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布施波罗蜜的故事
2025-04-05 10:59

从前有个国家,老国王只有一个太子,可这个太子天天不高兴,老国王很发愁啊,给他增加歌女、舞女,这个太子仍然不高兴。国王就着急了,说:“你是未来的君王,你总是这么样不高兴,坏了身体咋办?无论你有什么要求,只要你高兴,我都给你办到。”太子说:“我只有一个要求,我想举行一次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布施大会。国王说:“我的儿子喜欢做好事,我当然同意喽。”

那一天全国老百姓都来了,场面很大,太子就拿出第一把钥匙,叫管仓库的人打开,第一个仓库里边都是粮食。太子说:全部分光。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老百姓最要紧的是吃饱。又拿出第二把钥匙,叫管仓库的人打开,全是穿的,也说全部分光。又拿出第三把钥匙,仓库门一打开,全是金银财宝,也说全部分光。老百姓高兴啊,有吃有穿还发财了。

第二天,有一个婆罗门来见太子,太子说:“对不起,你来晚了,仓库都分光了。”婆罗门说:“太子,我远道而来,既不要你粮食也不要你金银财宝,王宫后院有一只白象,请太子布施给我。”太子说:“这是国宝,我不能私自答应,要通过国王。”婆罗门说:“你不肯就说不肯,既然是国宝,你通过国王,国王会同意吗?这完全是你推脱嘛,可见得你太子布施不是全心全意。”太子想:有道理,一通过国王,我这个布施心愿也没法完成了。那么说:“好吧,你牵走吧。”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王宫,这是国宝啊!太子竟然私自作主送了人,所以很多大臣在国王耳朵边挑拨了:“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你一句他一句,国王也有点为难,不处理嘛也不对,听听他们的话也有点冒火了,马上发布命令:驱逐太子出国境。什么也没有给他,就给他一匹马,一辆马车。太子自己骑马,他的老婆、两个孩子都坐在马车里。老百姓都赶来拖住马不让走,这么好的太子,国王为什么要把他赶走?都哭啊。太子安慰他们:“你们放心,这是我父王一时冒火,慢慢他想通了,就会叫我们回来的。”一扬马鞭就走了。

走进了一个森林,忽然一个青年奔到太子前面,向太子求:“请你帮我解决点困难吧。”他是推货车的,车轮坏了,没办法推了,他说:“太子,你给我一只车轮,这样我就可以推着走了。”

太子说:“国王下令把我们驱逐出国境,我们还要走很多路啊,车轮给你了,马车走不了了,那我妻子跟两个孩子咋办?”

这个人一听着急了:“像你太子这样的好人都不肯布施我,我是完了,天要黑了,森林里的野兽要出来了。太子,你布施不彻底啊,还为自己保留啊!你太子没有车子,照样能走,我没有车轮,怎么办呢?你的困难好解决,我的困难难解决。”

太子问,“我的困难咋解决?”“很简单,你的马给你妻子骑,我再给你一条扁担、两个箩筐,你把两个孩子放进去,你一个人挑着走,不是解决了吗?”太子想想有道理,就照他的办法办了。

走出森林是一座山,正要上山,一个人气喘嘘嘘地奔过来:“太子啊,你帮帮我忙啊!我因为有急事,拼命地赶路,结果我的马累死了。”

太子说:“那我咋帮你?”“你不是有匹马吗?”太子说:“不行不行,我们还要爬山了,没有马怎么行?”

这个人说:“你太子布施不彻底,你的布施功德很难圆满,因为你还有保留啊。我看你的困难好解决,我的困难叫我咋解决呢?太子你想一想,你骑着马上山会有危险,不适宜,你两个孩子挑着走,多累啊!你跟你妻子每人抱一个孩子走过去,不是更好吗?”太子想想有道理,就把那匹马也布施给他了。

过了高山,就出了国境。前面有个小岛,是规定太子放逐的地方。岛上没有房子、没有人,什么也没有,是一个荒岛。他就跟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爬上这个小岛,自己劳动盖起了一个很简陋的房子,再种种田,两个孩子逐渐也长大了。

有天中午,大家都在午睡,忽然有人敲门了,太子想:“怪了,十年都没人来啊。”出去一看,是个婆罗门,就问:“你有啥事啊?”

“我很苦啊,我老婆死了,没人帮我忙啊,我来求太子。”

太子说:“这叫我咋帮你?”“你太子不是有两个孩子吗?暂时给我领回去帮帮我,男孩子可以帮我种田,女孩子可以帮我在家里煮煮饭,那样我困难就解决了。”太子说:“孩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要跟他妈商量。”

婆罗门说:“太子啊,你就干脆不同意吧,别装模作样了,推到你老婆身上去。天下哪有一个妈肯把孩子送给人家的?我看你太子很虚伪啊,你的布施不彻底,还有保留啊。”太子想想,有道理,被他妈知道,他就空手回去了。就说:“好吧,你领走吧。”

婆罗门跟他说:“你放心,过几年我就送回来,我对他们会很好的。”

妈醒来了,叫孩子没人应,看看太子脸色也有点不对头,知道出事了,拼命地追问。太子说出来,孩子的妈是哭得不得了啊!说:“哪有像你这样的人,连孩子都可以布施给人家的。”

太子就安慰她:“你哭也没用,孩子已经领走啦。你知道不知道,我们本来住在王宫里多么舒服啊,为什么会到这儿来?我们的目的还不是要圆满布施功德?还不是为了将来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所以你也别哭了,咱们既然做了这么大的事情,咱们发个愿吧。”

太子发愿:“我这样做,是为了我来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孩子的妈也发愿了:“我第一个愿,希望这个婆罗门不要让我孩子受苦;第二个愿,希望他们越走越靠近王宫;第三个愿,希望这个公公能够有一天看到孩子,就叫我们回去吧。”

这个婆罗门其实是个骗子,他骗了孩子去卖钱。开始对孩子很刻薄,自己骑马,叫两个孩子跟在马屁股后面走,走得兄妹两个瘦得不得了。自己吃好的,给孩子吃坏的,衣服破破烂烂了也不给他们买。

开始在乡村里他要价也不高,慢慢往前走,有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说:“这两个孩子你是不是要卖钱?”“唉,我要卖钱。”“你想不想卖好价钱啦?”“想啊。”“你笨得要命啊,孩子脸色这么难看,这么瘦,能卖好价钱吗?衣服这么破烂,谁喜欢啊?你要让孩子骑马,别累着了,自己跟在后面;让孩子吃好的,吃得白白胖胖,这样才能卖好价钱嘛。”婆罗门想想对呀,从此孩子骑马他走路,好的全给孩子吃,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走进城市,价就卖得高了,因为城里人有钱啊。有个有钱人看看蛮喜欢:“这两个孩子你要卖多少钱?”“你看呢?”他先不说价,“五百两银子怎么样?”“才五百两银子啊?一千两也不会卖给你的,别想了。”“那我买不起,买不起。”越卖价越高,价越高贪心越高,所以婆罗门始终说不出一个价格来,他怕吃亏啊。

有个人说:“你真要卖好价钱,要到京城里去卖,那里做官的有钱啊!”他想对啊,又走进京城了。他想王宫里最有钱,他就把孩子放在王宫门口。里边出来一个老大臣,看到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像太子?他就有点怀疑,跟婆罗门说:“你要卖好价钱,跟我进去。”婆罗门领着孩子进了王宫。

那个老大臣又惊奇又高兴,跌跌冲冲跑到老国王那里说:“我先陪他们进来,你看看是不是太子的孩子?”老国王一看真的是,可高兴了!就跟婆罗门说:“孩子你不能领走了,你要多少钱随你说。”

婆罗门一看到国王,做贼心虚,又有点紧张又有点高兴,他又耍巧妙了:“既然你国王要,这样吧,孩子自己说多少就算多少。”

国王先跟妹妹说:“这儿就是你的家,你说个价钱,让这个人走吧。”妹妹是女孩子,胆子比较小,她也说不出什么话。

国王没办法,就再去跟男孩子说:“这儿是你的家,你说个数,让他走吧。”男孩子胆子大,就开口说了:“我妹妹值一千两金子。”这个婆罗门高兴得简直魂都没有了,女孩子都值一千两金子,男孩子更不得了啊!“你呢?”“我值一个小钱。”旁边的大臣大为吃惊,国王就问他:“你妹妹是女孩子,值一千两金子,你为什么只值一个小钱呢?”男孩子说:“我妹妹女孩子有用,她会煮饭、洗衣服,什么都会;我没用,只要爸爸一冒火就把我赶走了。”这话感动了国王身边的大臣们,“这个孩子这么聪明!”这些大臣就马上向国王进言。这个婆罗门一看情况不妙,吓坏了:“我再呆下去什么都要露馅了,那我头就保不住了。”偷偷地溜走了,所以一个小钱也没有拿到。

大臣们说:“国王啊,太子当初虽然犯了一点错误,但是放逐已经十年了,你国王也老了,将来总要有个继承人啊,我看还是叫太子回来吧。”国王想:我正是这个意思,只是不好意思开口,你们开口,正好帮了我的忙了。马上下命令,以隆重的仪式,还派军队,迎接太子回宫。所以孩子妈妈三个愿全都实现了。

这个太子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善因得善果的故事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却被他伸手拦住,劝道:天色已晚,鸡要睡觉,你就别杀生了。谁知,男子就这么随口一说,却让他当晚躲过一劫。这名男子名叫施复,他的朋友是朱恩

佛典小故事两则

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黑与白的故事

◎ 黄小平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母亲回答,因为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

“如狼守斋”的故事

◎ 净 界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实相,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就是我们没办法做到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我们必须怎么样?采取对立。就是生死是杂染法,四圣道是清净法,我们要把染净先切开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的小故事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禅故事三则

◎ 文 远 舍与得寺庙里住着了凡、了尘师兄弟,他们晨曦微露出外化缘,星辰满天回到寺里。后来,只有了凡天天出去,了尘则买了很多米、面存放着,然后睡懒觉。了凡见师弟渐生懒惰,劝他。了尘却听不进劝告,反而振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于阗萨迦耶仙寺瑞像的故事

◎ 杨 雄 于阗城西五六里喀拉喀什河畔,原有萨迦耶仙寺(即《大唐西域记》中的娑摩若僧伽蓝)。寺中有塔,高十几丈。寺塔多有灵瑞,常放神光。这寺塔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有一个远方来的和尚,走到西玉河畔的一

韦陀小将的故事

◎ 本 性 我很欣赏韦陀小将,不纯因为他护法心坚,也因为他虽然稚气但却威严。在我们天王殿后面的弥勒佛背面,有一尊韦陀菩萨,也就是我所说的韦陀小将。他的顶上一般都会悬匾题额,曰:三洲感应。这韦陀小将,他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 ──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宽运法师在寺院里,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徒,尤其是法会节庆,善信络绎不绝,有来上香参拜的,有来参加法会的,当然也有一心来听经闻法的,所以,无论多么的忙,法会期间,我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小故事三则

小故事三则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于阗毗摩城瑞像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优填王就为他造了许多像。有一身檀木雕成的立像,高有两丈多。头上有光芒,上有华盖,佛穿袈裟,脚登莲花。这是一身释迦牟尼的站立说法像。佛涅槃后,这尊檀雕佛像凌空而飞,从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道宣律祖与五台山和老仙翁的故事

道宣律祖与五台山和老仙翁的故事◎ 体 喜记载: 唐朝的高僧--南山道宣律祖,是彭祖的后裔,亦是南朝吏部尚书钱申的独生子。宣祖外通诸子百家之说,且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对于佛所制定的毗尼律法,不仅研究透彻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妄语的故事 ——舍利婆国的商人

妄语的故事--舍利婆国的商人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的安达葡罗城去做生

《佛经故事图文选》序

大藏经典是正法久住的象征,是学佛修行的依据。历代缁素大德皆从大藏经典中开、示、悟、入佛知见而行证圣道,譬如当代深受佛教界敬佩仰慕的印光法师,20岁出家后,无论是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4年闭关时期,还是在浙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佛经放生故事

佛经放生故事《阿难现结经》中记载: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慈罗。他很仁慈,对人和动物都很慈悲。有一天他路过集市,突然看见有个人在卖一只大鳖,大鳖不安地动来动去,眼里流着眼泪,显得很有灵性。慈罗想像着可怜的鳖被

佛理小故事

佛理小故事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南怀瑾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西藏人认为他是真正的活佛。现在书店里应该有他的传记卖,叫《密勒日巴尊者传》。其实他的传记以前就有人翻译,叫《

佛本生故事:守信不死

从前,有个名叫须陀须摩的国王,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平日遵守佛门教诫,做人老实诚恳,从不说谎言或无意义的话。有一天早晨,国王乘车与宫女们一起到御花园里赏花。走出城门不久,看见迎面走来一个修行人,停在国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洛阳桥的故事

洛阳桥的故事◎南怀瑾观音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常现女身,以慈母的德性与形像,抚慰一切有情种种的苦痛。我们若能深切了解世上一般妇女们作为一个女人的甘与苦,那么也便差不多能体会得这个世界种种不同的生活滋味了。在

哲理故事:马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沐着清晨的阳光陆陆继继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轻轻地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庠序有次的端坐在尼师坛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陈大惠:现代版因果——老天有眼的故事

俗话说,老天有眼。但现在许多人不信,认为这是迷信。就有一个老天有眼的故事。陈大惠,原央视著名主持人。四年前,他请长假做义工,专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下面这个采访是一个古书里才有的故事,一个来自山区的坏媳

胡小林:对治恶境:黄忠昌居士遭遇的两个小故事

当年我听向小莉馆长跟我说,黄忠昌先生念佛,在她那儿,三年就往生了,他是成就了。他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位女居士,天津的,也在她那儿一起念佛,男众、女众分成两班。这个女众老到向小莉馆长那儿报告,说黄忠

老禅师的故事二则

自伞自度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佛法不是讲求普度众生吗,度我一程如何?禅师道:我走在雨里,你躲在屋檐下,这里有雨,而檐下无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那个人听禅师这样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无法像常人一样光宗耀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养死葬都做不到。当这种误解与中国传统中对孝道的尊崇与对家庭的重视相结合,就导致佛教传入中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背后的故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背后的故事佛欣法师疫情四起,八方支援,在日本支援的物资的包装箱上,有八个字,瞬间点亮朋友圈。这八个字出自日本长屋《绣袈裟衣缘》一诗。盛唐时,日本不断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天武皇之孙长屋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故事很短,道理很深!

小故事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有如指明灯一般的人,给予一两句箴言,指引自己前进。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才发现,人生的很多智慧,其实就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鸡叫了天会亮,鸡不叫天也会亮,天亮不

成熟的人,心里满是故事,脸上不见风霜

大概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一定会变得内敛,不张扬。因为已经历过风风雨雨后,他终于会发现,张扬引起的不过是一种喧嚣。它是外在的,如梦呓般虚妄不真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个回忆高峰。多半是在中年或老年时期。

7个故事读《易经》:善能积福,德能改命

1.见微知著商朝纣王即位后不久,吃饭必用象牙筷子。大臣箕子看到后,对人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和白玉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