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八圣道——中道
2025-04-05 09:13

八圣道是佛陀教义中最杰出的真理,是指引生活的正道。八圣道也称为中道。佛陀教诲弟子们,正确的修行方法是避免两个极端──纵欲和自我苦行。中道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不存在外在的影响,是一种以自我道德行为作为引导的一种修行方式。实践于正道,不畏惧任何外在的力量或神、魔。根据八圣道修行是一种正确的修行方式,正当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的要求,目的就在于净化自己。

中道是一种有计划的内心训练和发展的过程,一个人可以透过对中道的实践来训练和发展自己的心灵,而不是通过膜拜或祈祷。佛陀说过,任何人只要根据佛法而生活,将获得佛法的护持和指引。当一个人根据佛法生活,他也同样的生活在和谐的世间法里。

每一个佛教徒都被鼓励以佛陀所宣教的八圣道过生活。依八圣道的生活方式,可以脱离今生或来世的忧苦和灾难。他的心识也将获得发展,因此而远离邪恶,获得道德修养方面的增长。

八圣道就好像一张地图,指引游人到正确的目的地。我们需要八圣道来指引我们迈向涅槃──人生的终极目标。要达到涅槃境界,就要修证八圣道。信徒们需要发展八圣道的三种特性──戒(Sila)、定(Samādhi)、慧(Panna)。透过戒、定、慧三学的发展,才能获得心灵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持戒,使自己的行为利益众生,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麻醉品。当戒学获得发展后,他已完全能控制自己的心识,这时,他开始发展定学,通过定学的发展,智慧自然生起。

逐步进展:透过那无尽的智慧,佛陀知道不是所有的众生都有相同的根基来获得心灵的发展。因此,他宣说了八圣道,指示了心灵修行的实际道路。他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一生获得圆满的心灵发展,因此,他宣说了戒、定、慧三学,让众生能在多世的生命中获得精进。八圣道引导修行者进入绝对究竟和无苦的境界。

八圣道的生活

戒Sila

正 语Sammavaca

正 业Sammakammanta

正 命Samma-ajiva

定Samadhi

正精进Sammavayama

正 念Sammasati

正 定Sammasamadhi

慧Panna

正 见Sammaditthi

正思维Sammasankappa

慧学:

什么是正见?正见就是对四圣谛有所认识,或了解事物的真相。正见也指明了各种善业和不善业,及它们对人类身、语、意的影响。认识「业」以后,人们就懂得远离邪恶和向善,缔造美好的生活。当一个人拥有正见时,他了解人性的三种本质:无常、苦和无我,也了解十二缘起法。当一个人发展了正见之后,觉悟于真性,断除邪恶之根,因此而获得解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发展智慧,从智慧中获得对自我、对生命和对一切现象的正见。

当一个人获得正见后,他将进一步发展正思维,这就是拥有不动摇的心、正确的抱负和正确的思想。在精神境界放弃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培养通往涅槃的道德戒行。正思维就是弃除邪恶的思想和培养纯正的思想。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了一个人思想的净化或污染。

正思维有三重意义:

一、放弃私心,为世间谋求幸福,利益他人。

二、发展慈心,以慈心对治邪恶和伤害。

三、发展悲心,以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

当一个人心灵之道获得发展,在思想上,仁慈之心会日益增长、不再伤害、不自私、充满了爱心和慈悲心。

正见和正思维是属于慧学,它培养善与道德的真性。

戒学:

戒学分三类:正语、正业、正命。

正语即尊重于真理及他人的福利。也就是不撒谎、不毁谤、不造谣、不奉承及不胡言乱语。我们经常忽略了语言的威力,因此不关注于语言。

但是,我们无时无刻都受到语言的伤害,语言有时候比武器要来得厉害。有时候,因为一句话改变了你的想法,或因此导致犯罪。要发展和谐的社会,就必须先控制不良语言和使用正面的语言,只说一些真实、平和、善良和有意义的话。佛陀说:「令人愉快的言语,像蜜糖一样甜,真实的言语,像鲜花一样芳香,不正确的言语却像污秽物。」

正业是戒学中的第二项。正业就是珍惜生命、珍惜财物和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业和五戒中的前三戒息息相关,那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生命比一切都珍贵,大家都害怕被惩罚,珍惜生命畏惧于死亡。我们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更爱惜其他众生的生命,不要对其他众生造成伤害。珍惜财物就是:那些不属于我们的财物,不要据为己有,比如:偷盗、欺骗或抢夺。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不要搞正常婚姻以外的性关系,要信任和爱护自己的配偶。通过正业,我们能缔造一个更平稳和更适合人类居住的社会。

正命是戒学中的第三项。正命指示了人类在这个社会中如何获得生存的权力。正语和正业之道指导我们如何珍惜生命、财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命却指示了我们如何在不违反道德准则中生活。佛教徒应该远离五种不道德的行业:人口买卖、武器买卖、肉类买卖、酒类和麻醉品买卖和毒品买卖。有些人说,他们从事这类的买卖是为了 生活,所以他们并没有犯错。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说服力,如果他们没有错,那么,小偷、杀人犯、歹徒、凶手、走私犯和骗子,也可以这么说:他们从事这些不正当的行业并没有错,同样是为了生活。

有人认为钓鱼和狩猎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屠宰动物是为了食物,因此并不犯戒。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因为对佛法缺乏认识的缘故,这些都不是高尚的生活方式,任何生类都不应该对其他生类造成伤害。这些伤害都是一些没有必要的伤害。对生命抱着错误的观念,并非佛陀所教。

佛陀说:「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在不安定的日子里活了一百岁,不如一个持戒和有禅定修养的人活一天。」《法句经》

宁可死得有道德和值得尊敬,也不要活得像一个邪恶和狡猾的人。

定学:

定学共有三项: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通过定学的锻炼,可以净化自身和获得智慧,也能够更有效的控制我们自己的心识,从而获得智慧和善性,并为我们打开了证悟和解脱的大门。

正精进,就是全面的发展,如:通过不懈努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学习和实践佛法,而获得各方面的进展,这就是正精进。正精进有四种属性。

一、已生恶令灭。

二、未生恶令不生。

三、已生善令增长。

四、未生善令生。

正精进于我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令我们的精神境界获得充分的发展,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行法的无常性。

正精进和正念关系密切。身为一个佛教徒,培养正念是必要的。佛陀说过,正念是唯一灭苦的途径。正念(依所缘)有四种:

一、念于身(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念于受(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念于心(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念于法(法念处,观法无我)。

正念体现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切受、想、行、识都受到「念」的支配。因此,我们生活中,应该非常关注于「念」,使「念」清晰,培养正念。

正念影响了我们的身、受、心与法,及其它一切的有关行为。因此,导致于我们向往「定」。正定导致我们无论在精神或肉体,都能获得「专注」(心一境性)的能力,心识关注于一个目标,不受外在所有因素的影响。通过正确的途径锻炼正念,可获得两种利益。

一、在身心方面获得平静、舒适和欢愉。

二、提升心的洞察力,生起观想事物本性的能力,进而引发智慧。

八圣道是佛陀教义中的精粹。是完整的心灵发展的原动力。是佛陀为众生找出的病源──苦,和诊治的唯一方法。「苦」的根源就是欲念和贪,当消除欲念和贪后,就能轻易的进入无苦的涅槃,这就是八圣道的真正定义。当一位高明的医生在为病人诊治严重的疾病时,他不单治疗病人的肉体,也给病人做了精神的辅导。八圣道是灭苦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对治轮回的良方,发展我们的心识和提升我们的本质,它指示了如何获得心灵纯净和通往无苦境界的道路。

End

中道

中 道◎ 济 群 佛教的正道是中道。中道不是一种折中,而是符合真理、符合实相、与解脱相应的方法,佛陀将其总结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陀在鹿野苑转法轮的时候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8:必须走的“中道”

48:必须走的中道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

华方田:中道理念与现代佛教教育

一、佛教教育与佛教的整体发展历史的车轮己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在新世纪的开端,经历了二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佛教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佛教怎样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怎样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卢志丹: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

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摘自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很久前,有一个很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亲戚的家里去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了他,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他。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那位客人对主人说:你

唐思鹏:从《中论》谈中道

《中观论》简称《中论》,它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依此三论立宗,故称三论宗。《中论》是龙树菩萨的代表作之一,他是根据佛陀的大乘经典,特别又是根据《般若》诸经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来阐明诸法的实相

洪修平:什么是中道?

什么是中道?中道,梵文madhyamapratipad,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是大小乘佛教共同主张的一种思维方法。中道之义称中道义,中道的真理称中道理,观中道之理称中道

陈燕珠:佛法要义 中道的佛教

佛法要义中道的佛教一、缘起中道佛教的立教基本,是接受了当时公认的轮回说与解脱说,从踏实的立场,破除婆罗门教幻想的神我说,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的。佛法对轮回与解脱这些问题,给予一种理智的解答,这就是佛教中

圣喜长老开示:以八圣道贯彻三学

八圣道分(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道(Path),意味著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目的地。就如旅途的道路,譬如从这里到科伦坡

八圣道——中道

八圣道是佛陀教义中最杰出的真理,是指引生活的正道。八圣道也称为中道。佛陀教诲弟子们,正确的修行方法是避免两个极端──纵欲和自我苦行。中道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不存在外在的影响,是一种以自我道德行为作为引导

阿旺上师:修道位菩萨修的八圣道

修道位的一地到十地菩萨出定之后就叫修道后得道。这时要修的是八圣道,八圣道的作用是:未得道令能得,已得道能圆满。八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正见 对四谛等的正确见解。正思

【佛法术语】“八正道”“八圣道”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究竟的正见是指如实知见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这是「於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杂阿含经 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是向解脱的出世正见。世间的正

净空法师: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

1 佛说《阿弥陀经》,无量法门里面,佛只给我们说出一个纲领,这纲领就是三十七道品后面四科——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十七道品,末后一个是八圣道分。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它包括正见、正思维、正

八圣道与止观

佛教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解脱生死。为什么要解脱生死?因为生死本身就是苦,而且伴随着生死还有诸如衰老、疾病、愁、悲、苦、忧、恼等无量之苦。只要还没有解脱生死,就会一再地轮转于三界六趣之间,不断地生而又死、死

八圣道的简介

“圣道”者,指八圣道,亦名八正道。谓: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弥陀疏钞》曰:“一正见者,《杂集》云:若觉支时,所得真觉,以慧安立,谛理分明,无有谬误故。二

生活禅语 | 八圣道

这八正道就是: 正见、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个方法, 或者说八条内容, 同以上所讲的二十九法有许多是重叠的。我在前面曾经说到, 三十七道品, 从四念处到五根、五力,

无漏法之八圣道 | 四念处内观禅

正见、正思惟、正精进称为慧的部分;正语、正业、正命是戒的部分;正念、正定是定的部分。正见:如实知见(圣知见),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与苦的止息,这是圣知见,建立圣知见称为正见。正思惟:被解脱所

张秉全:“八不中道”浅说

八不中道,或称八不中观。乃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也。称八不中道者,是约所观之理而言;称八不中观者是约能观之智而说。能所不二,故理无二致。中者,不偏谓之中。盖实相理体,既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远离空有二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