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2024-12-20 09:26
尊敬的王校长,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安。
大家昨天睡得好吧?(众答:好。)有没有梦到周公?至诚一定可以感通的。
我们昨天讲到《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而孟子有讲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这个「大」其实也代表的是每一个人本有的明德、本善,它有大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看到『大学』,大人之学,它可以为人君,为人父母、家族之长,为人老师,它可以引领学生、引领老百姓都能恢复明德,所以这个是大人之学。而这个『道』字,『大学之道』,我们一看到这个「道」字,想到道路。我们依循这个道路,依循这个教诲,就能够修道,进而成道,成就道德。所以这个道路不可须臾离也,一定要走在这个道路,不能偏掉,甚至于逆其道而行,方向都走错了。
我们刚刚讲到「不失其赤子之心」,像孩子一样天真善良。我们这个时代,曾经听到科学家的一个研究,说一两岁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而成年以后平均一天笑七次。从这个数字我们看,人愈活愈笑不出来,那是真正走对道了吗?那应该是跟道怎么样?背道而驰。可是为什么会背道而驰?因为我们不明白路的正确方向在哪。所以从社会现象来看,人比以前的人更努力,却愈不快乐。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要先找对,找对了路就不怕路远。
「人不学,不知道」,不知道真正人生的道路在哪,意义在哪。我们想起《了凡四训》当中有一段话,叫「护持正法」。世间人没有经典的指引,他真的很迷茫,真的不知道方向在哪里,真的只有沉沦的份。所以为什么代代的读书人都以弘道为己任,「仁以为己任」,因为没有这个正道,世间灾祸不断,一塌糊涂。家庭、社会的乱象没有办法化解。所以深入经藏,才能明白道路、明白正道,才能有智慧。
那我们照着经典的教诲去做,就是正确的道路,慢慢的修正自己,最后可以入道、可以成道、可以证道。证道就是「止于至善」。自己的德行,还有所带领的人民都能达到「明明德」,这就「止于至善」了。一切皆成道,这是一个学圣教的人,一个终极的目标。
怎么修?就照经典去做。要依经典来修正自己,不可以边学边照自己的方法,那就不是跟经典学了。在《孝经》当中说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是道统、经典当中的教诲,不要乱说,乱说有时候就造口业了。「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古圣先王怎么做的,我们就照着去做。
昨天李越老师有讲到「入模子」,你得照这个规矩去做,慢慢的你就从心所欲了,你就很自然,做得很自在,为什么?因为那经典就是把性德阐述出来,那是我们本有的性德,你跟着做,慢慢就跟自性相应,就做得非常自在了。一开始做还不习惯,因为我们习惯习气,不习惯性德,这是正常的过程。
我们看到这个「道」字也想到,在哪一个行业成道呢?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能修道,也能成道。所以师有师道,医有医道,商有商道,媳妇有媳妇道,丈夫有丈夫道。不管你扮演任何一个角色,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契入道。所以这个「大学之道」,对于各行各业都能够去修学、去契入。而且也唯有把道落实了,才能够让现在的人相信圣教。各行各业要树立榜样,他才有信心。不然他会觉得,那个是你们教育界可以做的,我们商业不行,我们商业照这个做就饿死了,行不通。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信心危机。
在韩国,林尚沃先生,他行的是道,他是从事商业,最后他不只在国家很多危难当中给予最大的协助,而且他引领的人都是重仁义、重忠信之人,都是修道之人。所以明「大学之道」的人,纵使在商业,他也非常清楚这个商业,这个行业的平台,也是为了让自己、让自己的团队修道,提升他的智慧、提升他的灵性,就不会把人当工具来谋取他的私利了。真的把人当君子,当圣贤一样培养。
「大学之道」,开篇就把修学的纲领讲出来了,在哪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德」就是本善,就是每个人本有的真心,本有!现在没有办法作用了,因为被欲望、习性所障碍住了。因为它是本有,所以一定可以恢复。这个习性只是在外面染污了,把它洗干净了,所以习性一定可以去掉。而这个「明明德」就让我们明白,我们有明德。所以诸位学长,我们今天真的认识自己了。
以前大学的时候,我记得同学们都拿一些心理测验,那心理测验测验完的结果说,你的性格很像老虎型,你的性格很像无尾熊型的,还有孔雀型的。我们测出来的结果,兴高采烈的去告诉同学,我很像老虎型的。你看人没有经典指引,像畜生都可以高兴半天,你看颠不颠倒?然后自己很没有信心,都要去问别人,「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然后问的时候心跳加速,「砰砰,砰砰」,又期待,又怕受伤害。结果朋友说,「你要听真的还是假的?」听真的得要心脏够力气才行,不然会心脏病暴发就不行了。
我们看到这个「明明德」,真正明白自己有明德,从今天开始不自卑了,不否定自己了。还会有这些情绪、念头,还是不相信真有明德。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真正相信圣人不会讲假话,你得大利益。你每一句捧在心上,你就非常欢喜,就变成我们的心态了。孟子在他的教诲当中有讲到,「学问之道无他」,真实学问在哪里?「求其放心而已矣」,把你迷失的真心找回来,这叫学问。
这个「明明德」,第一个「明」字就是把真心找回来,恢复它。孟子做了一个比喻,人养了鸡、养了狗不见了,都会赶紧去把牠找回来,是吧。可是自己的真心不见了,几十年也没想去找。那诸位学长,请问大家,是狗跟鸡比较重要,还是真心比较重要?你们还没有出定吗?孟子真是苦口婆心,这么善于比喻,我们一听,好像当头一棒。所以《礼记?学记》里面讲,当老师的人要很会譬喻,所以《孟子》一定要熟读,里面的譬喻很好。包含我们现在在教育界,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把我们的问题点出来了,我们在干什么事呢?揠苗助长。农夫到了田里面去,「怎么长这么慢?来,我来帮你们。」一直拉一直拉,拉长了,自己很高兴回去了,睡了安稳觉。隔天又到田里去,一看,全死了。这个揠苗助长,适得其反。要顺性而教,要因材施教。
所以看到这个「明明德」,我们就了解到,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从自身来讲是恢复自己的明德,这个就是价值观。人一明白自己这一生的价值在哪里,该拿什么,该放下什么,他就清楚了。只要跟恢复明德无关的东西,全部放下。我们看世间人,现在每天忙什么?两个字,追「名」逐「利」。而这个利欲正是障碍我们明德的习性,所以真正立定目标要明德的人,他很敏锐的要放下这些会污染自己的利欲,他就不会再追求了。真不追求,你的身心愈来愈轻安。我们昨天讲到的,所有人的痛苦都来自于这两个字,我们现在放下它,我们求明德。进而怎么样?亲民,「在亲民」,利益生命当中一切有缘的人,这是我们的人生追求,而不是去向人谋取自己的私利。而「在亲民」,比方我是教育界的人,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包含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校长。我们先明白经典的教诲,我们就有义务去把这么好的教诲传给他们,为什么?人生成就与否,总在遇缘分不同,遇缘不同。
昨天半夜,我们有两个学长赶过来了,他们的签证一直没有办法办下来,最后办下来之后以飞快的速度,还坐飞机先到曼谷才赶过来,所以他们的精神让我们佩服。而且今天,大家鼓掌,我们胖学长还有陈学长,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大家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有这么不竭的动力?「在亲民」,为下一代,为一方百姓着想。能够有机会跟一百多个同道中人一起切磋,他要把这个领悟的东西再拿回去供养。「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慈悲是不竭的动力。而且我感觉他们都有祖宗之德,我们陈学长他的祖宗是大舜,舜王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就马上去落实,知道哪里有好的教诲,尽心尽力去学习,这个在《孟子》当中都有给我们讲到。那我们胖学长跟我一样苗条,这个「胖」字大家要了解到,胖学长是我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代。胖学长,我没有说错吧?你还没弄清楚,请坐。他这个「胖」字是月半,因为清兵入关之后,明朝的贵族就失散了,所以感觉家族的人手减半了,取了这个「胖」字,可能也希望提醒所有的后代,要让家族再兴旺起来。所以是圣人的后代,是圣王的后代,皇族的后代都是以天下为己任,才没有给祖宗丢脸。这个是「亲民」。
孔子教诲他的弟子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儒,不要做自己修行、修道,自己在那里修身齐家快乐而已,应该把这个道再弘传开来。在《论语?泰伯第八》当中,曾子传孔子之道,说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圣贤弟子都要把大道在这个世界弘传开来,我们不因为我们地位低、财富少而伤心,我们以道不能行而感到耻辱,这才是知识分子。
接着,当然我们一提到「亲民」,是去利益人。而自利才能利人,大家看到经典的次序都有智慧的,知所先后。要自己先明德,你才能够去利益他人,为什么?自己明白了,才能让人明白;自己自爱了,才能爱人;自己自觉了,才能觉他。
而事实上我们都是缺乏传统文化的一代人,因为传统文化断了好几代了,我们的基础都比较弱。但在服务他人的过程,我们不要说我们能度别人,要说藉由这个缘分,也为了什么?度自己。当我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心上的习气,心上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所以他人是为了成就我们的道业而来,所以感激每一个人对我们道业、生命的成就,这个心态重要。因为假如我们觉得,我们很有智慧了,我们可以利益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都会把专注点放在对人上面,而忘了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观自己内在的修养。每天很忙,忙很多事情,但是自己境界、功夫都没有提升,变内功都废了。所以忙到最后,当领导的傲慢了。讲课傲慢的时候,我们不容易察觉,为什么?都是讲给别人听,都是要求别人,「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就缺乏了。所以有一个心态是,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其它的人都是老师。用这样的态度去亲民,才不会被名闻利养所染污。不然我们就会落得,好像我们做很多事,就是有德之人,这不妥当。真正有德还是要看我们习气去掉多少。
「止于至善」,就是我们的「明明德」跟「亲民」做彻底了、做到家了,就是「止于至善」。接着经文讲到:
【知止而后有定。】
这个『止』就是知道这一生的正确的道路、价值在哪,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目标,这就是『知止』。这个「知」就是有觉悟,没有走错路。而这个「止」当中就是,必定要达到这个目标,没有达到目标,决定不会改变这个初衷,也不会被其它的东西给诱惑走了,这个是止住。所以这个「止」其实也是时时提醒自己,不可须臾离也,念兹在兹,时时跟性德相应,这个是「知止」。而且都不改变,这个也是立志。我这一生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做其它浪费生命的事情。这叫立决定的志向,永不改变,百折不挠。『知止而后有定』,立了这个志向,志有所立,然后保持它,勉励自己保持它,这是「定」。
【定而后能静。】
你定久了之后,慢慢以前那些追求世间的五欲六尘的心就开始缓下来了,这个浮躁就缓和了。当然我们也要细心观察,虽然我们现在在行道,可是虽然换了道路,但是更重要的要改心。不能世间在贪,走到传统文化还是贪,那还是会浮躁。比方学习贪快、贪多,这就静不下来了。所以《礼记?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学习的普遍状况有四个心态的问题:「或失则多」,学多;「或失则寡」,他学一点点就知足了;「或失则易」,他学一下又要换其它的东西,或者学一下把学问看清了,当很容易了,也没什么了,这都算「或失则易」。所以「勿轻略」,你把它看轻了不行。
而且人有时候太聪明,看到经典都说,「应该还有更好的方法。」所以老子很感叹,说,「大道甚矣」,这个大道其实很平坦,你就照着走就好了。「而人好径」,人都想一定有小径可以走,有快捷方式可以走,可以抄小路,他就不老实跟着做,然后三年、五年过去了,还是照自己的念头在修行,就不得利益了。颜回学得最好,为什么?他对夫子讲的每一句话没有任何怀疑,马上受持,所以他那么年轻就有这么高的成就。连孔子都说「我不如颜回」。当然孔子是谦虚,而孔子也看到了自己学生的优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颜回很早就知天命哦。有一次他们遇到灾难了,结果孔子看到颜回,脱口而出,那是师生之间的至情,「颜回,我以为你死了」,担忧啊。颜回说到,「夫子,你在,我怎么敢死?」这句话有味道!颜回很明白他要辅助孔子传道,他知天命,删诗书、定礼乐,都有颜夫子尽心竭力的协助。所以知天命。
而且颜夫子也在学生当中做出好榜样。所以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我们看到《论语》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夫子很叹息好学的颜子走了,现在找不到好学的人了。诸位学长,你读到这里,有没有拍着胸脯,我来!要有这种气概。您看六祖大师去找五祖弘忍,五祖问他,「你来做什么?」六祖大师说,「我来求作佛」。你看那个气概,孟子讲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一个人要有智慧,首先他要好学,可是你做出了好学的榜样,不就是给天下最大的供养吗?这是重要的表演,别人做不做那是别人的事,我一定效法颜子好学。颜子的好学值得我们体悟,「不迁怒,不贰过」。所以他这种好学是从内去对治习气,这叫功夫。『定而后能静』,这个浮躁慢慢下来了。
【静而后能安。】
走在这条道路当中,很泰然、很恬然、很坦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走到这条路,你的亲朋好友有没有遇到说,「那个人脑袋有问题,薪水这么高不赚,跑去学什么传统文化?」诸位学长,你们都对我傻笑,我看懂了,这是必经之路。可是当我们受到别人质疑的时候,不只不要难过,你要愈有动力,为什么?世间的至宝现代人看不懂,还否定它,你看他多可怜。透过我们行道,让他对经典有信心,对传统文化有信心,他就能进入这条道路了。愈多人怀疑,我们愈有动力,看到自己的责任,所以觉、迷,圣、狂,在一念之间,看我们会不会转。而且我们期许自己,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要跟古圣先贤排在一起,不要做随波逐流的人。你有这样的定位,这个心就安下来了。
师长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在要化解家庭、社会、国家的问题,只有靠改变人心,只有靠教育。诸位学长,您现在能清楚明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已经是这个世界当中有见识的人了。你看全世界几百个国家,现在把什么摆在第一位?经济,赚钱,舍本逐末。现在不是国家这样,家庭也是这样,都把钱摆在第一位。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种种问题都产生了,而且还不知道回头。所以我们现在知道教育重要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重要,我们有「举世不知我独知」的见识,就有举世的人不做而我坚定去做的志气。有举世之人不做而我愿意去做的志气,你就能到人所不能到的境界。夫子在那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说,嗯,我知道那个中的味道是什么。有人所不到而我能到的境界,你就有这一生任何人都不理解你,而你却做得很自在的胸怀就出来了。大家看看孔子被多少人误会,被多少人取笑,夫子还是义无反顾,不知老之将至,连自己的年龄都忘掉了,太快乐了。发奋忘食,用功到忘了吃饭,乐以忘忧。这是安。
【安而后能虑。】
这个『虑』就是能够思虑,能够去明辨事情。因为他已经以明德、亲民为目标了,他不是以欲望为目标,他的思虑都以利益天下为考虑。所以这个时候,人没有私欲,他就能至诚,突然都会如有神助。有时候讲学的时候,突然几句出来,连自己都不相信,那就如有神助了。或者在考虑一些事情,很诚心求祖宗、求圣贤,「砰」就想通了。而在思虑的时候也能随着经典去思虑,比方我们在面对很多的因缘,都能度德量力,因为不会浮躁了,静下来了,就不会妄动。「事非宜,勿轻诺」,答应得太快,最后走到一半,要进进不了,要退也没法退,就很尴尬,很难过。所以在判断因缘当中,度德量力,审势择人。
从这里我们又看到,成就一个因缘,首先要先考虑自己的智慧、德行、能力。在六十四卦当中,有一卦叫「鼎卦」,三足鼎立。在鼎卦当中有一段教诲,就是「鼎折足」。这个鼎一条腿断了,鼎是拿来装佳肴,请这些贵客,倒下去了当然就很狼狈了,不好看,很失礼了。接着在这个鼎卦当中有提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就是很少会没有灾祸的,就像这个鼎,顶不住压力了,它一定要翻掉的。大家要了解到,所有的经典它是在提醒我们,并不是在否定我们。就像《论语》里面讲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大家在一起学习,回去之后,不一定每个人的力行情况一样,「适道」就是能走在这条路力行。走在这一条路了,真正遇到挫折了,能不能屹立不摇不退转,那又是更高的境界了。而能够屹立不摇,又能通权达变,那就更高的境界了。「未可未可」其实就是期许我们,肯学就能「可、可、可」了,所以圣人都是勉励我们。所以这段话也是提醒我们,我们德行不够的时候,赶紧培养德行,才能扛大任。
智慧小了,谋大事,要懂得拒绝,懂得赶紧提升智慧。这不是不负责任,该拒绝,拒绝,是更负责任。《大学》里面讲,你形成一个教学团队,形成一个决策团队,大家可以集众思,广众益,集思广益。你假如自己闷着头干,智慧已经少了,还闭门造车,那就更会出问题了,「智小而谋大」。
力小,那我们就赶紧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充力、培德,拓展自己的智慧,「度德量力」。
再来,「审势」,所谓「入境问俗」,你到了一个环境去,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法律规定是什么,你要搞清楚。你说,我做的是好事,那不用管,圣贤祖宗会保佑,有没有道理?到时候搞砸了,连那个支持我们的官员都被我们拖下水,以后谁敢帮我们?这个都是审势。包含现在这个时节因缘什么最重要?这个形式大家要判断出来,什么最重要?树榜样最重要。树得了榜样,信心就起来了。树得了榜样,他的经验就可以再分享给其它的人。不然一大堆人在学,没有看到一个榜样,慢慢信心没有了。所以海南省监狱系统,那是功在国家,他现在那些经验可以写出来,可以编写之后向全国去发,发给他们去学习。
现在假如有哪个乡镇,它能真正把伦理道德落实,那个地方就成为全国的榜样。或者你的家族真正落实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八德,你这个家族、这个大家族就是整个国家社会的榜样,甚至是世界的榜样。您现在假如家里面还七、八十个人住在一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你要把大家族的家风传下去。你们家现在还七、八十个人住在一起的有没有?这个家道很重要,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科学家研究,靠什么?靠家族的家教传下来。所以齐家可以治国就是这个道理。假如你有发现这一方的人,都是同一个姓氏的人,你要去请他们来做这个榜样。
再来,这个形势就是你要跟对方合作,最核心的一个重点在你的见解跟他能不能相容,叫见和同解。假如见解不同,你一跟他合作,最后变多头马车,你就要进进不了、要退退不了。包含这个人是这个因缘最关键的人,你要看清楚他的发心是真的,还是有夹杂名闻利养。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因地就好像种子,种子就是错误的,怎么能长得成对的东西。他的发心很好,但是他对很多事情还不懂,这没有关系,你可以慢慢跟他沟通,可是他发心是大根大本。
再来「择人」,你每一个因缘,为政在人,你得要好的人去做才做得成,你得要选对人。你选错干部了,那很可能本来问题很少,最后问题层出不穷。「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你把一个好的人举出来了,这个因缘就成就了。所以用人是大关键。我们看商汤,他就举了伊尹,天下就安定。因为商汤是贤人。大舜,他用了五个大臣,天下就定了。所以择人何其重要。你举用一个范仲淹,请问天下有多少贤才统统来依附?不得了。
【虑而后能得。】
能这样去思虑了,这个考虑都是利人,都跟经典相应,必有所得。得到什么?得到如何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这些正知正见。
接着经文讲到: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有本末』,这个「物」,在《左传》当中,这是李炳南老师他非常用心体悟到的。《左传》当中有讲叔孙氏这个人,「之甲」,他的盔甲,「有物」,那个物是指一个标志,意思就是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就是一个动机。有动机了才会变成一个事物,或者是变成一个行为,所以这个「物」就是念头、动机。其实讲到这里,可能我们还有点觉得,好像有点抽象,念头怎么会跟东西有关系?告诉大家,近代量子力学家把这句话证实了。什么是物品、物质的根本呢?意念。因为量子力学家他把每一个东西一直分解,分子、质子、电子,电子再分解变夸克、变微中子,不能再分了,最小最小了。最后证实了一件事,根本没有物质的存在。原来物质是什么?是意念。意念、念头相续累积的一个现象,让我们给看到了。
请问大家,刚刚八点半以前的我跟现在的我一不一样?不一样。我的细胞都不知道新陈代谢多少了,它一直在变。为什么?它动了,动了就一直变,不动才能不变。心不动,因为外在物质是心念相续不断的幻象。所以你念头能不动,这个世界就不会变了。念头一动,这个世界随时在变,随着我们的念头。所以老祖宗说,作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念头啊。作不善,天灾人祸一大堆,也是念头。作善不善都跟心有关,这个在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也证实了。人的意念可以改变水的结晶,水是物质,也告诉我们念头能改变一切的物质。这个物有本末,物的本是什么?是念头。人都明白了,全部都用善念了,这个灾难就化解掉了。有一个地方的人觉悟了,这个地方就不遭难了。
几千年前,圣贤老祖宗都发明的真相,要两千多年之后,科学家要用仪器最后才证明。科学家是靠仪器,圣贤老祖宗靠什么?靠禅定。他定到某种程度,这些道理都明白了,而且不会有差误。科学你研究过程,只要有一点差误就不准。所以这个物是指人的一个意念起来,最后就变现出整个物质现象。从佛家来讲,叫「一念不觉」,有妄动,「生三细」,这个三细相就是业相出现了,整个宇宙的业相出现了。再来,还有一个转相,转相是什么?心里的变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变。还有一个是境界相,你看到的所有的这些物质现象都是藉由你的精神、心理状况变出来的物质。这个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大家要深入研究可以看《大乘起信论》,就讲到了宇宙的缘起,物质是怎么来的。
从这里我们具体看,就是物质的根本是意念,所以这个物不是指东西,是指动机、意念,一念起来了,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人一明白了,怎么改善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调自己的心,你就把大根大本找到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找到根本就离道不远了。『事有终始』,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开始、结束,而这里用「终始」是非常有味道的。你「始终」开始了,结束了,就没了。老祖先用「终始」,这件事情完了,还有其它的事继续做,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请问大家,这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有没有常常用「退休」两个字?我看这读书人只有「国老」,没有用退休的。你说,有啊,告老还乡。大家去打听看看,告老还乡回去干什么?教书。他一生的学问,包含从政的历练传给后代。所以所谓的休闲活动,放礼拜六、礼拜天,那个是西方的思想。东方是什么?在你的工作本分当中,就有尽心尽力得到的快乐。现在人有礼拜一症候群,有没有?又礼拜一了,拖着疲惫的身躯都快不想去了。这个大家要看得出来,真的有差别。「终始」,没有停止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干卦叫「元亨利贞」,「元」,一个开始,一个根本,一个仁义的动机出现了。「亨」,亨通,要去做很多事情能通达。「利」,能利益他人,这个「利」当中还有和的意思,家和才可以万事兴。「贞」,贞是坚固不变,而且「贞正」,这个心念都不会错。我们看春夏秋冬,就有「元亨利贞」的精神。你看秋收,有收获了,利。贞,冬藏,可是没有休息到最后不干了,干什么?蓄势待发,厚积薄发,再有机会,又起「元」,「元亨利贞」,贞又起元,再尽心尽力。所以这个「终始」就没有停止。
而且我们提升自己的灵性没有止境,孔子在《易经》当中告诉我们,「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人的这个灵性,这个生命结束了,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就是我的身体,而不是我。就好像衣服一样,我的衣服,我的工具,不能把身体当我。身体用了八十年、一百年,不能用了,这工具不能用了,怎么办?换一个。可是换要有眼光,你不能换一个猪的身体,那就麻烦了。所以「游魂为变」,你要愈变愈好,愈选愈好。提升灵性,不是你这一生就没了,生生世世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人真的明白这一点,就会为生生世世打算,不会在这一生一直堕落。
接着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知道本末先后,就知道在行道的时候,什么要先做,什么要后做。自己就明白了,则能尽「大学之道」。接着经文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这个『古』字代表这个道统,从古至今一直在承传。所以孔子说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是效法尧舜禹汤这些教诲,承传下来的。而『明明德于天下者』,是我们这一生终极的目标,「止于至善」。利益天下的人都能恢复明德,这是终极的目标。可是终极的目标从哪里开始呢?老子有一句话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有这么远大的目标,从哪里做?从最细的地方做起,从最小的地方开始做起,一步一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哪一步开始呢?接着就找到了最开始下手处,要「明明德于天下」:
【先治其国。】
自己国家都治理不好了,怎么给天下好榜样?而要把自己的国家治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这个领导者的家都乱了,他的心都不安了,他怎么去治理团体?甚至于他所带领的人民、下属说,你自己家都这么乱,我跟着你会幸福吗?所以『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要真的能够齐家的:
【先修其身。】
自己没有真正修行的修养,连妻子、连丈夫都不认同,那还能去感动谁?所以道家讲,「正己才能化人」,正己就是修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本,所以当然要从根本下手。大家看这整句都是在找根本在哪里。君子务本,在这整部《大学》当中处处在体现。因为现在的人很努力,为什么没有好结果?就是卡在不知道本,最后本末倒置。诸位学长,我们观察一下,这五千年来哪一代的父母花最多的心血、时间教孩子?这一代。这五千年来哪一代教的效果最差?怎么会这样?投资报酬率不成正比。很有意思,现在的人学经济学得最多,最会算,怎么会算成这样?再怎么会算,人算不如天算。他只看枝末,只看表面,没看到本就完了。家跟国都治不了。所以接着讲心是本,所以欲正,『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你的意念真诚,你能调整你的心态,你才有可能修得好身。你的念头都不诚,这个心怎么会正?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这个『知』就是觉察,知道了,知道自己的心不诚。有时候人家说,「你不是很真诚。」「有吗?我觉得我很真诚。」而且曾国藩先生对「诚」下了一个批注非常好,叫「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妄念、邪念都不生,这个才能真诚。
我们看,比方说明天要去见一个朋友,然后我们晚上就在那里绕,我明天要怎么跟他讲话,我要怎么说服他,就在想想想。结果隔天一跟他讲话,他怎么都不按我的牌理出牌?还是你很真诚去,怎么聊好像达成共识了?诚才能感通。或者我们平常在跟人家谈话,眼睛看着他,脑子里在想其它的事情,然后头在那嗯嗯嗯,根本不知道他讲到哪里去了,然后对方说,「哎,你还在吗?」这就不诚了。你的心很专注,很恭敬,没有其它的念头才能诚。所以印光大师讲,闲邪才能存诚,你要把这些邪念、妄念伏住你才能真诚。而当我们能不自欺,能觉察到这个念头不对,这就是「知」,致知。
【致知在格物。】
人为什么能够洞察到自己的念头不对,我们以前好像都看不到,怎么现在比较看得到?因为有格物的功夫,『格物』是什么?格除物欲。欲望愈少,烦恼愈轻,智慧愈长,你好像很多事情变得敏锐了。每天很多的追求、很多的担忧、很多的强求,整个身心压得很重,好像每一天胡里胡涂的,觉察不了什么事情。所以『致知在格物』,下手处在格除自己的私欲、欲望。再讲得更彻底一点,所有的行为都是从意念出来的,就是格除贪瞋痴的恶念,「熄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有任何贪瞋痴慢的念头起来了,你马上知道,就「致知」了。你格除它,格斗,这个错误的邪念你不让它一秒钟留下来,你马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物欲就转掉了。
【物格而后知至。】
这个『知至』就是觉悟了,就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知至而后意诚。】
知道自己哪里念头不对了,赶紧调整念头,意就诚了。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以从终点的目标,追溯到下手处在格物,又从这个根本要推到枝末上,你每一个本有了,末就能有所成。身修是本,家齐是末,所以身修了家就能齐。而且我们所有懂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什么?它是儒学,它是知识。你懂得这个道理,完全落实了,叫物格,叫知至,叫意真的让它诚,心真的让它正,身真的让它修,家真的让它齐,国让它治。这个叫什么?叫学儒,叫真干,叫力行。所以前面那一段叫「解」,后面物格知至就是「行」,解行一定要相应。
而我们刚刚这个解释,这都是有赖于我们这些祖师们的教诲。像宋朝时候,朱熹夫子他把格物解释成至物,就是来了这个物品,然后他就去格它,所以他在这一方面叫即物穷理,就这个物就要把道理给搞清楚,这个「即」就是「就」,就这个物就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其实有没有错?也没有错,但是很难。他这个说法传到明朝王阳明先生,结果这个王阳明先生有一天就跟他的学生说,「来,去格物。」他学生说,「格哪个物?」「门口有竹子,去格。」他的学生就站在那个竹子前面,「格物、格物、格物」格到最后身心俱疲。「老师,格不了」,去问王阳明。王阳明先生,「格不了?我来。」他也在那「格物、格物」格到最后他说,「这个再格下去,可能命都没有了。」绞尽脑汁,真的有人格到吐血的。
其实坦白讲,他要照朱熹这个做法格物,要靠什么?要靠现代的科学机器。他要有方法,他要有步骤,他要有工具,不然他怎么去格?所以近代物理学家真的格,格到最后什么?格出来了,根本没有物质存在,是什么?意念相续累积的幻象,真的格出来了。可是朱熹夫子在宋朝,这么格会出人命。所以明朝王阳明先生说,不能这样格下去了,后来他自己明白了,这个「物」是物欲。他不从这个物品去格,从哪里?回到本,从心上去格。你可以从物上去格,你也可以从根本去格,都可以达到。最后他就知道了,格物就是格除心中的私欲,这些邪念。最后致知,把自己的良知找回来致良知,把真心找回来。
接着经文讲到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个「壹」就是全都是,天子也好,一般老百姓也好,他要能够齐家,他要能够治理团体、治理天下,他都要以修身为根本。你说他怎么不讲以格物为根本,怎么用以修身为根本呢?
诸位学长,假如你现在到乡下去,看到一个农夫,然后你就跟他讲,我跟你说,物格而后知至,那个「物」就是一念不觉,就迷了,最后一念不觉就生三细。他就昏倒了,「你在讲啥呢?」所以你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你要讲个所有老百姓都听得懂的,从哪里呢?从外在显示的什么?修身上面。所以整个儒学的学问,内,明德,格致诚正;外,亲民,修齐治平。但是显出于外的是从修身为本。我们看到,大学之道(两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明德底下:格、致、诚、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外,亲民:修、齐、治、平。最后,明德、亲民都做到圆满到家了,止于至善,这个总结在止于至善。所以这里从外显的。内在心地功夫你给一般老百姓讲,他很难理解,从外显的行为、修身来谈。
而经文当中又讲到: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他修身这个本没有顾及的,然后他可以齐家,他可以治国,『否矣』,就是不可能办得到的。你没有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那也办不到的。「否矣」。就是对经典不要打折扣,一定是这个本末先后。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个『未之有也』,就是修不好的。『其所厚者薄』,什么地方该厚呢?根本该厚。根本都忽略它了。这个「厚者薄」就是最重要的根本,「薄」就是忽略了。『其所薄者厚』,枝末的东西你一直在往枝末下功夫,「未之有也」,修不好。
所以接下来这一句,就整个刚刚的经文做一个总结。【此谓知本。】
就是《大学》的两纲,「明明德」、「亲民」都有本。亲民的本在修身,明德的本在格物。
【此谓知之至也。】
就是我们对大学之道这些道理,能够透彻了,『知之至』,个「至」就是极处,了解透彻了。了解透彻了叫悟后才能起修,我们道理都搞不清楚,做得就有点没信心,怀疑了。而这个知道极处的时候,也知道整个终始、本末、先后次序。要怎么来下功夫了。
接着经文讲到了:
【所谓诚其意者。】
从真诚下手,要『诚其意』,就是:
【毋自欺也。】
所以一个人修道,第一关是什么?打破自欺。自欺就欺人了,修不了道了,就不要欺骗自己。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就好像闻到很臭的东西,你很自然就表现出来,「这个东西很臭」。你看到美好的东西,心生向往,『如好好色』,就很自然的表露。心行是一致的。
【此之谓自谦。】
就是他的心跟他的言行都是一致的。言行一致的人,他过得很坦然,心里很踏实、很满足。人假如开始应付了,开始虚伪了,他就愈活愈累了。明明自己喜欢的东西,要讨人家的喜爱,「这个东西我最不喜欢。」明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要讨好人家,「你喜欢这个,我也很喜欢。」这种言行不一致可能就开始了。
【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就是人前人后是一样的,包含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慎重,自己的念头都慎重,这是慎独。古时候这个君子,自己做梦,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叫杨翥,他做梦梦到给人家摘了两颗水果来吃,隔天面壁思过不吃饭,觉得自己功夫太差了,这个就是古人慎独,很可贵的地方。连梦里他都要求了,那他在平常的时候那个功夫就更不得了。
【小人闲居为不善。】
这个『闲居』就是自己独处的时候,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无所不至。】
他觉得没有人看到,就很放肆的去做。『无所不至』,就无所不为。
【见君子而后厌然。】
看到有德行的人他就开始装一下。这个也很惭愧,我们当时在净宗学院,修行不是很精进,结果师长回来以后,我们的状态不一样了,很用功。结果卢叔叔--他已经出家了,法号常明师父。结果就有人问我了,「卢叔叔不是结婚了吗?怎么出家了?」我帮大家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是他的太太告诉他,以你现在的德行智慧,你要为天下人做事,不要为一个小家做事。所以是他太太把他捐出来的。
所以当时我这位长者他就摇头,师父回来是一个样,师父不在就是一个样。所以这段话就是讲自己,讲我。『见君子而后厌然』,看到师父开始躲躲藏藏。
【揜其不善而着其善。】
看到师父走过来,一副真修行的样子,『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亦矣。】
其实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看我走几步路,就知道我的功夫到哪里了。所以看得很清楚,这样装没有什么好处,只有让自己更不真诚,更自欺而已。
【此谓诚于中。】
才能:
【形于外。】
内心真诚,表现于外的举手投足才能合道。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以功夫都在没有人在的时候,都能守住自己的正念,这就是真诚的表现。好,那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