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2025-03-30 13:42

l、一段奇妙的因缘

印顺导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乙是在民国三十六年夏于浙江奉化雪窦寺所讲,后收入妙云集上编之一,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一直受到推崇,并无异议。今年九月,内明第二三四期刊出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一文后,引起海内外佛教善信的注意。我曾询问本文作者,可他怎么也想不起曾向r内明投过稿,问我索阅所刊之文,并声明说:几年前某老曾托审看印师的妙云集,阅后写了感想,作为内部交流之用,并请某老指教。岂知某老误会了,竟未细读全文内容,套上信封就付邮。此事使他很尴尬,问能否给内明主编写一声明,以表达这是他不成熟的意见,无意公开发表。我劝他不必为此不安,因学术上提倡争鸣,各抒所见,是正常的。既然登了,听听反应,也是可以的。他是我所敬仰的前辈之一,尽管我们在佛学研究上存在不同看法,伹我们还是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我编辑的上海佛教双月刊,以各宗并弘,在教言教为宗旨,他是编委,发表过不少有水平的佳作。他又是大乘学者,精通台、贤,对我从事原始佛教和阿含经的研究很不理解,希望我不要走回头路。我感谢他对晚辈的爱护,并解释说,提倡原始圣典的研究,正是要贯彻印顺导师所倡导的会通阿含、弘扬大乘,并非走回头路。因此我们谁也不曾说服谁,仍然各行其是。在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后,我曾就自己的感想,写了关于佛教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在二三六期本刊发表,不指名也不针对性地叙谈个人的看法。今拜读昭慧法师的辩正论文及编者按,想再趁此机缘,补充陈述管见,抛砖引玉,敬请海内外善知识指教。

二、徙龙树、提婆学说说起

评本文作者提出讲记以三法印贯彻一实相印,断定这是以声闻三法印释般若第一空义。认为这舆大乘空义相违的。我们不妨探索一下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提婆的学说和思想,弄清来龙去脉:

龙树、提婆所组织的大乘学说体系可从深、广两方面来看。先从广的方面看,他们首先抓住了佛学的根本问题,郎究竟的境界问题。龙树认为最究竟的境界应以菩提为目标,当时部派佛学则多偏重解脱,如异部宗输论说三乘的不同在于解脱的不同,并辨称解脱之道有同舆不同。大乘则重于菩提、智慧。佛陀意译为觉者,已含有菩提的意义在内。然而将菩提当作佛体,在部派时代大都不能同意。如上座部的:闹事就反对这种提法。当时赞成此观点的是属大家部的北道部,后来发展接近大乘。龙树抓住这一根本点,把它组成大乘学说体系。般若经中说菩提,就列举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三方面。其中一切智是部派佛学的最高智慧。道相智包括大小乘道在内。一切相智则非但知道一切法的共相,而且知道一切法的自相。从以上三相来解释菩提,是较部派佛学圆满了。还有被部派佛学公认的实、舍、寂、智四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龙树也纳入在菩提资粮论中,而且讲得很深。如四无量中的舍,部派的解释是舍弃一切和没有执着,龙树则认为是入甚深法界,灭离诸分别,悉无有功用,诸处自然舍,说得更广了。

从深度方面看,龙树依据宝积经讲了中道观,它此空观更进一层,以此作为根本方法论,对部派偏执一边的说法给予批评。在中论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中提出了三是偈,就是:

家因缘生法,我说郎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我国天台宗对颂中的空、假、中特别注意,称为二二谛偈。龙树立此偈原意也是批评部派佛学的偏见的。佛教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说,但各部派对缘起的解释不尽相同,如有部主张一切有,就以缘起为根据,提出六因、四缘,结果把凡是从因缘生的法都说戍实有。龙树的三是偈就在破实有。指出缘起法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自性,郎空(我说即是空)。二、诸法是一种假名(亦为是假名)。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由于它无自性才是假设,因为是假设才是空,这就是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的中道观。可见中观思想是从缘起空思想发展起来帅。

综上所述,龙树讲的空,是假、空,中的统一,舆部派把空看成极端而发展到零或否定截然不同。它包括空的三重意义:一,空的本身,二,空的因缘,三、空的意义。在中论中,龙树又说: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如果不先了解空的本身是什么,又不知道为什么讲空?更不了解空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所在,那就自生烦恼了。

龙树的主要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中论提出的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两个方面。八不缘起属于境的部份,实相涅槃则为行,果部份。所以本文作者说:中论中明白显示因缘无性,故无因缘,何得执因缘生一切法也。显然是曲解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对缘起性空的道理,似未生圆解。

其次,龙树认为释尊提出的绿起说是全面的,他不单纯说有或无,而是有无的统一。如从因果关系上说有无,就能推出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现象,这些都是从时空上因果相应而说的,但真正的缘起说,对八个方面都不能执着,执着了就等於戏论。在龙树看来,缘起论上单纯执着生减等是不正确的,所以是戏论,而佛陀听说的缘起,是超出戏论,消灭戏论,也可说是寂灭状态。戏论是一个譬喻,在印度把人们认识上的概念也看成是名莒,名雷有有用的,无用的,无用或不正确的名言就是戏论。第一义空是离文字书说的,凡有莒说,都是戏论,评文作者说了他的圆教第一义空,非是凡夫所见的虚空,亦非外道所执之断空,亦非二乘所证之偏空。一法不立中,万德圆彰,万德圆彰中,一法不立,此正是第一义空。并指责印顺导师全不达此义,不亦谬乎!气势汹汹的训人的样子,实质上是未得谓得,色厉内荏!

提婆继承和发展了龙树学说。龙树主张破邪显正 ,提婆则认为破而不立。在中论观五阴品中最俊二颂说:

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虽问,俱同于彼疑。含义比较隐晦。提婆在四百论有两个颂,却把破空的原则表达出来,颂文是:

一法若有体,诸法亦复然。一切法本无,因缘悉皆空。接着又说:

真实观一法,诸法不二相。谛了是空已,则见一切空。

说明如真实地观一切法空或有,其余的也不会例外(不二相),正因为如果真实地了解空,那么必然一切皆空。评文在说不达第一义空时,大兜圈子,却没有说出所以然。看来还须重新学习提婆的这二首颂。

另外,提婆还发展了龙树的二谛说。龙树认为,对佛陀说法要分别看待,有时佛以世俗谛说,有时是以胜义谛说。有人提问:既然以胜义谛为真实,何必还要世谛呢?在中论中颂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世谛所理解的道理就是常识,用语言文字表达,所以又称俗谛。丽第一义谛只能凭现观得到,但要别人了解它因指见月,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俗谛,也就是二二是偈中提到的假名。假名即言说施设,与俗谛相应。我说即是空就显示第一义谛。龙树的中道观就含有不偏于俗,不偏于真,统一二谛的意义。提婆则在龙树的空(法本性)、不空(假名)之外,还提出了实有和假有的说法。他在广百论教诫弟子品中有颂说:

诸世间可说,皆是假非真;离世俗名言,乃是真非假。可见印顺导师所说原是一种方便,而评文反斥为妄,倒是颠倒见了。

三、关于以世智为般若

大乘思想的源流,可从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两方面来分析。从历史根源看,它是从部派佛学发展而来,各部派对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家部的几派影响较为突出。当然这并非说由部派转化为大乘,而是说大乘吸收了各部派的特长,得到独立发展。从社会根源看,大乘思想发生并流行在案达罗和笈多两王朝也不是偶然的。当时两王朝已达到政治上的统一,但佛教内部矛盾重重,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朝统一方向发展,于是出现了新兴的大乘。一般认为,般若类大乘经最先出现,这是因为:

一、般若经内容主要讲法无自性,不可执着,也就是法空。部派中有部学说认为佛说法都有自性,都是实在,走向极端,因而出现缘起性空思想加以破斥。

二、很多大乘圣典如法华,华严的主要思想都是以般若为基础,因此由般若经先行。

三、大乘流行前,诸经按内容和分类有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其中有方广,是指它说理方正、范围广阔。唐玄奘编译大般若经,有十六会。前五会是根本般若经,文字虽有广暑,但内容却相似。以后各会称杂类,谓杂般若经。即第六会胜天王般若,第七会曼殊室利般若,第八会那伽室利般若,第九会金刚般若,第十合理趣般若,第十一至十六会分别说六度般若。依现观庄严论说:前五会是专谈从发菩提心直到成佛阶位与观行。第六会胜天王别说他初发心修行的自证境界。第七、八两会则特明般若的无所得的宗趣。第九会金刚般若专述见道与究竟道的无分别智的无相境界。第十理智般若专述佛智境。这样十六会般若依行位判,前五会是谈从初发心到最后成佛的全部境、行、果,第六会是遍说初发心资粮道的般若,第七、八会文殊和那伽则是逼谈加行道。第九会金刚般若遍谈见道,第十会理趣般若专说佛果。第十一至十六会则为专述修道般若。其中杂类般若的内容很不相同,如我国佛弟于极为熟悉的金刚经,在十六会中,份量最小,只三百颂,可看作般若的一个暑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据无著、世亲分析,认为经中二十七个主题实际包括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它的形式,较大品、小品,更接近于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以及后来的阿含形式。例如此经一开始就讲释尊住王舍城,僧团有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并叙述讲道的过程等,这些都是原始经典形式,而根本般若(小品)却讲此丘五千人,并说他们都具有种种功德成就,同后来大乘经的夸张说法相类似。说明金刚经的般若形式,比小品还要早些。其次,南传学者觉音,在解释十二分教中的方广时说,方广是问答体,在一个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后,继续追究,步步深入,他还毕巴利文的五部为证。对照金刚经的体裁,也是一个问题结束后,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一直到二十七处为止。又金刚经的问题是由须菩提提出的,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解空第一,得了无诤三昧。

通过金刚经的二十七个主题,更易掌握般若的要点。认识般若思想不外乎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是讲佛说一切法郎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但空非虚无,法虽自性空,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以称为幻有。幻有含有二重意思: 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它不是实在的;二、幻有非凭空观,它的产生是有因缘的。所以般若思想是由一对范畴性空,幻有构成的,不能执着某一个方面。应当指出:上座部在讲人空外也讲法空,不过他们的性空进一层发展就成了方广,趋向极端,连幻有也否定了,龙树破斥它为恶趣空。这种否定一切的恶趣空与般若性空说是本质不同的。金刚经最后归结为一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全经的精髓。可见般若思想反对有部认为一切法都有自性的极端态度,主张佛说法不是实有,而是幻有。佛法并非实有,只是我们概念上对它分类而成的假有。套用金刚经的公式,即:佛说般若,郎非般若,是名般若。(概念的假名)。关于般若这词,是梵文Prajna的音译,一译波若,慧译智慧。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的一切智慧。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所以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印顺导师为接引初机,在讲记中对般若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用心良苦。惜评文作者把阐述般若意义搁置一边,笼统地给扣上以世智为般若的帽子,正是欲盖弥彰,强词夺理。请详读一下印顺导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就不致会如此画虎不成,反类其犬了。

四、三法印是依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

关于以声闻三法印为般若一段,这也是评文作者昕设的帽子用以扣人的。拙作关于佛教研究几个问题中第二节根本法义被逐步改变中指出:

三法印正是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缘起支包括两个方面:来与去。来是指苦的产生,去是指还灭趋向涅槃。释算常说,懂得椽起说就懂得了法,寸见缘起说是佛教的最高原理。而三法印是缘起说的体现,不论南传、北传、大乘、小乘都是通用的。现在有人竟把二二法印称为声闻法,提倡所谓常、乐,我,净,在惫义上恰恰相反。溯其原因,起始于有部。有部认为一切法通过时间三相,法的形状改变,但体(自性)不变,强调物质的体,在过去、未来、现在都不变动。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把无常的理论从深处否定了,同时在最后超越佛陀十四无记(其中有一条世间是有常还是无常?)大谈其形而上的论调。同时我的理论也告复活,有部居然承认有一个假我的存在,到了犊子部就公然主张有一不灭的轮回主体(补特迦罗)了,三法印就剩一个涅槃寂静末受破坏。大乘空宗的创始人龙树针对有部的二二世实有、法体恒有,以空总破。他的方法有二种:一是中观论的辩证法,将自性论抹除;一是大智度论的直观,直接洞观诸法如幻如化,一切归于空。他的遣除境相不但否定有形的外色,甚至是空间、运动、时间皆戍如幻如化,最俊连空也空,一叨归于灭绝。法印亦译法本、本末、优檀那等。法指佛法,印喻世俗印玺,意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反法印的则非佛法。三法印不但晃于早期的小乘经、律、论,也见于大乘经论。杂阿含经卷十作二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载: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r法印经则别说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为三法印。法华玄义卷八上说: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八中,列举实相的十二异名,郎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指出一实相印可总摄缘起、无常、无我、寂灭等。未见破斥所谓声闻三法印。评文作者硬说印顺导师说宇宙人生真理要从三法印去了解一是以声闻三法印释般若第一空义,不亦谬乎。这种想当然的推理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因为即使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也没有否定三法印或后来发展的四法印、五法印,眨称为小乘法。他不过以一实相印总摄。而评文作者还盛气凌人地说:声闻三法印中之涅槃,不过身智永灭,不复更受三界生死,名为寂静。般若经中所说涅槃,虽云三乘共证,其实香象渡河:水异冤马。大乘涅槃,得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常、乐、我、净四德,岂遽同于灰身灭智,声闻所证的涅槃乎!一副傲骨看不起阿罗汉的样子,其实是夜郎自大,可怜得很!阿罗汉一译杀贼,杀烦恼贼的意思。二译应供,这亦是如来十号之一,当受人天供养的意思。杂阿含经说阿罗汉与如来果德不同,但解脱相同。三译不生,惫即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郎如杂阿合经称:所作已作,不受俊有。中国佛教徒长期以来贬低阿罗汉,这是不应该的。实际上阿罗汉毕竟是超脱生死输回的圣人,郎使依天台教义而言,亦相当于七住阶位的菩萨,而我们还是在生死流转中的凡夫,有什么理由看不起声闻圣人呢?

瑜伽菩萨戒乙中有这样的一条:小乘学人诽谤大乘,是为犯戒;同样,大乘学人诽谤小乘,也为犯戒。这体现了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的精神。我们主张南传上座部佛教应承认大乘是佛说,而北传大乘佛教应停止对小乘的攻击,贯彻互相尊重,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十共同提高的原则。评文作者对印顺导师的不敬,横一个谬论,竖一个邪妄,应当认识过错,自己发露忏悔。药无贵贱,治病的是良药;法无高下,契机的是妙法。信仰是自由的,但同时应当尊重别人的信仰。佛教四家要团结一致,兴利除弊,涤瑕荡垢,促使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功德无量!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黄念祖:《心经》讲解_黄念祖讲心经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

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一、心经两种形式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心经》与禅观

◎ 明 影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讲的是佛说的三乘教法亦非实有。三乘教法是为了对治我们对身心世界的执著的,它是治疗妄心大病的良药,我们的心不能反过来去执取它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三)

度一切苦厄。此乃照见五蕴皆空之效果。既然已照破了五蕴,那么还会有什么苦、什么厄呢?度即度脱之义。一切乃指所有也。所谓苦者,就是我们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苦有很多种苦,细细讲来有十八种苦。通常讲有八苦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二)

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梵语,是音译。波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是到彼岸之上。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发心修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前言

心经抉隐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沉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一)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沈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悟彻证非觉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四)

接下来,《心经》又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度缘觉的。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这段文是破缘觉所执著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也属于五蕴总法的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一章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

心经 第一章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说顿说渐,无非都是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就象药是为治病而设的,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元音老人: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

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翻译《心经》的人很多,有七种翻译本子。现在大家读诵的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文长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意义非常丰富,能赅括三藏十二部经教。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当时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五)

远离颠倒梦想。这里的远离不是距离之远,而是永远地离开、离弃之义。颠倒者,即相反、倒置,指真假不明、迷真认妄。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倒置事理者,谓之颠倒。此等颠倒,乃依根本无明烦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