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本来面目的心理经验
2024-11-14 10:19

本来面目的心理经验

王雷泉

无善无恶是一个修行过程,理解无善恶的境界是容易的,灭却有善有恶的思是不容易的。实现无善恶的清净世界,还须从有善有恶开始,从为善去恶开始。首先进入和肯定有善恶的世界,熟悉这个善恶的世界图景,接着就开始了为善除恶的行动,并且在世俗的赞扬声中享受道德赞美。到了去恶从善成了习惯,就会得定,定在善性的光辉中,为此感到荣耀并想着继续积累着功德。如果他在此时具备了佛法正见,理解善恶世界的缘生本质,就看到无善无恶的世界是一个更大的善。从认识无善无恶到定在无善无恶中,就到了无生境界,世界变得清净了,这是世界的本善面目。从散乱的善恶心到统一的清净心,最后这个清净相再粉碎,就到了睛空万里的本来面目。

看到世界本质清净的一面,不生的一面,定在其中,在某个机缘中会爆发真相认识。这时我们的息与万物的息息息相通,与万物一起进入一元的世界,与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产生通感,在一体中看到生命真相了。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自然打开了,眼泪不知在什么时候流了下来,肌肉不知什么时候松弛下来,心跳和血液似乎停止了。不是欢喜也不是悲伤,只有无边的宁静和舒适,时间和空间变为零,宇宙及其享用全面打开。

这时事物不是观念形态,事物或不成其为事物,只是活泼泼的一片缘生实际。面前没有物,没有面对的东西,人与一切事物是相互渗透和交融的关系,是本来同一的关系。它们都是明摆着的,直接呈现着现成和真实,没有谁来提问,也没有谁要回答。面前的山虽然还是山,但这山已不是那山,那山依然耸立在我们面前,但现在是如如一片,或者说成为空性,成了我们清净的身体。本来面目是空性的面目,本来面目无面目,所以本来面目之说也是多余的,万物在清净自照中自在自是。

对于本来面目的自在状态而言,使用面目一词是要做慎重考虑的,因为它容易让人著在上面,类似的言语清净等也都被看作是不恰当的。用面目一词只是不得已的权宜,是不得不说的说话者在还原到彻底的时候姑且用上的假名,当人们理解了它的内涵时,面目没有了,只生存的如是状态,它是清净的,清净也是假借的词。

这个不思善恶的心及其带来的清净面目,是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那个心及其纯真状态,它的纯洁和真实就在于它是空的,是存在的实相。药山惟严禅师在静坐中,徒弟问他:兀兀地思量什么?药山说:思量个不思量的。徒弟进一步说:不思量的如何思量?药山说:非思量。佛说一切法,只是为了人见这个非思量的空性,正说奇说都是让人见这个空心。

问:大庾岭上趁得及,为什么提不起?师提起衲衣。僧云:不问这个。师云:看你提不起。

我们眼前的景象并不是消逝的事物残存的影子,而是我们心灵的羁绊,这些虚幻之物可以跨越任何时间在无限的场所显现。它们甚至跨越了种种心灵界限成为认识的基础,它们常常乘虚而入污染清白。当这些如梦似幻的基础呈现的时侯,表现得如此真实,以各种姿态撞击我们的感官,我们总是把它当成真实而不是梦幻。

我们以感觉世界的假相为真实,以感觉世界清白的基础为梦幻,把它们当成了廉价的空幻之物写进神话,我们从来就在做这样的事。只有当意识之光不再关注感官世界的事事物物时,它就在无思中忽视印象世界,内在世界的清白会清楚地坦露。有人将本来面目等同于无意识,等同于集体无意识,但他们很难解释在这种无意识的同一中的寂静、光明、喜悦;本来面目不是幻想,本来面目是要制服幻想;本来面目不是无记,本来面目要让混沌不明的心理显出它的真相。一般人需要遗忘和逃离的领域,一般人认为是无知、神秘和黑暗的领域,却是本来面目的隐身处。

我们的本能将我们束缚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欲求让我们成为事物的奴隶,本来面目带领我们走进真相。为方便直指本来面目,禅宗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清净面目的喻象,除了本来面目外还有本来人、本分事、本分田地、本地风光等。为了显示本来面目不居凡圣、不落声色、不涉见闻、不落文字、一尘不染等特点,禅师有以不立文字、沉默、无做来暗示。但禅宗认为,即使是一些最为自然、最不著痕迹的直指法门,仍是画虎成狸,难传本来面目:

 画师五彩画虚空,落笔须知失本踪,更有唐朝吴道子,平生纸上枉施功。

清奇古怪娘生面,妙笔丹青作公施?者厮十分传得似,依然画虎只成狸!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用方法,让日常来直显,让自性直显自己。但能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外不见山河大地,内不立见闻觉知,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所以古来禅门大德不着意于言思,不以义理传法,而是以自心性直显来除人知见,使人胸中不留毫发而让本地风光自然显露。

对本来面目的觉悟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将思还原到基础地带,与存在的实际实现了同一。觉悟也不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觉悟者还生活在平常的日子里,跃入他从未离开过的地方。觉悟的我是清净圆融的,没有真神、觉性、佛等的主体感,森罗万象任其如是涌现。这个本来面目似乎原始以来就这样自在地呈现,也因之称其为本来面目。

摘自《佛教生态学论文集》

End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一个人太刻薄了容易心理变态

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所以一个人不要刻薄,如果对自己道德的要求太严格,或者要求别人太严格,就是克核太至。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譬如明朝亡国的皇帝,我们小时候听的古老相传,明朝李闯、张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人生要懂得放弃的八个心理负担

人生是要学会珍惜,珍惜身边一切值得珍惜的事物和人;人生也需要学会放弃,放弃一切不值得珍惜的事情和东西。下面是八个人生中该放弃的东西,你已经放弃了吗?1、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心灵的房间

佛典汉译之经验

我国古代佛典汉译九百年 ,翻译家们不断总结翻译 经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魏晋以前中国人谈翻译 ,只有译字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 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札 记王 制》

工穷力极本来面目现

玉琳国师看那无思无为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四威仪皆可参,要以坐为正;动静闲忙皆可参,要以闲静为正。于忙时不可厌忙,于有事时不可怕事,事忙须耐烦恼理事,理事至周至到,极有精彩。或正理事中,或理事后,猛提云

万念顿绝,打破疑情,见了本来面目

万念顿绝,打破疑情,见了本来面目1944年六月十一日云门寺开示虚云老和尚参禅下手工夫,就是诸方常说的看佛是谁这个话头,万缘放下,死心塌地,昼夜六时,行住坐卧,起居饮食,屙屎撒尿,搬柴运水,迎宾待客,总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我的宗教经验

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

佛教中国化的经验

佛教中国化的经验◎ 学 诚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充分发挥其圆融中道、契理契机的大乘精神,随着时空因缘变化而不断自我调适、自我更新,主动适应中国社会、融入主流文化,最终使佛教与中华文化高度融合,并使中国获

本来面目及其内涵

本来面目及其内涵◎昌 怡不思善,不思恶是重现本来面目的前提,也是重现本来面目的途径。善恶代表相对认识的两个方面,它可以指任何对立项:黑与白、是与非、真与伪、美与丑、肯定与否定、天堂与地狱等等。我们二元

本来面目的心理经验

本来面目的心理经验王雷泉无善无恶是一个修行过程,理解无善恶的境界是容易的,灭却有善有恶的思是不容易的。实现无善恶的清净世界,还须从有善有恶开始,从为善去恶开始。首先进入和肯定有善恶的世界,熟悉这个善恶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心理学实验证明:心念多大,你的宇宙就有多大

编者按:学佛之人经常会提到境随心转,一个念头,有时能让世界都为之转动。你相信心念的力量吗?身体状况是否会随着心念而改变?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你对健康的看法,一起来看:■ 心念有

陈兵: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

陈兵: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当代医学家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医学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医学模式将从生物医学为主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的BPS新医学模式,心理养生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第六节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从来关系密切,被不少文学家、艺术家所运用,有不少属于文艺心理学的内容。一、认识人心、表达性灵文学艺术,是人用某种符号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自我表现的精神活动,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

第八节罪犯改造及事业法佛教心理学还可以广泛运用于罪犯改造,并成就消灾、除难、增益福德、协调人际关系等世俗事业。佛教界在这些应用上,积累有大量经验。一、佛教与罪犯改造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是社会教育的一大课

陈兵: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缘何当今精神疾病日益增多 佛能医我心作者: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 陈兵按:当下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等诸多现象已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和攻击对象,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当下这些现象的真实存在,是什么

陈兵:修行者异常心理调治(节选)

修行者异常心理调治(节选)学佛者及其他宗教、气功的修炼者,追求超越现实的信仰,着意调制身心,因知见上的偏差、缺乏明师指导、外缘干扰、信仰修行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等原因,有时会导致种种异常心理、变态心理,轻

陈兵: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

十九世纪末以来,出于对物质科技忽视人心的反对和补救,研究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越来越发达,出现过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多家学说,至今已分出近二百个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心理学是二十世纪

心理学家教你:如何使用心理学方法发泄情绪

情绪并不等同事件。是情绪动了和坏了,并不是事件的本身。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认同了我就是那个情绪状态的全部,自讨苦吃,讨好情绪和冲动,却失去了自己。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

20条练功经验与你分享——董英杰

太极拳名师董英杰练功经验之谈董英杰拳照董英杰(1897-1961),名文科,字质斋,号英杰。杨氏太极拳名家。河北任县北街人。13岁开始习武,曾师从李增魅学习十三式,又向太极拳家李香远学艺。后成为杨澄甫

兼顾生理与心理!戒杀素食的十大利益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

方广锠:怎样读佛经—佛教研究经验谈之一

怎样读佛经—佛教研究经验谈之一方广锠初学者常把阅读佛典视为畏途,说:明明那些字都能认识,可是串到一起以后,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好象看天书一样。其实,绝大部分佛典所表达的思想并不那么深奥,不是人

静波法师:过分追求声与名,就会失去内在丧失本来面目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什么叫声名?就是名声。声就是声名远扬,说这个人一呼百应,这是声;而且所谓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林崇安: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

一、前言佛陀的出世,在于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众生之所以沉沦苦海,是由于内心被无明烦恼所笼罩。如何区分这些烦恼的类别和性质,以及如何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便是佛教心理学的重点所在。佛陀教导弟子们修习内

唐仲容:佛教的心理学

佛教的心理学唐仲容居士著一、佛教心理学的特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所有的规律和一些参差不齐的个性心理,以说明人类的心理现象;研究和说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各方面生活领域的需要。具此两个特点的科学,就是心

郑石岩:坐禅与情绪管理─心理学对坐禅的检验

禅对现代人的情绪管理、身心健康和心灵生活,具有丰富的价值。本质上禅是一种心的效能训练。它给我们清醒、觉察、喜悦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现代人生活在忙碌、竞争和追求成长的现实环境中。由于社会变迁快速,生活与工

郑石岩:从心理分析看开悟

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特的,都有佛性,都有一个如来,所以我们要能看到自己的如来,展现今生光灿的生命花朵。人在生活过程中,不论是处于好环境或坏环境、年轻或年老、男人或女人,都时常会面临抉择、诱惑、挫折、失

王雷泉:台湾佛教经验是否适用于大陆?

王雷泉:台湾佛教经验是否适用于大陆?[编者按]台湾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会表示疑义。台湾佛教经验是否适用于大陆?此话说不好,也实在太敏感。1998年10月下旬到11日上旬,本文作者王雷泉应

王雷泉:《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

《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王雷泉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大论战,我们无意在此说三道四,今后的科学史和哲学史将会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场论战兴起之时,我正在复旦大

打好佛七要先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要想打好佛七,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觉林菩萨偈)一是要有菩提心,欣厌同时。净土法门发菩提心就是要发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