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七佛造像2024-11-19 09:33
北石窟寺七佛造像
◎ 清 风
北魏时期的石窟是集雕塑与建筑于一体的大型石雕,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又秉有异域之风,在中国造型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由于各个石窟地域文化之差异而各具个性特征。
北石窟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西南的蒲河和茹河交汇处,和泾川南石窟寺为姊妹窟,同为丝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但因北石窟规模较大,时间略早,所以北石窟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并列。
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留存的最大的一处佛教寺院,历经西魏直至明清时期不断修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现存窟龛308个,其造像精美,题材独特,风格别致,是陇东地区佛教文化的艺术典型。其中165窟是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以七佛造像为主是营造者精心设计的产物。七佛造像具有北方民族敦厚朴实、雄大粗犷的特点,但在粗犷朴拙中不失细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陇东地区的艺术特色,在佛教造像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不论是其粗犷、淳厚且庄严肃穆的窟内雕象之气势和题材创意,还是宏大、壮观的殿堂式洞窟型制,都别无先例。其造型是当地雕刻艺人根据石窟佛教造像的基本仪轨,融入自己的审美情趣,独具匠心地自行创造的,是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且蕴涵着深厚文化内质的传统石窟艺术。
七佛造像是我国佛教艺苑中的奇葩,其窟形宏伟,国内罕见。165窟宏大的规模,首先决定于其主持营造者为泾州刺史奚康生。作为朝廷显贵、威震一方的奚康生,在泾州地面拥有绝对性权威,这使得北石窟165窟在规模上成为全州之最。
奚康生可能想通过建造规模如此之大的北石窟来体现自己作为泾州统治者的神圣权威,并以此来消解自己曾杀人如麻的罪孽。基于他的这种心理,在进行选材时,他选用了七佛这个主题。《增壹阿含经》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七佛能够解除人世间的一切苦难。
同时,将七佛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壁面上,造像风格独特而新颖,在同时期的七佛造像中很少有这样的例子。七佛的这种排列方式很好地利用了洞窟内绝大部分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七佛造像的艺术表达空间,恰如其分地使七佛成为洞窟内绝对的主体部分。
七佛造像在佛教石窟寺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其窟形宏伟,国内罕见。七座高达8米的大佛沿三壁环列并排开来,以泰山压顶之势立于信徒面前,这种超越一般佛窟布局的独特方式,从数量和体量上形成了强有力的气势。
东壁正中应为释迦牟尼佛,右为过去庄严劫三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左为现在贤劫三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波佛。
七佛均为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其中五身额上刻有毫光,细眉大眼、高鼻厚唇、大耳宽肩,给人一种敦厚威严、体魄雄健之感,令人联想到北魏马背上打天下的统治者应是如此身体强壮,充满威严和气吞山河的气势。
165窟给人一种窟形宏大、庄严震慑之感,其中七佛造像更显得高大雄健,令广大信众望而生畏、顶礼膜拜而心无杂念。巨大的体积显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主持开窟的北魏权贵来说这种做法也许对稳定北魏王朝的统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种空间比例尺度是宗教信仰和建造者特定需求的产物,起到从精神上震慑信众的目的,信众一进入165窟空间之内,便觉高不可及、威严神圣。
七佛顺洞窟壁面向前微倾,胸部、腹部特别突出,有一种向前倾倒之势,从侧面看呈倒、顺两梯形组合,使向前微倾的不稳定趋于平衡。这种造型异于其他佛窟,使信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迎面而来的动势。同时,所有的衣褶纹饰都是用阳线或浮雕刻出,形成了一种坚实、厚重的体量感。
奚康生在造北石窟时经历了七代皇帝的统治,有人认为七佛是北魏七代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不无道理。165窟的七佛吸收了外来犍陀罗的七佛并立的布局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和中国的历史不谋而合,使得七佛更显得与众不同。
165窟独特的造像艺术集雄大、浑朴、粗犷、优美于一体,结合了传统艺术的恢宏气势和陇东高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天衣无缝的雕凿技艺,丰富的造像题材以及服饰的变化,是北石窟寺的精华和我国佛教艺苑中的奇葩和瑰宝,对后世的人物雕塑以及绘画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摘自《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