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天台新貌
2025-03-31 07:49

天台新貌

蔡惠明

浙江天台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合宗始祖智者大贩于南北朝陈代,在此撰述天合宗教义,说法度僧,广修寺院。历经沧桑,代有兴衰。近年来天台山的五座千年古刹,经过大规模的修缮,已基本恢复旧观,次第开放。

着名的隋代古刹国清寺,是隋开皇年间江南总管杨广(郎后来的隋炀帝)遵照智者大师亲自设计的图样,命司马王弘督工兴建的。全寺占地二万多平方米,有房屋六百多问均已整修如新,掩饰在山前万松林中,寺内珍贵古迹也都焕发青春,为香客与旅游者频添乐趣。其中有:

一、隋梅。相传为智者大师高徒灌顶和尚所植,曾数度枯萎,经抢救后返老转青。前年不但花开满树,疏枝横空,暗香浮动,又结果累累。

二、“鹅”字碑。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独笔草书,遒劲有力。左侧为清曹抢选补写,其笔迹与真迹浑然一体,工夫之深,令观赏者叹绝。

三、一行遗迹。一行(六八三—七二七)俗名张遂,河北巨鹿县人,据“宋高僧传·一行传”载:

“一行,唐高僧,张公瑾之孙。武三思慕其学行,请与结交,一行逃匿,寻出家。开元中,玄宗强之至京,置于光太殿,数访以安国抚人之道。有摄调伏藏、释氏系录、开元大衍历、大日经疏等书。卒谧大意禅师。为中国佛教密宗之祖。历数、天文,并为大家。”

在国清寺七佛塔上方,古木浓荫之下,建有一行禅师的塔院。

据“唐书·一行传”载:

“初,一行求访师资,求穷大衍,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十敷,门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僧于庭布算声,而谓其徒曰:“今日富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也?’郎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承其言而趋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而门前水果却西流。”这就是国清寺丰干桥侧,双涧回澜前所竖“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的典故。

四、寒拾亭、丰干桥。塞拾亭在一行遗迹附近,是后人为纪念寒山、拾得两个高僧的建筑。亭前有两额:一是“万松深处”。另一是“五峰胜景”,指的是寺外八桂、灵禽、祥云、灵芝、映霞等五座翠峰。

丰干桥是座古老的石砌拱桥。桥的两面苔葛丛生,桥头有石狮二对。桥下流水潺潺,明澈见底。此桥是为纪念高僧丰干大师而筑的。

据记载,寒山是“唐高僧,居天台唐兴寒岩。时返国清寺,与拾得交友,好吟词偈,状类风狂………着诗二百余首,曰寒山集。”丰干原为国清寺舂米僧,白天舂米,晚上吟诗。拾得是他在途中拾得的孩子,故名拾得。唐贞观年间,寒山、拾得住持苏州枫桥古刹,就是名闻中外的寒山寺。

国清寺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有殿宇十四座,分布在五条主轴线上。中轴线依次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实殿。雨花殿前两侧为钟楼、鼓楼。大雄宝殿重檐顶,正中设明代铜铸释迦牟尼佛坐像,连座高六·八米,重十三吨。像背壁后有以观世音菩萨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大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制的十六尊者坐像。西轴线依次有安养堂、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楼下郎台宗讲席,已挂牌雪相老法师为首座和尚,主讲台宗教义。东轴线依次为斋堂、方丈室、迎塔楼。还有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唐贞元二年(八O四年),日本高僧最澄大师来寺求法,从天台宗十祖道邃和尚学习教规,次年回国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该宗教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时常来华参谒。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七日,在国清寺隆重举行了日本天台宗捐资修建的:“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最澄大师得法灵迹碑”的揭幕式,中日佛教界人士三百余人参加了揭幕法会。

高明寺离国清寺约八公里,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建于唐天佑年间(九O四——九〇七年),是智者大师道场之一。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重建,中轴线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楞严坛。寺周多奇石和名人题刻。寺旁幽溪之上,一石横架,下有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圆通洞。高明山下有大石,突兀峥嵘,如笋如笏,名“看云石”,上刻“佛”字,径约七米,蔚为奇观。

离天台城北十公里的佛陇真觉寺中,是天台宗始祖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年;)的塔院。大师在南朝陈太建七年(五七五年)入天台,建草庵讲经十年,人称天合大师·。塔院大殿中置大师肉身塔。塔连座高约七米,全用青石雕成,二层六面,有飞檐二重。第一层正面佛宠中设智者大师坐像。每层都刻出栏杆、枋、柱、斗拱,全塔结构都有精致的浮雕。殿壁上悬天台宗十七位祖师的画像。塔院初建于隋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年),现存建筑系明代重修,近年又曾整修。寺门外有碑亭,中立唐元和六年(八一一年)翰林学士粱肃撰、徐放书“修禅道场碑”一座。

宋朝古刹中方广寺面对天台奇景“石梁飞瀑”环境极为幽美,八年前曾毁于大火,现由国清寺方丈唯觉法师发心主持修复。从中方广沿山中曲径可达晋代古刹下方广寺,寺中的“五百罗汉堂”正在大修施工中。天台山传说又是“五百罗汉道场”,“罗汉堂”的修复,将使天台锦上添花,大放光芒!

天台山有着名的八景:一、双涧回澜。二、石梁飞瀑。三、赤城栖霞。四、华顶秀色。五、铜壶滴漏。六、琼合夜月。七、桃源春晓。八、寒岩夕照。这天然景色,正是:众峰争秀,飞瀑澎湃,云海汹涌,清溪如鉴,岩洞曲折,巉峭多姿,山径迂回,浮屠巍矗,古木参天,柳暗花明,使人留连忘返!

沿天台山拾级而上,万绿丛中,处处古寺,礼佛朝圣,观赏胜迹。俯视天台新貌,别有一番情趣!

摘自《内明》第152期

End

天台祖师颂

◎达 照初祖龙树菩萨荒唐世智戏身心,欲荡深宫悟苦因。偶见雪山真面目,方从海藏度迷津。二祖慧文大师三智一心空假中,戴天履地漫从容。河淮依旧高齐远,料得余荫盖苍穹。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天台知礼所制忏仪

一、知礼的修忏理论知礼大师是宋代天台宗的高僧,知礼大师对修忏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写的《修忏要旨》一书中。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知礼大师62岁高寿之时,受宋真宗之请,亲临延庆院修《法华忏法》三个昼夜

陈柏达:从天台入净土

第七十四章 从天台入净土一代宗师 念化生西?隋朝的智顗大师,字德安,俗姓陈,是颍川人。后人尊称他天台大师或智者大师。他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香烟萦绕怀抱。他诞生时红光耸霄,邻居们见了以为失火。家人本来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杨维中:天台宗性具善恶论评析

天台宗心性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性具善恶理论来论说理体与心体的关系。台家也屡屡以之自炫。性具善,他宗亦多言之,唯性具恶乃天台宗之独创。一、一心与一念无明法性心作为天台宗心性论核心范畴的一念心,其全称为一念

天台宗是什么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

天台宗止观修行方法

修持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每天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安静下来,检讨一天的所作所为。一星期之中,能有半天独处的机会,让身心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整体的计画。一个月,乃至

天台宗的发展

天台宗创始人智觊(538—597年),俗姓陈,18岁出家,聪明好学,23岁拜慧思为师。公元567年到金陵(今南京)。不久,开始讲《法华经》。智觊认为大乘佛教《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

天台宗与禅宗的区别

1、起源不同(1)天台宗: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2)禅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

天台宗的特点是什么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

天台宗的殊胜之处是什么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实际创始人四祖智顗大师(读音:yǐ ,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栖止浙江天台山,创立伽蓝为终身道场,开拓鸿业,倡立一宗之教观,故依天台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其

天台宗的影响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

天台宗的思想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

佛教天台宗的特点

智者大师,从慧思禅师学,诵《法华经》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悟入法华三昧,得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乃辞师出山,游化于陈隋之间;当时王公卿相庶人士女,受教的不可胜计。大师谓“

什么是天台宗的五时八教

乃天台宗智顗大师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时定释迦一代圣教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天台宗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具体判释如下:五时:初时,说华严(

韩焕忠: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韩焕忠智者站在“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圆教境界论立场上,是主张“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但这种平等一如只是从本性上来说的,就现实而言,众生处于生死流转之中,而佛已破除一切烦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

第三章天台宗第二十一节 略 史天台宗创始于北齐慧文,发展于南岳慧思(516--577),大成于天台智顗(538--597),结集于章安灌顶(561--632)。其理论根据是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天台宗

天台宗天台宗是由隋朝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的智顗所开创,后世就称它为天台宗。该宗的教义正依《法华经》,所以又称为法华宗。北齐朝有慧文读中论得其精在南北朝的北齐年间,有一位读《中论》而得开悟的慧文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三节 天台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节 天台宗罗什学派遍及中国,北方学者于三论外兼喜《智论》;然向心部用功者尚少。北齐沙门慧文读《智论》二十七“一心顿证三智”之义,从而致力心观;更读《中论》观四谛品之偈曰

天台五时之方等时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天台五时之三-方等时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宋智明: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宋智明: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宋智明: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宋智明: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宋智明: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宋智明: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宋智明: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宋智明: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

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判教”是佛弟子总结判释佛法的一种技巧,即把释尊一代说法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当的分类编排的方法。这种判教法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

宋智明: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

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道在日用处,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止观的道用,方便修行即能归于真正的圆活自在。所以禅坐的修持仅仅是准备与趋入的方便,只有超越一切法行的修为,才是如实的自然之道。天台智者大师在

宋智明: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

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佛法在默也在说。讲说佛法是台宗行人的广大悲愿;也是利济众生,开显心量,增进观力的一个殊胜方便,同时又是使佛法久传不衰,发扬光大的唯一因缘。因此,天台法门立有说法观的这一重要课题。

宋智明:第三十课 天台十境论

第三十课 天台十境论有修观的方法,也就必有所观的对象。智者大师把所观的对象归纳为十大类,叫作十境,以此来摄持行人在修观时所包容的所有境相。台宗行人应仔细的了解十境的具体内容与次第差别,方能在修观过程中

宋智明:第三十一课 天台十乘观法

第三十一课 天台十乘观法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大白牛车的喻意,在《摩诃止观》里建立了十乘观法。这由十法而成乘的善巧安立,可使上中下三根行人都能修习圆顿止观,直至成就佛道。因此这十乘妙观可圆摄一切观法,

宋智明:第三十二课 天台宗的行证

第三十二课 天台宗的行证通过止观的修习,一定有所悟证,为了使学者在修习过程中,能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台宗因此立了六个顿即成佛的阶段——六即佛。六即佛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使修行人不循名违实、以凡滥圣;二是

宋智明:第三十三课 天台宗的果位

第三十三课 天台宗的果位天台宗开示三谛圆融的妙理,其所显示如来的果地,也是三身互融,三土互摄。三即一,一即三,不一不异,不相隔历。所谓“三身”是:一、法身 即是法性本有的理体,以法为身,法尔真实如是,

宋智明:第三十四课 天台禅宗观

第三十四课 天台禅宗观达摩祖师所传的中国禅宗称为“教外别传”,天台宗法门则为“教内真传”。一者不立文字,贵在直指而圆活应用;一者赅罗教海,妙在圆解而圆融观修,都是禀承佛祖之道而衍化利生之门,是同源而异

宋智明:第三十五课 天台密乘观

第三十五课 天台密乘观密法乃释尊最后度人之方便,一者末法众生业重,显教观修难以成就,二者修至意念无法及时,诸佛秘密金刚心咒的威力,扫荡微细情执,破无明而见本性。因此无论那个宗派,往往都兼修密法的助道,

宋智明: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

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是天台历代祖师一贯的主张。其故有三:一、因为净土的理性,即是实相理体,也是如来藏妙心的净性,所以天台即净土;二、净土的行持,即是一心三观的念佛法门,性修不二

黄夏年:天台德韶与天台宗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内容提要:中国佛教史上永明延寿是一位伟人,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天台德韶就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名师。本文较详细地考察了德韶与吴越统治阶级和天台宗的关系,首

王雷泉: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

天台宗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它是在中国历史行将结束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隋唐之际,顺应南北佛学统一的潮流,北方禅学与南方般若义学结合的产物。这种统一,在天台宗教学上的表现,就是倡导止观

王雷泉:天台宗九师相承说与初期禅宗

太虚在《中国佛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勾勒了中国佛学的发展脉络∶禅观行演为台贤教﹐禅台贤流归净土行。在教外别传的宗门禅创立之前﹐有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实相禅等四种「依教修心禅」。这四种禅法虽然在宗门

吕澄:天台宗

一主要思想的来源就在陈隋之交,和三论宗的时代相近,思想的渊源也相通,又同在江左地带,另外成立了一个佛学宗派天台宗。那时期佛学的一般趋势都带着折衷意味,天台宗表现这一点尤觉显然。这因它从当时流行的大乘经

洪修平: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长期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内)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因

蔡惠明: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l、一段奇妙的因缘印顺导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乙是在民国三十六年夏于浙江奉化雪窦寺所讲,后收入妙云集上编之一,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一直受到推崇,并无异议。今年九月,内明第二三四期刊出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蔡惠明: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蔡惠明居士讲述一、大乘法门都重视发菩提心《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此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一

蔡惠明:念佛与止观

念佛与止观蔡惠明止观与念佛是统一的印光大师说:念极情忘,念即无念,声出於口,而入於耳,了了分明。也就是说,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一念提起,万念止息,这就是止。当念佛的时候,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

蔡惠明:原始佛教的缘起观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写道: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谛的意思是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