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不要让别人决定你的情绪
2024-10-23 09:45

一样东西是否值得拥有,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纠缠,在那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损失的就越多。找准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义。

有人认为,受了冤屈,最应该做的就是辩解。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当我们所受的冤屈辐射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要出声辩解。如果那冤屈只与我们自己有关,辩解反而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出声为此辩解,说明你的心还不够静,甚至还会因别人的些许举动而发怒。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以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特地亲建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每天除了参禅打坐,还帮人抄写佛经,借此赚些费用供养母亲。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叫酒肉和尚,松云禅师也不去解释。但他的母亲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松云禅师吃素了。

有一天,一位美丽的姑娘被松云禅师庄严的仪表、安详的风度所感动,就请他到家中说法。有人便借此散布谣言,说看见松云禅师到妓院里去嫖妓。

街坊的人不辨真伪,认为他不守清规,去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禅师不得已只好将母亲托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

不料母亲因思儿成疾,未几去世。乡邻不知松云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禅师回来后再行安葬。

不久,松云禅师回来了,在母亲灵棺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接着学母亲的口气说,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松云又说:是的,母亲!孩儿以此禅道祝愿您上升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说罢便对众人说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

松云禅师五十六岁时预知死至,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晴,一轮月圆。写完后安详而逝。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黑暗与光明;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如果一味去在意这些好与坏,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别无他益。松云禅师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从不去跟人争辩什么。他明白,那些好与坏,虽然是加在自己身上的,但其实与自己无关。

就像另一位禅师的故事。禅师跟小徒弟出行,中途找不到路,便问一个路人。路人不知为何正在苦恼,虽然给他们指了路,但态度十分不好,话语中带着厌嫌的口气。禅师听了路人的指引,道声谢,继续带着徒弟前行。

没走几步,徒弟忍不住了,问禅师:师父,那个人如此蛮横无理,您为什么不生气?我们应该告诉他,做人要懂礼貌。

禅师反问: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情绪?徒弟顿时释然。

别人对你诽谤,只能说明那人是野蛮、无礼的,是需要你去拯救的对象。你面对他们时,应该做的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做法,去跟他们争辩,而是做好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们。

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所有的苦难、欢乐,都应该由你自己去体会,别人代替不了。同样,别人的苦难和欢乐,你也无法真正体会。做回自己,不要让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你的情绪,这才是幸福安乐的泉源。

End

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

◎ 静 波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

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 庄 子不稳定的情绪伤人伤己,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情绪不好,是格局太小。《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乘船过河,前面有船要撞上来,这个人破口大骂,骂对方不长眼。等船撞过来,却发现对面

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

◎ 静 波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

不要让别人决定你的情绪

一样东西是否值得拥有,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纠缠,在那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损失的就越多。找准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义。有人认为,受了冤

穿越情绪的风暴

一行禅师以呼吸照顾愤怒当愤怒、嫉妒与绝望的能量生起时,我们应懂得如何处理它,否则就会被这些情绪淹没,而受到极大的痛苦,念念分明地呼吸,就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照顾情绪的修行方式。为了能好好地照顾情绪,必须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林语堂很多人都认为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尤其是男人们,他们甚至在最最伤心的时候,也宁可磨牙齿、握拳头、呕吐、晕倒,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地想尽方法,总不肯让眼泪轻弹。其实人之所以

化解情绪的小妙招

化解情绪的小妙招让你每天都有好心情圣严法师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

要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圣严法师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净界法师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

不要让“现在”悄悄地流逝

不要让现在悄悄地流逝◎ 贤 宗生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我如何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然后,看看自己有没有用柔软的心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是否尊重、理解、接纳了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

一日禅| 你的情绪,别人无需负责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不能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最明显的表现是,将工作上的坏心情带回家,发泄给家人,亦或是将生活中遇到的糟心事,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这两种情况,不论哪一种,都是不专业的表现。我知道人不是

一日禅| 不要让你的忍让成为一种负担

忍受一人的无端怒气,最后成了众人的出气筒;让出自己的位置,自己却退到了穷途末路。有时候忍让反倒成了他人伤害我们的利器,拖累了我们的人生。儒家的忍让并不是因为吃亏是福,是为大义,是有原则的忍让。所谓忍让

净慧老和尚: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打七到今天为止,已经是第九天了。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这些天来,十方护法的护持,常住的操办,在这里,各位可以说是百事不关心,十指不沾水,菜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现成,般般如意。看得出来,大

情绪起伏不要怕,这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人往往有情绪上的高低起伏,却没有充分看清那只是自己情绪上的高低起伏。没有看清之下,就容易起执着造成伤害。有人把脾气发在无辜的人身上,有人受不了心头剧烈的郁闷而自我麻醉或甚至自杀。依四念处的修行法看,这

你真的有用心去感知过他人的情绪么?

导语:多用一份利他的心,人际关系就会变好。人们普遍忙于工作、学业,除了跟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外,对身边其他人的关注度都不够,不知不觉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觉得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不关心自己

不要让别人,左右了你的人生。

不要让别人,左右了你的人生,做好自己。愿你,为他人负责时,也能为自己而活。人生,永远只能靠自己《六祖坛经》: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人这一生,命运好坏都是自己决定的。有个老木匠干了一辈子的活,

稳定的情绪,是最好的教养

圣严法师说: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这很正常。但情绪就像水,宜疏不宜堵。学会控制情绪,不能把情绪看得过重,也不能一味遏制情绪的产生。1人生

王阳明:稳定的情绪,是最好的修养

我们常说一个词:出离愤怒。人在情绪上头的一刹那,是一只不受控制的野兽,做出的决定,只能伤人伤己。冲动是魔鬼,不稳定的情绪是一颗定时炸弹,让自己和他人苦不堪言。在王阳明看来,稳定的情绪不是天赋,而是一种

庄子: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

10.28日发生的重庆公交事件中,刘某因为错过了一站路,情绪一时失控,与司机发生争执,导致公交车坠河,让一车十几人失去了生命。这其中有老人,有孩子。冲动是魔鬼,不稳定的情绪伤人伤己,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

一日禅|最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

中国古人的境界要高一点,比如像孔子,直接就是恕字待之,恕己恕人。做不到这么高境界,就找一件心爱的事倾泻所有情绪。清代作家李渔的方法是写字:予无他癖,唯有著书。忧籍以消,怒籍以释。郑板桥更加直接。当他受

心理学家教你:如何使用心理学方法发泄情绪

情绪并不等同事件。是情绪动了和坏了,并不是事件的本身。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认同了我就是那个情绪状态的全部,自讨苦吃,讨好情绪和冲动,却失去了自己。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

一日禅:好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学理论认为,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即,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胆小怕事,便是肾气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

雪漠:不要让仇恨蒙蔽双眼

不要让仇恨蒙蔽双眼四为嗔之结,火烧功德林。功德非有为,源自清净心。在繁忙的都市里,你常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每个人都非常忙碌,非常急躁,一点小小的摩擦,就能引爆一座嗔恨的火山。所以,公交车、地铁里,

该怎样排解自己的情绪

该怎样排解自己的情绪文/如孝法师实际上情绪是长时间养成的。每种情绪的产生基本都带着挫折感,是挫折感的一种反弹。我们每天的生活内容虽然很多,但是对于心来说,它的反应要么是对抗,要么是逃避。这种对抗或者逃

静波法师:执着贪嗔痴而不能悟“空”,必然会起情绪

佛经中说四大苦空,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四大苦空。我们要出离,不要去执着它,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能去执着它。如果执着它,会越来越麻烦,反而不执着它,我们会天天很快乐。不执着,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郑石岩:坐禅与情绪管理─心理学对坐禅的检验

禅对现代人的情绪管理、身心健康和心灵生活,具有丰富的价值。本质上禅是一种心的效能训练。它给我们清醒、觉察、喜悦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现代人生活在忙碌、竞争和追求成长的现实环境中。由于社会变迁快速,生活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