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念佛与止观
2025-03-30 13:50

念佛与止观

蔡惠明

止观与念佛是统一的

印光大师说:念极情忘,念即无念,声出於口,而入於耳,了了分明。也就是说,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一念提起,万念止息,这就是止。当念佛的时候,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因耳根最利,能都摄六根,在止息忘想的同时,即寂而照,这就是观。一念之中,止和观同时具足,并不是念佛以外,再去修止观行。

止是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指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是梵文Vipasyana(毗砵舍那)的意译,指在止的基础上发生般若智慧,起观照的用。也可以这样说止就是定,定能起观照的作用,因而发生般若之智。所以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定慧等持,如灯发光,定是灯的体,慧是光的用,止观之法,就是禪定之法。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就须结合止观。当念之际,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如果能做到这些,净业必有成就。念佛的人可以不从止而执持名号,因为所谓执持就是将名号牢持於心,稍有一念间夹杂,会引起攀缘,妄念纷飞。不能专注一念,那就不是执持了。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功夫纯熟,绵绵密密,就会发生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的效果。能证得这一境界,实际上就实现了止。没有夹杂其他的念头,驀直念去,自然会达到《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净业相继,入三摩地之境。三摩地是梵文Samatha的音译,或译三昧、三摩提。意译为定、正定、或等持。即止息杂念,心专注於一境,正受所观之法,保持精神不昏沉、不散乱的状态。念佛功夫纯熟,同样得入定境,证得能所双亡既无能念之我,又无所念之佛,便入念佛三昧。

中国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大师著有《摩訶止观》与《童蒙止观》二书,讲述止观原理和修法,很是详细。他又撰《五方便念佛法门》,阐译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离,心起圆融等五种念佛三昧。中兴天台的宋知礼大师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设念佛施戒会,结合僧俗男女一万人同修念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但自撰缘起,要求会眾心心繫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往生。他在寧波延庆寺中设观堂,讲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在释题时说: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諦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又说:四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訶止观》。虽俱念佛,而是通达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託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託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週,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由此可见,天台诸祖,虽倡修止观,但亦弘扬念佛。念佛与止观,不仅於理相通,而且在事修亦是一致。

四种念佛法门.以持名为主。

佛经里所说的念佛法门,大致可分四种:一、《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观像念佛;二、《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念佛,这两种念佛方法都是结合修习止观进行的;东晋慧远大师在卢山东林寺创建白莲社,专修观想念佛,宋知礼大师在寧波延庆寺观堂倡导十六观,也是专修观想念佛的。观像念佛则以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所观境,结合礼拜进行的。三、《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简易竖出的通途特胜法门,最为流行;四、《大集经》所说的实相念佛,适合於上根利器。这四种念佛方法以持名念佛最简易、最流行。没有这个法门,可以说很多信眾将无法亲尝法味、深霑法益了。这是由於中国禪宗、密宗、天台、华严、三论、净土各宗都奉为祖师的龙树菩萨的倡导。他在所著的《十住毗婆娑论》中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佛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佛必须深信、切愿和力行。因为一句佛号随时随地都可提起,行住坐卧皆能持念,一念是佛,则念念是佛。可以止息妄想,专心一致。虽不求见性,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难以做到一心,也可依仗弥陀如来的本愿力带业往生,证三不退。持名念佛虽然下手简易,但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都要执持一句洪名,不离心口;若有事打断,必须提起续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业消智朗,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终关键时刻,提起佛号,感佛接引。如果贪其简易,而悠悠泛泛,间断夹杂,虽能种植远因,却难获现前法益。这并非法门不巧妙,而是我们自己没有老实念佛,迷入方向。

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法门是自力、他力相合的修持方法,这是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我们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时有三种方法:一、默念,就是自念自听,默不出声。默念因自己繫心,容易引起散乱与昏沉。散乱是心念不集中,易起攀缘,不知不觉地妄想纷飞,将佛号拋到九霄云外。昏沉就是口中虽喃喃念著,但却精神萎糜,不自觉地进入梦乡,把佛号忘失。如逢到这样的情况,就要高声念。二、高声念,振作精神,唱念佛号,驱走瞌睡。但这种念法只能对治昏沉,很费精力。三、金刚念,平时以此念法为最适宜。所谓金刚念就是绵绵密密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既非出声,也不是高声,嘴唇要随念佛声微动。最好每日坚持跏趺坐用金刚念一小时,养成习惯,熟能生巧,自得其力。持念时可用四种方法相应调整;一、摄心念,在念佛时必须摄心专注,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口念耳听的方法摄心。因六根中耳根最为圆通,这时摄心的最佳方法。二、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捨。欣取极乐,厌捨娑婆。在无生中,炽然求生﹐念念之间,欣厌俱足。久而久之,自然一句提起,悲欣交集,浑身洒脱;且将自然渐渐入於不取不捨。《妙宗钞》所谓取捨若极,与不取捨亦非异辙。三、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念力无法提起时,就要发勇猛心,犹如大敌当前,背水一战,后无退路,只有勇猛直前,义无返顾。又如孝子为报父母深仇,虽磷途虎窟,心不退怯。四﹑悲忆念。譬如他乡游子,久离慈母,客途颠沛,悲忆不止。《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载:若眾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自得心开。总而言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号,上自心起念,还念自心,日积月累,功夫纯熟,自然心心流入真觉果海,念念瞑契一实相印,成就念佛三昧,而满九品往生,华开见佛的大愿。

祖师大德论念佛与止观

彻悟禪师说:念佛是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燃,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有一心常恁麼念,是名无上深妙禪。这样的用功,可使根性世界无形中随著念念转变,并非肉眼看到,或见闻觉知的,功夫是日积月累的,最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要知净业成就,不仅仅是在临终的时候。

他又说: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门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不能成就。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也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长久,即无进。因此要想净业成就,必须放下万缘,孜孜不倦地念佛。念得无他想头,就是修止。念得了了分别,就是观照。实现止观双运,即寂而照,即照而寂,自然进入一心不乱。念佛以止观是统一的,不应分开。印光大师说得好:

三昧境相,唯证方了。若论其法,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阿弥陀佛佛土,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念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虚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功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这就是说,念佛的受用是当下的,出现深浅不同的止观境界是依功夫相应的,毋须追求,自然而现。尤其在家学佛,因忙於俗务,必须散修与专修并重。上海佛教居士林以各宗并弘,指归净土为宗旨,除每月举行定期念佛会外,每年还打几个净七。这种专修形式很适合精进用功,一般利用各种假期和积休,发勇猛心为自己念佛基本功打一基础。集体打禁语净七,既可起互相督促,共同策励的作用,又可体验六和敬生活的意味。每次圆满后还举行座谈会,交流心得和体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了信愿行。精进净七中念佛效果明显,是值得提倡的。

出自《澳门佛教》第五期,一九九五年三月

End

蔡惠明: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l、一段奇妙的因缘印顺导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乙是在民国三十六年夏于浙江奉化雪窦寺所讲,后收入妙云集上编之一,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一直受到推崇,并无异议。今年九月,内明第二三四期刊出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蔡惠明: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蔡惠明居士讲述一、大乘法门都重视发菩提心《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此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一

蔡惠明:念佛与止观

念佛与止观蔡惠明止观与念佛是统一的印光大师说:念极情忘,念即无念,声出於口,而入於耳,了了分明。也就是说,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一念提起,万念止息,这就是止。当念佛的时候,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

蔡惠明:原始佛教的缘起观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写道: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谛的意思是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

蔡惠明: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

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蔡惠明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

蔡惠明: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慧学

一、什么是增上慧学?慧学又称坟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与解脱。唯识论卷九载:云何为慧?于所观性,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

蔡惠明:徐悲鸿的佛教因缘

徐悲鸿的佛教因缘蔡惠明徐悲鸿先生(1895~1953)是现代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年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

蔡惠明: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

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蔡惠明印顺老法师在他新着“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中写道:“深信佛教于长期之发展中,必有以流变而失真者。……我对印度佛教史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

蔡惠明:弘一律师与律学

今年是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弘一律师诞辰110周年。福建泉州大开元寺于1986 年成立《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由林子青任主编,圆拙、陈珍珍、沈继生任副主编,经过多年的努力,根据求全存真、分类编辑的

蔡惠明:浅谈明心见性

浅谈明心见性蔡惠明建立对心性的认识建立对心性的认识,是学佛的一个重要关键。什么是心性?这个问题历来在思想界中纷争不已。一般哲学家、心理学家用归纳、演绎、内省、观察等方法探讨,结果,也仅研究到“心”为止

蔡惠明: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蔡惠明:六祖以后的禅宗

六祖以后的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他圆寂时,禅宗的传播,还只限于南方,因而被称为“南宗”;北方则一直处于神秀的“北宗”影向之下。当时普寂,神会分别奉神秀、慧能为禅宗六祖,争执不休。直

蔡惠明: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蔡惠明一、马祖的生平事迹中国禅宗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代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

蔡惠明: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

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蔡惠明一、澄观的简历和着作.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

蔡惠明:无著、世亲两菩萨的学说

无著、世亲两菩萨的学说蔡惠明印度佛学史一般分为六个阶段:一、原始佛学(公元前五三〇——三七〇年);二、部派佛学(公元前三七〇——公元一五〇年);三、初期大乘佛学(公元五〇——四〇〇年);四、小乘佛学(

蔡惠明: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蔡惠明熊十力(一八八四—一九六八)原名升桓,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曾参加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到南京杨仁山居士创办的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讲学于四川复性学院。他

蔡惠明:佛性与顿悟

佛性与顿悟蔡惠明一、中国禅宗的中心思想佛性说中国禅不同于印度禅,也有异于日本禅。慧能思想的中心是他的佛性说。《坛经)记载,他由岭南到黄梅,初见弘忍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弘忍问慧能日:“汝何方人

蔡惠明:禅机和转语

禅机和转语蔡惠明一、禅宗的演变中国禅宗是诸宗派中的特胜法门,教外别传的心宗,主张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以心传心。《六祖坛经》载:“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

蔡惠明: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蔡惠明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初依附于道术。当时黄老之学流行,佛教也被看作是学这成仙的方术。如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黄老学说和佛教学说等量齐观。

蔡惠明:南宗禅的无法之法

南宗禅的无法之法蔡惠明一、南宗禅的特质是无法之法六祖慧能(公元六三八——七一三)开始的中国佛教南宗禅,在禅学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完成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改革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北宋。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

蔡惠明:觉贤的禅学思想及其传承

觉贤的禅学思想及其传承蔡惠明一、达磨多罗的再传弟子,佛大光的门人觉贤(359-429)是佛驮跋陀罗的意译,他与中国三大译师之一鸠摩罗什是同时代的印度高僧,原为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是释迦牟尼

蔡惠明:天台新貌

天台新貌蔡惠明浙江天台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合宗始祖智者大贩于南北朝陈代,在此撰述天合宗教义,说法度僧,广修寺院。历经沧桑,代有兴衰。近年来天台山的五座千年古刹,经过大规模的修缮,已基本恢复旧

蔡惠明:称名与念佛

称名与念佛蔡惠明一、 称名与念佛在佛经中有不同含义称名与念佛,在佛经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称名,是佛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如归依三宝时,就称说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但大乘与声闻乘不同,有十方佛,那就

蔡惠明:漫谈念佛法门

一、念佛法门最早见于《阿含经》类念佛,就是境内所皈依的无上正觉者的意思。对修持行业来说,用这样一心忆念佛号,明记不忘的法门,就可以达到正念的现前。早在《阿含经》经类中已列有念佛、法、僧、施、戒、天为六

蔡惠明:阿底峡与《菩提道灯论》

阿底峡与《菩提道灯论》蔡惠明一、复兴藏传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阿底峡(Atisa,982—1054),古印度扎护罗国(今孟JJⅡ拉国达卡地区)高僧。他是扎护罗国国王迦尔耶那师利(善祥)的次子,原名“月藏

蔡惠明:西双版纳的上座部佛教

我荣幸地参加由上海玉佛寺兼静安寺方丈真禅法师率领的上海佛教参观团到云南省进行友好访问。除朝礼昆明名刹圆通寺丶筑竹寺丶华亭寺等外,还专程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泰族自治州等地参访。西双版纳泰族丶布朗族

蔡惠明:佛音梵唱话今昔

佛音梵唱话今昔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的。最初由于与中原地区的语言及音乐传统不适应,未能流传。后来经僧人们长期摸索和实践,逐渐地熔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

蔡惠明:胡适的“坛经考证”

胡适的“坛经考证”蔡惠明胡适先生(一八九一——一九六二)字适之,安徽积溪人。一九一零年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一九一七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曾提倡文学

蔡惠明:尊重上座部佛教

尊重上座部佛教蔡惠明以上海佛教协会会长、玉佛寺和静安寺方丈真禅法师为团长(笔者任秘书长)的上海佛教协会赴滇参观团一行11人于1月8日至1月20日访问云南。在云南省党政领导的关怀和各级佛协的支持下取得参

蔡惠明:中兴天台的知礼大师

中兴天台的知礼大师蔡惠明知礼(九六O——一O二八)大师字约言,俗姓金,浙江四明(今鄞县人)。他是北宋的义学高佾,受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天台宗中人尊为“四明尊者”。七岁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十五岁受

蔡惠明:重视“阿含经”的研究

重视“阿含经”的研究蔡惠明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初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其後自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佛教侩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上座部和大家部等)。公元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