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大学》学习分享(第三集)2024-12-21 11:51
尊敬的王校长、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安。
大家这两天睡得好吧?(众答:好。)有没有说我只有盖家里的被子才能睡得着,所以出门还得带着被子的?或者枕头不是自己的就睡不习惯?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假如要止于至善的话,就要「格物」。从对物质的贪恋都能放得下,什么都好,都可以适应,贪就愈来愈淡了。
我们昨天跟大家一起交流到「诚其意」这个部分。我们看到《中庸》很大的部分都在谈「诚」这个字。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真诚是成就道业、成就家业、事业的大根大本。不真诚,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就。而如何「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从「毋自欺」下手。欺骗自己就对自己也不真诚了,怎么可能对他人真诚。
接下来,经文里面有讲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我们闻到不好的味道,马上心里很自然的生起觉得很不喜欢的念头,这是真实的心境。再延伸开来,就是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恶念,发现自己错误的言行,就会生起非常大的厌恶,希望当下远离它、放下它。这很可贵,这颗心是羞耻心。我怎么会起这个念头?我怎么能讲这样子的话?假如我们做错事了,还马上找借口解释,就是自欺。「倘揜饰,增一辜」。「毋自欺」具体要落实,首先知过必改。这是真正的尊重自己,想要成就自己,而不放纵自己,让自己堕落。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岁月如梭,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现在步入中年,现在不是一天很快过去了,感觉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何不于强健时」,自己身体还好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赶快「努力修善」,赶快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宋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做徐积,他是一个孝子。他孝顺到什么程度?他父亲的名字有一个石头的石,徐石。他终生不踩石头。他就感觉看到石头像看到父亲一样,他怎么可能踩在上面。这是真正诚心之人。
他从学于安定先生。有一次他站在老师旁边,刚好安定先生看到他头有点歪(我头不知道有没有歪,好像有),就纠正他,头容要直,不可以歪。他当下很恭敬的谢谢老师指教,然后自己还马上跟老师讲,「对,头要直,心更要正直。」从那次以后,他的头就没有再歪了。知过必改。他是真诚的接纳老师的教诲,同时也对自己真诚,不放纵自己的习气。
接着,「如好好色」,看到美好的东西非常向往。其实就是当我们听到善言,看到好的榜样,当下就去赞叹、去效法他,就是如好好色。《弟子规》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绝对期许自己要迎头赶上。
在文王时候,文王重用姜太公。有一天姜太公辅佐文王,文王赶紧抓住机会请教治国之道,就问他如何治理国家。太公说到,「一个实行王道的国家,人民生活都是富足的;一个霸道的国家,一般的公务员生活比较无忧;一个仅能生存的国家,卿大夫、高官比较有钱;一个要灭亡的国家,国君仓库里的财宝特别多,上面好像要溢出来了,底下其实都漏光了。老百姓很贫穷,你让老百姓没办法活了,那他当然得革命。」文王听完说,「好,讲得好。」「善。」结果太公马上接了一句话,很重要,说,「宿善不祥。」这个「宿」是停止。你停止于只听到善的教诲,而没有马上去做,其实这是不吉祥的。
我们举一个做得最好的例子,舜王。孟子在经典当中提到,大舜本来跟住在山里的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他有时候走路旁边还跟着一只母猪,就在山林里面。这不是我编的,这《孟子》里面有写的。可是为什么他最后会成为天子,成为圣人?关键在他听到一个善的教诲,见到一个善的榜样,他就全心全意的去落实、去效法。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他行善,阻止他成圣成贤。这是「好好色」。
而我们看,可能跟大舜同样生活在一起的人却没有大舜的成就。孟子也告诉我们,「舜何人也?禹何人也?」舜是圣人。我假如愿意依照古圣先贤的教诲去做,「有为者亦若是」,我也可以成为圣人。孟子已经讲出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明德,都可以成圣贤,是你肯不肯真干,真依教奉行。
而我们再看看,为什么闻到善言善语,看到善行不去做是不吉祥的?首先我们不就糟蹋了别人宝贵的教诲了吗?太公这么有德行,文王听完之后假如不照做,也是对太公怠慢,而且很可能就变成做表面。「你讲的太好了,你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九十度鞠躬,然后没有做。第二次人家再告诉我们好的教诲,我们还是九十度鞠躬。And then?接着呢?两次、三次,人家就不跟我们讲了。我们心性在堕落。为什么?重形式、重表面,不重实质,学不到东西。学圣教学成做样子给人家看,这也不真诚。
孔子在《论语》当中也提醒我们,「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法语之言」是非常好的教诲。人家告诉我们,那是对我们的疼爱、护念,怎么可以不欢欢喜喜的接受、顺从呢?「改之为贵」。接着是「巽与之言」,这是别人劝勉、肯定我们的话。我们听了很欢喜,「能无说乎?」但要进一步,「绎之为贵」。我们要想想,我真的有这么好吗?而且这件事情都是多亏大家,也不是我的功劳。「绎之为贵」。被称赞、肯定了就很高兴,而不沉淀下来反思,「说而不绎」,慢慢的就会有点自满,甚至居功了。能够沉淀下来一想,这么多人的付出,让功于众。
其实我们看,在办课程的时候,风采比较多的是站在台上的人,事实上辛劳的人都是看不到的。我们在厨房,在大家还没来以前,我们很多同仁给大家生活上的这些安排,都是看不到的。那我们这些看得到的,自己讲着讲着可能都会有自满,然后大家又一赞叹,什么福报都报完了。所以这台上是最危险的位置。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你只是说,「好好好,你讲的太好了,你是我的贵人。」可是听完之后就不动了。孔子接着这句话对我们是很深的一种提醒、爱护,「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就是假如听到人家的肯定不去反思,听到人家好的劝告、教诲而不去改过,那这样我也拿这个人没有办法了。假如我们没有这些正确的态度,孔老夫子来教我们也摇头,也教不了。这叫知过必改,知善必为。
结果文王听了之后给太公说,「好,讲得好。」太公马上说,「你只停留在好是不吉祥的。」太公一点就明白,当天马上就开仓放粮。这些鳏寡孤独,社会当中最困难的人,首先第一个考虑去帮助他们,这是「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能够这样去做了,会觉得很对得起自己,今天没有蹉跎,没有糟蹋自己,自己会觉得心安、踏实。
历史当中司马光先生有讲过,他说到,「吾生平无过人之处,但未尝有一事不可对人家讲。」他不自欺,他也不欺人。你看,人这一生当中没有一件事情不可以对天地、对他人讲,这种人人生多痛快。孟子讲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我们听到司马光这句话,说,我没机会了,以前做了一些错事。这时候我们就想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俗话又讲「浪子回头金不换」。其实我们人生所有的错误,你一转过来就变成可以照亮跟你有同样错误的人的光明。
我们认识曾经吸毒,最后真的起了孝心改过来的人。他去戒毒所跟人家一讲,人家马上相信,流眼泪,效法他。像我去讲,「你下来,下来,讲那么容易,你又没有吸过毒,讲一大堆理论,都不知道我们多难。」是吧?
就好像我曾经跟一个太太讲了好一段时间,讲得她本来皱着眉头,眉头有点开了。开了以后突然瞪着我看,「你结婚了没有?」我说「还没有。」她说,「哎呀,你不知道啦。」刚刚讲的都没用了。所以诸位学长,你们要知天命。我们把以前所有的过错转过来,烦恼就变光明了,可以去帮助跟你有同样人生遭遇的人。
司马光先生能做到「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我们也可以做得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他教导他的学生,从哪里下手?从不妄语」这个「不妄语」除了不可以骗人以外,就是讲每一句话都实实在在、诚诚恳恳,没有一句轻慢的话,没有一句应付别人的话。所以从不妄语开始,能够恢复纯诚、恢复至诚。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尤其在自己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为什么?因为君子之道要善观己心,这颗心不可以妄动。尤其没人在的时候特别会妄动,特别会胡思乱想。古人留了两句话,我们看了也非常感佩,「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自己一个人走路的时候会有影子出来,不能做不好的事情,不然看到自己的影子都会觉得很羞愧。自己一个人睡觉的时候盖着被子,假如胡思乱想,看到被子都会觉得很丢脸,怎么自己没有依照经典的教诲。没有人的时候,你看古人用影子、用棉被来提醒自己,不可以放纵自己的妄念、邪念。
接着经文讲,「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他自己闲居、独处的时候,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无所不为。其实修学的路上有一句话提醒我们,「从善如登」。一个人行善的时候,就好像一个人要成就道业,如爬山一样,你要一步一步往上登,要用力才能够不断突破自己,「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我今天放假一下,今天礼拜天,今天可不可以不做《弟子规》,放假一下,relax一下?
我们看到这些教诲,都是过来人说得出来的。范仲淹先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己戒慎恐惧,护念好自己的身口意,最后就成就明德、成就清明了。假如平常放逸,无所不为,那就堕落得很快。而且见到有德行的人还遮遮掩掩,把他不好的都不表现出来,然后刻意「着其善」,把好的一面刻意表演给他看。但是有德之人他看我们,「如见其肺肝然」。肺肝看不看得到?你们看得到我的肺肝吗?别吓我。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藏得已经不通风了,照样对他们来讲看得清清楚楚。因为他清净心,有智慧,他是过来人,他看得懂。而这样对自己就没有什么好处。不只没有好处,可能对方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修身,可以提升我们,但是我们这种态度应付,不真诚,对方觉得时机不成熟,他也不强求。很可能这样的贵人出现,我们一「掩其不善,而着其善」,这个因缘一晃可能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
所以接着讲,「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这是从「见其肺肝然」接过来的。「诚于中」的「诚」字是指内心真实的状况,就是你真实的状况在心里,但是一定会「形于外」,在外面表现出来。当然我们的内心假如是诚诚恳恳,那一举手一投足人家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诚恳。
大家假如像我是三岁就住在大都市,下到山间、乡下,这些长者他可能没有读很多书,他也不一定给你鞠躬九十度,可是他就很淳朴。他每一个动作也不一定有礼仪演练,可是他做出来你就会感觉他很热忱,很替我们着想。甚至于可以感觉到,他们接待客人好像是把家里面所有好的东西全部搬出来。后来我们了解,真的他们平常吃得很差,看我们从这么远的地方来。我曾经到台东山区,结果真的,当地我们台湾有原住民,他们真的很热忱。其实我们在都市看起来文质彬彬,真诚比不上他们。全部都端出来了,结果苍蝇很多。诸位学长,吃还是不吃?(众答:吃。)告诉大家,人家那里的苍蝇素质不错,那里好山好水。
有一次,师长领着一些弟子去跟印度的宗教交流,这非常好。为什么?全世界的宗教徒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所以宗教的领袖都带头团结一致,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这对整个地球的化解灾难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师长跟这些印度教的长老关系都很好,所以大家很欢喜去他们那里做客。结果要吃饭了,印度人吃饭用手抓。孔子说「入境随俗」,为什么?你不能入境随俗,一看他们用手抓,「哎哟,好脏」。人家百分之百的热情被你那个表情一下就好像泼了冷水一样。不只泼他冷水,可能连师长宗教和平的任务都被我们给搞砸了。就因为一个「哎哟,好脏」。所以人与人相处不能着相,要交心,重要。我们这些受物质享受太多的人很容易着相,端出来的东西可能没有我们都市的好,可是那是他倾其所有对我们的热忱。
又有一次,刚好有一位饭店的老板娘特别想要亲近师长,很佩服师长的道德修养。我们同仁帮她安排了,就安排坐在师长旁边。结果那位女士进到饭厅,「哎呀,你怎么给我排在旁边?」主事的人说,「妳 说要亲近,我就安排近一点了。」结果就坐下来。因为坐得很近,直接看到师长的脸庞,突然这个女子忍不住说,「哎呀,师长,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她话才说完,对面一个老修行人就说,「什么天生丽质?是法相庄严!」那个人才刚学传统文化,她也搞不清楚,被人家骂。她这么兴奋,突然被人家敲了一棒,她也不知道怎么响应的时候,师长老人家说,「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就把它化掉了。智慧就在这些地方,师长可以马上感觉到对方的尴尬,也能感觉到对方那种真诚、热情。
事后,我们从这件事情来感受一下,这位女士她说天生丽质,已经是她所懂的词汇、成语当中最最最高级的了,the best了,是不是?她是赞叹到极处了,结果我们用学的东西傲慢的去衡量别人,「这不是天生丽质,这叫法相庄严才行。」变成什么?我们学了以后着在文字上,没有能体会到对方那一份热心、热忱。所以「诚于中,形于外」,时时刻刻都用至诚的心跟人相处,讲每一句话,甚至于每一个眼神、表情都能「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在「毋自欺」当中,历史当中有一个读书人,他的人生经历特别能彰显「毋自欺」的重要性。这个读书人叫俞都,字良臣,他后来改了自己的名字,字净意,俞净意先生,我们称俞公。他十八岁就考上秀才了,多才、博学,才能非常好,学问非常丰富。可是连续考了七次都没考上。结果到了四十七岁,穷困潦倒到什么程度,生了五个儿子,死了四个。第三个到八岁的时候又走丢了,儿子全没了。生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所以四十七岁那年除夕就跟着自己唯一的女儿,还有太太。而太太因为哭死去的孩子,眼睛也瞎了。一家三口人很凄凉。
他还每一年都写书文昭告上天,请灶神爷帮他去给老天爷说,「我读那么多书,又在我们当地奉行文昌帝君的教诲,我做了这么多善事,怎么我的人生会这样?」其实这当下就在自欺,没有真实面对自己的问题,把责任推给谁?老天爷。怨天尤人产生了。结果就在那天晚上,灶神爷来到他们家,直截了当告诉他,你为什么会变这样?你「意恶太重」。意念的恶,邪恶太重。可是人的念头别人看不看得到?看不到,好像肺肝一样藏在里面看不到,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东汉有一个大儒叫杨雄,他讲到一句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我刚刚念错了,念成「鸟瞰」。我今天的错已经有点数不清楚了,惭愧惭愧。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大学》里告诉我们,「心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今天一早起来,赶快备课、赶快备课,心理的状态就有点着急上火了。所以你看今天讲话也讲错了,写字也写错了。毋自欺也,自己的行为其实都在反映自己心态偏颇的地方。好,Hold down,赶紧调整一下,把心给调稳。
我们看这一句很有意思,「高明之家」是什么?自以为自己很高明的人家。他觉得他高明,他就耍小聪明,没人知道,没人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这些神明,天神地祇,专门管人间福禄的天神地祇,「瞰」就是在高处把他看得清清楚楚,还把他记录下来,一件都没有掉,「鬼瞰其室」。
灶神爷跟俞公讲,你「意恶太重,专务虚名」,你所做的任何事情的动机都是沽名钓誉,都是要做给人看的,要人赞叹的。「满纸怨尤」,你写给老天爷的全部都是complain,都是抱怨的东西。
在大马也要讲几句英文,在这个英文很流行的国家学习一下。
「渎陈上帝」,你亵渎上帝。上帝一直在护念你,你还一直在埋怨他。诸位学长,父母一直在爱护我们,我们还嫌他唠叨,这念头都是造罪业。
结果点出了这十六个字就是他的问题。俞公当下的念头不是承认,说,「我有做很多事情,我从书上看的,老天爷对任何事情,再怎么小的善事,全部都记下来,纤毫必记。怎么可能我一件善事都没有?」
当下要承认错误不容易,惯性会上来,先解释。很怕受委屈,那个念头也是妄念,马上就要解释。为什么这么怕别人误会,这么受不了委屈?面子看得太重,稍微伤点面子就浑身不舒服,赶紧要辩个明白。所以孔子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要练这个功夫。而且坦白讲,愈不解释,事情终有大白的时候。当事情大白了,你不解释,事后人家对我们更加的尊崇,因为你没跟他争,你也没给他难堪,你不跟他计较。
结果他这么一说,灶神爷就给他讲得更仔细了,「这么多年来,老天派了很多人,很多天神来看你做了哪些善事,结果看了这么多年,一件也没看到。反而看到你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褊急就是心胸很狭隘。「高己卑人念」,就自己很高,别人都不如我,傲慢。「忆往期来念」,自己当下的本分不尽心去尽,都在那里做白日梦,明年会更好,后年会更好。忆往期来,都寄望于未来。事实上未来跟现在是分不开的,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还有一个叫「恩雠报复念」,曾经得罪过他的人,他都在心里面琢磨,什么时候讲话,让他难堪,报这个仇。「这些念头全部塞满了你的胸中,你逃命都来不及了,还在这里写疏文抱怨。」
一听完,俞公跪下来了。他对自己的事情这么清楚,那一定不是普通人,就求他开导。所以最后告诉他方法,他真下功夫。但一开始的时候,也伏不住自己的错误的念头跟行为,结果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磕头磕到流血,然后说愿我的善念永远保持,我的善的力量不断精进,倘我有一丝一毫放纵自己,我就永远堕在地狱。倘丝毫自宽,自我宽恕,永堕地狱。他这是下了大决心,当然,下这么大的决心,圣贤祖先当下感应,就陪伴他、护念他。
这是突破了自欺的一个实例。当然,大家七天回去以后可不要磕头磕到流血,造成你们家的人说,去文化中心回来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大家学东西不能着在相上,重实质不重形式。你有家里的人,还是不要磕到流血,会增加他们的担心。告诉大家,磕到流血也不是故意的,也不是造作的,那是当下那种没有丝毫的念头,就是尊重自己的灵性,我不能再糟蹋它了,那个时候做出来的非常自然的行为。
接着曾子进一步诠释,如何能诚其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就是在每一个当下,哪怕是自己独处的时候,都当作十个人在看我,十个手指头在指着我,这是非常严肃的,不可以放纵自己。我们时时存着这个心,就不会放逸自己的心了。
其实人的念头一动,就周遍整个宇宙了。这个现代科学家也证明了,说人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发射台,也是一个接收台。那诸位学长,我们每天发射什么给整个宇宙?祝福、爱与感恩,是吧。我们每个人都发这个念头,这个地球就不生病了,慢慢这些灾难都可以化解。
母亲节那天,日本江本胜博士他非常可贵,发起在十一点的时候所有接到这个讯息的人,对地球母亲忏悔三分钟,还有一段文。真的我们当时真诚忏悔。那一天有念这个文的请举手。好,请放下。诸位举手的学长,你们当下在念的时候,有没有感觉那个磁场很强?这就证实,人的意念确实是有能量的。明白了这一点,当然就要期许自己,念头都是纯净纯善,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地球,对得起一切的众生。而且圣贤祖先,更高境界的灵性生命,我们起的念头他们都知道,那就觉得很丢脸了。现在不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已,是无量无边的圣贤在看。「孩子,你不是要成圣贤吗?怎么起这个念头?」马上战战兢兢,就收敛了。
当然我们是发射台,也是接收台,所以自爱的人每天接收什么能量?最好的经典教诲。不要每天看一些乱七八糟、杀盗淫妄的。告诉大家,现在这个时代的电视能不看尽量不要看,除非你的功力已经到不受它影响。你看了以后大慈大悲心愈猛,那可以看。看了之后马上心情受影响,还是先不要看,量力而为。
昨天给我姐姐打电话,我姐姐讲到几个社会当中发生的事,真的了解到现代人的心灵状况、思想状况偏颇得很厉害。有一个知名大学的大学生跟他女朋友在一起,女朋友怀孕了。结果这个男孩就到女方家,还带了自己的父母,去跟对方的父母谈这件事。这个大学男孩说要对这件事负责任。结果谈完以后,双方父母达成共识,把孩子拿掉。告诉大家,双方父母我想都是大学以上的学历。结果这个孩子一回去,从他们家的最顶楼跳楼自杀。听到现在社会发生这件事情,救人如救火。这双方的父母假如有人送光盘,送师父谈堕胎的光盘给他,这件悲剧可能就避免了。这个男孩假如有人送《弟子规》给他,引导他,他可能就不会干这个傻事了。
我们想一想,人不明理的这个当下,他本来可以建多大的功德,最后变成多大的灾祸。这个男孩能提起负责任的念头,他在那个年龄已经是善根深厚的人了。他本来是修大福,父母不明理,要堕掉亲生骨肉,最后给孩子感来什么?大灾祸。也感来他家庭的大灾难。所以「人不学,不知道」。我们接触经典了,真的尽好自己的本分,对于有缘的大众,我们尽心尽力把圣教介绍给他们。
接着经文讲,「富润屋,德润身」。一个人他努力有财富了,他会装潢他的房子,住得更舒适一点。这是用譬喻延伸出下面的「德润身」,一个人道德提升之后,他会润泽自己的身心。俗话讲,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他有德了,他的心境一提升,比方他时时仁义存心,这个念头是多好的磁场,所以他的身体一定会愈来愈好。《论语》当中讲「仁者寿」,仁慈的人长寿。他那个念头还没转成行为去利益别人的时候,他这个念头首先是利益自己的整个身心,身体八十兆细胞都在这种仁慈的磁场,太和之气。
所以人生有一个真理,利人决定利己。我们一句好的话要祝福别人,话还没说出去,这个好话的磁场就整个感染我们的全身了。害人绝对害己,害人的念头还没转成行为,这个害人的念头已经染污、伤害了整个身体。
大家看历史,几千年来,哪一个奸臣跟弥勒佛长得很像的,有没有?没有。都是尖酸刻薄,长得小鼻子、小眼睛,瘦嘎嘎的。你们假如想不起来,就往前面看就好了。现在这个是二十几年前的结果。「知耻近乎勇」,再好好下功夫,十年、二十年之后说不定还能长成白白胖胖的,就像我结拜大哥一样。给大家看一看我结拜大哥,昨天晚上到的。人最幸运的就是榜样就在你的身边,你时时可以鞭策自己。
接着说「德润身」,展现出来心广体胖、心胸宽广,身体的状况,这个「胖」是很健康、很清净、很平和、很安然、很舒畅,都可以用「胖」来表现出来。
大家看宋朝的宰相王旦,宰相长得都是很有福报。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心胸很宽广。人家告他,像寇准都告他状,给皇帝讲王旦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结果后来批评他太多次了,皇帝也有点听不下去了,就对王旦讲,「你看寇准怎么常常批评你,找你毛病。」皇上还有点替王旦抱屈。结果当下王旦怎么回应,「皇上,我当宰相这么多年,一定有很多过失,做得不圆满,不好的,寇准是爱国,所以才把这些问题点出来。」人家告他状,他不只不计较还肯定他爱国,心广;而且真的是体胖,任何毁谤他都逆来顺受,哪有身心不轻安的。
当下大家去感受一下,这件事情皇上会很感动。再来,这件事情会传遍整个朝廷。一个人的修养,尤其他是宰相,那是朝廷里面最大的官,德行可以转变整个朝廷的风气,每一个人听到这个事例,谁还互相在那里计较?
后来,寇准有一次跟王旦讲,「你推荐我当宰相好不好?」大家要了解,读书人他一生就为了奉献国家,他不是贡高我慢,他是有点想要毛遂自荐,多替国家尽力。王旦说,「宰相也不是这样要来的。」寇准被泼了一个冷水,就回去了。后来王旦年岁大了,也知道要走了,皇上问他谁适合做宰相,王旦说「寇准」。心上绝对没有任何人的不是,一心为公,天下为公。谁最适合?哪怕那个人曾经得罪他,他决定不放在心上。
结果后来寇准做了宰相,就去给皇上谢恩,谢谢皇上这么提拔、爱护。皇上说,「不是我挑你做宰相的,是王旦推荐你做宰相的。」大家可以想象当下寇准那种震撼,可能佩服王旦的修养一辈子,以他为榜样。一个人离开这个世间,精神还能长存在跟他有缘的众生,这一生没有白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王旦在家里面确确实实不彰人短,不去讲任何一个人的不是。他们家厨房的仆人边煮边偷吃肉,家里的人受不了了,给王旦讲。其实讲的时候就是要让王旦处罚他,「你看,都被他吃掉了,都吃了半斤了。」结果王旦就说,「家里人要吃多少?」他说一斤。「好,明天我买一斤半不就好了吗?」厚道,不愿意让人家难堪。
大家想一想,这件事情一传到那个仆人那里,感动落泪。是吧。他犯了过失,宰相还包容他,主子包容他,他就感动了。假如你马上处罚他,他说,「好,你没看到我照吃。」你要真正教化是什么?让人家的善心、羞耻心自自然然起来,而不是你逼他的。逼他的最后,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
他们家里的人没看过他生气,想试试看,就在他吃饭的时候把他的羹汤撒了一些黑炭、黑墨,然后他就不喝羹汤了。说,「你怎么不喝羹汤?」「今天不想喝,就吃饭。」结果隔天又把黑炭撒在他的饭里面,他说,「我今天不想吃饭,来点粥吧。」
诸位学长,想不想过任何人都不能让你生气的日子?(众答:想。)那你的太平日子就到了。德润身,以王旦这些名相为榜样,真的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人的度量籍由自己多看这些圣贤榜样,你的见识、度量会自然增加。为什么?羞耻。德比于上,他们怎么这么不容易!
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徐文贞,厚道到什么程度,他招待客人,有一个客人起贪念,把他的金杯偷了,盖在帽子里面,刚好被他看到。吃完了大家在那里闲聊,仆人已经在收拾用具了,上茶了,收用具。在收的时候就在那里,「那个金杯去哪了?」徐文贞看到那个情况就过去,「我已经收好了。」怕那个人难堪,「我收好了。」结果那个人喝得太猛了,要回去的时候,走路就有点晃,酒醉了。结果就「啪」,倒地上去了,帽子一掉,金杯掉出来了。他一看,怕他被人家发现,赶紧走过去,把那个金杯放到那个人的袖子里面去。不彰人短,不愿意让人难堪,不愿意让他出洋相。他的心上没有金杯,只有人心,只有跟这个人的情义。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要被这些外在的物质东西给障碍住了,时时真心对朋友。大家想一想,请问这个朋友回到家之后,「金杯怎么不在帽子里了?怎么会在袖子里?」他慢慢明白了,就羞愧又感佩了。所以古人感动人不是用道理把人家压下去的,是时时要求自己,时时只有利益对方的念头,最后让对方那种惭愧心自然而然提起来。
「故君子必诚其意」,这个也是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时时刻刻不能放纵、不能自欺才能诚得了意。意念都是在正念当中。
昨天也跟大家讲,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叫杨煮,他睡觉梦到偷人家两颗梨子,三天不吃饭,面壁思过,这真的是慎其独也。而且他怎么反省的:我做梦的时候会偷人家东西,不义之财会拿,就是我白天仁义的态度没有保持。他做梦会这样,他把根源还是找在平常没有时时仁义存心,才会感来做梦有这个行为。不只在没人的地方慎独,在梦中也是依然慎独。
课程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刚刚讲的部分,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部分?因为今天第二节不是课程研讨,所以后面十分钟看看大家有没有。好,来。
问:蔡老师,您好。我是想问昨天有一句是「致知在格物」,老师,请问「致知」是什么意思?可能我听得不清楚。
答:昨天我们有讲到,这个「知」是觉,人要能觉悟,要能明理,首先他要格物。因为烦恼轻,智慧才会长。不然我们每一天都被这些邪念、妄念给控制住了,你的智能就没有办法增长。其实我们自己感受看看,当你很烦心的时候,是不是想什么事都想不明白?当你心里面这些妄念很少的时候,你会突然好像很多事就想明白了。
你们有没有经验,人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最容易突然把事情想明白?刚起床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念头,刷牙的时候,昨天没想懂的想通了。你那个时候比较清净。大家有没有在那里念经很专注,念念念,昨天的事想通了。还有在那里念佛、念佛,想通了。因为那个时候,你没有贪瞋痴慢这些恶念的时候,你智能才能增长。
大家学经典跟以前学习,尤其是从幼儿园读到大学,不大一样。圣贤的学问贵在心悟,跟我们以前读书考试不大一样。以前读书考试是记知识,然后标准答案,考完了,忘了。可是圣学,你用心悟,悟了以后它就伴随着你一生,成为你的经验跟智慧。所以我刚刚解释的也只是这无量义当中的一个意思。而且这个领悟,你三十岁的领悟跟五十岁会不会一样?所以「格物致知」也可以说是不怕念起。
「物」我们昨天讲了,念头。念头出现了,「格」也可以作「来」,念头出现了,来了念头了。接着「致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觉了就是致知了,你能守好你的念头,你的意就开始诚了,你念念都在正念,看人都是smile了,看人都是恭敬,不会有成见,是不是?你一个成见起来,你马上发现了,你就把它伏下来。
问:大家好,老师好。老师,请您解释今天早上讲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请您再解释一遍,谢谢。
答:「恶恶臭」,厌恶恶臭的味道、东西,是我们心里面很自然生起的态度。这个「诚意」就是很真实面对自己,心跟行要一致。我们不能学了圣学,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这句话不知道念了多少次,这个恶臭延伸开来就是发现了自己的恶念,当下你真的真诚面对自己,你一定是「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如毒蛇啮指」,大家的宝剑带好了没有?宝剑出鞘,砍下去。为什么?那种瞬间没有迟疑,没有放纵,就好像你闻到臭的味道,你还会说,「再享受一下吧」?不会。你恨不得下一秒钟就离开它。
所以人真的还会抱着习气,其实还是没明白那是恶臭的东西,那是障碍自己生生世世的习染。还没真正认识它,它是偷走我们明德的贼。请问大家,你假如发现小偷来了,你会做什么动作?小偷既然来了,请他喝杯茶吧,请他先坐一下吧,明天再说。你不引狼入室了?你一发现那个小偷已经快爬上墙来了,你桌子一拍,他就被你吓退下去。因为他是邪的,他做贼心虚。我们的烦恼贼也是一样,它也做贼心虚。正念现前,邪念就污染不上。
诸位学长,我们现在邪念在哪里?大家拿给我看看,你们不能看着我还有邪念,邪念在哪?Give me。你拿不来的东西就是虚妄的、是假的,你干嘛把它当真?看懂了,不然我们都跟别人讲,「我的个性就是这样,都四十几岁了也没改过。」你把贼当父亲,你把假的当真的,你把真的当假的。真的是什么?明德。你不觉得它有。这个烦恼贼是假的,你把它当真的。「我就是这样的人,你想怎么样,要你管。」所以你看二祖慧可大师遇到达摩祖师,他很虔诚,跪着求法。问达摩祖师,「我的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来,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安。」他想,这颗不安的心好像找不到,找不到其实就是假的。所以达摩祖师说,「我已经帮你把心安好了。」我只是讲故事,大家的心安了没有?大家安不了是因为我没有达摩祖师的智慧。但是这个故事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你用至诚的心去听、去领受这个故事,也等于达摩祖师在给你传法了。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