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八圣谛-阐提是什么意思?
2025-04-05 10:23

佛陀成道时曾发出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明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在《大般涅槃经》中,更载明一阐提也具有佛性,纵然断善根,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也能成佛。

最早提出这个“阐提成佛”之说的是东晋时代的道生大师。道生是鸠摩罗什的门人,他研究法显与佛陀拔陀罗合译的六卷《大般泥洹经》后,提出“阐提成佛”之说,但因当时《大般涅槃经》还未传来东土,大家都认为阐提没有佛性,不能成佛。因此,一般旧派学者都认为他离经叛道、擅改佛旨,便将他摈出法门之外。三年后,也就是刘宋武帝永初二年,昙无谦于凉州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经中明白指出“阐提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时大家才一致叹服道生大师的卓越见识与造诣之深。

据说,道生大师遭学者排斥后,曾在江苏虎丘山聚石为徒,阐述“阐提成佛”之说,感得群石点头,后世遂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美谈。

阐提,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也就是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的人。根据《入楞伽经》,阐提分为二种:

断善阐提:本来就缺乏解脱因者,也就是起大邪见、断大善根、生大恶而不能成佛者,例如毁谤大乘佛法、不信善恶因果、犯了五逆大罪等。

大悲阐提:菩萨本着救度一切众生的悲愿,而故意不入涅槃。例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即属大悲阐提。

“阐提成佛”之说除了载于《大般涅槃经》之外,天台、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也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其根本思想认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不过,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的众生存在,因此,一阐提能否成佛至今仍是教界争论的问题。不过,“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连石头那样无情的东西都会点头,可见这个世界随着圣者的觉悟,而一切都充满法性,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有人常问:“山河大地,树木花草,能不能成佛?”诚如真观禅师回答道文法师的话说:“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应该关心的是自己如何成佛。”因此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不是重要的问题,只要能觉悟此心即佛,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会和我们一起成佛的。

End

八圣谛的介绍

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四圣谛的,但是还是有八圣谛的,八圣谛指八种圣谛。也就是指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彼观未究竟,后更须有所修作,故称为有作。无

八圣谛-三业是指哪三业?

众生同一样的生命,同一样的本性,有的在天上逍遥,有的在恶道轮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由于众生各自所造的业力不同的缘故。业,是身体、语言、内心所发起的动作,有身业、口业、意业等的不同。第一、身业从恶的

八圣谛-应该对佛法有信心

我们说的话要得体,让人听到之后比较合理和中肯。比如说,如果要批评人家,那恐怕也需要讲究方法。有的人恐怕一针见血,直接告诉他:“你错了,马上改。”但有的人说:“是不是可以这样?”“是不是我提个建议?”“

八圣谛-诸佛微笑的三种因缘

在《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中曾经提及:诸佛微笑有三种因缘:第一种因缘是,佛见到有菩萨发大誓愿,担起弘法利生的重任,愿为世间众生作为觉悟的桥梁,精进修行六度而不舍一切,修行佛道的心坚固不退时,佛陀就会

八圣谛的解释和意思

八谛指八种圣谛。又作八圣谛。(一)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彼观未究竟,后更须有所修作,故称为有作。无作之四谛为大乘之观谛,后更无修作,称为无作

八圣谛-因果是什么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

何为八圣谛?又何为四圣谛?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

八圣谛-阐提是什么意思?

佛陀成道时曾发出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明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在《大般涅槃经》中,更载明一阐提也具有佛性,纵然断善根,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也能成佛。最早提出这个“阐提

八圣谛-五无间罪是什么?

厌苦欣乐”是人的天性,凡人莫不希望今生能活得幸福快乐,死后生天,或者往生佛国净土,而害怕下堕地狱。但是“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得仙”,同样的道理,下堕地狱一样有它的业因。入地狱的原因除了神通、愿力

八圣谛-般若空性

“般若”读音“bō rě”,是智慧的音译,但因为它的含义比我们观念中的智慧还要深广,境界还要高超,而且智慧有善有恶、有对有错,般若是纯净善美的、是真实无漏的,所以古来都称“般若”,而少用“智慧”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