都是生存要解决的东西,并未上升到生命的层面。

我们要说的信仰危机,不仅仅是信仰什么的问题,而是信仰的重要性,信仰的误区必须要澄清。

很多人对信仰不是很了解,错把信仰当目的。信仰只是手段,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原动力。有人误把信仰当意识形态。信仰本身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该是统一的。既然是手段,既然是方法,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病治好就行。无论你信仰什么,有一点很重要,只要你能够安居乐业,把心安顿下来,安心就好。不管你信什么,有苦难自己能消化,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或者极端的手段对社会产生伤害。然后能够慎独,从内心产生约束。儒家、道家、佛家、民间的信仰都没关系,哪怕是黄大仙都没关系。信仰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意识形态,它的目的是达到安心,达到自我调适的功能。所以无论是什么方法,只要你用一种方法安下心就行。

一群人在一起有共同的信仰,其实就是共同的价值观,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就有共同的约束行为,规范各人的行为。有了这种行为以后,就有感情的凝聚,这也是一种诚信。因为我们在一起有共同的价值观,我们都按这个走,这是一种诚信,诚信是一个个信仰叠加到一起的,加到一起就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就是因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太够,这不是人们不愿意做,而是大家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共同的目标,各自打各自的小算盘。一旦形成了信仰以后,他们会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

摘自《世情》

End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安心的工具

◎ 净 因首先,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是相连的,但是我们经常有一个误区,常识性的误区--我们谈到宗教信仰的时候,就跟迷信弄到一起。我们信科学的时候就感到很神圣,这不都是信仰吗?信仰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你

安心就能安世界

人心不平衡,事事争。与人争,要改变他人,其实伤害了他人;与自然争,要改造自然,结果破坏了自然。每个小人物的心安定,世界就能安定只要有人的一天,只要有地球的一天,只要是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天,就会有天灾人祸

安心办道

安心办道◎ 广 钦修行不是修给人家看的,若是形于外的,你有几两重,人家一称就知晓,修行是向内不是向外的,要给人感觉不出来,这样我们也好安心办道。诵经、看经、念佛、说话,这是一天当中所必经之过程,话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宽运法师说到佛教的安心法门,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与二祖慧可的一段公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感人且深具启发性的故事:传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12月,

一日禅:安心做事

世上只有低贱的人,没有低贱的工作。人的价值在于他本身,而不在于他从事的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能把一个人的心态、个性、气质、修养、才能透露无遗。是金子还是石块,都能通过工作体现出来。只要安心工作,展示出

二祖断臂,安心开悟的故事

进入禅宗的人想必对二祖断臂这方面有一定了解,他讲的是二祖慧可断臂去求法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禅宗中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师兄可以多去了解了解。那下面一起来看看二祖断臂,安心开悟的故事吧! 立雪断臂 慧可

大自在菩萨--在家弟子如何安心当下

学佛无他巧,只是把生处变熟、把熟处变生而已。因为我们的心与十方诸佛是一个心,十方诸佛没有习气成佛作祖。我们众生有烦恼、有习气,就到了众生法界。修行就是把我们以前熟悉的习气把它变得生疏,把佛法变得熟悉,

王雷泉:勿将宗教工具化 应帮菩萨一起普度众生

指望菩萨为自己做事的,进行利欲交换的就是迷信,愿意为菩萨做事的那才是宗教。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在普陀山文化论坛上做演讲时表示,不要将宗教过度的工具化。宗教是人类最古老

参禅的安心方法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