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2024-10-05 10:00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

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

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一、小道场:以出家人而言,有的步进念佛堂、大雄宝殿、禅堂、五观堂方能发起修道之心,这种人便是以殿堂为道场。

二、中道场:以寺院范围为道场。身居寺院,懂得用功,离开了寺庙,犹如返回世间,忘乎所以,甚至把出家人的身份都淡忘了,这种人便是以寺院为道场。

三、大道场:以娑婆世界为道场,以一切众生为自己所教化的物件,到处都能够修行念佛,弘法利生。

第二后世道场。发心念佛的众生,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修行的道场,一生成办,圆成佛果。

第三后后世道场。往生极乐世界,取证三不退转后,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普度众生。所以说后后世是以十方世界为道场。我着重谈寺院道场。

众所周知,寺院是出家僧尼用功办道的场所。佛在世时,比丘住在泉边、树下,游化人间,无处不是道场,随处都可用功。佛法流传到中国以后,逐渐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寺院,出家人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的来源,与当时印度完全不同。

当时印度比丘以托钵为生,而中国的出家人历来都是需要自起炉灶,随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寺院与丛林。那么,应该如何来管理好寺院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寺院的功能呢?历朝历代情况不一,现在各寺院的道风都很不理想,甚至有些寺院根本没有发挥道场本具的功能。

环顾处在大都市里的各大寺院,地价十分昂贵,并且大都修得金碧辉煌。遗憾的是,个别寺院不但没有发挥佛教道场的功能,而且违背清规戒律的事迭连不断,甚至触犯国家刑律,如此下去政府不会坐视不管,久而久之,寺院就会被外人监控、管制,甚至被没收都有可能。寺院只有保持佛教的风格,才能延续下去。如果寺院办得不伦不类,跟社会上其他部门并无两样,世人就会觉得寺院可有可无,因为对社会与国家并无贡献。

我认为佛教与寺院,要在改革开放、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里立稳脚跟、持续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势必难以生存下去。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谈发展。

如果自己当不了家,做不了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办佛教事业,至于大众用功修行,办道证果,必将难上加难了。诸位既然都是寺院里的一员,众人相处在一起,务必要有清规戒律来约束,其身心才能够得以安住。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至于祖师所制定的清规,其条目更多,就其原则而言是六和:

第一、身和同住。诸位住在寺院里,食宿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一样。如遇有什么疾病、因难和麻烦,必须相互照顾,互相体贴,这样诸位都会觉得僧团的温暖。假如老弱病者,无人去料理与帮助,势必难以用功办道。释迦牟尼佛曾亲自探望患病比丘,送去医药,并谆谆教诫弟子们: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第二、口和无诤。如果有人在诵经念佛,用功办道,我们应该鼓励、赞叹、随顺、学习。如果有犯戒、犯规矩、甚至造恶业,我们应该要善意地来劝解、谏止,使他能够幡然悔过。

第三、意和同悦。住在寺院里,其目的是为了一心修道,了脱生死。彼此理应相互尊重,在人格和僧格上平等不二。丛林里执事职务的安排是因工作需要而划分的,并非谁尊谁卑,谁高谁低。

第四、戒和同修。大众共同遵守戒律,不犯清规,身心才能安住,行事才有准绳。

第五、见和同解。对离苦得乐的法门,必须要有共同的认识,比如修净土法门的道场,就不容许任何人在里边说念佛法门的不是。丛林里各有办道的主流,至于说个人潜修其他的法门,无可非议,但绝对不能反对常住的宗风。

第六、利和同均。居住在道场里,上殿、过堂、分单资、结缘品等,都应该一律平等,名为利和同均。僧团能够依循如上六和来管理与巩固,就会清净和合了。

其次,自己个人怎样才能安住呢?分为三点说明:安身、安心、安道。

第一、安身。古来祖师告诉我们随缘而住,随遇而安。随缘而住,这个缘很重要。随缘不是随便,许许多多事情不想去做,或者做得不好,或者自己不发心,就说随缘罢,其实那是随便。随缘是随顺缘份去成办一切应办的事业。缘包括三方面,即地缘、人缘、法缘。

(一)地缘:例如,你去某一个道场,一进寺门,内心里自然就充满了无限法喜,就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被摄住了,渴望安住在此道场里,这就说明你与此道场有深深的因缘。

(二)人缘:你出外挂单或讨单,有时可能人家不理你、不管你,甚至把你赶出寺外,这就表明你与这个寺院缺乏人缘,想住也住不进去,道场里的执事不安排你的单。

(三)法缘:地缘、人缘好,可是自己所修的法门跟所住的道场修行法门不同。如自己修密宗,到了显宗的道场,就不能相应。修禅宗的人到了念佛道场,发现法缘不同,不能安心修行。

今后,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去哪里挂单、讨单、参学,首先要晓得,所要到的寺院是以何种修法为中心,我要参学些什么内 容,否则,漫无目标,绝不会参学到佛法。三缘具足,我们就可以安住了,名为随缘而住。随遇而安,诸位既然住在寺院里,觉得各方面都很适应,随之就应该精进用功修行,是名随遇而安。

第二、安心。有情与无情的差别,就在于有心和无心的不同。那么,心是什么呢?《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将要如何来安心呢?

不追悔过去,不奢望未来,注重现在修学。如果自己一直眷恋曾住过的寺院,生活是多么优裕,环境是多么的美好,而现住的道场,各方面的条件都怎么差,怎么不顺心、不如意,这样就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安心修行。

不奢望未来。诸位对未来必定都有无限的憧憬,未来的世界,固然是美好与安乐的,那么,眼下应该如何来努力呢?我认为关键的是注重现实修学,踏踏实实地用功,不必整天高喊口号,眼高手低,不可心存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与幻想。不奢望未来,并非不要大家发愿,不要有理想,理想与发愿固然是需要的,而奢望是一种不合法、不如理、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第三、安道。个人修行应该以八正道为努力的方向,以贪嗔痴三毒为所对治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长此下去,我们的心就能安在道上了。处在任何地方,住在任何道场,应该一切都是为了佛法,不是为了衣食与享受。《论语》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作为一位出家人对佛法要有坚强的信念。

道场是成就佛教徒法身慧命的宝地,古来祖师大都在寺院道场里修学而得成就。

我们安住道场的目的并非是图享清福。弘一法师在《佛法十疑略释》中说: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粮。

现在谈谈发心念佛。发心是指发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发心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救度众生脱离苦海,往生佛国。若不发心,只是听说极乐世界快乐无比,享受不尽,如果为了享受、享福、享乐而发愿往生,那就不能成为往生净土的条件了。《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发心,便成魔业,何况还不曾发起菩提心呢?发心念佛,首先自己要有斩钉截铁的决心,绝不可以拖泥带水,敷衍应付,蹉跎光阴。假若你一味地分别外境,必然不能摄心,娑婆世界哪有清净安宁的处所呢?古人说:既会修去便修去,欲到了时无了时。告诉我们要放下一切外缘,才能得力。

印光大师曾说:净土法门,三根(上、中、下)普被,利钝全收。上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不能超越这个法门之外),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无间地狱),亦可预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世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藏通别)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七地以上),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念佛功夫深浅,是真念佛还是假念佛,以什么标准来检验呢?信愿真切不真切,只要在烦恼与欢喜两个境界上,便可见分晓。一位真心实意念佛的人,他虽然与你一边讲话,但心里还是在念佛,哪怕金榜题名无量欢喜之时,依然不会忘记念佛。烦恼重重之际,八风劲吹也动摇不了念佛信心,方是真念佛啊!

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一个人,理智清楚,头脑冷静,深明念佛的意义与作用,但对于一句弥陀佛号尚不能认真地念,临终之时,诸般邪恶境界现前,各种障碍来临,三恶道恐怖的景象出现,便无法保持正念了,况且神志不清,许许多多的外缘不能放下,痛苦之极,怎能提起佛号呢?所以说,我们现在对一心念佛没有把握,临终之时,其希望就更渺小了。

摘自《佛七开示》

End

一心念佛 静心息妄

一心念佛 静心息妄◎印 光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照顾心念就是修行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为了适应众生根机而施教。优婆掬提以黑豆和白豆的增减,来试验心中的善念或恶念的生起,作为修行的方针。在佛典中有一段经文阐述:有一位叫掬提的生意人,为人老实,而且信仰佛法。他的

文殊道场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黄念祖:劝看破世缘 一心念佛

劝看破世缘 一心念佛黄念祖读来信,对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离婚,儿子不很听话,自己又有病,许多折磨集中一身,确甚苦恼。但您在烦恼堆里,仍然信心不退,并坚持念佛,很是难得,实应赞叹!您的苦恼,证实了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法雨惠群生—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一、两封来信引人深思二O一四年底,护法居士给我转来两封信,一封信是某道场负责人写的,另一封信是在这个道场挂贴的同修写的。前者诉说管理道场的种种苦衷,后者是状告这个道场对他的种种不公。前者满腹委屈,后者

不断变化的心念

圣 严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川流不息、变迁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观想方法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念在剎那之间生灭不已,是虚幻的。

亲近道场三要点

◎ 理 海经常有人问:入寺应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合乎仪则?诚然,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来规范大众的言行,但入寺若能牢记静、敬、净三个字,自可合乎规矩、不失礼仪。一、静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可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一心念佛,不起二念

一心念佛,不起二念印光法师昨晚接汝书,光于汝来报国,完全忘之。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

一心念道之训

一心 念 道 之 训◎ 莲 池 赵州云:老僧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又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仰山伟禅师,律身甚严,宴坐忘夜旦。居一室,谢绝交游。有过伟者,虚己座以延之。躬

今心念佛乐无穷

今心念佛乐无穷妙莲老和尚要想转凡成圣、满菩提愿,还得大家老实念佛。如何念法?普通皆知有四法,所谓: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实相无相,末世凡夫根基陋劣,尚无般若慧念实相佛;至于观想、观相,众生心粗境细,

至心念佛消业障

至 心 念 佛 消 业 障◎ 圆 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

坐道场

坐 道 场◎ 黄 檗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只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

家庭也是道场

净慧法师各位道友:在石家庄这座省会城市,一连七天举办禅修活动是不是第一次,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自己在这里主持都市禅堂的禅修活动,一连七天,这还是第一次。七天当中,也同各位分享了一些佛法与修行的内容。

元音老人:用“心念耳闻”的方法来念佛

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天天念佛,时时念佛,不是只念一句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呢?所以消业往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看破这娑婆世界的一切声、色、货、利、妻、财、子、禄,皆

元音老人:一心念佛是求生西方最好的法门

影子这东西拿不到的,影子这东西拿得到吗?你去拿,一场空啊,是吧,影子这东西怎么拿得到。所以我们现在人,拚命地想钱,脑筋里转,要发财,要致富,结果是两只脚一伸,两手一摊,一分钱你也没能带得走。你再爱好的

元音老人: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

心念的不可思议

心念的不可思议净界法师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带了诸位比丘到处游化,走到了一条河的地方,因为佛陀规定:遇到河,不能显神通飞过去,不可以的,一定要坐船。所以佛陀就带了僧团,坐船,慢慢、慢慢的从此岸要到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昌臻法师一、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

紧急关头一心念观音菩萨可化险为夷

紧急关头一心念观音菩萨可化险为夷宣化上人今天传授你们一个要诀,什么要诀呢?就是在紧急关头的时候,保持镇静,不要紧张。将生死置于度外,一心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在最危险的时候,心中这样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我的眼中没有破戒的弟子,只有他们心念的起伏

年龙上师年龙上师精选教言十条1、修行最主要是把世间的一切妄想全部抛弃,自己的心和法能完全相合,这是修行人需要的。自己的心寂静而调柔,少欲而知足,如果能这样那就非常好。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你们可以放弃工作或

智慧法语:佛说其实修行无处不在 浑身都是道场

编者按:道场是什么?你知道四大菩萨的道场吗?你的道场在哪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慈悲喜舍是道场,其实我们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

心理学实验证明:心念多大,你的宇宙就有多大

编者按:学佛之人经常会提到境随心转,一个念头,有时能让世界都为之转动。你相信心念的力量吗?身体状况是否会随着心念而改变?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你对健康的看法,一起来看:■ 心念有

陈柏达:吉凶祸福皆由心念所造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

夫妻是最深远的修行,家才是极好的道场!

夫妻就像两扇门。《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代表男女。阴阳也代表天地,阳为天,阴为地。在家庭天地里,伦常关系就叫天地阴阳。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合在一起为明,如果阴阳不合就不明。所以,夫妻阴阳和

观辉居士:圆觉经白话解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

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于是圆觉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叶衣观音的道场

叶衣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体中的一个,主要是保护众生。叶衣观音也是一切诸佛智慧所幻化的观音,所以我们多修持一些关于叶衣观音的经典是非常的好的。那你知道叶衣观音的道场是哪里吗?叶衣观音的道场是来自于三亚南

杨柳观音--心若是道场无处不宁静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

圆光观音的道场

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圆光观音”解释如下:【圆光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焰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

圆光观音的道场是什么

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圆光观音”解释如下:【圆光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焰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常念观音观世音菩萨,

虚空库菩萨道场如今在哪

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一般菩萨都是有道场的,而虚空库菩萨也不是例外的。因为他也是佛教中八大菩萨之一。从虚空藏菩萨横空出世后,凌驾群雄,慈悲恒发。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众多菩萨中专主智慧、财富和功德,因为尊上的

三尊佛--一心念佛的神奇僧人

无名僧,居住在湖广黄州,专门持念阿弥陀佛,昼夜从不停止。无论见到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黄州总兵黄鼎,守护黄州城,无名僧大声念佛扰乱黄鼎带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来。正好

卢志丹:热闹场中作道场

热闹场中作道场有位很虔诚的佛门女居士,在自家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植各种美丽花草,每天都去剪取一些送到寺院供佛。有一天,女居士遇见寺院里的住持法师,就把花交给法师。法师很欢喜地说:你每天都送花来供佛,

普贤菩萨的道场

其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佛教的四大菩萨,那么也就很清楚普贤菩萨了,其实普贤菩萨并不只是四大菩萨之一,也是华严三圣之一。普贤菩萨,世称为十大愿王,《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

普陀观音道场

观音道场,原指观世音菩萨成道之所,位于浙江普陀山,传说一日本僧人欲带观音像回国,途经南海,遇风暴而无法成行,遂于普陀山建观音道场,为“不肯去观音像”。洛伽山是观世音修行之地。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

金刚手菩萨的道场

金刚手菩萨是诸佛菩萨力量的总集。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的忿怒相,金刚手菩萨是密法的结集者,十方三世诸佛加持金刚手菩萨成为坚固不坏之金刚,他是诸佛无坏之金刚本体。金刚手菩萨也是三大怙主之一。不管修学显宗

观世音菩萨的究竟的道场

佛典说观世音菩萨往劫中久已成佛。虽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实报土和方便土;虽常侍阿弥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现色身广行救度(同居三土)。观世音菩萨为令众生投诚有地而示迹普陀,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处,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所以在民间好多人都在供奉观世音菩萨。不过在供奉修行观世音菩萨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去找一些资料了解一下观世音菩萨的,比如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观世音菩萨的传说的道场。浙江

观世音菩萨的典载道场

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辅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场,是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位居补处的大菩萨; 《悲华经》说,

郑石岩:禅语空人心 第一讲 无处青山不道场

第一讲 无处青山不道场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唐朝轶名禅师?今天要跟各位谈谈平常心是道这个学佛上的重要课题。各位都知道,学佛学禅无非是为了生活,使自己活泼、喜悦

佛教四大圣地的道场

佛教起源于印度,同样也没落于印度,仅保留了佛教著名四大圣地。即便如此,印度也是佛教八大朝圣地中,最重要的一站。兰毗尼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菩提迦耶是其开悟得道的地方;鹿野苑就成了他人生中的首个传道及僧伽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大自在菩萨--学佛当收摄心念

生活中,每个人感受到的快乐与痛苦皆缘于自己心中所念,当心念少欲知足时,即使生活过得清贫也能有快乐的感受。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去拜访一位住在山里的亲戚,他们每天过着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因为周边

地藏菩萨的道场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曾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救苦救难一切罪苦众生,祈愿众生离苦得乐。说起九华山为何会成了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就要讲一段故事了。唐朝时新罗国有一位僧人,叫金乔觉,他当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