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佛性与顿悟
2025-03-31 07:27

佛性与顿悟

蔡惠明

一、中国禅宗的中心思想佛性说

中国禅不同于印度禅,也有异于日本禅。慧能思想的中心是他的佛性说。《坛经)记载,他由岭南到黄梅,初见弘忍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弘忍问慧能日:“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日:“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和尚遂责慧能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物?”

慧能答日:“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由此可知,慧能早就了悟佛性学说,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作佛。人可分南北,而佛性无南北之分,人可分獦獠(当时对携犬行猎为生的少数民族的贬称与和尚的不同),而佛性则无有差别。他在得法偈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揭示菩提树、明镜台都是空的。正如八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佛性才是真实永恒清净的。佛性,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佛性一词,和怯性、实相、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圆觉、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各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槃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楞严三昧,狮子吼三昧。经中还指出有三因佛性,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坛经》说:“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慧能认为“佛性常清净”,犹如“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才造成“上明下暗”的局面,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为此他提出了识心见性的学说。如《坛经》载:“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他要求人们“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并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所以彻澄本觉体性,是学佛的主要目的;而明白觉性的是否存在,则是学佛的重要关键。《涅槃经》说;“如来之性,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要知人们的一切思想活动,正像波涛的起伏。既有波涛,必有洪水,觉性正像起波涛的洪水,所以也称性海。人们一般认为思想是大脑皮层的活动所产生,但一切神经细胞都是不断地新陈代谢,而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的影像,那怕是几十年前的琐事,每能遇缘显现,终不消失,这些影像究竟藏在那里?人们都不加深究,含糊过去,甚至看成神秘玄妙,避而不谈。实际上,所谓脑神经不过是意识的工具。假使我们依佛法修行,使意识活动,逐步停止以后,便能达到寂然无念的境地;正无念时,当前这个空寂灵明、了了不昧之心正是觉性(但切勿在文字言语上求),所以是非常现实,人人都可验证。我们不能因自己散乱心强,一时不能亲证,便否定觉性的存性。中国禅宗又称佛心宗,就是以明心见性为主,若无觉性,见个什么?千百年来,难道都是彼此欺骗吗?要知道古来僧俗大德,为佛法而献身,奋斗不息,无非要亲见此性。永嘉《证道歌》说:“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正是他亲证佛性的绝好写照!还应当指出:觉性在未证以前,只能在文字言语上讨分晓,但文字言语非即觉性,必须亲证才能如实知。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明心见性,简单地说,就是明悟妄心生灭不可得,息下妄心,彻见真性。明心见性是自我显现,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肯定,也即“悟”的阶段。悟后仍要继续修行,才能“证”到佛性。所以严格地说,未悟前的修,犹如不明前进的道路,虽免盲修瞎炼,多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悟后起修,如有手电照明,前景映现,不致瞎闯。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这是一般修行“明心见性”的规律。当然也有顿悟顿证的人,他们经累世修行,积累功德,一旦豁然开悟,正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毕竟是少数,因为所谓顿证,不可能没有渐修基础,突然出见“飞跃一

直指奉心,当下契入,可说是“正直舍方便”的妙法,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容大意!所以云岩告良价:“承当此事,大须仔细。一无准师范有偈说:“亦非凡,亦非圣,当体如如绝修证,道人到此须推详,莫把识人来错认。一由于人们情见深固,妄想日多,于本来面目,难于契合,于是禅师们各出手眼,方便引导,有的参话起疑,有的即境示人,有的当头棒喝,有的机锋相逼,无非使人识情不行处,亲自领悟无念本体。

明心见性,并非解脱生死,尚须以其觉照,断惑修真。如唐圆泽已悟见性,并得宿命通。一旦与俗友李源相约同去朝礼峨眉山圆泽欲取道斜谷,李源却要取道荆州,圆泽拗他不过,同意从荆州前往。船到南浦,忽然看到一妇人在汲水,圆泽就向李源说:我原想取道斜谷,避开这妇人,因为他已怀孕待产,正待我为子,现既相遇,定业难逃,遂约三日后相见,以一笑为相,并说:一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当与相公再见。”圆泽当晚入寂。三日后,李源到妇人家探望,果产一子,并对他微微一笑。十三年后,李专程从洛阳到杭州赴约,在葛洪井叫听到一个牧童扣牛角唱歌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见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上前说:“泽公健否?”牧童答道;“你真是诚信君子,但我世缘未尽,现尚不能过从,后自可再见。”说明圆泽虽得宿命通,但不免生死束缚,因为见思烦恼未尽。但基础已成无明最终当破,终能成佛作祖。

二、中国禅宗的另一特点“顿悟成佛”说

慧能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他的“顿悟成佛”说。顿悟还是渐悟是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与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两派思想的根本分歧。顿悟说主张毋须长期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顿悟成佛,而渐悟则认为必须累劫修行。在我国初传的大小乘禅学在成佛的步骤和方法上,理论各有差别。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侧重于数息行观的精神修炼,认为达到阿罗汉果位也须累世修行,积累功德,被看成是渐悟的一派。支娄迦谶、支谦所传的大乘般若学则侧重于义解,直探实相本体,被看成是顿悟一派。东晋时的支道林、道安、慧远、僧肇等把成佛的步骤与菩萨修行的“十住”阶次联系起来,认为“七住”以前是渐悟过程,到了“七住”,对“无生”(实相)法有坚定的认识,已证得“无生法忍”,虽非究竟,但也可有顿悟。这种顿悟,承认一住到七住是渐修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顿悟,被称为一小顿悟”。实际创立顿悟学说的是道生,他认为七住前没有悟道的可能,必须到十住时最后一念“金刚道心”,才有一种犹如金刚石那样坚固、锋利的能力,顿将一切妄惑断得彻底、干净,由此得到正觉,顿悟成佛。(传说他着有A顿悟成佛义兰文,但已佚。他的顿悟成佛说在当时被认为是异说,受到教内围攻,甚至被开除出僧团,南下庐山依附慧远。后来南齐隐士刘虬作《无量义经序》,提高“入空必顿”的观点,也主张顿悟成佛。南朝宋文帝和孝武帝对道生表示支持,名士谢灵运作“与诸道办诸宗论》,在理论上赞顿抑渐,情况有所改变。据记载,当北凉昙无谶初译北本《大涅槃经》时,参加译场的“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而昙无谶“临机释滞,未尝留碍”。后来梁译大本传到宋京,证实“一阐提也可成佛一。一时引起极大的震动,甚至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僧嵩非难,因而舌烂,一的传说。反映了顿悟学说艰难成长的过程。以后河西道朗为新译《大涅槃经》撰序,并着《涅槃义疏》,释佛性义,为此后诸师讲说新译作依据,更经慧观、慧严、谢灵运等加以整治,称为“南本”,使道生顿悟学说在理论上奠定基础。

慧能在《坛经》中说:“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又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一念迷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他还现身说法地宣称:“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都体现了中国禅宗是以“顿悟成佛”为特点的。不仅如此,禅宗的顿悟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很大,如果宋明理学的朱熹所倡导的“一旦豁然开通”的功夫就脱胎于顿悟说。陆九渊提出的“发明奉心”以达到知的认识论,也源于顿悟理论。此外,传统佛教讲出家修行,而慧能则提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他还在《坛经》中多次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外离相日襻,内不乱日定。“这些改革,简化了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佛教中国化的实现。禅宗思想既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印两种文化融会贯通的产物,与其他各宗派比较起来,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因此它在唐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并流传绵延至今不断。

摘自《十方》10卷4期

End

佛性正是你心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佛性真如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三)真神论与灵魂说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言: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世界草木丛林诸无情物,皆曲身低影,归向道场。又:入法界品:大光王入定时,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

自性三身佛:自性中的佛性

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里,常常供有三身佛。三身佛常常合供于佛寺主殿中,中央为法身佛,法身佛的左边为报身佛,右边为化身佛。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禅宗认为,三身佛不在外界,而是

卢志丹: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林崇安:《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周叔迦:无情有佛性

无情有佛性周叔迦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①》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

佛性佛教解释

佛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ó xìng,佛教术语,意思是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

法性和佛性

法性、佛性,其性本空,故称空性。一切东西都具空性,都不可得,谓之“性空”。其性是空,是真空之本性。其空性,本来就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叫本住。“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要起现大悲心

佛性详细解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性,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1、正

什么是佛性

在当下的社会中,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信仰,在我国的土地上有着长久不衰的三大主流宗教,可谓是跟着中国的历史起起伏伏,一直都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存在即合理,他们能够既然能够生存下来,自然有他们自身的

佛性究竟是什么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

佛性是什么含义?

佛性有两种含义:一者“成佛的可能性”。这是指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如(真心)。二者“眼见佛性”。这是明心之后的第二步:“见性”(有些复祖师是明心、见性同时证得)。眼见佛性者,能亲眼看到众生的真如显现出来,

佛性是什么意思

佛性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 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往无住,这就是佛性师父跟你们解释一下。首先,佛性是在本性里面的,对不对?那么本性里面是在心的意识当中,在八识以内,实际上,

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问: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元音老人答:灵魂是佛性与无明的和合。如你没有识得本性,著相的,就是灵魂。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魂与魄也有区别。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魂是阳气,魄是阴气

你有佛性吗?

佛说:“世人本有开启智慧的种子,却多生多世被淹没在轮回的汪洋里”。这句佛语的意思就是说红尘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修身化佛的潜能,可惜这种潜能与世人相伴了无数个轮回却还没有被觉醒过来,我想这种潜能可能就是

如何让佛性显现出来?

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在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佛无漏的功德。但是因为有业障,这些无漏的功德没有显现出来。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但是现在镜面上有特别厚重的灰尘、污垢,无法能映现出万物的影像,现在要将这些灰尘、

人人都有佛性吗?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个众生都已经成就

宋智明: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佛性与修行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通过观察而知,

得大势菩萨菩萨佛性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

大颠宝通禅师对佛性的讲解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皈依佛陀,具有导向善道,种植福田的利益。如果归依之後能够诚恳的发心圆成有如佛陀一样

洪修平:什么是佛性_佛性是什么含义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蔡惠明: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l、一段奇妙的因缘印顺导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乙是在民国三十六年夏于浙江奉化雪窦寺所讲,后收入妙云集上编之一,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一直受到推崇,并无异议。今年九月,内明第二三四期刊出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蔡惠明: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蔡惠明居士讲述一、大乘法门都重视发菩提心《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此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一

蔡惠明:念佛与止观

念佛与止观蔡惠明止观与念佛是统一的印光大师说:念极情忘,念即无念,声出於口,而入於耳,了了分明。也就是说,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一念提起,万念止息,这就是止。当念佛的时候,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

蔡惠明:原始佛教的缘起观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写道: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谛的意思是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

蔡惠明: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

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蔡惠明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

蔡惠明: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慧学

一、什么是增上慧学?慧学又称坟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与解脱。唯识论卷九载:云何为慧?于所观性,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

蔡惠明:徐悲鸿的佛教因缘

徐悲鸿的佛教因缘蔡惠明徐悲鸿先生(1895~1953)是现代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年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

蔡惠明: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

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蔡惠明印顺老法师在他新着“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中写道:“深信佛教于长期之发展中,必有以流变而失真者。……我对印度佛教史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

蔡惠明:弘一律师与律学

今年是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弘一律师诞辰110周年。福建泉州大开元寺于1986 年成立《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由林子青任主编,圆拙、陈珍珍、沈继生任副主编,经过多年的努力,根据求全存真、分类编辑的

蔡惠明:浅谈明心见性

浅谈明心见性蔡惠明建立对心性的认识建立对心性的认识,是学佛的一个重要关键。什么是心性?这个问题历来在思想界中纷争不已。一般哲学家、心理学家用归纳、演绎、内省、观察等方法探讨,结果,也仅研究到“心”为止

蔡惠明: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蔡惠明:六祖以后的禅宗

六祖以后的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他圆寂时,禅宗的传播,还只限于南方,因而被称为“南宗”;北方则一直处于神秀的“北宗”影向之下。当时普寂,神会分别奉神秀、慧能为禅宗六祖,争执不休。直

蔡惠明: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蔡惠明一、马祖的生平事迹中国禅宗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代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

蔡惠明: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

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蔡惠明一、澄观的简历和着作.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

蔡惠明:无著、世亲两菩萨的学说

无著、世亲两菩萨的学说蔡惠明印度佛学史一般分为六个阶段:一、原始佛学(公元前五三〇——三七〇年);二、部派佛学(公元前三七〇——公元一五〇年);三、初期大乘佛学(公元五〇——四〇〇年);四、小乘佛学(

蔡惠明: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蔡惠明熊十力(一八八四—一九六八)原名升桓,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曾参加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到南京杨仁山居士创办的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讲学于四川复性学院。他

蔡惠明:佛性与顿悟

佛性与顿悟蔡惠明一、中国禅宗的中心思想佛性说中国禅不同于印度禅,也有异于日本禅。慧能思想的中心是他的佛性说。《坛经)记载,他由岭南到黄梅,初见弘忍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弘忍问慧能日:“汝何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