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大学》学习分享(第三集)
2024-12-21 11:51

尊敬的王校长、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安。

大家这两天睡得好吧?(众答:好。)有没有说我只有盖家里的被子才能睡得着,所以出门还得带着被子的?或者枕头不是自己的就睡不习惯?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假如要止于至善的话,就要「格物」。从对物质的贪恋都能放得下,什么都好,都可以适应,贪就愈来愈淡了。

我们昨天跟大家一起交流到「诚其意」这个部分。我们看到《中庸》很大的部分都在谈「诚」这个字。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真诚是成就道业、成就家业、事业的大根大本。不真诚,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就。而如何「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从「毋自欺」下手。欺骗自己就对自己也不真诚了,怎么可能对他人真诚。

接下来,经文里面有讲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我们闻到不好的味道,马上心里很自然的生起觉得很不喜欢的念头,这是真实的心境。再延伸开来,就是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恶念,发现自己错误的言行,就会生起非常大的厌恶,希望当下远离它、放下它。这很可贵,这颗心是羞耻心。我怎么会起这个念头?我怎么能讲这样子的话?假如我们做错事了,还马上找借口解释,就是自欺。「倘揜饰,增一辜」。「毋自欺」具体要落实,首先知过必改。这是真正的尊重自己,想要成就自己,而不放纵自己,让自己堕落。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岁月如梭,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现在步入中年,现在不是一天很快过去了,感觉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何不于强健时」,自己身体还好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赶快「努力修善」,赶快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宋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做徐积,他是一个孝子。他孝顺到什么程度?他父亲的名字有一个石头的石,徐石。他终生不踩石头。他就感觉看到石头像看到父亲一样,他怎么可能踩在上面。这是真正诚心之人。

他从学于安定先生。有一次他站在老师旁边,刚好安定先生看到他头有点歪(我头不知道有没有歪,好像有),就纠正他,头容要直,不可以歪。他当下很恭敬的谢谢老师指教,然后自己还马上跟老师讲,「对,头要直,心更要正直。」从那次以后,他的头就没有再歪了。知过必改。他是真诚的接纳老师的教诲,同时也对自己真诚,不放纵自己的习气。

接着,「如好好色」,看到美好的东西非常向往。其实就是当我们听到善言,看到好的榜样,当下就去赞叹、去效法他,就是如好好色。《弟子规》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绝对期许自己要迎头赶上。

在文王时候,文王重用姜太公。有一天姜太公辅佐文王,文王赶紧抓住机会请教治国之道,就问他如何治理国家。太公说到,「一个实行王道的国家,人民生活都是富足的;一个霸道的国家,一般的公务员生活比较无忧;一个仅能生存的国家,卿大夫、高官比较有钱;一个要灭亡的国家,国君仓库里的财宝特别多,上面好像要溢出来了,底下其实都漏光了。老百姓很贫穷,你让老百姓没办法活了,那他当然得革命。」文王听完说,「好,讲得好。」「善。」结果太公马上接了一句话,很重要,说,「宿善不祥。」这个「宿」是停止。你停止于只听到善的教诲,而没有马上去做,其实这是不吉祥的。

我们举一个做得最好的例子,舜王。孟子在经典当中提到,大舜本来跟住在山里的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他有时候走路旁边还跟着一只母猪,就在山林里面。这不是我编的,这《孟子》里面有写的。可是为什么他最后会成为天子,成为圣人?关键在他听到一个善的教诲,见到一个善的榜样,他就全心全意的去落实、去效法。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他行善,阻止他成圣成贤。这是「好好色」。

而我们看,可能跟大舜同样生活在一起的人却没有大舜的成就。孟子也告诉我们,「舜何人也?禹何人也?」舜是圣人。我假如愿意依照古圣先贤的教诲去做,「有为者亦若是」,我也可以成为圣人。孟子已经讲出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明德,都可以成圣贤,是你肯不肯真干,真依教奉行。

而我们再看看,为什么闻到善言善语,看到善行不去做是不吉祥的?首先我们不就糟蹋了别人宝贵的教诲了吗?太公这么有德行,文王听完之后假如不照做,也是对太公怠慢,而且很可能就变成做表面。「你讲的太好了,你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九十度鞠躬,然后没有做。第二次人家再告诉我们好的教诲,我们还是九十度鞠躬。And then?接着呢?两次、三次,人家就不跟我们讲了。我们心性在堕落。为什么?重形式、重表面,不重实质,学不到东西。学圣教学成做样子给人家看,这也不真诚。

孔子在《论语》当中也提醒我们,「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法语之言」是非常好的教诲。人家告诉我们,那是对我们的疼爱、护念,怎么可以不欢欢喜喜的接受、顺从呢?「改之为贵」。接着是「巽与之言」,这是别人劝勉、肯定我们的话。我们听了很欢喜,「能无说乎?」但要进一步,「绎之为贵」。我们要想想,我真的有这么好吗?而且这件事情都是多亏大家,也不是我的功劳。「绎之为贵」。被称赞、肯定了就很高兴,而不沉淀下来反思,「说而不绎」,慢慢的就会有点自满,甚至居功了。能够沉淀下来一想,这么多人的付出,让功于众。

其实我们看,在办课程的时候,风采比较多的是站在台上的人,事实上辛劳的人都是看不到的。我们在厨房,在大家还没来以前,我们很多同仁给大家生活上的这些安排,都是看不到的。那我们这些看得到的,自己讲着讲着可能都会有自满,然后大家又一赞叹,什么福报都报完了。所以这台上是最危险的位置。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你只是说,「好好好,你讲的太好了,你是我的贵人。」可是听完之后就不动了。孔子接着这句话对我们是很深的一种提醒、爱护,「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就是假如听到人家的肯定不去反思,听到人家好的劝告、教诲而不去改过,那这样我也拿这个人没有办法了。假如我们没有这些正确的态度,孔老夫子来教我们也摇头,也教不了。这叫知过必改,知善必为。

结果文王听了之后给太公说,「好,讲得好。」太公马上说,「你只停留在好是不吉祥的。」太公一点就明白,当天马上就开仓放粮。这些鳏寡孤独,社会当中最困难的人,首先第一个考虑去帮助他们,这是「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能够这样去做了,会觉得很对得起自己,今天没有蹉跎,没有糟蹋自己,自己会觉得心安、踏实。

历史当中司马光先生有讲过,他说到,「吾生平无过人之处,但未尝有一事不可对人家讲。」他不自欺,他也不欺人。你看,人这一生当中没有一件事情不可以对天地、对他人讲,这种人人生多痛快。孟子讲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我们听到司马光这句话,说,我没机会了,以前做了一些错事。这时候我们就想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俗话又讲「浪子回头金不换」。其实我们人生所有的错误,你一转过来就变成可以照亮跟你有同样错误的人的光明。

我们认识曾经吸毒,最后真的起了孝心改过来的人。他去戒毒所跟人家一讲,人家马上相信,流眼泪,效法他。像我去讲,「你下来,下来,讲那么容易,你又没有吸过毒,讲一大堆理论,都不知道我们多难。」是吧?

就好像我曾经跟一个太太讲了好一段时间,讲得她本来皱着眉头,眉头有点开了。开了以后突然瞪着我看,「你结婚了没有?」我说「还没有。」她说,「哎呀,你不知道啦。」刚刚讲的都没用了。所以诸位学长,你们要知天命。我们把以前所有的过错转过来,烦恼就变光明了,可以去帮助跟你有同样人生遭遇的人。

司马光先生能做到「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我们也可以做得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他教导他的学生,从哪里下手?从不妄语」这个「不妄语」除了不可以骗人以外,就是讲每一句话都实实在在、诚诚恳恳,没有一句轻慢的话,没有一句应付别人的话。所以从不妄语开始,能够恢复纯诚、恢复至诚。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尤其在自己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为什么?因为君子之道要善观己心,这颗心不可以妄动。尤其没人在的时候特别会妄动,特别会胡思乱想。古人留了两句话,我们看了也非常感佩,「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自己一个人走路的时候会有影子出来,不能做不好的事情,不然看到自己的影子都会觉得很羞愧。自己一个人睡觉的时候盖着被子,假如胡思乱想,看到被子都会觉得很丢脸,怎么自己没有依照经典的教诲。没有人的时候,你看古人用影子、用棉被来提醒自己,不可以放纵自己的妄念、邪念。

接着经文讲,「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他自己闲居、独处的时候,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无所不为。其实修学的路上有一句话提醒我们,「从善如登」。一个人行善的时候,就好像一个人要成就道业,如爬山一样,你要一步一步往上登,要用力才能够不断突破自己,「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我今天放假一下,今天礼拜天,今天可不可以不做《弟子规》,放假一下,relax一下?

我们看到这些教诲,都是过来人说得出来的。范仲淹先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己戒慎恐惧,护念好自己的身口意,最后就成就明德、成就清明了。假如平常放逸,无所不为,那就堕落得很快。而且见到有德行的人还遮遮掩掩,把他不好的都不表现出来,然后刻意「着其善」,把好的一面刻意表演给他看。但是有德之人他看我们,「如见其肺肝然」。肺肝看不看得到?你们看得到我的肺肝吗?别吓我。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藏得已经不通风了,照样对他们来讲看得清清楚楚。因为他清净心,有智慧,他是过来人,他看得懂。而这样对自己就没有什么好处。不只没有好处,可能对方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修身,可以提升我们,但是我们这种态度应付,不真诚,对方觉得时机不成熟,他也不强求。很可能这样的贵人出现,我们一「掩其不善,而着其善」,这个因缘一晃可能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

所以接着讲,「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这是从「见其肺肝然」接过来的。「诚于中」的「诚」字是指内心真实的状况,就是你真实的状况在心里,但是一定会「形于外」,在外面表现出来。当然我们的内心假如是诚诚恳恳,那一举手一投足人家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诚恳。

大家假如像我是三岁就住在大都市,下到山间、乡下,这些长者他可能没有读很多书,他也不一定给你鞠躬九十度,可是他就很淳朴。他每一个动作也不一定有礼仪演练,可是他做出来你就会感觉他很热忱,很替我们着想。甚至于可以感觉到,他们接待客人好像是把家里面所有好的东西全部搬出来。后来我们了解,真的他们平常吃得很差,看我们从这么远的地方来。我曾经到台东山区,结果真的,当地我们台湾有原住民,他们真的很热忱。其实我们在都市看起来文质彬彬,真诚比不上他们。全部都端出来了,结果苍蝇很多。诸位学长,吃还是不吃?(众答:吃。)告诉大家,人家那里的苍蝇素质不错,那里好山好水。

有一次,师长领着一些弟子去跟印度的宗教交流,这非常好。为什么?全世界的宗教徒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所以宗教的领袖都带头团结一致,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这对整个地球的化解灾难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师长跟这些印度教的长老关系都很好,所以大家很欢喜去他们那里做客。结果要吃饭了,印度人吃饭用手抓。孔子说「入境随俗」,为什么?你不能入境随俗,一看他们用手抓,「哎哟,好脏」。人家百分之百的热情被你那个表情一下就好像泼了冷水一样。不只泼他冷水,可能连师长宗教和平的任务都被我们给搞砸了。就因为一个「哎哟,好脏」。所以人与人相处不能着相,要交心,重要。我们这些受物质享受太多的人很容易着相,端出来的东西可能没有我们都市的好,可是那是他倾其所有对我们的热忱。

又有一次,刚好有一位饭店的老板娘特别想要亲近师长,很佩服师长的道德修养。我们同仁帮她安排了,就安排坐在师长旁边。结果那位女士进到饭厅,「哎呀,你怎么给我排在旁边?」主事的人说,「妳 说要亲近,我就安排近一点了。」结果就坐下来。因为坐得很近,直接看到师长的脸庞,突然这个女子忍不住说,「哎呀,师长,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她话才说完,对面一个老修行人就说,「什么天生丽质?是法相庄严!」那个人才刚学传统文化,她也搞不清楚,被人家骂。她这么兴奋,突然被人家敲了一棒,她也不知道怎么响应的时候,师长老人家说,「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就把它化掉了。智慧就在这些地方,师长可以马上感觉到对方的尴尬,也能感觉到对方那种真诚、热情。

事后,我们从这件事情来感受一下,这位女士她说天生丽质,已经是她所懂的词汇、成语当中最最最高级的了,the best了,是不是?她是赞叹到极处了,结果我们用学的东西傲慢的去衡量别人,「这不是天生丽质,这叫法相庄严才行。」变成什么?我们学了以后着在文字上,没有能体会到对方那一份热心、热忱。所以「诚于中,形于外」,时时刻刻都用至诚的心跟人相处,讲每一句话,甚至于每一个眼神、表情都能「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在「毋自欺」当中,历史当中有一个读书人,他的人生经历特别能彰显「毋自欺」的重要性。这个读书人叫俞都,字良臣,他后来改了自己的名字,字净意,俞净意先生,我们称俞公。他十八岁就考上秀才了,多才、博学,才能非常好,学问非常丰富。可是连续考了七次都没考上。结果到了四十七岁,穷困潦倒到什么程度,生了五个儿子,死了四个。第三个到八岁的时候又走丢了,儿子全没了。生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所以四十七岁那年除夕就跟着自己唯一的女儿,还有太太。而太太因为哭死去的孩子,眼睛也瞎了。一家三口人很凄凉。

他还每一年都写书文昭告上天,请灶神爷帮他去给老天爷说,「我读那么多书,又在我们当地奉行文昌帝君的教诲,我做了这么多善事,怎么我的人生会这样?」其实这当下就在自欺,没有真实面对自己的问题,把责任推给谁?老天爷。怨天尤人产生了。结果就在那天晚上,灶神爷来到他们家,直截了当告诉他,你为什么会变这样?你「意恶太重」。意念的恶,邪恶太重。可是人的念头别人看不看得到?看不到,好像肺肝一样藏在里面看不到,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东汉有一个大儒叫杨雄,他讲到一句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我刚刚念错了,念成「鸟瞰」。我今天的错已经有点数不清楚了,惭愧惭愧。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大学》里告诉我们,「心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今天一早起来,赶快备课、赶快备课,心理的状态就有点着急上火了。所以你看今天讲话也讲错了,写字也写错了。毋自欺也,自己的行为其实都在反映自己心态偏颇的地方。好,Hold down,赶紧调整一下,把心给调稳。

我们看这一句很有意思,「高明之家」是什么?自以为自己很高明的人家。他觉得他高明,他就耍小聪明,没人知道,没人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这些神明,天神地祇,专门管人间福禄的天神地祇,「瞰」就是在高处把他看得清清楚楚,还把他记录下来,一件都没有掉,「鬼瞰其室」。

灶神爷跟俞公讲,你「意恶太重,专务虚名」,你所做的任何事情的动机都是沽名钓誉,都是要做给人看的,要人赞叹的。「满纸怨尤」,你写给老天爷的全部都是complain,都是抱怨的东西。

在大马也要讲几句英文,在这个英文很流行的国家学习一下。

「渎陈上帝」,你亵渎上帝。上帝一直在护念你,你还一直在埋怨他。诸位学长,父母一直在爱护我们,我们还嫌他唠叨,这念头都是造罪业。

结果点出了这十六个字就是他的问题。俞公当下的念头不是承认,说,「我有做很多事情,我从书上看的,老天爷对任何事情,再怎么小的善事,全部都记下来,纤毫必记。怎么可能我一件善事都没有?」

当下要承认错误不容易,惯性会上来,先解释。很怕受委屈,那个念头也是妄念,马上就要解释。为什么这么怕别人误会,这么受不了委屈?面子看得太重,稍微伤点面子就浑身不舒服,赶紧要辩个明白。所以孔子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要练这个功夫。而且坦白讲,愈不解释,事情终有大白的时候。当事情大白了,你不解释,事后人家对我们更加的尊崇,因为你没跟他争,你也没给他难堪,你不跟他计较。

结果他这么一说,灶神爷就给他讲得更仔细了,「这么多年来,老天派了很多人,很多天神来看你做了哪些善事,结果看了这么多年,一件也没看到。反而看到你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褊急就是心胸很狭隘。「高己卑人念」,就自己很高,别人都不如我,傲慢。「忆往期来念」,自己当下的本分不尽心去尽,都在那里做白日梦,明年会更好,后年会更好。忆往期来,都寄望于未来。事实上未来跟现在是分不开的,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还有一个叫「恩雠报复念」,曾经得罪过他的人,他都在心里面琢磨,什么时候讲话,让他难堪,报这个仇。「这些念头全部塞满了你的胸中,你逃命都来不及了,还在这里写疏文抱怨。」

一听完,俞公跪下来了。他对自己的事情这么清楚,那一定不是普通人,就求他开导。所以最后告诉他方法,他真下功夫。但一开始的时候,也伏不住自己的错误的念头跟行为,结果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磕头磕到流血,然后说愿我的善念永远保持,我的善的力量不断精进,倘我有一丝一毫放纵自己,我就永远堕在地狱。倘丝毫自宽,自我宽恕,永堕地狱。他这是下了大决心,当然,下这么大的决心,圣贤祖先当下感应,就陪伴他、护念他。

这是突破了自欺的一个实例。当然,大家七天回去以后可不要磕头磕到流血,造成你们家的人说,去文化中心回来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大家学东西不能着在相上,重实质不重形式。你有家里的人,还是不要磕到流血,会增加他们的担心。告诉大家,磕到流血也不是故意的,也不是造作的,那是当下那种没有丝毫的念头,就是尊重自己的灵性,我不能再糟蹋它了,那个时候做出来的非常自然的行为。

接着曾子进一步诠释,如何能诚其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就是在每一个当下,哪怕是自己独处的时候,都当作十个人在看我,十个手指头在指着我,这是非常严肃的,不可以放纵自己。我们时时存着这个心,就不会放逸自己的心了。

其实人的念头一动,就周遍整个宇宙了。这个现代科学家也证明了,说人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发射台,也是一个接收台。那诸位学长,我们每天发射什么给整个宇宙?祝福、爱与感恩,是吧。我们每个人都发这个念头,这个地球就不生病了,慢慢这些灾难都可以化解。

母亲节那天,日本江本胜博士他非常可贵,发起在十一点的时候所有接到这个讯息的人,对地球母亲忏悔三分钟,还有一段文。真的我们当时真诚忏悔。那一天有念这个文的请举手。好,请放下。诸位举手的学长,你们当下在念的时候,有没有感觉那个磁场很强?这就证实,人的意念确实是有能量的。明白了这一点,当然就要期许自己,念头都是纯净纯善,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地球,对得起一切的众生。而且圣贤祖先,更高境界的灵性生命,我们起的念头他们都知道,那就觉得很丢脸了。现在不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已,是无量无边的圣贤在看。「孩子,你不是要成圣贤吗?怎么起这个念头?」马上战战兢兢,就收敛了。

当然我们是发射台,也是接收台,所以自爱的人每天接收什么能量?最好的经典教诲。不要每天看一些乱七八糟、杀盗淫妄的。告诉大家,现在这个时代的电视能不看尽量不要看,除非你的功力已经到不受它影响。你看了以后大慈大悲心愈猛,那可以看。看了之后马上心情受影响,还是先不要看,量力而为。

昨天给我姐姐打电话,我姐姐讲到几个社会当中发生的事,真的了解到现代人的心灵状况、思想状况偏颇得很厉害。有一个知名大学的大学生跟他女朋友在一起,女朋友怀孕了。结果这个男孩就到女方家,还带了自己的父母,去跟对方的父母谈这件事。这个大学男孩说要对这件事负责任。结果谈完以后,双方父母达成共识,把孩子拿掉。告诉大家,双方父母我想都是大学以上的学历。结果这个孩子一回去,从他们家的最顶楼跳楼自杀。听到现在社会发生这件事情,救人如救火。这双方的父母假如有人送光盘,送师父谈堕胎的光盘给他,这件悲剧可能就避免了。这个男孩假如有人送《弟子规》给他,引导他,他可能就不会干这个傻事了。

我们想一想,人不明理的这个当下,他本来可以建多大的功德,最后变成多大的灾祸。这个男孩能提起负责任的念头,他在那个年龄已经是善根深厚的人了。他本来是修大福,父母不明理,要堕掉亲生骨肉,最后给孩子感来什么?大灾祸。也感来他家庭的大灾难。所以「人不学,不知道」。我们接触经典了,真的尽好自己的本分,对于有缘的大众,我们尽心尽力把圣教介绍给他们。

接着经文讲,「富润屋,德润身」。一个人他努力有财富了,他会装潢他的房子,住得更舒适一点。这是用譬喻延伸出下面的「德润身」,一个人道德提升之后,他会润泽自己的身心。俗话讲,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他有德了,他的心境一提升,比方他时时仁义存心,这个念头是多好的磁场,所以他的身体一定会愈来愈好。《论语》当中讲「仁者寿」,仁慈的人长寿。他那个念头还没转成行为去利益别人的时候,他这个念头首先是利益自己的整个身心,身体八十兆细胞都在这种仁慈的磁场,太和之气。

所以人生有一个真理,利人决定利己。我们一句好的话要祝福别人,话还没说出去,这个好话的磁场就整个感染我们的全身了。害人绝对害己,害人的念头还没转成行为,这个害人的念头已经染污、伤害了整个身体。

大家看历史,几千年来,哪一个奸臣跟弥勒佛长得很像的,有没有?没有。都是尖酸刻薄,长得小鼻子、小眼睛,瘦嘎嘎的。你们假如想不起来,就往前面看就好了。现在这个是二十几年前的结果。「知耻近乎勇」,再好好下功夫,十年、二十年之后说不定还能长成白白胖胖的,就像我结拜大哥一样。给大家看一看我结拜大哥,昨天晚上到的。人最幸运的就是榜样就在你的身边,你时时可以鞭策自己。

接着说「德润身」,展现出来心广体胖、心胸宽广,身体的状况,这个「胖」是很健康、很清净、很平和、很安然、很舒畅,都可以用「胖」来表现出来。

大家看宋朝的宰相王旦,宰相长得都是很有福报。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心胸很宽广。人家告他,像寇准都告他状,给皇帝讲王旦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结果后来批评他太多次了,皇帝也有点听不下去了,就对王旦讲,「你看寇准怎么常常批评你,找你毛病。」皇上还有点替王旦抱屈。结果当下王旦怎么回应,「皇上,我当宰相这么多年,一定有很多过失,做得不圆满,不好的,寇准是爱国,所以才把这些问题点出来。」人家告他状,他不只不计较还肯定他爱国,心广;而且真的是体胖,任何毁谤他都逆来顺受,哪有身心不轻安的。

当下大家去感受一下,这件事情皇上会很感动。再来,这件事情会传遍整个朝廷。一个人的修养,尤其他是宰相,那是朝廷里面最大的官,德行可以转变整个朝廷的风气,每一个人听到这个事例,谁还互相在那里计较?

后来,寇准有一次跟王旦讲,「你推荐我当宰相好不好?」大家要了解,读书人他一生就为了奉献国家,他不是贡高我慢,他是有点想要毛遂自荐,多替国家尽力。王旦说,「宰相也不是这样要来的。」寇准被泼了一个冷水,就回去了。后来王旦年岁大了,也知道要走了,皇上问他谁适合做宰相,王旦说「寇准」。心上绝对没有任何人的不是,一心为公,天下为公。谁最适合?哪怕那个人曾经得罪他,他决定不放在心上。

结果后来寇准做了宰相,就去给皇上谢恩,谢谢皇上这么提拔、爱护。皇上说,「不是我挑你做宰相的,是王旦推荐你做宰相的。」大家可以想象当下寇准那种震撼,可能佩服王旦的修养一辈子,以他为榜样。一个人离开这个世间,精神还能长存在跟他有缘的众生,这一生没有白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王旦在家里面确确实实不彰人短,不去讲任何一个人的不是。他们家厨房的仆人边煮边偷吃肉,家里的人受不了了,给王旦讲。其实讲的时候就是要让王旦处罚他,「你看,都被他吃掉了,都吃了半斤了。」结果王旦就说,「家里人要吃多少?」他说一斤。「好,明天我买一斤半不就好了吗?」厚道,不愿意让人家难堪。

大家想一想,这件事情一传到那个仆人那里,感动落泪。是吧。他犯了过失,宰相还包容他,主子包容他,他就感动了。假如你马上处罚他,他说,「好,你没看到我照吃。」你要真正教化是什么?让人家的善心、羞耻心自自然然起来,而不是你逼他的。逼他的最后,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

他们家里的人没看过他生气,想试试看,就在他吃饭的时候把他的羹汤撒了一些黑炭、黑墨,然后他就不喝羹汤了。说,「你怎么不喝羹汤?」「今天不想喝,就吃饭。」结果隔天又把黑炭撒在他的饭里面,他说,「我今天不想吃饭,来点粥吧。」

诸位学长,想不想过任何人都不能让你生气的日子?(众答:想。)那你的太平日子就到了。德润身,以王旦这些名相为榜样,真的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人的度量籍由自己多看这些圣贤榜样,你的见识、度量会自然增加。为什么?羞耻。德比于上,他们怎么这么不容易!

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徐文贞,厚道到什么程度,他招待客人,有一个客人起贪念,把他的金杯偷了,盖在帽子里面,刚好被他看到。吃完了大家在那里闲聊,仆人已经在收拾用具了,上茶了,收用具。在收的时候就在那里,「那个金杯去哪了?」徐文贞看到那个情况就过去,「我已经收好了。」怕那个人难堪,「我收好了。」结果那个人喝得太猛了,要回去的时候,走路就有点晃,酒醉了。结果就「啪」,倒地上去了,帽子一掉,金杯掉出来了。他一看,怕他被人家发现,赶紧走过去,把那个金杯放到那个人的袖子里面去。不彰人短,不愿意让人难堪,不愿意让他出洋相。他的心上没有金杯,只有人心,只有跟这个人的情义。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要被这些外在的物质东西给障碍住了,时时真心对朋友。大家想一想,请问这个朋友回到家之后,「金杯怎么不在帽子里了?怎么会在袖子里?」他慢慢明白了,就羞愧又感佩了。所以古人感动人不是用道理把人家压下去的,是时时要求自己,时时只有利益对方的念头,最后让对方那种惭愧心自然而然提起来。

「故君子必诚其意」,这个也是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时时刻刻不能放纵、不能自欺才能诚得了意。意念都是在正念当中。

昨天也跟大家讲,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叫杨煮,他睡觉梦到偷人家两颗梨子,三天不吃饭,面壁思过,这真的是慎其独也。而且他怎么反省的:我做梦的时候会偷人家东西,不义之财会拿,就是我白天仁义的态度没有保持。他做梦会这样,他把根源还是找在平常没有时时仁义存心,才会感来做梦有这个行为。不只在没人的地方慎独,在梦中也是依然慎独。

课程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刚刚讲的部分,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部分?因为今天第二节不是课程研讨,所以后面十分钟看看大家有没有。好,来。

问:蔡老师,您好。我是想问昨天有一句是「致知在格物」,老师,请问「致知」是什么意思?可能我听得不清楚。

答:昨天我们有讲到,这个「知」是觉,人要能觉悟,要能明理,首先他要格物。因为烦恼轻,智慧才会长。不然我们每一天都被这些邪念、妄念给控制住了,你的智能就没有办法增长。其实我们自己感受看看,当你很烦心的时候,是不是想什么事都想不明白?当你心里面这些妄念很少的时候,你会突然好像很多事就想明白了。

你们有没有经验,人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最容易突然把事情想明白?刚起床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念头,刷牙的时候,昨天没想懂的想通了。你那个时候比较清净。大家有没有在那里念经很专注,念念念,昨天的事想通了。还有在那里念佛、念佛,想通了。因为那个时候,你没有贪瞋痴慢这些恶念的时候,你智能才能增长。

大家学经典跟以前学习,尤其是从幼儿园读到大学,不大一样。圣贤的学问贵在心悟,跟我们以前读书考试不大一样。以前读书考试是记知识,然后标准答案,考完了,忘了。可是圣学,你用心悟,悟了以后它就伴随着你一生,成为你的经验跟智慧。所以我刚刚解释的也只是这无量义当中的一个意思。而且这个领悟,你三十岁的领悟跟五十岁会不会一样?所以「格物致知」也可以说是不怕念起。

「物」我们昨天讲了,念头。念头出现了,「格」也可以作「来」,念头出现了,来了念头了。接着「致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觉了就是致知了,你能守好你的念头,你的意就开始诚了,你念念都在正念,看人都是smile了,看人都是恭敬,不会有成见,是不是?你一个成见起来,你马上发现了,你就把它伏下来。

问:大家好,老师好。老师,请您解释今天早上讲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请您再解释一遍,谢谢。

答:「恶恶臭」,厌恶恶臭的味道、东西,是我们心里面很自然生起的态度。这个「诚意」就是很真实面对自己,心跟行要一致。我们不能学了圣学,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这句话不知道念了多少次,这个恶臭延伸开来就是发现了自己的恶念,当下你真的真诚面对自己,你一定是「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如毒蛇啮指」,大家的宝剑带好了没有?宝剑出鞘,砍下去。为什么?那种瞬间没有迟疑,没有放纵,就好像你闻到臭的味道,你还会说,「再享受一下吧」?不会。你恨不得下一秒钟就离开它。

所以人真的还会抱着习气,其实还是没明白那是恶臭的东西,那是障碍自己生生世世的习染。还没真正认识它,它是偷走我们明德的贼。请问大家,你假如发现小偷来了,你会做什么动作?小偷既然来了,请他喝杯茶吧,请他先坐一下吧,明天再说。你不引狼入室了?你一发现那个小偷已经快爬上墙来了,你桌子一拍,他就被你吓退下去。因为他是邪的,他做贼心虚。我们的烦恼贼也是一样,它也做贼心虚。正念现前,邪念就污染不上。

诸位学长,我们现在邪念在哪里?大家拿给我看看,你们不能看着我还有邪念,邪念在哪?Give me。你拿不来的东西就是虚妄的、是假的,你干嘛把它当真?看懂了,不然我们都跟别人讲,「我的个性就是这样,都四十几岁了也没改过。」你把贼当父亲,你把假的当真的,你把真的当假的。真的是什么?明德。你不觉得它有。这个烦恼贼是假的,你把它当真的。「我就是这样的人,你想怎么样,要你管。」所以你看二祖慧可大师遇到达摩祖师,他很虔诚,跪着求法。问达摩祖师,「我的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来,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安。」他想,这颗不安的心好像找不到,找不到其实就是假的。所以达摩祖师说,「我已经帮你把心安好了。」我只是讲故事,大家的心安了没有?大家安不了是因为我没有达摩祖师的智慧。但是这个故事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你用至诚的心去听、去领受这个故事,也等于达摩祖师在给你传法了。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三天。我们继续选取莲公大士念佛的偈子来学习。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两首偈,我先念一念:【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念佛共修法会第三天,如果真正用功,我们的心一定会定下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功夫得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发起出离心,要想到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头轮转,受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三集)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论语》的概要,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论语》研习的主要的部分。我们昨天有谈到,我们这次对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今天开始看第十二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话是讲,祖宗虽然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但是我们对他们的祭祀却要虔诚。这句话从事上来讲是告诉我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花了整整两个小时学习了《阴骘文》的第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周安士先生批注了很多,这个道理为我们解析得很深刻,我们今天来学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在大陆讲学的这一段时间接触到非常多省分的同胞,几乎是每一省都来听课,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5/8/8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看到这么多朋友大家一起来深入老祖宗的圣贤智慧,我的内心感到十分的喜悦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7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人没有智慧往往本末、真假、是非会搞颠倒了,假如不是看了「大学」这一段话,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9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九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9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昨天我们看了「牵手人生」,昨天晚上我们看了「孔子传」,这样将近有三个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举了一只狗的例子,也可以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灵知的,所谓「蠢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一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要学习圣贤最重要的要能体会到圣贤这些有德行人的存心,从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三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一个人的思想假如从自私出发,那这样的人生走下来,以至於这样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五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5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有提到老师一句重要的教诲、做人处事的道理,很有可能影响学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八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都足以让生命走向幸福,只是我们没有用它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四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强调「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而这一滴水必然是浇到了自己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一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谈到五伦关系,人人把这五伦关系处好,家庭、社会就太平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6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六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6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做学问要有正确的态度,首先当然是要立定志向,学贵立志。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0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0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这一个台风有没有进?没有进了是吧,不然我就连中三元。这在给我们什么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2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二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2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让孩子,你拿钱给他,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为人父母应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昨天提到教孝是德之本,教孝可以开一个人所有的善良,所谓「百善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谈了夫妇的关系,应该要合力把家庭经营好,常常念著对方的付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七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7蔡老师,刘林长,林长夫人,诸位法师,华藏耕心教育基金会,李老师、陈老师,诸位老师,诸位志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五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一个人假如真的知恩,他时时都会尽力去报恩。当我姐姐出嫁那一天,我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诸位老师们昨天睡得好吗?一定很好睡,因为人感动流泪之后特别好睡。我们昨天晚上欣赏「暖春」这部电影,相信有很多影像都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田上。其实当我们每一天接触到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老师讲(二)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圣像就让我想起当初师长的一段教诲,师长说到,学儒就要学孔老夫子,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我们的目标非常的明确。而学释迦牟尼佛、学

蔡礼旭:老师讲(一)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家和万事兴」。每次来到马来西亚,我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家是温暖的地方,是有爱的地方,是有感

蔡礼旭:老师讲(三)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仁,诸位同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着我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都会有一句夫子的教诲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昨天我们说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三集)

有一句话说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是抉择。比方说你开车,你要先抉择对了目标跟方向,你这个车再往那个方向去开,那开车就不会耗油、开错方向了。所以抉择对了方向,很重要。你假如抉择错了方向,开得再快有没有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一集)

大家下午好,中午有没有休息一下?有?好。刚刚我们在跟孔老夫子鞠躬,感受一不一样?有没有想到哪一句话?早上陈真老师有说到,一个人可以从容、可以优雅、可以诚恳。是吧?这个都是很好的态度、修养。怎么样提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