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八圣谛的解释和意思
2025-04-05 10:10

八谛指八种圣谛。又作八圣谛。(一)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彼观未究竟,后更须有所修作,故称为有作。无作之四谛为大乘之观谛,后更无修作,称为无作。又二乘之智力有限量,故又称有量;佛智无限量,故又称无量。[胜鬘经法身品、仁王般若经疏卷三](参阅‘四谛’1840)

(二)开演苦等四谛为八种。即:(一)行苦谛,指有为诸行生灭迁流而不住。(二)坏苦谛,可意之法坏。(三)苦苦谛,常合不可意之法。(四)流转谛,指分段生死。(五)流息谛,指涅槃,又作还灭谛。(六)杂染谛,指烦恼、业及生等三种杂染法实为染污。(七)清净谛,指断杂染所得之无为实是清净。(八)正方便谛,谓一切无漏道实为趣涅槃之行。初四者为苦谛,第五为灭谛,第六通苦、集二谛,第七通灭、道二谛,第八为道谛。[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

(三)指仁王经所说之八谛。圆测之仁王经疏卷中本引用十地经所载十四谛中后八谛释之。即:(一)觉法之自相、同相,故善知相谛。(二)觉法之差别,故善知差别谛。(三)觉分别阴界入,故善知说成谛。(四)觉身心之苦恼,故善知事谛。(五)觉诸道之生相续,故善知生谛。(六)毕竟灭一切热恼,故善知尽智、无生智谛。(七)起不二行,故善知令入道智谛。(八)正觉一切法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及集如来智谛。[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

End

八圣谛的介绍

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四圣谛的,但是还是有八圣谛的,八圣谛指八种圣谛。也就是指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彼观未究竟,后更须有所修作,故称为有作。无

八圣谛-三业是指哪三业?

众生同一样的生命,同一样的本性,有的在天上逍遥,有的在恶道轮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由于众生各自所造的业力不同的缘故。业,是身体、语言、内心所发起的动作,有身业、口业、意业等的不同。第一、身业从恶的

八圣谛-应该对佛法有信心

我们说的话要得体,让人听到之后比较合理和中肯。比如说,如果要批评人家,那恐怕也需要讲究方法。有的人恐怕一针见血,直接告诉他:“你错了,马上改。”但有的人说:“是不是可以这样?”“是不是我提个建议?”“

八圣谛-诸佛微笑的三种因缘

在《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中曾经提及:诸佛微笑有三种因缘:第一种因缘是,佛见到有菩萨发大誓愿,担起弘法利生的重任,愿为世间众生作为觉悟的桥梁,精进修行六度而不舍一切,修行佛道的心坚固不退时,佛陀就会

八圣谛的解释和意思

八谛指八种圣谛。又作八圣谛。(一)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彼观未究竟,后更须有所修作,故称为有作。无作之四谛为大乘之观谛,后更无修作,称为无作

八圣谛-因果是什么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

何为八圣谛?又何为四圣谛?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

八圣谛-阐提是什么意思?

佛陀成道时曾发出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明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在《大般涅槃经》中,更载明一阐提也具有佛性,纵然断善根,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也能成佛。最早提出这个“阐提

八圣谛-五无间罪是什么?

厌苦欣乐”是人的天性,凡人莫不希望今生能活得幸福快乐,死后生天,或者往生佛国净土,而害怕下堕地狱。但是“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得仙”,同样的道理,下堕地狱一样有它的业因。入地狱的原因除了神通、愿力

八圣谛-般若空性

“般若”读音“bō rě”,是智慧的音译,但因为它的含义比我们观念中的智慧还要深广,境界还要高超,而且智慧有善有恶、有对有错,般若是纯净善美的、是真实无漏的,所以古来都称“般若”,而少用“智慧”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