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抱着惭愧二字,可作入圣阶梯
2024-10-25 08:48

印祖有一笔名常惭,一生自称 常惭愧僧。

常思己过,对不起自己叫惭,对 不起别人叫愧 。印祖说,抱着惭愧 二字,可作入圣阶梯。

为什么呢? 常怀惭念能生善,常 具愧心可止恶 。故能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

1897 年夏,开悟后的虚 云大师别众下焦山,路过普 陀,恰逢法雨寺住持化闻和 尚 及 寺 众 一 再 坚 请 印 祖 讲 经,与印祖当面结识 。之后, 虚 老 往 阿 育 王 寺 为 母 礼 舍 利,印祖讲完《弥陀便蒙钞》 后 即 于 珠 宝 殿 侧 闭 关 。时 年,虚老 58 岁,印祖 37 岁。

冬十一月,化闻和尚趺 坐而逝,圆寂荼毗后塔建于 法 雨 寺 护 法 堂 边 。 次 年, 1898 年二月初一,高鹤年居 士第二次访道普陀山,在法 雨寺吊念化闻和尚时,与印 祖在化鼎丈室初识 。次日及 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 又有参礼 。先后叙谈三次, 一见如故。

多年间,印祖在法雨寺, 晦迹精修,绝少他往,绝无人 客过访,及信札往来等纷扰。 除闭关外,还经常打三个月 的长七。

1912 年 10 月 1 日,《佛学 丛报》在上海创刊发行 。高 鹤年负责对接《佛学丛报》的 印刷工作 。他邮寄样刊给印 祖,腊月,印祖用云水僧常 惭之名回信提了九条建议。 此事,后来曾对丁福保居士及,称昔于《佛学丛报》,顿起杞人 忧 天 、童 子 赞 箦 之 念 。 因 上 章 程 九 条,企其改定成规,有光法道。光无 力作功德,拟以此言当做施经书于天 下后世之信心佛子。

1913 年八月,高鹤年往上海,因 多年未见,中途特来山至法雨寺藏经 楼看望印祖 。获手稿七篇,拟刊登 。 印祖素不欲人知,特意叮嘱他署释 常惭名 。印光二字,千祈勿书。

1914 年初,《佛学丛报》先后刊登 印祖的四篇论,署名常惭和普陀僧。大家读后大为叹服,徐 蔚如居士、周孟由居士开始到 处打听作者的情况。

1916 年徐蔚如在得知了 印祖情况后,请《佛学丛报》主 办人狄楚青代为绍介,欲通函 请益,印祖婉拒光以人微德 薄,学业肤浅固辞。1917年,周 孟由拜访印祖,求得多篇著作 和信件底稿,后寄给徐蔚如。

1918 年,印祖 58 岁。

春二月,徐蔚如居士以历 年搜求所得印祖手稿 22 篇,在 北京集印出版,题名《印光法 师文钞》。 三月末,徐蔚如持 三十本样书到普陀山面呈印 祖 。文钞一出,反响热烈,来 山拜访及写信向印祖求教者 日益增多,有时来信月达百多 封,拆、写、封、贴,印祖一一通 归自办 。所以,这本初版文钞 的内容后来又经过陆续增补, 至 1925年最终形成定本,因时 局动荡两年后方才出书,即现 今流通的《增广文钞》。 七月 十五,印祖下普陀山,先至上 海后到扬州藏经院刻印经典, 是为印祖亲手料理流通佛经 善书之始。

声名鹊起之后,对于纷至 沓来的各方赞誉,印祖置若罔 闻,说:虚空楼阁,自无实德, 惭愧不已,荣从何来。

又为人作警示,等觉菩萨,二六 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 。况在凡 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 。若自恃者, 纵有修持,皆属魔业 。如是之人,切 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

End

李炳南:念佛十二字诀与一心不乱

既信圣言量,持弥陀名号,然执持之功,亦有浅深,譬如今之学制,有小学、中学、大学,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层次口念耳听犹之小学,其次心念心听犹之中学,最终神念神听则犹如大学;然吾等程度,小学耳,能够口中念

抱着惭愧二字,可作入圣阶梯

印祖有一笔名常惭,一生自称 常惭愧僧。常思己过,对不起自己叫惭,对 不起别人叫愧 。印祖说,抱着惭愧 二字,可作入圣阶梯。为什么呢? 常怀惭念能生善,常 具愧心可止恶 。故能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

如瑞法师:与人相处时千万别抱着这种要求

记得印光大师说过,把别人都看成菩萨,唯独自己是凡夫。我想这是要让我们学会去尊重他人。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有一些人:行啊,把别人看成佛菩萨,那别人就得来随我的愿。这就是没有真正明白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知惭愧才能更精进

惭愧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惭、愧二字连称的词汇,而这两个字都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与观念。其中惭指的是对不起自己,也就是自惭形秽;愧指的是对不起他人,所以说愧对于人。其实一个对不起他人

“随缘”二字作何理解

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随缘”是随顺自然把握机缘的意思,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随”是随顺其自然环境、自然法则,“缘”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随缘”就是不怨不悔,

胜义僧、世俗僧、哑羊僧、无惭愧僧

僧又叫作出家人,现在一般人都以为,剃了头、受了戒、烫了戒疤,就叫出家人;但是佛说:那样只是凡夫僧、世俗僧,真正的出家人叫作胜义僧。我们来看一下,在《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中说道: “善男子!有四种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