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法师一般我们爱一个人,我们不敢看,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不可以这么残忍,我们是这种想法。你讨老婆,你整天想你老婆拉大便臭的样子,你不会,你不会这样子想,不想想,你不愿意想,你愿意你宁可雾里看花,你不觉
◎ 蕅 益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摘自《灵峰宗论》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问:广大之宇宙是何原因造成的?(妙元)李炳南答:来函中言,常与朋友谈佛,每遭不易解李炳南答,故来质问。居士学佛未久,何能先谈此等问题,莫若埋头读书,到时自能明了。就以此问而言,详细则连篇累牍,简要恐不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老法师给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 生 西纵然是胸怀宽广之人,如果性情疏懒,那么很多事情也不可能圆满成办,就像海底之石一样无利无害,此也是放逸所生之过失。有些人胸怀宽广、心胸大度,对事情的得失并不斤斤计较。他人骂他几句,或当面指摘其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 弘 一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印 光 学道之人, 居心立行, 必须质直中正, 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 则如秤之定盘不准, 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 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
从六根不净谈起◎ 远 志 在中国人的口语中,往往能用上极深奥的词汇,让哲学家来解释也吃力。六根不净或。六根清净就是一例。倘若一个人心烦意乱,便会有人批评他六根不净。倘若一个人心平气和,又会有人称赞
◎ 禅 心依照《中阿含经》,很久以前有轮王出世,名叫顶生,奉持斋法并修行布施,国中有贫困的人就给他财物,后来经历很长时间,然而国中还是有贫穷的人,又没有给他财物,因穷就偷盗别人的财物,被主人捉拿捆绑,
贫苦及多病的十种原因贫苦的十种原因1、亲自窃盗他人财物。2、教别人偷盗。3、看见别人偷盗,加以称赞。4、看见别人偷盗,心生欢喜。5、侵犯或剥夺圣贤维生的物品。6、减少或撤走父母的维生物品。7、看见别人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大安法师 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贵,有的低贱?有的坎坷痛苦一生,有的非常安逸快乐一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弘 一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人们对佛塔林一直有个误解,都以为佛塔是给死去的和尚或居士用的。事实并非如此。佛塔是活着的和尚或居士自己修持的,塔代表他的法身,代表他私家修行的寺庙,是通向佛境的个人能量场。当然,和尚或居士会将自己的信
今天的道人不懂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法,不得不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道路。一类人是修炼那些随处可见可学的道术,可这样的道术,却很难修成正果;另一类人的修炼,迷茫于难遇的修真法门。1今天人们知道道门崇尚修命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凌波一、学佛的目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
佛法论梦之起缘,约分为五: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行引起(未来事实)。梦之起作用者,乃独头意识,亦称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之潜意识。意识具分别明了功能,独头意识乃意识之影子。独于睡眠
缘何当今精神疾病日益增多 佛能医我心作者: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 陈兵按:当下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等诸多现象已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和攻击对象,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当下这些现象的真实存在,是什么
十九世纪末以来,出于对物质科技忽视人心的反对和补救,研究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越来越发达,出现过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多家学说,至今已分出近二百个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心理学是二十世纪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可您是否发现:刚开始运动时,头几年是少生病了,体质也强壮了。可再往后,即便多锻炼,也没少进医院,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这往往都是重运动轻食疗而导致的。很多中老年人每天花几小时运动,可饮
一般女性40岁以后,皮肤开始变黑,嗓门变粗,腰围增加,肚子凸起。然而,宋美龄60多岁时,仍然身材适中,体重始终保持50公斤左右。她的肌肤依然白净,柔软润泽,青春焕发,光彩照人。80多岁,面容依然姣好,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支撑身体最重要的关节,太极拳运动虽不是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但由于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经常有一腿支撑重心,所以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很大,膝关节的正确锻炼则更要。 一、
适度香饰 身心庄严我们今天又再见面了!我们前次讲到印度的天气比较热!所以当时的印度人当洗完澡后都要涂油,这样皮肤比较不会干燥,但是贫穷的人涂不起,有钱的人才涂得起,由于没有钱的人涂不起,所以佛陀在经济
◎陈亦新:您认为事部瑜伽有作用吗?●雪漠:当然有作用。当你还没有真正契入空性时,你必须借事部瑜伽来净障、生起信心、集聚资粮,用宗教仪式净化你的心。这时,世俗中的许多东西还会污染你的心,你就用事部的那种
【经典原文】(佛言):睡眠集会之为事,又懒惰而不精进,忿恚为自之标识,此是败亡者之门。--《经集》【白话解】天神请问:请教为何有人生活中会遭受失败甚至毁灭,请世尊告诉我们,关于他们遭受失败甚至毁灭的原
净土宗义理已略明,但对净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要认识娑婆之苦方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得生净土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不合社会潮流,甚至与人间佛教思想违背,其实这是片面理解净宗修持的结果。净土教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刘先和随着佛教的恢复与发展,佛学、佛教中的许多义理、术语也广为传播,“禅”这一词就是传播中较为普见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还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修持要旨——定随着佛学、佛教的恢复和发展,学习佛学和亲近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一大批的人中要求修持佛法的人也是与日俱增,笔者就常常遇到一些迫切要求通过修持而证法的人,在这些人中以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居多
我国佛学、佛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前不仅寺院香火兴旺,信众增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佛学教育上也有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境况,不少高等院校破例地设置了宗教专业、佛学专业或设置了相
生活中的佛教利乐有情是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谈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的关系净土宗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一般认为只要认识娑婆之苦,厌离娑婆,再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往生净土。因此,净宗行人往往认
准提法门修持准提观音以救度人间众生为主,以此尊为本尊的修法,称为准提法、准提独部法。他的根本咒“准提陀罗尼”灵验无比,被称为神咒之王,其加持威力不可思议,显宗密宗都把他当做感应极大的菩萨礼拜修持。据《
1.此咒不可思议有大神力,若复有人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恶业悉皆消灭,当得清净胜妙之身,随所生佛土、诸天所生之处,忆持不忘。2.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者,令短命众生还得增寿,永离病苦,增寿除病,一切业障悉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
相传在禅宗创立时,佛祖赐给摩诃迦叶两件宝物,一件是紫金钵盂,另一件就是木棉袈裟,那时候,佛门弟子一般是依靠布施和乞讨为生,经常居无定所,风餐露宿,而佛祖传下的这两件“温饱”器物倒也非常的实用。公元52
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
除了个别上等根基的弟子,只需要上师的直指心性就可以顿悟之外,大多数修行人还是要严格的按照次第来修。如果没有打好前行或加行的基础,就茫茫然直奔正行,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可能还会碰到很多修法的违缘,所以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四)为说三学,故设
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由衷地随喜赞叹。随喜赞叹的内容是一切
也谈颇哇法适合什么人修持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韦其瑷先生曾著文立论谈颇哇法最适合年轻人修,然观其立论,疑点颇多,却不似他所谓的终于圆满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修持颇哇法,而对年轻人更为适合,这样轻松简
诵经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 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
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中是首座的弟子,大智大慧,神力超群,但他对于佛陀,却是信受奉行,对佛陀的教示,从来没有违抗过。佛陀在弟子中最信任的就是舍利弗,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祖国迦毘罗卫城的时候,罗侯罗要求出家,
「空」与「无」这二个字,稍微解说一下。在中国的文字中,空和无的意思是相似的,但是梵文经典上的空与无,解释却是不同的。无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而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指诸法自性了不可得,因此称为空。空并不
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