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 真 慈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对
◎ 广 化《佛祖统记》云: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复告师曰:时当像末,不修禅诵,但起伽蓝,恐非比丘之正业。(卷二八)哪吒太子是佛门大护法,他的父亲就是毗沙门天王,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尤其在密宗封他是财神护法
慧律法师出家僧人是三宝之一,堪称是宝。既然是宝,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宝。譬如珠宝玉器,即使坏了,你能说它就不是宝了吗?黄金坏了碎了,难道就不是黄金了吗?又如瓦砾,即使再完整的瓦砾,它也称不上是黄金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
药师十二神将是指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位护法神。又称十二药叉大将、十二神王等,依佛典所载,这十二位誓愿护持药师法门、饶益众生的神将,在昼夜十二个时辰,及四季十二个月份,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十二神
有几次优婆离乞食途中,见病比丘卧在粪秽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见一病比丘卧于路旁,装著不见,绕道而行,不愿照顾病比丘;还有的病比丘,认为患了病,即可不须持戒,随意行事。优婆离将这些问题向佛提出来,
佛陀时代有所谓“六群比丘”,就是不听言教、没有威仪、不精进,被同伴们看不起,也不受人敬重的那些比丘。有一句话说“佛世六群比丘,犹贤于佛灭度后马鸣龙树”,这个典故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佛陀灭度后一百多年,也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罗(kusula),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
比丘,佛教对于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佛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和尚。为什么说一定是年满20岁的出家人呢?其实这和当初释迦牟尼的出家经历有关。当时释迦牟尼出“三门”见“老、病、死
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专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比丘百尼度知是指受道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比丘尼【读音】:bǐ qiū ní【释义】:比丘尼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记载】: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
远在中国大陆的佛教徒,很多常写信寄来加拿大给我,要一一提及他们的故事,殆属不可能,因为公开了他们的姓名,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便。在表面上,ZhongGong是宣布准许宗教恢复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比丘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
所谓比丘十八物,又称头陀十八物,即是指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这十八种物品通常有:一、杨枝;二、澡豆;三’、三衣;四、瓶;五、钵;六、坐
菩提树是很多人都很熟知的,菩提树也是佛教的圣树,菩提树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的王子,而他却毅然放弃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在菩提树
舍卫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莲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就证得阿罗
了解了自己的法、报、化三身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认识佛的三身: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法身空寂,本自清净,周遍含融,能生万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现。经云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在法藏比丘简介中提到,法藏比丘出生在世自在王佛所,在开始是个国王后来专心研究佛教成为一个出家人,这个名字就是出家之后得到的。西方极乐创始人法藏比丘根据佛教的一些历史书上的记载,曾经有个王国叫做妙喜国,
法藏比丘 是 阿弥陀佛 成佛前一世 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据佛教传说记载他在成佛前的一世间,是妙喜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
拘达拉柯西比丘尼征服自己获最大胜利8~3彼诵百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法句闻已得寂静8~4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不如克己者是大胜利者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拘达拉柯西。拘达拉柯西是舍卫城的
比丘斯亚沙卡积恶受苦报9~2若人已作恶不应重复作莫喜于作恶积恶必受苦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斯亚沙卡。斯亚沙卡虽然出家,却不满僧团的戒律生活,经常犯戒,屡犯不改。佛陀教导他如何遵守戒律过僧
粗心大意的比丘莫轻视小恶9~6莫轻视小恶于我不招报小恶如滴水亦可满水瓶愚夫盈其恶少许少许积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粗心大意的比丘。这位比丘做事潦草,粗心大意,往往拿了东西使用后,就放在
比丘互相威胁众生皆珍爱生命10~2一切众生畏惧刀杖一切众生珍爱生命以身作则将心比心自不杀生莫教他杀10~3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不得乐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们互相威胁恐吓
比丘尼波它卡那如实知见生灭法8~14若人活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活一日实见生灭法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波它卡那。波它卡那是舍卫城的富家女,美丽聪明,父母钟爱,却与一名家里的男仆私奔,后
比丘尼巴户普提卡了知究竟法尊贵神圣8~16若人活百岁不见究竟法不如活一日得见究竟法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巴户普提卡。巴户普提卡的丈夫去世后,她本来不想分财产给子女。由于儿女一再请求
比丘互相争吵众生皆恐惧死亡10~1一切众生畏惧刀杖一切众生恐惧死亡以身作则将心比心自不杀生莫教他杀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们互相争吵。有一天,一些僧人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们打扫清洁准备
巴富班迪卡比丘苦行不能断疑惑10~13裸身束发涂泥绝食尘土污身卧地蹲踞胡跪不除惑非净行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巴富班迪卡。巴富班迪卡是舍卫城的一位富翁,妻子去世后,决定出家。但在出家前,先
老比丘尼优塔罗身体是病菌住所11~3色身完全垮坏病菌窝易瓦解腐朽涌出溃散有生终归有死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老比丘尼优塔罗。长寿的比丘尼优塔罗,有一天在化缘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位比丘,她请比丘
貌美的比丘尼身体是老死慢虚伪的家11~5此城骨所建沾满血与肉储藏老与死我慢及虚伪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嘉娜帕达卡亚尼公主。她是佛陀继母的媳妇,非常美丽,嫁给佛陀异母的弟弟难陀。有一天,她
比丘毗达那争辩带来伤害10~5对人不说粗恶语粗语得来粗语回此种争论实痛苦互击刀杖可伤汝10~6人若能平静沉默有如压扁的铁锅此人已达涅槃境互相争论不存在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毗达那。毗
卡鲁达伊比丘愚痴只长肌肉不长智慧11~7寡闻愚者如牛成长增长肌肉不长智慧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卡鲁达伊比丘。卡鲁达伊比丘总是在人家喜庆时讲些丧气的经偈,在丧葬时讲些喜气的经偈。永远不知道
卡拉比丘持恶见者自毁12~8恶慧愚痴人持错误见解阻正直生活碍圣贤教法如格他格草结果自灭亡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卡拉比丘。舍卫城中有一位老妇人照顾卡拉比丘如同照顾自己的儿子一样。有一天,老
一群比丘防守心识如固守城池3~8视色身如瓦瓶易碎善护心念如护城池以智慧剑破除魔障守胜不染著不束缚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群比丘。这群比丘分别获得佛陀给予的禅观题目后,离城到一处僻静的树林
猎象人和比丘提婆达多没有资格穿袈裟1-9若人穿着袈裟未除烦恼垢秽缺乏诚实克己不配穿着袈裟1-10若人除灭垢秽持戒内心平静能够诚实克己有资格穿袈裟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提婆达多。有一天
毁谤比丘的女人智者闻法内心清净6~7如同深潭清明澄净智者闻法内心清净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妇人卡娜玛它。卡娜玛它的女儿结婚后,回娘家住了好一段日子,她丈夫写信要她回去,卡娜玛它要女儿多等
提沙比丘佛弟子远离世利5~16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佛弟子比丘当如是了知莫贪着世利专注于远离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在林中修行的僧人提沙。提沙是舍卫城一位富翁的儿子,父亲经常在家里供养舍利弗
强暴比丘尼的人罪孽种苦果5~10 恶业未成熟愚者以为甜恶业成熟时愚者受苦难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蓝莲花。蓝莲花美丽大方,有许多追求者,但她决定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在打扫大殿、点灯
追求虚荣的比丘愚痴者以自我为中心5~14愚人迫求虚荣渴求于僧群中超前辈领众人受人礼敬供养5~15愚痴者心想让僧俗共知事无论大小有我才成就都由我作主增长贪与慢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苏达玛尊
某个比丘精进如猛火烧毁诸束缚2~11比丘精进正念勤奋畏惧放逸犹如猛火炎炎烧尽大小束缚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某个比丘。这位比丘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题目后,到森林僻静处禅修。他虽然努力,进步却
诱惑比丘的女人阿罗汉无欲寂静7~10树林甚迷人众人不喜悦无欲者离欲不求诸欲乐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妇女。这位妇女在一处破旧的花园中,看见一位比丘结跏趺坐,正在禅修,就故意对比丘宽衣解
比丘尼吉舍瞿昙弥得见涅槃尊贵又神圣8~15若人活百岁不见不死道不如活一日实见不死道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吉舍瞿昙弥。吉舍瞿昙弥是舍卫城的人,嫁给一位富翁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在刚学会走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是梵语的音译词,佛教用语,俗称尼姑,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净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
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
1、管好自的嘴,讲话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就能化敌为友。2、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