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金
你总是期待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吗?或是,经常质疑自己付出那么多,却为何没有人愿意为你付出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对别人有所付出,别人也理应为我们付出。只是,有时候就算收到了回馈,却还是达不到自己所预期的,于是,他们的嘴里便多了一句话,叫人心现实。
然而,是真的人心现实,还是我们贪图太多?
当代著名的佛学大师星云大师在他的《舍得》一书中记录过这样一件事:
曾经有一个朋友向星云大师抱怨说:为什么我如此待人,人们却那样对我?整个下午,他将自己的遭遇事无巨细地讲了出来,让人觉得他好像背负了天大的委屈似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他说:那天他跟我说需要帮忙,我放下了妻子小孩去帮他,哪里知道,前些日子我希望他帮我,他却说老婆有事情要他去做,拒绝了我。你说气不气人?
他说:你知道吗?我努力打拼,就是希望公司能好起来,一切都是为了考虑公司,公司好了大家才能好,可他们连一点小小牺牲都舍不得。你说,这样对不对?......
唉,我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为我付出呢?最后,他万分感慨地说。
星云大师回道:既已付出,就不要追问收获。
有些事情他人是无法妄加评定的,毕竟我们不了解他人的人际关系。
又比如一个公司里,大家同在一条船上,谁也不希望船沉。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都在全心全意地努力着,不存在谁牺牲太多谁又牺牲太少的问题。如果真的付出多了一点儿,那么你唯一需要做的是期待能品尝到更多的甜蜜。
人与人的交往互动要少一点计较,多把心中的框去除,不要把别人的心也框进你那里。别忘了,任何两颗心都有着不同的血液细胞,是绝对独立的个体,很难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若是勉强融为一体,一旦发生排斥现象,事态就会向着不可收拾的地步发展--例如一对好友自此老死不相往来。
有位热心助人的朋友曾说:每当别人说真不好意思麻烦你了,如果你以后需要帮忙的话,我一定义不容辞的时候,反而会让我不好意思。其实能帮助他人,代表着我有能力,开心都来不及了,哪里还会想着这是个麻烦事儿?开心,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最好收获。
在这个社会里,真正能取悦自己的人,始终还是你自己!所以,希望看见回馈收获,想得到别人付出的心意,并不需要等待,看见他们开心满足,知道自己有多余的能力付出,这不正是最好的收获吗?
人和人之间只有互相付出,才能看见一段段美丽的交往故事。不要老是想着获得回馈的事,只想着体贴人心便好,能将心比心则更好。因此,利他,是不求果报与回馈的清净心。
我们不要总把布施出的人情挂在嘴上,也不要夸大其词。事情既已成为过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总有一天,真正的朋友会回报于你。如果对方无意回报,即使你每天对他说一百遍,也无益处。
摘自《一念一清静》
End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孤陋寡闻、学问肤浅无智者,其性情急躁,做起事来就像涌潮一般随心所欲,并因此而扰乱身心,此亦为放逸之过。有一种人虽然对佛法闻思比较少,所学
◎ 罗 金你总是期待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吗?或是,经常质疑自己付出那么多,却为何没有人愿意为你付出吗?很多人以为自己对别人有所付出,别人也理应为我们付出。只是,有时候就算收到了回馈,却还是达不到自己所预期
一、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此乃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坚韧。人就一辈子,别指望来生。心态当若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
笑口常开,心态常好◎ 刘江川英国有句谚语:一副好的面孔就是一封好的介绍信。面对他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微笑既能展现自己的友好、热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自信、教养,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对方的心灵中投下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佛前十不求◎ 星云大师《宝王三昧论》的十不求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修养身心。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参禅学道的人,不要要求身体一定要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有时候容易生起贪欲、执
证严法师佛说人有二十难,见好不求第七难;人生大患在贪婪,庸碌一生心难安;精进弃除身外欲,心中宁静能致远;清净佛心最轻安,见好不求亦不难。人生到底有什么困难?其实都是出于一念心,心结打开,一切就不困难。
念佛的几种心态◎ 大 安我们开始念佛,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念佛?我们常常讲发心,要发什么样的心?一个念佛人要发四种心:第一是惭愧心,第二是欣庆心,第三是悲痛心,第四是感恩心。怎么叫惭愧心呢?我们没有学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
清净之爱--心存善念不求回报证严法师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份很清净的本性,这也是佛陀所说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被社会不良环境所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心念来支配时间。有心利用时间,就会
心态,决定命运古时候,有个读书人第三次进京赶考,住进前两次考试时住过的店里。当天夜里他连着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高粱,第二次是天下大雨,他戴着斗笠,还打了把伞。第二天读书人去找算命的解梦。
01 跟《金刚经》学心态《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
要保持平常心,不动荡的心,就要有定力,智力。有些道理似乎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有些事知道是好的,也无法去做。那怕很小的事,能一生坚持到底,就很了不起。人能平淡点,正常点,低调点,无论好坏的环境,保持正常
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
佛教对生命实相的观察、透视,无非是让我们知道生命存在的痕迹是可变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去执着它。人的生命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人和人的相貌、因缘等都不一样,古德云: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将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
◎陈亦新:平时修行时,用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对上师真正生起信心?●雪漠: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
助念最重要的——首先必须要正心诚意求佛,有一份恭敬供养对方的菩提心,而不重在仪式、形式;还有所请的人是谁?人数有多少?这些都不重要。助念也不可以应人情,去虚应故事,或勉强去凑凑数,或者自以为很会开示,
相信我们小时候削铅笔,刚开始我们肯定总想削成最尖的,但是结果往往折断。而这给了我们很深的教训,以后再削铅笔,相信都会适可而止,不求最尖了。世人往往忽视这一点,凡事总是求全求美,绞尽脑汁企图达到这个目标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一、恭敬、虔诚之心!佛前供养有十供养,分别为“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十物。在当下诸供养之中,最简单的可以说是“水”供养,因为就算没钱财购买其他物品进行供养,其水亦是不会缺少之物。当然
导语:人的心态牵动着思考的运作,影响人的看法和情绪。能清楚了解心态为何物,就能把控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态是心理运作时的倾向,有的人倾向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的人倾向于当下的分析与判断,有的人倾向于未来
我们先来看这个“态”字,是心上面一个太。意思是,心量要大一点、再大一点,这就是调整心态。调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心,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所有的十方世界、恒河沙诸佛刹土都在他心里,这
往生是愿心在支持,是心去,而不是靠人员在推动,是我们自己坚定的愿往生心起作用。深信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发愿,这一生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养成念佛的习惯。在念佛的习惯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最重要的
持戒不仅仅是按照戒条去做这么简单。一方面要用心,要多看事物的正面,多和之前所发的誓愿相呼应。首先看大的、积极的方面:受戒之后自己已经很努力地持戒,每天的很多行为都是符合戒律的,能减少对身边众生的伤害,
心态决定状态,境随心转。心态不同,则感受不同,收获不同。良好的心态和理念,是保证佛七圆满的关键。心的要求是:有信心,有愿心,有恒心,有耐心,有真心。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要做好准备,作加持想,作消业想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放生了,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是高出众生一等。或是就觉得,那些被你所放的生命,或是老天,就欠了你的。这类似的想法实在要不得,一丝一毫都不要有。因为佛陀教育我们:众生平等。表面上看,貌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