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025-03-31 07:35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蔡惠明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初依附于道术。当时黄老之学流行,佛教也被看作是学这成仙的方术。如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黄老学说和佛教学说等量齐观。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思潮纷现,而儒学思潮却呈没落迹象。佛教高僧们通过大量翻译佛经,又从依附于当时极盛的玄学中摆脱出来,使佛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主流。随着佛教的兴盛,它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儒学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由于语言、社会观念、哲学观点和政冶态度的差异,这种冲突的激化可以从范缜着「神灭论”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得到印证。

面对这种挑战,根据佛教“随缘不变”的原则,佛教思想曾进行适应性的改造,使深受儒学影响的广大民众信仰拥护。这一工作是由汉僧通过着书立说来解释佛经完成的。可以说,佛学实现了中国化。如我国传统的哲学着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注意对生活本身的探讨,忽视思考彼岸问题。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是有代表性的言论。老子哲学只从“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讲起,天地万物之前一片朦胧;庄子更为干脆,宣称:二八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所以对本体问题缺乏系统的论述,而在这方面,佛学作了相当精细的补充。佛教的“五蕴”教义认为,人生的本质是不自由、是苦;因为受诸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制约,生灭无常,没有属于自身存在的独自性和永恒性。“十二因缘”的教义,又揭示因果轮回的原理。虽然我国传统观念中也有“因果报应”的成份,但这是建立在“天道”观上的,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报应的主体不是行为者本人,而是他的家庭和子孙。佛教不同意这种说法,主张自作自受,个人行为,由个人承担俊果。特别是佛教中的小乘有宗为“因果报应”作了哲学的论证。有宗思想早期称“禅数学”,俊又叫“毗昙学”,它以“法体恒有”、“三世实有”为依据,认为任何个体,都有生灭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它的物种在特定条件下的显现,物种自身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表达物种的是一般概念,所以概念也是实在的。这种观点,被许多士大夫所接受,形成了“形散神不灭论”的学说,与范缜的“神灭论”对峙,在一段时期中,成为古代哲学论争的中心。

隋唐佛教大兴,儒佛调和基本完成。佛教成为中国佛教,建立宗派,完成体系。如天台宗独造家风,标立方便法门,调和儒、道思想。父如华严宗学者李通玄,早年钻研“易”理,后潜心于“华严”,撰述“新华严经”,用“周易”思想解释“华严”。被奉为“华严宗五祖”的宗密大师也曾用“周易”的“四德”元、亨、利、贞,配佛身的“四德”——常、乐、我、净。禅宗和净土宗由于主张“顿悟”和“持名念佛”而得到上至士大夫,下至贫民百姓的广泛信仰。佛学思想在与儒学调和过程中,对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末明理学就是以儒学为主体,大量吸收佛教(特别是禅宗)世界观与宗教实践之后建立的。

北宋禅师契嵩曾作“辅教篇”,强调儒学是冶世的。而佛学是冶出世的。他着「孝论”十二章,系统地论证了佛学和儒学中孝道的关系,强调佛教重孝,称“孝为戒先”。他又写“中庸解”五篇,赞扬儒学的中庸之道。他在“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中谓哲学道理“皆造其端于儒,而广推效于佛”。由此可见,佛学虽然发源于印度,传入中国换,经过历代高僧对某些类似或一致的思想、观点的赞同、推崇、吸取和融合,形成了中国佛学,反过来又影响中国传统的哲学——儒学、玄学、道学等。

中国佛教宗派中真正延绵不绝的是在印度未曾成宗的禅宗和净土宗。禅宗在唐代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思想对中国哲学留下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和净土宗之所以久远而广泛得到流传的原因是由于其教理和修行方法的简易,不同于其他宗派的繁琐与复杂。以六耝慧能为代表的南派禅宗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而“佛性常清净”;人人都可“见性成佛”、“顿悟成佛”。如“坛经”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又说:“前念迷即佛,后念悟即佛。”“迷来经累观,悟则刹那间。”否定印度佛学讲究修行阶梯层次,旷日持久的累劫修行。提倡“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净土宗则早在北魏时,昙鸾大师提出成佛有难行和易行二道,:《靠“自力”,没有“他力”扶持,要修行成佛是艰难的。他根据“弥陀大经”和“小本弥陀经”的理论,弘扬“持名念佛”,肯定依靠弥陀愿力护持往生净土。唐代道绰大师继承了昙鸾的思想,进一步把佛的教法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认为离圣久远,圣道门不是一般众生所能悟证,只有净i门简要易行。他提倡的念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在这以前,原有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昙鸾倡导的包括观想、实相与持名三种念佛;经过道纬到善导,转到侧重持名一门。这样持名念佛以其简易方便而流行中国古代穷乡僻村,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众信仰。禅宗和净土宗传播的佛学思想,成为中国佛教,区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佛学还具有另一特色,就是统摄内部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纺一各地不同的学风。在隋以前,由于南北朝的对立,佛教也形成南北两派。北方偏重于坐禅、修行、布施、造像、建寺等;南方则侧重于研究玄理与清谈。表现为禅法在北方流行,义学则在南方较为发达。隋统一全国俊,佛教学风由于南北交流,互相融摄,渐趋一致。隋唐佛教南北学风由差异到一致的转变在于:强调定慧双修、解行一致。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都强调理论和修行并重。天合宗本是坐禅一派,俊经智顗大师确定止观修法:止就是定,观即为慧。唯识宗虽有较为繁琐的理论体系,但也建立了由浅入深,从粗到细的五重唯识观,作为独特的观法。唐代后期,宗密大师提出禅教一致,强调内心的意向应和佛的言教一致,消除禅、敌对立。宋代延寿大师曾召集当时天台、唯识、华严三宗代表“分居博览,互相疑贸”,然后以禅理为准,统一各家学说,编撰:尔镜录”一百卷,成为融摄各宗的权威性着作,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延寿大师以禅师身份提倡禅净双修,后来被奉为净土宗第七代祖。实际上末代以后,净土宗已成为“共宗”,成为当时佛学思想发展的主流。

趟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曾指出在一段时期里,佛学曾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不研究佛学,就无法研究中国哲学。同时应当赶紧研究,端整态度。他写道:

“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他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再举个例子,周老(建人)曾特给我写了两封信,要我们赶紧研究佛教。俊来我去看他,他和我讲,他曾和我国一个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住在邻居,朝夕过从。这位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采取否定的态度,晚年开始系统地研究佛经,并作大量的笔记,并说自已在补课。他曾对周老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能弄懂中国文化。”

周建人先生就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胞弟,着名的生物学家,他的“赶紧研究佛学”的呼吁,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应该把研究佛学对中国哲学、文化的影响这一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以上所述,主要是论述佛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手头参考资料又不多,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愿抛砖引玉,借此引起大家的议论,把佛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摘自《内明》183期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吠陀经”与东方哲学

◎ 杨 路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提及印度文化源头--吠陀经。第一次是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印度文化对他的影响,印度跌宕起伏的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对有关恒河文明、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