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
2024-12-20 09:26

尊敬的王校长,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安。

大家昨天睡得好吧?(众答:好。)有没有梦到周公?至诚一定可以感通的。

我们昨天讲到《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而孟子有讲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这个「大」其实也代表的是每一个人本有的明德、本善,它有大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看到『大学』,大人之学,它可以为人君,为人父母、家族之长,为人老师,它可以引领学生、引领老百姓都能恢复明德,所以这个是大人之学。而这个『道』字,『大学之道』,我们一看到这个「道」字,想到道路。我们依循这个道路,依循这个教诲,就能够修道,进而成道,成就道德。所以这个道路不可须臾离也,一定要走在这个道路,不能偏掉,甚至于逆其道而行,方向都走错了。

我们刚刚讲到「不失其赤子之心」,像孩子一样天真善良。我们这个时代,曾经听到科学家的一个研究,说一两岁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而成年以后平均一天笑七次。从这个数字我们看,人愈活愈笑不出来,那是真正走对道了吗?那应该是跟道怎么样?背道而驰。可是为什么会背道而驰?因为我们不明白路的正确方向在哪。所以从社会现象来看,人比以前的人更努力,却愈不快乐。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要先找对,找对了路就不怕路远。

「人不学,不知道」,不知道真正人生的道路在哪,意义在哪。我们想起《了凡四训》当中有一段话,叫「护持正法」。世间人没有经典的指引,他真的很迷茫,真的不知道方向在哪里,真的只有沉沦的份。所以为什么代代的读书人都以弘道为己任,「仁以为己任」,因为没有这个正道,世间灾祸不断,一塌糊涂。家庭、社会的乱象没有办法化解。所以深入经藏,才能明白道路、明白正道,才能有智慧。

那我们照着经典的教诲去做,就是正确的道路,慢慢的修正自己,最后可以入道、可以成道、可以证道。证道就是「止于至善」。自己的德行,还有所带领的人民都能达到「明明德」,这就「止于至善」了。一切皆成道,这是一个学圣教的人,一个终极的目标。

怎么修?就照经典去做。要依经典来修正自己,不可以边学边照自己的方法,那就不是跟经典学了。在《孝经》当中说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是道统、经典当中的教诲,不要乱说,乱说有时候就造口业了。「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古圣先王怎么做的,我们就照着去做。

昨天李越老师有讲到「入模子」,你得照这个规矩去做,慢慢的你就从心所欲了,你就很自然,做得很自在,为什么?因为那经典就是把性德阐述出来,那是我们本有的性德,你跟着做,慢慢就跟自性相应,就做得非常自在了。一开始做还不习惯,因为我们习惯习气,不习惯性德,这是正常的过程。

我们看到这个「道」字也想到,在哪一个行业成道呢?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能修道,也能成道。所以师有师道,医有医道,商有商道,媳妇有媳妇道,丈夫有丈夫道。不管你扮演任何一个角色,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契入道。所以这个「大学之道」,对于各行各业都能够去修学、去契入。而且也唯有把道落实了,才能够让现在的人相信圣教。各行各业要树立榜样,他才有信心。不然他会觉得,那个是你们教育界可以做的,我们商业不行,我们商业照这个做就饿死了,行不通。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信心危机。

在韩国,林尚沃先生,他行的是道,他是从事商业,最后他不只在国家很多危难当中给予最大的协助,而且他引领的人都是重仁义、重忠信之人,都是修道之人。所以明「大学之道」的人,纵使在商业,他也非常清楚这个商业,这个行业的平台,也是为了让自己、让自己的团队修道,提升他的智慧、提升他的灵性,就不会把人当工具来谋取他的私利了。真的把人当君子,当圣贤一样培养。

「大学之道」,开篇就把修学的纲领讲出来了,在哪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德」就是本善,就是每个人本有的真心,本有!现在没有办法作用了,因为被欲望、习性所障碍住了。因为它是本有,所以一定可以恢复。这个习性只是在外面染污了,把它洗干净了,所以习性一定可以去掉。而这个「明明德」就让我们明白,我们有明德。所以诸位学长,我们今天真的认识自己了。

以前大学的时候,我记得同学们都拿一些心理测验,那心理测验测验完的结果说,你的性格很像老虎型,你的性格很像无尾熊型的,还有孔雀型的。我们测出来的结果,兴高采烈的去告诉同学,我很像老虎型的。你看人没有经典指引,像畜生都可以高兴半天,你看颠不颠倒?然后自己很没有信心,都要去问别人,「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然后问的时候心跳加速,「砰砰,砰砰」,又期待,又怕受伤害。结果朋友说,「你要听真的还是假的?」听真的得要心脏够力气才行,不然会心脏病暴发就不行了。

我们看到这个「明明德」,真正明白自己有明德,从今天开始不自卑了,不否定自己了。还会有这些情绪、念头,还是不相信真有明德。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真正相信圣人不会讲假话,你得大利益。你每一句捧在心上,你就非常欢喜,就变成我们的心态了。孟子在他的教诲当中有讲到,「学问之道无他」,真实学问在哪里?「求其放心而已矣」,把你迷失的真心找回来,这叫学问。

这个「明明德」,第一个「明」字就是把真心找回来,恢复它。孟子做了一个比喻,人养了鸡、养了狗不见了,都会赶紧去把牠找回来,是吧。可是自己的真心不见了,几十年也没想去找。那诸位学长,请问大家,是狗跟鸡比较重要,还是真心比较重要?你们还没有出定吗?孟子真是苦口婆心,这么善于比喻,我们一听,好像当头一棒。所以《礼记?学记》里面讲,当老师的人要很会譬喻,所以《孟子》一定要熟读,里面的譬喻很好。包含我们现在在教育界,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把我们的问题点出来了,我们在干什么事呢?揠苗助长。农夫到了田里面去,「怎么长这么慢?来,我来帮你们。」一直拉一直拉,拉长了,自己很高兴回去了,睡了安稳觉。隔天又到田里去,一看,全死了。这个揠苗助长,适得其反。要顺性而教,要因材施教。

所以看到这个「明明德」,我们就了解到,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从自身来讲是恢复自己的明德,这个就是价值观。人一明白自己这一生的价值在哪里,该拿什么,该放下什么,他就清楚了。只要跟恢复明德无关的东西,全部放下。我们看世间人,现在每天忙什么?两个字,追「名」逐「利」。而这个利欲正是障碍我们明德的习性,所以真正立定目标要明德的人,他很敏锐的要放下这些会污染自己的利欲,他就不会再追求了。真不追求,你的身心愈来愈轻安。我们昨天讲到的,所有人的痛苦都来自于这两个字,我们现在放下它,我们求明德。进而怎么样?亲民,「在亲民」,利益生命当中一切有缘的人,这是我们的人生追求,而不是去向人谋取自己的私利。而「在亲民」,比方我是教育界的人,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包含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校长。我们先明白经典的教诲,我们就有义务去把这么好的教诲传给他们,为什么?人生成就与否,总在遇缘分不同,遇缘不同。

昨天半夜,我们有两个学长赶过来了,他们的签证一直没有办法办下来,最后办下来之后以飞快的速度,还坐飞机先到曼谷才赶过来,所以他们的精神让我们佩服。而且今天,大家鼓掌,我们胖学长还有陈学长,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大家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有这么不竭的动力?「在亲民」,为下一代,为一方百姓着想。能够有机会跟一百多个同道中人一起切磋,他要把这个领悟的东西再拿回去供养。「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慈悲是不竭的动力。而且我感觉他们都有祖宗之德,我们陈学长他的祖宗是大舜,舜王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就马上去落实,知道哪里有好的教诲,尽心尽力去学习,这个在《孟子》当中都有给我们讲到。那我们胖学长跟我一样苗条,这个「胖」字大家要了解到,胖学长是我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代。胖学长,我没有说错吧?你还没弄清楚,请坐。他这个「胖」字是月半,因为清兵入关之后,明朝的贵族就失散了,所以感觉家族的人手减半了,取了这个「胖」字,可能也希望提醒所有的后代,要让家族再兴旺起来。所以是圣人的后代,是圣王的后代,皇族的后代都是以天下为己任,才没有给祖宗丢脸。这个是「亲民」。

孔子教诲他的弟子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儒,不要做自己修行、修道,自己在那里修身齐家快乐而已,应该把这个道再弘传开来。在《论语?泰伯第八》当中,曾子传孔子之道,说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圣贤弟子都要把大道在这个世界弘传开来,我们不因为我们地位低、财富少而伤心,我们以道不能行而感到耻辱,这才是知识分子。

接着,当然我们一提到「亲民」,是去利益人。而自利才能利人,大家看到经典的次序都有智慧的,知所先后。要自己先明德,你才能够去利益他人,为什么?自己明白了,才能让人明白;自己自爱了,才能爱人;自己自觉了,才能觉他。

而事实上我们都是缺乏传统文化的一代人,因为传统文化断了好几代了,我们的基础都比较弱。但在服务他人的过程,我们不要说我们能度别人,要说藉由这个缘分,也为了什么?度自己。当我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心上的习气,心上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所以他人是为了成就我们的道业而来,所以感激每一个人对我们道业、生命的成就,这个心态重要。因为假如我们觉得,我们很有智慧了,我们可以利益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都会把专注点放在对人上面,而忘了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观自己内在的修养。每天很忙,忙很多事情,但是自己境界、功夫都没有提升,变内功都废了。所以忙到最后,当领导的傲慢了。讲课傲慢的时候,我们不容易察觉,为什么?都是讲给别人听,都是要求别人,「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就缺乏了。所以有一个心态是,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其它的人都是老师。用这样的态度去亲民,才不会被名闻利养所染污。不然我们就会落得,好像我们做很多事,就是有德之人,这不妥当。真正有德还是要看我们习气去掉多少。

「止于至善」,就是我们的「明明德」跟「亲民」做彻底了、做到家了,就是「止于至善」。接着经文讲到:

【知止而后有定。】

这个『止』就是知道这一生的正确的道路、价值在哪,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目标,这就是『知止』。这个「知」就是有觉悟,没有走错路。而这个「止」当中就是,必定要达到这个目标,没有达到目标,决定不会改变这个初衷,也不会被其它的东西给诱惑走了,这个是止住。所以这个「止」其实也是时时提醒自己,不可须臾离也,念兹在兹,时时跟性德相应,这个是「知止」。而且都不改变,这个也是立志。我这一生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做其它浪费生命的事情。这叫立决定的志向,永不改变,百折不挠。『知止而后有定』,立了这个志向,志有所立,然后保持它,勉励自己保持它,这是「定」。

【定而后能静。】

你定久了之后,慢慢以前那些追求世间的五欲六尘的心就开始缓下来了,这个浮躁就缓和了。当然我们也要细心观察,虽然我们现在在行道,可是虽然换了道路,但是更重要的要改心。不能世间在贪,走到传统文化还是贪,那还是会浮躁。比方学习贪快、贪多,这就静不下来了。所以《礼记?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学习的普遍状况有四个心态的问题:「或失则多」,学多;「或失则寡」,他学一点点就知足了;「或失则易」,他学一下又要换其它的东西,或者学一下把学问看清了,当很容易了,也没什么了,这都算「或失则易」。所以「勿轻略」,你把它看轻了不行。

而且人有时候太聪明,看到经典都说,「应该还有更好的方法。」所以老子很感叹,说,「大道甚矣」,这个大道其实很平坦,你就照着走就好了。「而人好径」,人都想一定有小径可以走,有快捷方式可以走,可以抄小路,他就不老实跟着做,然后三年、五年过去了,还是照自己的念头在修行,就不得利益了。颜回学得最好,为什么?他对夫子讲的每一句话没有任何怀疑,马上受持,所以他那么年轻就有这么高的成就。连孔子都说「我不如颜回」。当然孔子是谦虚,而孔子也看到了自己学生的优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颜回很早就知天命哦。有一次他们遇到灾难了,结果孔子看到颜回,脱口而出,那是师生之间的至情,「颜回,我以为你死了」,担忧啊。颜回说到,「夫子,你在,我怎么敢死?」这句话有味道!颜回很明白他要辅助孔子传道,他知天命,删诗书、定礼乐,都有颜夫子尽心竭力的协助。所以知天命。

而且颜夫子也在学生当中做出好榜样。所以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我们看到《论语》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夫子很叹息好学的颜子走了,现在找不到好学的人了。诸位学长,你读到这里,有没有拍着胸脯,我来!要有这种气概。您看六祖大师去找五祖弘忍,五祖问他,「你来做什么?」六祖大师说,「我来求作佛」。你看那个气概,孟子讲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一个人要有智慧,首先他要好学,可是你做出了好学的榜样,不就是给天下最大的供养吗?这是重要的表演,别人做不做那是别人的事,我一定效法颜子好学。颜子的好学值得我们体悟,「不迁怒,不贰过」。所以他这种好学是从内去对治习气,这叫功夫。『定而后能静』,这个浮躁慢慢下来了。

【静而后能安。】

走在这条道路当中,很泰然、很恬然、很坦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走到这条路,你的亲朋好友有没有遇到说,「那个人脑袋有问题,薪水这么高不赚,跑去学什么传统文化?」诸位学长,你们都对我傻笑,我看懂了,这是必经之路。可是当我们受到别人质疑的时候,不只不要难过,你要愈有动力,为什么?世间的至宝现代人看不懂,还否定它,你看他多可怜。透过我们行道,让他对经典有信心,对传统文化有信心,他就能进入这条道路了。愈多人怀疑,我们愈有动力,看到自己的责任,所以觉、迷,圣、狂,在一念之间,看我们会不会转。而且我们期许自己,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要跟古圣先贤排在一起,不要做随波逐流的人。你有这样的定位,这个心就安下来了。

师长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在要化解家庭、社会、国家的问题,只有靠改变人心,只有靠教育。诸位学长,您现在能清楚明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已经是这个世界当中有见识的人了。你看全世界几百个国家,现在把什么摆在第一位?经济,赚钱,舍本逐末。现在不是国家这样,家庭也是这样,都把钱摆在第一位。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种种问题都产生了,而且还不知道回头。所以我们现在知道教育重要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重要,我们有「举世不知我独知」的见识,就有举世的人不做而我坚定去做的志气。有举世之人不做而我愿意去做的志气,你就能到人所不能到的境界。夫子在那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说,嗯,我知道那个中的味道是什么。有人所不到而我能到的境界,你就有这一生任何人都不理解你,而你却做得很自在的胸怀就出来了。大家看看孔子被多少人误会,被多少人取笑,夫子还是义无反顾,不知老之将至,连自己的年龄都忘掉了,太快乐了。发奋忘食,用功到忘了吃饭,乐以忘忧。这是安。

【安而后能虑。】

这个『虑』就是能够思虑,能够去明辨事情。因为他已经以明德、亲民为目标了,他不是以欲望为目标,他的思虑都以利益天下为考虑。所以这个时候,人没有私欲,他就能至诚,突然都会如有神助。有时候讲学的时候,突然几句出来,连自己都不相信,那就如有神助了。或者在考虑一些事情,很诚心求祖宗、求圣贤,「砰」就想通了。而在思虑的时候也能随着经典去思虑,比方我们在面对很多的因缘,都能度德量力,因为不会浮躁了,静下来了,就不会妄动。「事非宜,勿轻诺」,答应得太快,最后走到一半,要进进不了,要退也没法退,就很尴尬,很难过。所以在判断因缘当中,度德量力,审势择人。

从这里我们又看到,成就一个因缘,首先要先考虑自己的智慧、德行、能力。在六十四卦当中,有一卦叫「鼎卦」,三足鼎立。在鼎卦当中有一段教诲,就是「鼎折足」。这个鼎一条腿断了,鼎是拿来装佳肴,请这些贵客,倒下去了当然就很狼狈了,不好看,很失礼了。接着在这个鼎卦当中有提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就是很少会没有灾祸的,就像这个鼎,顶不住压力了,它一定要翻掉的。大家要了解到,所有的经典它是在提醒我们,并不是在否定我们。就像《论语》里面讲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大家在一起学习,回去之后,不一定每个人的力行情况一样,「适道」就是能走在这条路力行。走在这一条路了,真正遇到挫折了,能不能屹立不摇不退转,那又是更高的境界了。而能够屹立不摇,又能通权达变,那就更高的境界了。「未可未可」其实就是期许我们,肯学就能「可、可、可」了,所以圣人都是勉励我们。所以这段话也是提醒我们,我们德行不够的时候,赶紧培养德行,才能扛大任。

智慧小了,谋大事,要懂得拒绝,懂得赶紧提升智慧。这不是不负责任,该拒绝,拒绝,是更负责任。《大学》里面讲,你形成一个教学团队,形成一个决策团队,大家可以集众思,广众益,集思广益。你假如自己闷着头干,智慧已经少了,还闭门造车,那就更会出问题了,「智小而谋大」。

力小,那我们就赶紧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充力、培德,拓展自己的智慧,「度德量力」。

再来,「审势」,所谓「入境问俗」,你到了一个环境去,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法律规定是什么,你要搞清楚。你说,我做的是好事,那不用管,圣贤祖宗会保佑,有没有道理?到时候搞砸了,连那个支持我们的官员都被我们拖下水,以后谁敢帮我们?这个都是审势。包含现在这个时节因缘什么最重要?这个形式大家要判断出来,什么最重要?树榜样最重要。树得了榜样,信心就起来了。树得了榜样,他的经验就可以再分享给其它的人。不然一大堆人在学,没有看到一个榜样,慢慢信心没有了。所以海南省监狱系统,那是功在国家,他现在那些经验可以写出来,可以编写之后向全国去发,发给他们去学习。

现在假如有哪个乡镇,它能真正把伦理道德落实,那个地方就成为全国的榜样。或者你的家族真正落实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八德,你这个家族、这个大家族就是整个国家社会的榜样,甚至是世界的榜样。您现在假如家里面还七、八十个人住在一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你要把大家族的家风传下去。你们家现在还七、八十个人住在一起的有没有?这个家道很重要,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科学家研究,靠什么?靠家族的家教传下来。所以齐家可以治国就是这个道理。假如你有发现这一方的人,都是同一个姓氏的人,你要去请他们来做这个榜样。

再来,这个形势就是你要跟对方合作,最核心的一个重点在你的见解跟他能不能相容,叫见和同解。假如见解不同,你一跟他合作,最后变多头马车,你就要进进不了、要退退不了。包含这个人是这个因缘最关键的人,你要看清楚他的发心是真的,还是有夹杂名闻利养。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因地就好像种子,种子就是错误的,怎么能长得成对的东西。他的发心很好,但是他对很多事情还不懂,这没有关系,你可以慢慢跟他沟通,可是他发心是大根大本。

再来「择人」,你每一个因缘,为政在人,你得要好的人去做才做得成,你得要选对人。你选错干部了,那很可能本来问题很少,最后问题层出不穷。「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你把一个好的人举出来了,这个因缘就成就了。所以用人是大关键。我们看商汤,他就举了伊尹,天下就安定。因为商汤是贤人。大舜,他用了五个大臣,天下就定了。所以择人何其重要。你举用一个范仲淹,请问天下有多少贤才统统来依附?不得了。

【虑而后能得。】

能这样去思虑了,这个考虑都是利人,都跟经典相应,必有所得。得到什么?得到如何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这些正知正见。

接着经文讲到: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有本末』,这个「物」,在《左传》当中,这是李炳南老师他非常用心体悟到的。《左传》当中有讲叔孙氏这个人,「之甲」,他的盔甲,「有物」,那个物是指一个标志,意思就是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就是一个动机。有动机了才会变成一个事物,或者是变成一个行为,所以这个「物」就是念头、动机。其实讲到这里,可能我们还有点觉得,好像有点抽象,念头怎么会跟东西有关系?告诉大家,近代量子力学家把这句话证实了。什么是物品、物质的根本呢?意念。因为量子力学家他把每一个东西一直分解,分子、质子、电子,电子再分解变夸克、变微中子,不能再分了,最小最小了。最后证实了一件事,根本没有物质的存在。原来物质是什么?是意念。意念、念头相续累积的一个现象,让我们给看到了。

请问大家,刚刚八点半以前的我跟现在的我一不一样?不一样。我的细胞都不知道新陈代谢多少了,它一直在变。为什么?它动了,动了就一直变,不动才能不变。心不动,因为外在物质是心念相续不断的幻象。所以你念头能不动,这个世界就不会变了。念头一动,这个世界随时在变,随着我们的念头。所以老祖宗说,作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念头啊。作不善,天灾人祸一大堆,也是念头。作善不善都跟心有关,这个在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也证实了。人的意念可以改变水的结晶,水是物质,也告诉我们念头能改变一切的物质。这个物有本末,物的本是什么?是念头。人都明白了,全部都用善念了,这个灾难就化解掉了。有一个地方的人觉悟了,这个地方就不遭难了。

几千年前,圣贤老祖宗都发明的真相,要两千多年之后,科学家要用仪器最后才证明。科学家是靠仪器,圣贤老祖宗靠什么?靠禅定。他定到某种程度,这些道理都明白了,而且不会有差误。科学你研究过程,只要有一点差误就不准。所以这个物是指人的一个意念起来,最后就变现出整个物质现象。从佛家来讲,叫「一念不觉」,有妄动,「生三细」,这个三细相就是业相出现了,整个宇宙的业相出现了。再来,还有一个转相,转相是什么?心里的变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变。还有一个是境界相,你看到的所有的这些物质现象都是藉由你的精神、心理状况变出来的物质。这个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大家要深入研究可以看《大乘起信论》,就讲到了宇宙的缘起,物质是怎么来的。

从这里我们具体看,就是物质的根本是意念,所以这个物不是指东西,是指动机、意念,一念起来了,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人一明白了,怎么改善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调自己的心,你就把大根大本找到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找到根本就离道不远了。『事有终始』,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开始、结束,而这里用「终始」是非常有味道的。你「始终」开始了,结束了,就没了。老祖先用「终始」,这件事情完了,还有其它的事继续做,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请问大家,这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有没有常常用「退休」两个字?我看这读书人只有「国老」,没有用退休的。你说,有啊,告老还乡。大家去打听看看,告老还乡回去干什么?教书。他一生的学问,包含从政的历练传给后代。所以所谓的休闲活动,放礼拜六、礼拜天,那个是西方的思想。东方是什么?在你的工作本分当中,就有尽心尽力得到的快乐。现在人有礼拜一症候群,有没有?又礼拜一了,拖着疲惫的身躯都快不想去了。这个大家要看得出来,真的有差别。「终始」,没有停止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干卦叫「元亨利贞」,「元」,一个开始,一个根本,一个仁义的动机出现了。「亨」,亨通,要去做很多事情能通达。「利」,能利益他人,这个「利」当中还有和的意思,家和才可以万事兴。「贞」,贞是坚固不变,而且「贞正」,这个心念都不会错。我们看春夏秋冬,就有「元亨利贞」的精神。你看秋收,有收获了,利。贞,冬藏,可是没有休息到最后不干了,干什么?蓄势待发,厚积薄发,再有机会,又起「元」,「元亨利贞」,贞又起元,再尽心尽力。所以这个「终始」就没有停止。

而且我们提升自己的灵性没有止境,孔子在《易经》当中告诉我们,「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人的这个灵性,这个生命结束了,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就是我的身体,而不是我。就好像衣服一样,我的衣服,我的工具,不能把身体当我。身体用了八十年、一百年,不能用了,这工具不能用了,怎么办?换一个。可是换要有眼光,你不能换一个猪的身体,那就麻烦了。所以「游魂为变」,你要愈变愈好,愈选愈好。提升灵性,不是你这一生就没了,生生世世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人真的明白这一点,就会为生生世世打算,不会在这一生一直堕落。

接着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知道本末先后,就知道在行道的时候,什么要先做,什么要后做。自己就明白了,则能尽「大学之道」。接着经文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这个『古』字代表这个道统,从古至今一直在承传。所以孔子说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是效法尧舜禹汤这些教诲,承传下来的。而『明明德于天下者』,是我们这一生终极的目标,「止于至善」。利益天下的人都能恢复明德,这是终极的目标。可是终极的目标从哪里开始呢?老子有一句话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有这么远大的目标,从哪里做?从最细的地方做起,从最小的地方开始做起,一步一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哪一步开始呢?接着就找到了最开始下手处,要「明明德于天下」:

【先治其国。】

自己国家都治理不好了,怎么给天下好榜样?而要把自己的国家治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这个领导者的家都乱了,他的心都不安了,他怎么去治理团体?甚至于他所带领的人民、下属说,你自己家都这么乱,我跟着你会幸福吗?所以『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要真的能够齐家的:

【先修其身。】

自己没有真正修行的修养,连妻子、连丈夫都不认同,那还能去感动谁?所以道家讲,「正己才能化人」,正己就是修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本,所以当然要从根本下手。大家看这整句都是在找根本在哪里。君子务本,在这整部《大学》当中处处在体现。因为现在的人很努力,为什么没有好结果?就是卡在不知道本,最后本末倒置。诸位学长,我们观察一下,这五千年来哪一代的父母花最多的心血、时间教孩子?这一代。这五千年来哪一代教的效果最差?怎么会这样?投资报酬率不成正比。很有意思,现在的人学经济学得最多,最会算,怎么会算成这样?再怎么会算,人算不如天算。他只看枝末,只看表面,没看到本就完了。家跟国都治不了。所以接着讲心是本,所以欲正,『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你的意念真诚,你能调整你的心态,你才有可能修得好身。你的念头都不诚,这个心怎么会正?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这个『知』就是觉察,知道了,知道自己的心不诚。有时候人家说,「你不是很真诚。」「有吗?我觉得我很真诚。」而且曾国藩先生对「诚」下了一个批注非常好,叫「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妄念、邪念都不生,这个才能真诚。

我们看,比方说明天要去见一个朋友,然后我们晚上就在那里绕,我明天要怎么跟他讲话,我要怎么说服他,就在想想想。结果隔天一跟他讲话,他怎么都不按我的牌理出牌?还是你很真诚去,怎么聊好像达成共识了?诚才能感通。或者我们平常在跟人家谈话,眼睛看着他,脑子里在想其它的事情,然后头在那嗯嗯嗯,根本不知道他讲到哪里去了,然后对方说,「哎,你还在吗?」这就不诚了。你的心很专注,很恭敬,没有其它的念头才能诚。所以印光大师讲,闲邪才能存诚,你要把这些邪念、妄念伏住你才能真诚。而当我们能不自欺,能觉察到这个念头不对,这就是「知」,致知。

【致知在格物。】

人为什么能够洞察到自己的念头不对,我们以前好像都看不到,怎么现在比较看得到?因为有格物的功夫,『格物』是什么?格除物欲。欲望愈少,烦恼愈轻,智慧愈长,你好像很多事情变得敏锐了。每天很多的追求、很多的担忧、很多的强求,整个身心压得很重,好像每一天胡里胡涂的,觉察不了什么事情。所以『致知在格物』,下手处在格除自己的私欲、欲望。再讲得更彻底一点,所有的行为都是从意念出来的,就是格除贪瞋痴的恶念,「熄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有任何贪瞋痴慢的念头起来了,你马上知道,就「致知」了。你格除它,格斗,这个错误的邪念你不让它一秒钟留下来,你马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物欲就转掉了。

【物格而后知至。】

这个『知至』就是觉悟了,就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知至而后意诚。】

知道自己哪里念头不对了,赶紧调整念头,意就诚了。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以从终点的目标,追溯到下手处在格物,又从这个根本要推到枝末上,你每一个本有了,末就能有所成。身修是本,家齐是末,所以身修了家就能齐。而且我们所有懂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什么?它是儒学,它是知识。你懂得这个道理,完全落实了,叫物格,叫知至,叫意真的让它诚,心真的让它正,身真的让它修,家真的让它齐,国让它治。这个叫什么?叫学儒,叫真干,叫力行。所以前面那一段叫「解」,后面物格知至就是「行」,解行一定要相应。

而我们刚刚这个解释,这都是有赖于我们这些祖师们的教诲。像宋朝时候,朱熹夫子他把格物解释成至物,就是来了这个物品,然后他就去格它,所以他在这一方面叫即物穷理,就这个物就要把道理给搞清楚,这个「即」就是「就」,就这个物就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其实有没有错?也没有错,但是很难。他这个说法传到明朝王阳明先生,结果这个王阳明先生有一天就跟他的学生说,「来,去格物。」他学生说,「格哪个物?」「门口有竹子,去格。」他的学生就站在那个竹子前面,「格物、格物、格物」格到最后身心俱疲。「老师,格不了」,去问王阳明。王阳明先生,「格不了?我来。」他也在那「格物、格物」格到最后他说,「这个再格下去,可能命都没有了。」绞尽脑汁,真的有人格到吐血的。

其实坦白讲,他要照朱熹这个做法格物,要靠什么?要靠现代的科学机器。他要有方法,他要有步骤,他要有工具,不然他怎么去格?所以近代物理学家真的格,格到最后什么?格出来了,根本没有物质存在,是什么?意念相续累积的幻象,真的格出来了。可是朱熹夫子在宋朝,这么格会出人命。所以明朝王阳明先生说,不能这样格下去了,后来他自己明白了,这个「物」是物欲。他不从这个物品去格,从哪里?回到本,从心上去格。你可以从物上去格,你也可以从根本去格,都可以达到。最后他就知道了,格物就是格除心中的私欲,这些邪念。最后致知,把自己的良知找回来致良知,把真心找回来。

接着经文讲到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个「壹」就是全都是,天子也好,一般老百姓也好,他要能够齐家,他要能够治理团体、治理天下,他都要以修身为根本。你说他怎么不讲以格物为根本,怎么用以修身为根本呢?

诸位学长,假如你现在到乡下去,看到一个农夫,然后你就跟他讲,我跟你说,物格而后知至,那个「物」就是一念不觉,就迷了,最后一念不觉就生三细。他就昏倒了,「你在讲啥呢?」所以你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你要讲个所有老百姓都听得懂的,从哪里呢?从外在显示的什么?修身上面。所以整个儒学的学问,内,明德,格致诚正;外,亲民,修齐治平。但是显出于外的是从修身为本。我们看到,大学之道(两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明德底下:格、致、诚、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外,亲民:修、齐、治、平。最后,明德、亲民都做到圆满到家了,止于至善,这个总结在止于至善。所以这里从外显的。内在心地功夫你给一般老百姓讲,他很难理解,从外显的行为、修身来谈。

而经文当中又讲到: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他修身这个本没有顾及的,然后他可以齐家,他可以治国,『否矣』,就是不可能办得到的。你没有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那也办不到的。「否矣」。就是对经典不要打折扣,一定是这个本末先后。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个『未之有也』,就是修不好的。『其所厚者薄』,什么地方该厚呢?根本该厚。根本都忽略它了。这个「厚者薄」就是最重要的根本,「薄」就是忽略了。『其所薄者厚』,枝末的东西你一直在往枝末下功夫,「未之有也」,修不好。

所以接下来这一句,就整个刚刚的经文做一个总结。【此谓知本。】

就是《大学》的两纲,「明明德」、「亲民」都有本。亲民的本在修身,明德的本在格物。

【此谓知之至也。】

就是我们对大学之道这些道理,能够透彻了,『知之至』,个「至」就是极处,了解透彻了。了解透彻了叫悟后才能起修,我们道理都搞不清楚,做得就有点没信心,怀疑了。而这个知道极处的时候,也知道整个终始、本末、先后次序。要怎么来下功夫了。

接着经文讲到了:

【所谓诚其意者。】

从真诚下手,要『诚其意』,就是:

【毋自欺也。】

所以一个人修道,第一关是什么?打破自欺。自欺就欺人了,修不了道了,就不要欺骗自己。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就好像闻到很臭的东西,你很自然就表现出来,「这个东西很臭」。你看到美好的东西,心生向往,『如好好色』,就很自然的表露。心行是一致的。

【此之谓自谦。】

就是他的心跟他的言行都是一致的。言行一致的人,他过得很坦然,心里很踏实、很满足。人假如开始应付了,开始虚伪了,他就愈活愈累了。明明自己喜欢的东西,要讨人家的喜爱,「这个东西我最不喜欢。」明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要讨好人家,「你喜欢这个,我也很喜欢。」这种言行不一致可能就开始了。

【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就是人前人后是一样的,包含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慎重,自己的念头都慎重,这是慎独。古时候这个君子,自己做梦,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叫杨翥,他做梦梦到给人家摘了两颗水果来吃,隔天面壁思过不吃饭,觉得自己功夫太差了,这个就是古人慎独,很可贵的地方。连梦里他都要求了,那他在平常的时候那个功夫就更不得了。

【小人闲居为不善。】

这个『闲居』就是自己独处的时候,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无所不至。】

他觉得没有人看到,就很放肆的去做。『无所不至』,就无所不为。

【见君子而后厌然。】

看到有德行的人他就开始装一下。这个也很惭愧,我们当时在净宗学院,修行不是很精进,结果师长回来以后,我们的状态不一样了,很用功。结果卢叔叔--他已经出家了,法号常明师父。结果就有人问我了,「卢叔叔不是结婚了吗?怎么出家了?」我帮大家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是他的太太告诉他,以你现在的德行智慧,你要为天下人做事,不要为一个小家做事。所以是他太太把他捐出来的。

所以当时我这位长者他就摇头,师父回来是一个样,师父不在就是一个样。所以这段话就是讲自己,讲我。『见君子而后厌然』,看到师父开始躲躲藏藏。

【揜其不善而着其善。】

看到师父走过来,一副真修行的样子,『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亦矣。】

其实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看我走几步路,就知道我的功夫到哪里了。所以看得很清楚,这样装没有什么好处,只有让自己更不真诚,更自欺而已。

【此谓诚于中。】

才能:

【形于外。】

内心真诚,表现于外的举手投足才能合道。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以功夫都在没有人在的时候,都能守住自己的正念,这就是真诚的表现。好,那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集)

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菩萨,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早晨大家听完经之后念佛念得怎么样?挺好,好。念佛是正行,我们护世息灾也好,我们自己求生净土也好,念佛是第一重要的行门,听经目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二集)

【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戒是禁戒,律即法律』,这是解释戒律两个字的定义。『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这是把戒律两个字讲得很清楚。「戒」的精神与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二天。昨天我们给大家报告了夏莲居老居士的一首偈子,可以说是净宗修学的总纲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夏莲老居士念佛实修的心得体会。我们选了两首偈子,我先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为大家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介绍文昌帝君以及这篇《阴骘文》学习这个文章的重要性。我们昨天开始讲本文的第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在大陆讲学的这一段时间接触到非常多省分的同胞,几乎是每一省都来听课,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5/8/8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看到这么多朋友大家一起来深入老祖宗的圣贤智慧,我的内心感到十分的喜悦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7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人没有智慧往往本末、真假、是非会搞颠倒了,假如不是看了「大学」这一段话,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9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九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9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昨天我们看了「牵手人生」,昨天晚上我们看了「孔子传」,这样将近有三个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举了一只狗的例子,也可以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灵知的,所谓「蠢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一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要学习圣贤最重要的要能体会到圣贤这些有德行人的存心,从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三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一个人的思想假如从自私出发,那这样的人生走下来,以至於这样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五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5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有提到老师一句重要的教诲、做人处事的道理,很有可能影响学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八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都足以让生命走向幸福,只是我们没有用它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四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强调「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而这一滴水必然是浇到了自己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一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谈到五伦关系,人人把这五伦关系处好,家庭、社会就太平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6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六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6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做学问要有正确的态度,首先当然是要立定志向,学贵立志。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0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0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这一个台风有没有进?没有进了是吧,不然我就连中三元。这在给我们什么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2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二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2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让孩子,你拿钱给他,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为人父母应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昨天提到教孝是德之本,教孝可以开一个人所有的善良,所谓「百善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谈了夫妇的关系,应该要合力把家庭经营好,常常念著对方的付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七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7蔡老师,刘林长,林长夫人,诸位法师,华藏耕心教育基金会,李老师、陈老师,诸位老师,诸位志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五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一个人假如真的知恩,他时时都会尽力去报恩。当我姐姐出嫁那一天,我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老师讲(二)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圣像就让我想起当初师长的一段教诲,师长说到,学儒就要学孔老夫子,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我们的目标非常的明确。而学释迦牟尼佛、学

蔡礼旭:老师讲(一)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家和万事兴」。每次来到马来西亚,我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家是温暖的地方,是有爱的地方,是有感

蔡礼旭:老师讲(三)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仁,诸位同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着我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都会有一句夫子的教诲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昨天我们说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三集)

有一句话说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是抉择。比方说你开车,你要先抉择对了目标跟方向,你这个车再往那个方向去开,那开车就不会耗油、开错方向了。所以抉择对了方向,很重要。你假如抉择错了方向,开得再快有没有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一集)

大家下午好,中午有没有休息一下?有?好。刚刚我们在跟孔老夫子鞠躬,感受一不一样?有没有想到哪一句话?早上陈真老师有说到,一个人可以从容、可以优雅、可以诚恳。是吧?这个都是很好的态度、修养。怎么样提升自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五集)

同学们下午好。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一下,我们孝顺父母可以养父母之身,再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之慧。我们在《德育故事》里面,像养父母之身方面,很多人为了保护父母,牺牲生命都在所不辞。像有一个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