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浅谈明心见性
2025-03-31 06:49

浅谈明心见性

蔡惠明

建立对心性的认识

建立对心性的认识,是学佛的一个重要关键。什么是心性?这个问题历来在思想界中纷争不已。一般哲学家、心理学家用归纳、演绎、内省、观察等方法探讨,结果,也仅研究到“心”为止,而且没有把“心”全部认清,因为他们的研究只是不出第六意识的“肉团心”的范畴,对于“性”的问题根本就末触及,左推右敲,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只好让它成为“悬案”了。

心性本来不二,但有真妄、动静,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又称空性、自性、真心、真如、实相、本来面目等,不妨以“水”为喻。心就是心念,又称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印象、思维、认识等现象,它譬如“波”。就其体言,水波同是湿性,本来不异,伹就其相与用来说,那末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水混,水清则月现,水波又是不一。可见自性是一切起心动念的源泉。在波涛掀动不息的情况下,是无法见到静止时水的相貌的。如能依教修行,止妄显真,就能明悟这心性的本来面目,在佛法上就叫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自性是体大、相大、用大。既无生灭,也不增减,恒常不变,广大圆满,这是体大。具足种种慈悲、智慧:、安乐、清净,这是相大。能发生世间和出世间善因善果,起种种妙用,这是用大。要证到此“性”,就需用止观、参禅、修密、念佛等功夫,经过一番“停心”的实践。这“停心”功夫虽说很简单,但亲证却不容易。一是因我们多生以来,烦恼习气积得太深,因此“华严经”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二是因所要停的固然是心,而能停的也还是心,“能”与“所”都不出“心”的范畴,所以轻不得重不得。禅家不肯直说,离文字相,且必教离心、意、识而自参自悟。佛法中修证明心见性,有渐、顿、权、实等各种方法,只要依教修行,持之以恒,就能圆证心性,成就佛道。

佛教认为,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二面,是一体圆观、圆融无碍的。心因物而有,物因心而显。譬如看电视,屏幕的影象连绵不断,心因物而有,这是存在决定意识。伹“心不在焉就视而不见”,学佛到转识成智时,也能心不系属,不受客观的反映,这是物因心显,心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意识也就有决定存在的意义。所谓“即心之处物在其中,即物之处心在其中”,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是不二的。

心、物和性的关系也是不二的,因为心和物都是在自性上所起的现象。心和物是有为法,是相对的真理。性是无为法,是绝对的真理。但相对与绝对并非二个东西,是对立的统一。离开相对就没有绝对,绝对即在相对中去认识。反过来说,离开绝对也没有相对,相对的当体便是绝对,所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性和物的不二。“心经”接着又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心和性不二。再与上面引用水波的譬喻对照,就可对心性问题有个概念的了解。

明心见性的意义

释迦世尊教导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的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因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的妙觉智光,幻为无明所明,将无为一体的觉明,成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由此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的真如转为阿赖耶识。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更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为四大妄色。就是“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由于地、水、风、火四大妄色,使本有的智光转为妄见,妄见既久,更博取四大少分为我,由无明里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因此“楞严经”说:“想证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又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样由因成果,果复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就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的原由。明心就是了得身心世界本空。于本空处,并非木石般的不知不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也就是谓之“见性”。

所谓见性,并非用眼睛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所以明心见性的意义在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彻见真性。

这里叙述一段公案:二祖神光见初祖达摩时曾说:“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达摩大师答道:“将心来,与汝安。”二耝语塞,很久才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顺水推舟说:“与汝安心竟。”二租言下大悟。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下(前念断,后念末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妙性。这则公案的妙处也在于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进问,便化为乌有。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于此际间光返照,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明白心的妙用,是以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过去导见王问婆罗提尊者…“如何是佛”?尊者答道:“见性是佛!”王问:“师见性否?”尊者说:一我见佛性!”王又问:“性在何处?”尊者答:“性在作用。”王接着问:“是何作用?我今不见。”答言:“昭昭作用,王自不见!”王再问:“于我有否?”尊者道:“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上问:“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尊者说:“若出现时,当有其八: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捏,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1”王当下开悟。因此性固不无,但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领悟,呵以神会。“金刚经”中须菩提在闻佛说法俊,当下契会,应机缘起,“如是悟会,悟会如是”,就是这一境地。

明心见性又在于明心本无,见性本有。即心即性,即性即性。“楞严经”说:“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体是真空,无有形相。无相的真空方是性体。一切有相的色,都是妄色。妄色无体,犹如镜花水月了不可得,但妄想而已。真觉禅师说;“心;虽似有体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实际,则非一非异。”从事相来说?妙用随缘,应显万类,似有形象,而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故非一。但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从此不相离背来说,故非异。经云:“一切事相,皆性之显现。”事相虽各有不同,但其性则一,所以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

明心见性要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心性本自空灵无住,方成妙用。一有所重,便成窠穴。心性本来无有一物,说空说有,说迷说妄,都是相对立说,其实皆属戏论。所谓但有言论,均无实义。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迷妄既然没有,悟真也就不立。不立亦不立,了级一法可得。所以说:“人我空非真空,须法我空,更复空空,方能到家稳坐。”也就是古人所谓:“无所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证。方真成、真得、真证也。”如果认为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恰恰堕在圣位法执里,小则生死不了——纵或得了分段生死,绝不能了变易生死,因为法执就是变易生死的故障,大则发狂,后果不堪设想。

介绍明心见性的几种修法

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譬如欲进入室所,只一道门,一门深入。我国唐代禅宗人才辈出,门风高峻,成为中国佛教兴盛的中流砥柱。惜近世师资缺乏,禅者死煞话头——“念佛是谁?”参话头成为念话头,怎能证得本地风光?太虚大师说:“现在禅宗儿孙·都是法卷传法,而不是明心见性的传法,所谓临济宗几世孙,皆一张空纸而已,何曾悟心来?”确是感慨之言。

其实禅宗古来本不须参什么话头,只就来机问处下搭,去其往着,于妄心不行处,逼合回光返照,彻见本来。因为禅是正眼法藏,涅槃妙心,系圆顿法门,属悟不属修。古来大德,均于言下得智、,向前荐机,见性成道,;没有一个是参话头积久开悟的。禅又是直指人心,于日用中,透过相见性,不为相所转。识得一切事物,任何相用,俱是性的显现,心的妙用、只利物之用,而不为物所用,即为明心见性。悟后须勤修五盖,即财、色、食、名、睡,不受一切受,自然水到渠成。

净土宗法门深广,普被三根。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修净土者,应时时观照心念,或用念佛观或用净土庄严和阿弥陀佛像作观,更或观自身即弥陀等,不令攀缘住着。才有念起,即凛觉转空,或提起佛念,化去妄念,不使相续。即所谓“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久久专注,努力用功,功夫纯熟,能所双亡,弥陀真性,灼然现前,亲见法身,即当下现生净土,所谓“花开见佛证无生”就是明心见性。

密宗是末法时代度生最方便、最完备、最当机的法门。它从体到用,从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末到本,样样具备,无不完善。并以“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为依据,立十种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身、口、意三密相应,即凡成圣。密法直证无相心源,是简易妙法。心中心密法,以六印合一咒,三密加持,心念耳闻,意不外驰,一线连绵不绝,心澄志凝,安然入定,就是明心见性的基础。

天台宗修习止观法门也是明心见性的一个途径。“止”是尽可能地止息妄想分别,以一念代万念,达到“心一境性”的境地。“观”则是尽可能用观照的功夫,看住念头,从道理上达到“心一境性”的境地。依止起观,止观双运,就能证入空性,获得本来智慧。

还应当指出:明心兑性是入道的阶梯,并不是学佛的顶峰。悟后才能真修,用功更能得力。不论参禅、念佛、学密、修止观都要经历明心见性这一历程,正如“楞严经”说:“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但殊途同归,依悟而修,再接再厉,都能循序而进,成就无上佛果!

摘自《内明》第148期

End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明心见性

问:法师说有八个外国徒弟,最喜欢我。我是剑桥大学学生,已食长素三年,我有一个疑问,请问法师我静坐时,将很多的妄念都断了,清清净净的,再将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念头都断了,只有一点知觉,恍恍惚惚渺渺冥冥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三》

乙 明心见性之证成经过详细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我们深切知道它关系佛教至钜。如果佛教徒都来奉行弘扬,加以提倡,佛教即能昌盛兴隆。反是,佛教即将奄奄一息,一蹶不振。因为一个宗教兴亡盛衰,系于它的精神实质如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一》

略论明心见性连载于《禅》刊一九九一年第一至四期绪说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二》

甲 明心见性之意义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四》

丙 悟后真修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五》

丁 证体起用关于证体之景相,古人多不详言。一者,以此证境,非言思能及,一落言诠,即嫌住着。二者,真证得者,归无所得,不欲炫耀于人。三者,恐未悟者窃为己有,以迷惑他人。四者,恐人着境以求,反障悟门。五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七》

己 结论以上拉拉扯扯讲了明心见性的意义和证取办法,又介绍了悟后真修的方便,更复述了证体起用的过程,其中还摘录了一些古近大德的著述。似乎对明心见性、顿悟渐修、一生成办的法门,已叙述得详尽无遗了。但彻底克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六》

戊 归宿问题客有问明心见性人,圆寂后归往何处者;亦有问六祖大师入寂时云:“我自知去处”,但未言明去处,是知而不言,抑不明去处而不言欤?命终往生何所,确是修行人一大关键问题。如不把它搞清楚,对修行进程即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宽运法师说到佛教的安心法门,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与二祖慧可的一段公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感人且深具启发性的故事:传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12月,

元音老人答: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

问: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元音老人答:它没有图像,也没东西,但不是断灭相,它了了分明。这个灵知了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这个以后,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时时保护它。可以用佛号,

元音老人:什么是明心见性_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一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

徐恒志:浅谈心中心法!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

一日禅:明心见性 自净其意

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因为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社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禅宗

雪漠:什么是明心见性?怎样明心见性?

◎陈亦新:什么是明心见性?●雪漠:明心就是明白你的本元心、真心。我在《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察真妄一篇中间,专门讲过这一点。明白真心是第一步,然后是守住真心,不要让真心动摇,把那种觉悟慢慢地扩大,直至

雪漠:浅谈菩萨

浅谈菩萨菩萨并不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利众精神,只要具有利众精神的人就是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悟有情(让有情得到一种觉悟或者已经觉悟的有情)。而“觉悟有情”有两种方式,一种用语言,讲经说法,

浅谈五百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

迦里迦尊者解答什么是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乃佛教的名词,有高深的义理。此词道儒两家也有用。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多年,三教的名词也会混合来用。内行人一看便知是哪一家所写的文章。什么是见性?那个见性的「性」是体,不会变的。什么是明心?「心

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华严经》为经中之王,为根本大法。《华严经》不仅是佛教哲学理论的精华,而且是非常注重观法实践的。行者通过观法以达诸法实相,契入佛的境界,达到佛教修习实践的目的。《

冯达庵: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冯达庵大阿阇黎編者按一、 抉择二、 明心见性三、 即身成佛四、 结论编者按:最近有不少读者来信问及禅与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佛教界曾 引起了一场比较大的争论。此处向

蔡惠明: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l、一段奇妙的因缘印顺导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乙是在民国三十六年夏于浙江奉化雪窦寺所讲,后收入妙云集上编之一,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一直受到推崇,并无异议。今年九月,内明第二三四期刊出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蔡惠明: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蔡惠明居士讲述一、大乘法门都重视发菩提心《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此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一

蔡惠明:念佛与止观

念佛与止观蔡惠明止观与念佛是统一的印光大师说:念极情忘,念即无念,声出於口,而入於耳,了了分明。也就是说,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一念提起,万念止息,这就是止。当念佛的时候,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

蔡惠明:原始佛教的缘起观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写道: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谛的意思是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

蔡惠明: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

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蔡惠明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

蔡惠明: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慧学

一、什么是增上慧学?慧学又称坟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与解脱。唯识论卷九载:云何为慧?于所观性,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

蔡惠明:徐悲鸿的佛教因缘

徐悲鸿的佛教因缘蔡惠明徐悲鸿先生(1895~1953)是现代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年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

蔡惠明: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

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蔡惠明印顺老法师在他新着“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中写道:“深信佛教于长期之发展中,必有以流变而失真者。……我对印度佛教史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

蔡惠明:弘一律师与律学

今年是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弘一律师诞辰110周年。福建泉州大开元寺于1986 年成立《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由林子青任主编,圆拙、陈珍珍、沈继生任副主编,经过多年的努力,根据求全存真、分类编辑的

蔡惠明:浅谈明心见性

浅谈明心见性蔡惠明建立对心性的认识建立对心性的认识,是学佛的一个重要关键。什么是心性?这个问题历来在思想界中纷争不已。一般哲学家、心理学家用归纳、演绎、内省、观察等方法探讨,结果,也仅研究到“心”为止

蔡惠明: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蔡惠明:六祖以后的禅宗

六祖以后的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他圆寂时,禅宗的传播,还只限于南方,因而被称为“南宗”;北方则一直处于神秀的“北宗”影向之下。当时普寂,神会分别奉神秀、慧能为禅宗六祖,争执不休。直

蔡惠明: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蔡惠明一、马祖的生平事迹中国禅宗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代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

蔡惠明: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

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蔡惠明一、澄观的简历和着作.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

蔡惠明:无著、世亲两菩萨的学说

无著、世亲两菩萨的学说蔡惠明印度佛学史一般分为六个阶段:一、原始佛学(公元前五三〇——三七〇年);二、部派佛学(公元前三七〇——公元一五〇年);三、初期大乘佛学(公元五〇——四〇〇年);四、小乘佛学(

蔡惠明: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蔡惠明熊十力(一八八四—一九六八)原名升桓,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曾参加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到南京杨仁山居士创办的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讲学于四川复性学院。他

蔡惠明:佛性与顿悟

佛性与顿悟蔡惠明一、中国禅宗的中心思想佛性说中国禅不同于印度禅,也有异于日本禅。慧能思想的中心是他的佛性说。《坛经)记载,他由岭南到黄梅,初见弘忍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弘忍问慧能日:“汝何方人

蔡惠明:禅机和转语

禅机和转语蔡惠明一、禅宗的演变中国禅宗是诸宗派中的特胜法门,教外别传的心宗,主张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以心传心。《六祖坛经》载:“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

蔡惠明: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蔡惠明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初依附于道术。当时黄老之学流行,佛教也被看作是学这成仙的方术。如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黄老学说和佛教学说等量齐观。

蔡惠明:南宗禅的无法之法

南宗禅的无法之法蔡惠明一、南宗禅的特质是无法之法六祖慧能(公元六三八——七一三)开始的中国佛教南宗禅,在禅学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完成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改革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北宋。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

蔡惠明:觉贤的禅学思想及其传承

觉贤的禅学思想及其传承蔡惠明一、达磨多罗的再传弟子,佛大光的门人觉贤(359-429)是佛驮跋陀罗的意译,他与中国三大译师之一鸠摩罗什是同时代的印度高僧,原为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是释迦牟尼

蔡惠明:天台新貌

天台新貌蔡惠明浙江天台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合宗始祖智者大贩于南北朝陈代,在此撰述天合宗教义,说法度僧,广修寺院。历经沧桑,代有兴衰。近年来天台山的五座千年古刹,经过大规模的修缮,已基本恢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