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大学》学习分享(第四集)
2024-12-21 12:11

尊敬的王校长,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安。

我们这几天跟大家一起交流《大学》,谈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有没有学长格物格到吃不下饭的、睡觉的时候睡不安稳,都在那格啊格啊?有没有格到最后有上火的现象,有没有?所以古圣先贤留了一句话给我们,「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不要好像非得今天一定要开悟不可,我们当下能明白的道理先去做,你做了之后的体悟、心境的提升,会帮助你更能理解经典。假如我们想着每一句我都要一定给它想明白,想到最后身心都很疲累,没有这个必要,已经明白的先做。

请大家翻到八十二页《老人言》,求学问不可以急,急本身就是贪,贪快,这本身就是物欲了。所以什么是格物?格除、格斗,就是把我们这些欲望给去除掉。当然在这个去除的过程,它也不是一蹴可几的。比方说贪吃,今天我们一学了格物,好,从今天开始不吃饭了,那就会出事了。循序渐进节制这个欲望,慢慢减少这个欲望,叫格除物欲。

哪些是物欲?从心上讲,贪、瞋、痴、慢,这个都是物欲;从行为当中讲,妄语、两舌、绮语,这些口业都是物欲,包含杀、盗、邪淫这个都是物欲。伤害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人,然后盗不义之财、不义之物,这个都属于物欲,要把它格除。为什么呢?这些欲望障住了我们本有的明德。

我们要了解明德是本有,每一个人都有。「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跟本善,每一个人都有。就好像太阳,它一直在那里放光芒,可是为什么现在不亮了?被乌云给遮住了。乌云是什么?就是物欲。拨云,本有的智慧就能够显现出来。所以把这些烦恼、把这些欲望放下,烦恼轻,接着呢?智慧会长。

所以致知,这个知就是觉悟,你烦恼去掉了,本有的智慧会往外透出来。可是透出来能保持多久?那这个保持的功夫,就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所以致知的功夫,格物的功夫在哪?格除掉,你就要放下这些物欲。哪些物欲?具体来讲,自私自利,这个是我们最严重的物欲了。遇到任何人事物,首先就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了,进而去伤害别人,所以这个自私自利要放下。怎么格?具体的方法从现在开始念念为人着想,这是下手处,不再为自己想,这个自私自利才格得掉。再来,名闻利养要放下,不要有面子,一有面子智慧就被障住了,真诚也现不出来。好面子的人,你跟他相处累不累?其实不是我们累,他更累了,是吧?所以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这个五欲就是财、色,钱财,女色、色欲;名,也就是这个名闻利养;吃,食,吃东西也会贪着。

刚刚讲的这些欲望都要慢慢淡,它不是一蹴可几的。而且是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别人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真正自己能放得下的人,他对别人一定厚道,因为他知道放下不容易,他是过来人。会对人苛刻,其实自己还没有真功夫,他还不是过来人,所以那个感同身受的心还出不来。还有放下意念上的贪瞋痴慢,这些都是欲。

接着致知,这个知就是觉悟,还没有到大彻大悟,像六祖惠能大师那种境界,一开口全部都是性德,一开口就是《六祖坛经》,我们还没悟到那个程度,要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才能大彻大悟。所以这个致知最重要的时时善观己心,「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个念头里面有这十六个字了,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了,马上能觉察,然后把它格掉,放下它,转成正念,那这个邪念就污染不上我们了。

那请问诸位学长,我们一天遇到几个境界?什么时候格物、格斗?(众答:Anytime,Anywhere。)你们致知了,你看,你们现在马上知道anytime,anywhere。而我们自己对这些道理、真理愈清楚,你愈提得起观照、提得起正念。请问我们十五岁的时候还没懂这些道理,我们能起观照吗?甚至我们觉得自私自利是对的、贪瞋痴慢是对的,自己很傲慢的时候还觉得很神气,因为不懂这是错误的。所以要能观照,也要藉由什么?长期熏修。你要明理了,你才能时时把这个理提起来观照自己,「我又被物欲污染了」,赶紧放下它。而放下物欲之后,你的悟性更高。所以放下又帮助你更深入经典。深入经典了,又帮助你更能觉照。所以这个是明理帮助你放下物欲。放下了,你的心更清净,悟得更深。所以这个叫理解了、深入了,帮助你力行,力行又帮助你理解得更深,叫解行相应。

那怎么理解?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大家假如时时观照,我的心是不是菩提心,是不是觉心?这个观照,马上你可以调整你的错误的心态。这个菩提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来观照自己。还有另外一篇文章也可以帮助大家深入,在佛门净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有一篇教诲叫《劝发菩提心文》,它里面提得非常清楚。我们的心只要偏离了《劝发菩提心文》的这十个角度的心态,就已经是迷惑了、就已经被物欲给障住了。哪十个心?大家自己去看,因为假如再延伸出去,可能时间又要花很多。大家不要急,好像我这五节课就要把《大学》全部吞下去。告诉大家,还是要细嚼慢咽,吞得太快,有时候会噎着了。

「读诵大乘」,这个大乘就是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都很明白了,你用这个道理再来观照自己,这个很重要。你不明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观照起。再来「劝进行者」,其实你真正把这些好的教诲去分享给别人,劝到最后,谁先劝明白了?自己。而且很重要的心态是我们跟人分享,是跟大家分享这个修学心得,自己是学生,大家都是老师。像我这个修学心得就很不好,所以分享给大家之后,让大家晚上都睡不好觉,因为不知道怎么格。我看到大家都不是很理解,那代表自己还没搞明白,还得再下功夫,教学相长。而且我们是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在听我这个学习的汇报。所以很抱歉,我对《大学》还不够深入,那我会再用心深入,再跟大家多做交流。

再来「诚意」,诚意的状况是什么?他能格物致知了,他的念头里面没有这些物欲,就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就是没有起妄念。其实我们跟人在谈话的时候,你全神贯注很真诚,你不会有其它的念头冒进来。有冒进来的时候,你可能这个意就已经没有办法专注,就想到其它的事情,这就不真诚了。所以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妄念都没有起来,那个状态才是真诚。所以这个诚意,「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心里没有虚妄的念头,「心不妄念」;「身不妄动」,没有违背性德、违背恭敬的行为出来,「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也。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也」。我们看这个慎独的功夫,还在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可以自欺,还是要「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格致的功夫才能真正让这个意是诚的状态。

接着「正心」,心不能偏心,要大公无私。刚刚这里讲「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人要能收摄自己虚妄的心、邪念,「深信因果」很重要,他有敬畏的心。所以我们刚刚「致知」里面有讲深信因果这个部分。而「意诚」,接着「心正」,心不可偏,最具体的一个不偏心就不要有自私,就大公无私。所以师长这里讲,怎么让心能正?时时保持仁义忠恕,推己及人,心就不会偏。而修身靠什么?修身用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戒十善来修自己的身。家怎么齐?用家道、家规、家业、家学来齐。事实上修身也好,齐家也好,它还是要靠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功。

所以格、致、诚、正这四个功夫,其实就是「明明德」的那个「明」字。明德是我们的真心,「明明德」那个「明」就是恢复。怎么恢复真心、怎么恢复明德呢?要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这个内功有了,接着「亲民」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治国」当中师长讲的,最重要的是国家有大法,有宪法,这是国家的根本,但是人,有德行的圣贤君子才是用好这些宪法、大法的根源所在。所以治理一个团体、国家很重要的要用贤德之人,「人存政举」,你用对了人,这个政治就办好了。我们看周公在的时候,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幸福安乐,「人存政举」。可是到周朝春秋战国的时候乱了,因为天子、主事者没有真正的道德了,「人亡」,这个政治就没有办法办好,就没落、衰败下来了。当时候有没有宪法?有啊,没落的时候还是有宪法,就是《周礼》。所以师长这个墨宝当中都点出修、齐、治、平当中最重要的纲领所在。

最后「平天下」,师长讲到的,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就国家与国家、政党与政党、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都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当然这四个关系和睦相处,都要先有榜样才行。接着底下讲,汤王以七十里而为天下的榜样,他把自己的国家治好了,天下来归附、效法他。文王有百里,百里都不大的,可是他这个百里之国治好了,带动全天下效法他的仁德,最后他就成为天子,这个是平天下的重点。

这一本《老人言》是师长他在读《群书治要》,读一些重要的古书,他把其中的精华,老人家一笔一画把它写出来的。所以这一本书很珍贵,大家拿回去当传家宝,但是也不要觉得说一下要把它全部都看懂,慢慢领会、慢慢消化。

接着我们看课本第三页,在「诚意」这个部分,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诗云。】

《诗经》里面有这一篇文章。《诗经》的体裁分三种,叫风、雅、颂。「风」是指各个国家的老百姓,这些人民他们唱的一些歌曲,后来把它搜集起来,这个叫「国风」。「雅」是「大雅」、「小雅」,大雅是朝廷里面开会放的一些歌曲;小雅,贵族在接待贵宾的时候放的这些诗歌。「颂」,大部分是在祭祀的时候所放的音乐,这个是颂,放的诗歌。风、雅、颂三种。现在这段是指国风,而且是卫国的卫风,所以是讲卫国的国君卫武公的一段话:

【瞻彼淇澳。】

『瞻』是看,看着那,『淇澳』就是指,「淇」是指一条河,「澳」就是指它这个河弯曲的地方,它水边的岸上,叫「淇澳」。长了很多,长了什么?

【菉竹猗猗。】

『猗猗』是很茂盛,这个『菉竹』是指两种植物,「菉」是指王刍草,「竹」是指萹竹草,这个萹竹草长得跟竹子很像,其实都是草,所以就是这两种草长得非常的茂盛。

而谈这段话,这段话又是《诗经》里面另外一种写作的一种方式。等于是写《诗经》,它的整个表达的词语又分三种,叫赋、比、兴。「赋」是指直接陈述一件事情;「比」是指透过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事情去比喻他要阐述的道理;「兴」就是兴起一种联想。这句是属于兴,就是他看到那个萹竹草、王刍草很茂盛,那个茂盛让他想起了君王的圣德,所以兴起了这个联想。

我看大家那个笔一直在抄,很用功。我们现在大家一起研究《大学》,主要很重要要把这些义理把它领纳,当然抄还是要抄,但是不要又变成好像在研究这个知识,抄了一大堆这些知识,反而这个理没有领纳就很可惜。

【有斐君子。】

从看到这个景物兴起了对于君王圣德的一种感想,这个『斐』就是文质彬彬,就是有文质彬彬的卫武公,这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卫武公很难得,他九十五岁的时候,在治理国家还非常的兢兢业业,还写了一篇文章叫「懿戒」,来时时督促自己要接受大臣的劝谏。九十五岁还这么认真的在做好他的本分,这个不简单。所以人民对他会这么推崇,最后还有这个诗歌来赞颂他。而他也不是一下子达到这个圣德,他整个修学,还有他修德,他求学问提升自己道德的过程在哪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接着经文就针对这个诗词当中来做说明。我们常常说切磋琢磨,这个典故就从这里出来。这个『切』是指骨头,切。『磋』是指象牙,磋象牙;『琢』,琢玉,「玉不琢,不成器」;『磨』是磨石头,把石头磨成可以用的器具。切磋琢磨是对这四种:骨头、象牙、玉、石头,再把它们变成有用的东西的过程。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那种切磋的精神就好像在深入经典的义理。有时候我们在一起切磋,彼此的领悟,最后会把这句经句的深度、广度大家探讨出来。所以这是研究学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这个琢磨,你要不断的往自己的心地深处更去下功夫。你看这个琢磨,「哎,我做到了,你看我最近都没有生气了」,结果很有意思,早上刚讲,晚上就跟人吵架了,就觉得自己功夫不错了,这个「琢磨」不简单。

有一个读书人,这在明朝也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大臣叫薛文清,他自己的修学过程当中,他谈到他对治自己的一个怒,愤怒的怒,花了二十年,他都觉得还没有完全把这个怒对治完,二十年哦。所以他的心得说到,可见克己,克除自己的这些习气是不容易的,要下真功夫。下到什么程度?死都不怕,就怕这个怒气上来,就怕这个错误的习气上来。豁出去了,连死我都不怕,就怕这个念头不对。那你那种勇猛去对治自己的习气,才能真正调伏得了。

所以这个『自修也』,其实就是反省、克制自己的这些习气的功夫,就叫省察克制的功夫。反省、洞察自己的念头,懂得去克制、对治,省察克制的功夫,这个叫「自修也」。

另外有一个读书人叫刘忠定,他也说到,他对治一个不妄语,自己讲话不打虚妄的话,不骗人,每句讲的都是实实在在,很真诚,这个不妄语三个字,他花了七年的工夫才把它做到。从这些过来人我们来看,确实得要「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这个『瑟兮僩兮者,恂栗也』,就是代表他呈现出来的一种修学,还有提升道德的态度是戒慎恐惧的状态。自己战战兢兢,这是「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而他表现出来在外给人的感受是: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他对自己是时时能够省察自己,所以他的心就正了,表现出来一举一动就有道德、就有威仪,就不会随便。所以『赫兮』,他是很庄严;『喧兮』,让人看起来很有圣德。所以是威仪,很有令人敬畏的仪表。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

像这样子文质彬彬的君子,是指卫武公,『终不可諠兮』,这个「諠」就是指忘的意思,就是不能忘了他。他的德行留在老百姓的心中,念念不忘他,才会写这篇诗歌出来。所以:

【道圣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他盛大的德行达到了至善的境界,所以老百姓怀念他。而事实上,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是出自一片至诚的心,要来爱护老百姓,他才能这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以这个也是卫武公在表演诚意的功夫。

接着又举《诗经?颂》这个部分,风雅颂,这个颂,而且是周朝的「周颂」,周朝的文章,「周颂」: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于戏』是赞叹的意思,非常佩服。『前王』是指周武王的德行,大家不能忘怀。其实这个「前王不忘」,也就是「终不可諠兮」那个意思,「民之不能忘也」。又举了一个「周颂」里面赞叹周武王的句子。所以接着说: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这个『君子』是指国君、天子这个身分,他能够,『贤其贤』就是爱护、提拔那些贤德之人,而且进而又去亲近他们,向他们学习,这个在周朝文王亲近姜太公,商朝商汤亲近伊尹,这都是「贤其贤」,而能『亲其亲』,接受他们好的教诲、好的建议来治国。用了贤人,那老百姓就得到很好的照顾了,因为贤德之人,他们的愿望就是能够让老百姓过好的日子。

刚刚我们也讲到,在治国当中,人者,法之根源也,要把这些宪法管理的东西用得很好,一定要有很贤德的领导者出来。那我们看每个朝代是这样子,甚至每个国家也是这样。在春秋时候,齐国齐桓公在的时候,他起用了管仲,齐国大治,「贤其贤,亲其亲」。而且齐桓公不容易,管仲曾经要杀他,没杀死,他还是用他的贤德,最后齐国治理好了。孔子也很赞叹他,假如没有管仲可能我们华夏民族就已经被外族给给灭掉了,这在《论语》里面都有讲。可是管仲死后,麻烦了,齐桓公没有用贤德之人,用了三个奸臣,最后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死了六十七天,那个尸虫流出来了,才被人发现。从这个国君,他的一生,就可以知道「贤其贤,亲其亲」有多重要,用贤人太重要了。

我们熟悉的唐玄宗,可能唐玄宗大家比较不熟,他的太太杨贵妃,比较熟了。唐玄宗还没遇到杨贵妃以前创了盛世叫「开元之治」,遇到杨贵妃以后,差点把整个唐朝给毁了。但是告诉大家,重点不在杨贵妃。他为什么之前可以「开元之治」,因为当时候有张九龄、韩休这样的大臣在辅助他。辅助到什么程度呢?唐玄宗有一天在那里玩物丧志,他在那里玩乐,可能人家送他什么东西,他在那里玩,突然问旁边的人说,「韩休知不知道我拿到这个东西了?」他话才说完,旁边的人说:报,韩休的奏折已经来了,他又吓得半死,「又来了,又要骂我了。」

结果一段时间以后,他旁边的人就很不高兴了,那旁边的人都要讨好君王,「皇上,韩休太不象话了,你看常常这样批评皇上,皇上你都瘦一圈了。」唐玄宗怎么说呢?他说,「我在听韩休讲话的时候,很难过,快听不下去了,可是我回去细细想,他讲得都对。你们给我讲话,我听了很舒服,可是我冷静下来,你们都拍我马屁。」所以唐玄宗讲了这话,令人也是很感动,他说,「虽然瘦了我一个人,可是肥了天下人。」所以你看唐玄宗也是有德行的人,可是你看一个皇上、一个领导者要建立功业,没有好的大臣辅佐,没有好的太太也不行。这唐太宗没有长孙皇后,可能一百个魏征都不够杀,是吧?所以你看那个好女人太重要了,有德之女子太重要了。

既然他能用大贤之人,老百姓受益了,所以『乐其乐』。这些贤德之人,圣君都能理解老百姓的需要,知道老百姓怎么样才能够安居乐业,所以『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所以这个君王的尊贤跟爱民,留在了这些贤人的心中、百姓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大家想一想,尧帝离孔子都上千年了,可是你看在《论语》里面,孔子赞叹「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还在缅怀尧帝的圣德,还在那里感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真的是让后世的人,没世不忘他们的圣德。刚刚是举了至诚的这些君王的风范,接着讲到: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这段谈的主要是恢复明德,那当然我们刚刚也提到了,恢复明德就是用格致诚正的功夫。所以《书经》里面讲「克明德」。从这里我们也感觉得到,这么多句经文都在指明要恢复人的明德,那我们的祖宗有高度智慧,他能发现这个真理,进而苦口婆心劝我们这一生要以恢复明德为目标。所以一开始『克明德』,就是能恢复、能彰显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顾」就是念念,「諟」就是此。『天之明命』,「明」是明德,「命」就是《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其实就是念念想着恢复本有的明德。

师长老人家,人家问他,「你为什么学传统文化?」老人家说,「提升自己的境界。」其实就是时时恢复自己的明德。「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一个正念失掉了,可能接着妄念就相续不断了。而其实这些句子都充分表现什么?自爱,真正不再糟蹋自己的明德本善了;自爱的人才能进一步去爱人,才能谈得上「亲民」。

所以『《帝典》曰』,《帝典》是指《尧典》,尧帝的《尧典》。『克明竣德』,能够恢复自己的明德,「竣」就是高,其实都是在赞叹每一个人本有的明德。所以『皆自明也』,这些句子都是在期许我们能够真正恢复自己的明德。接着:

【汤之盘铭曰。】

汤王,『盘铭』是他洗脸的器皿,上面刻了这段教诲,叫: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个『苟』意思就是诚,诚就是你真的、你坚定的、你百折不挠的、你下定决心的,都在「苟」字这个精神上。「苟日新」就是我这一生决定要成就,我不再堕落了,那得要每天进步了。为什么?不进则退。

接着『日日新』,你不能今天进步了就满足了,「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今天没有发觉自己的习气,就不能再对治、就不能再进步。所以每天我们都要知过,然后改过,才能进步。所以「日日新」就是不断进步,不能获得一些了,进步一些就满足了。而每一天都要进步,那得要很勤奋、很有耐性去提升自己。接着『又日新』,「又日新」的意思就是我们不要半途而废,要不断突破,不断突破,不能停下脚步来,这个也是让我们修学要有恒心,不间断的用功。这个「又日新」很重要,为什么?人只要一天不听经、不下功夫,一天不听经,保证妄念增多,会胡思乱想。所以不能一天不下大功夫来提升自己。

【康诰曰。作新民。】

『康诰』也是《尚书》里面的一篇教诲。『作新民』,这个「作」就是带动、兴起,让老百姓也都能德行不断提升。「新民」就是让他们的明德慢慢的恢复,由他一个领导者,藉由亲近人民、领导人民,然后让人民也能够不断提升德行,恢复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他是这种胸怀。而尧舜他们在为君的时候,确实他的老百姓都以自己的德行不如尧舜而感到羞耻。他真的有带动老百姓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

所以我们在团体当中,您在企业当中,你底下的人都会觉得要效法你的圣德,这个就在「作新民」。包含教学者,《礼记?学记》里面讲,「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好的老师,他在教学的过程,自然真心唤醒学生的真心,学生也以他的志向为他人生的志向,叫「作新民」。

我那天听到王学长,他有说到,他开幼儿园。幼儿园是孩子四、五岁那个时候,这些圣贤的教育愈小学愈好,「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诸位学长,请问大家,在教育体系当中,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所博士,哪个环节最重要?那应该幼儿园老师,国家颁给他的薪水要最高,是不是?对啊,这个逻辑才对。请问现在谁的薪水最高?谁的地位最高?奇怪了,最重要的薪水又低,地位又低,怎么这么颠倒?所以明理很重要。而听到感动的是,他的学生幼儿园毕业了,上了初中,他初中孩子他也会思考,回来给老师讲,说:「老师,我以后要当幼儿园老师。」接着他说了:「我们上了初中以后,感觉同学们,他们都很虚荣,都喜欢去追求这些物欲的东西,可是我们觉得朋友之间的那种情义、友爱很重要。」这个根是十年前在幼儿园扎的。那这个孩子他人生得到大利益了,他也体会到园长、老师当时候的用心,所以他以师志为己志,「我也要当幼儿园老师」。这个都属于「作新民」,君、亲、师都可以作新民。接着: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朝其实他在尧舜时候就已经有受封了,所以它是比较古老的一个国家了。但是『其命维新』,这个「新」前缀先是文王他非常的用心时时提升他的德行。他自新其德,每天「苟日新,日日新」下功夫,这个虽然是汤王的一个自我的修养,自我的要求,而后世这些圣王都效法夏朝、商朝这些榜样。而且他自己成就了他的道德以后,「大德者」,有那种圣德的人,「必得其位」,他就能得那个天子位。所以「其命维新」,他要代上天爱护人民,所以他是新的天命就到了他的手上。因为文王那个时候,商朝已经太腐败了,所以最后由武王伐纣,就建立了周朝,「其命维新」。其实在文王那个时候,整个天下的国家大部分其实心都向着文王、向着周朝。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君子,他在利益人民的时候,他会尽自己一切的力量,不怕困难,「纵使身止诸苦中」,遇到很多的困难挑战,「如是愿心永不退」,他这个利益人民的心,没有丝毫的退缩。

我们昨天听到我们伍会长分享,我们在后面看也是很感动,我们是教育界的人,就是学教育的,他们凭着一份希望人民大众能得利的心,又时时念着师长的恩德,就出来尽心尽力弘扬伦理道德。我感觉他也是「无所不用其极」。而看起来他的所有的努力是「无所不用其极」,但他的内心还是离不开真诚、至诚。我看他在讲的时候,我们陈真老师都在流眼泪。老师流眼泪,可能到时候又要到「仁慈」(仁慈文化教育中心)去讲课了。不过我们这些学生得先好好给老师再养胖一点,先把把关,伍会长也别急。大家放心,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天必从之。

刚刚这段讲「亲民」,接着讲「止于至善」,说到: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我们读着这个诗就会体会到,为什么对《诗经》的赞叹是温柔敦厚?《诗经》所产生的教化效果,就人读着这个诗,就会变得很厚道,为什么?它很含蓄,它不刻薄。它要提醒人的时候,真的是用尽心血。大家看《诗经》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美,其实讲直白了就是,「你不要好色哦!你脑袋不要坏掉了,娶妻要娶贤德」,基本上就是这样。可是这么一讲很冲,人家不高兴,我是大人,我家事要你管。所以讲话要「不学诗,无以言」,学诗的人会讲话,他厚道,他给人留面子。而且你看《诗经》里面还一大堆草、木、鸟兽这些名字,都是透过这个比喻最后什么?回归到我们自己的修身。那真的古人用心良苦,为了劝动我们,为了帮助我们,还要下这么多的譬喻功夫。所以从经典要看出老祖宗的慈悲。

《诗经》当中提到的『邦畿』,「畿」就是指京城,天子治理的地方。「邦畿千里」,这个是首善之区京城,天子直接管辖的地方。『惟民所止』,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看着京城、看着天子,以他为榜样,「惟民所止」。他是好的榜样,老百姓欢乐的效法;他是不好的榜样,老百姓天天担忧害怕。所以从这里,我们身为一个领导者,是不是能够为下面的人所依止,让他们心里很安定,不会担忧,让他们对未来觉得很有希望,「惟民所止」。

所以『《诗》云,缗蛮黄鸟』,这个「黄鸟」,牠叫出来的声音跟「缗蛮」很像,所以「缗蛮」是牠的叫声,『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这个黄鸟牠依止在哪里?「丘隅」是山的一隅,而那个地方很安全,可能吃啊什么都没问题,而且隐密性也很好,不容易被其它的动物伤害,就很安全的地方,草木比较茂盛的地方,所以牠懂得「止于丘隅」。而我们看到这里提醒自己,我们现在有没有止于最安全的地方?大家止于安全的地方没有?止在哪?止于至善啊。有学长说止于《弟子规》、止于三根,这个都是止。

接着还有底下的经文就告诉我们,「为人君,止于仁」。这个具体我们要时时能够力行这个德目。「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止,你方向目标都定了,只要你有恒心毅力一定可以达到目标。接着孔子讲:

【子曰。于止。】

对于他怎么去依止,他的人生方向在哪?

【知其所止。】

连畜生、连黄鸟都知道要依止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怎么: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那人都比不上鸟的判断能力了。事实上我们现在人类依止的方向目标安不安全?非常危险,very dangerous。有没有危险?太危险了。你看看现在报纸一打开来,乱象愈来愈多,因为他止错了,他止在哪?止于利欲。可怜啊,没有经典指引,人只能在黑暗,甚至在深渊里面过一辈子了。欲似深渊,「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怎么可以用利欲为人生的依止呢?可是你看我们没学经典以前,一百个人有九十五个人以上都觉得这个叫正确的目标,是吧?我们在大陆,那这几十年经济发展,变成什么风气?只要可以赚到钱,什么事都可以干,做哪一行都没关系,变成这样,那社会就会扭曲了。而且这个利一发展,完蛋了,「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现在发展什么?家都因为争利,危矣了,父子兄弟争斗起来了。再看看孔子讲,『知其所止』,他依止的思想价值观、人生目标错了,最后要回头,得要下很大的功夫。所以『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这句话提醒每一个人,人生的追求,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是随时所有的努力都往这个目标走,不再蹉跎自己的光阴跟精力了。接着又进一步举出榜样出来。

【诗云。穆穆文王。】

这个『穆穆』是形容一个人,他的眼光非常的深远,看得很远。其实一个天子他治理国家,他要能看到几百年的眼光。古代讲的,不能看一百年的人不能当宰相,有道理啊。

有一个高官,他看到社会犯罪率、乱象频繁,他流眼泪,他说他在任的时候,忽略了教育,重视了经济发展,结果二十年后,青少年杀人放火的这么多,他觉得自己当时候忽略了最重要的教育。所以《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有这种远见。最重要、最根本在哪?在人心。人心要靠教育,不能把教育忽略。而国家如此,我们再拉回来,家庭最重要的什么?教育下一代。可是一忽略,等真正有点地位、有点钱了,孩子管不了。所以要有深远的眼光看到根本,才能看得长远。所以赞叹文王,他的智慧很深远:

【于缉熙敬止。】

这个『于』是赞叹的语词,『缉』就是持续不断,没有厌倦、没有懈怠,持续不断。『熙』是光明,它是火字旁,光大自己的德行,然后带领老百姓恢复明德。『敬止』,这个「敬」字,尊重自己的明德、尊重老百姓的明德、尊重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因为一个国君、天子他做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广大的人民,所以这个恭敬很重要。

《论语》里面说「道千乘之国」,治理一个千乘的大国,「敬事而信」,那个敬字摆在第一位。任何一件事情成就,因为有恭敬心;任何一件事会出现问题,因为恭敬不见了,傲慢,听不进人家的劝。所以荀子说「百事之成」,所有事情的成就「必在敬之」,因为恭敬慎重的态度。「其败也」,为什么会最后转盛为衰,最后这么大的公司会垮掉?「必在慢之」,他傲慢了,他不可一世了,败相就露了。他时时以这个恭敬的态度来做一切的事情。

接着从每一个角色,点出他最重要要奉行的德目: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这个慈,悲智双运,不只慈悲还要带智慧,不然这个慈没有智慧会变溺爱。

【与国人交。止于信。】

跟自己的下属、跟老百姓都要诚信对待。这个信不只言语上的信,还有心地上的诚信。

有一次,有个臣子给唐太宗进言,说,「皇上,您旁边有一些专门讨好你的臣子。」这个皇上说,「我用的都是好的臣子,应该没有这些专讲好话、谄媚的臣子」。结果这个大臣就说了,「皇上,一定有,我帮你找出来。」「怎么找?」「你上朝的时候,就给它发一顿大脾气,然后发完脾气,你看谁敢来劝你,说你刚刚发脾气是不对的,那个人才是正直的人;其它那一些,你发完脾气了还说你对的,那个就是谄媚的人。」这个方法好不好?好?好不能讲太快。

接着太宗怎么说?太宗皇上讲,君王就像河川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像支流,这个源头假如污染了,还要让下面的人清净,这是不可能的。「君,源也」,源头,「臣,流也」;「浊其源」,源头污染了,「而求其流之清」,要支流清澈,不可能,太宗讲了。太宗说,我崇尚诚信,却用这种计谋来对待我的臣子,这种事我不干。他先问自己的心,可是很有风度,他对那个臣子说,你的方法虽好,但是我觉得还是先我自己真诚很重要。他也没有批评他,也没有骂他,毕竟他还是帮他献了一个方法。所以『与国人交,止于信』。

接着,还是依然是彰显一个真诚的态度,所以:

【子曰。】

孔子说到。

【听讼。吾犹人也。】

『听讼』就是发生争讼,官员来判案,那两方在那里陈述他们的这些事实,再来断案。『吾犹人也』,就是我判案都是依照法律去判,跟一般的人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依法律来断案。

【必也使无讼乎。】

这个『必』就是说,假如真的要说我跟其它官员有什么不同,这个「必」就是必定要说我跟其它的为官者有不同的话,是我希望能让他们不要有争讼,『使无讼乎』。

那怎么样能够让百姓的争讼愈来愈少呢?就是一个领导者有至诚、有圣德,他的德行很高,他会感染老百姓,甚至于会觉得说,去争讼是觉得很丢脸的事情。记得我们当时候在汤池,结果有一次,两个人吵架,到他们村委那边去议论、吵,「是他不对!」结果那个村干部就跟他们讲,「你们都学过《弟子规》了,怎么还吵?」他们两个互相看一看就回去了。我们托谁的福?托孔子的福、托这些圣贤人的教诲的福,让他们生起这种羞耻的心。接着讲: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因为这个领导者有圣德,他那种威严、德风,让这个老百姓站在他面前不好意思说谎,讲不出来,甚至看到他,「好了好了,别吵了,走走走,回去了。」有没有可能?你们都没反应,接着就不好讲了,「信为道元功德母」。我跟大家举一个实例,当时候虞、芮这两个国家的国君,为了土地争吵,结果争,「好,我们去找文王理论,明明就是你错!」就去找文王了。结果进入文王的国家,看到他们农民之间都互相让田地,不争;然后进了京城,看到他们的百姓都互相礼让;接着到了他的朝廷,看这些臣子都非常的谦让,这一路看。结果要找文王,文王还没出来,「哎呀,人家这都是君子,我们太丢脸了,回家去吧。」还没看到文王,还没判案,自己就回去了。结果这件事情让四十几个国家都来归附文王,一句话都还没讲,吵也不吵了,还民心都归附过来了,这历史上都有记载。真的是没有事实的人,要诬告别人的人,话都讲不出来,『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

这个『志』就是心志,就是他的德行让人民非常的敬畏佩服。

【此谓知本。】

这个『知本』就是争讼要去除掉,首先你领导者要有威德,你要以身作则,你这一份圣德、至诚就能感通老百姓来效法你的德行,他就不会去争了。所以后面又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周文王,他的大伯、二伯,为了把国家让给他的父亲王季,就是让给自己的兄弟,就连国都不要了,自己走了。一家让,一国都兴让,所以当时候的人民怎么可能再去争?「我们的领导者连国都可以让了,我们还有什么好争的?」这个就是「此谓知本」。

好,那这一节课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佛七第四天,爷爷到今天已经是第九天断食,基本上都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饮料。今天他的状态是最好的,从早上五点钟开始念佛,念了一个早上,休息了一下,又念了一个上午,下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师父上人有提到「开示」两个字,只能是佛、证果的人能够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个才能用开示。像我们在一起共修,只能叫「讲话」,不敢称开示,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开悟,也没有证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我们一起共修了一天,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吗?非常好!今天也出太阳了,昨天阴雨了一天,看来阴气已经逐渐逐渐的退去了。大家能够这样发起真诚的心来念佛,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四集)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象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上一次讲到「勿贪意外之财」,今天我们来讲下一句:【莫饮过量之酒。】这是第十七句,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不要喝过量的酒,从事上来讲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是在讲第一句,「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安士先生在《阴骘文广义节录》里面为我们讲述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引征了文昌帝君这十七世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在大陆讲学的这一段时间接触到非常多省分的同胞,几乎是每一省都来听课,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5/8/8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看到这么多朋友大家一起来深入老祖宗的圣贤智慧,我的内心感到十分的喜悦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7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人没有智慧往往本末、真假、是非会搞颠倒了,假如不是看了「大学」这一段话,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9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九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9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昨天我们看了「牵手人生」,昨天晚上我们看了「孔子传」,这样将近有三个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举了一只狗的例子,也可以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灵知的,所谓「蠢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一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要学习圣贤最重要的要能体会到圣贤这些有德行人的存心,从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三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一个人的思想假如从自私出发,那这样的人生走下来,以至於这样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五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5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有提到老师一句重要的教诲、做人处事的道理,很有可能影响学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八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都足以让生命走向幸福,只是我们没有用它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四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强调「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而这一滴水必然是浇到了自己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一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谈到五伦关系,人人把这五伦关系处好,家庭、社会就太平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6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六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6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做学问要有正确的态度,首先当然是要立定志向,学贵立志。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0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0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这一个台风有没有进?没有进了是吧,不然我就连中三元。这在给我们什么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2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二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2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让孩子,你拿钱给他,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为人父母应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昨天提到教孝是德之本,教孝可以开一个人所有的善良,所谓「百善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谈了夫妇的关系,应该要合力把家庭经营好,常常念著对方的付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七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7蔡老师,刘林长,林长夫人,诸位法师,华藏耕心教育基金会,李老师、陈老师,诸位老师,诸位志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五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一个人假如真的知恩,他时时都会尽力去报恩。当我姐姐出嫁那一天,我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对学生的付出、关爱,他不见得有立即立竿见影的效果出来,但我们还是这颗爱心有增而无减。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我们对他好,但他还是很冷漠的时候,我们更明白他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老师讲(二)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圣像就让我想起当初师长的一段教诲,师长说到,学儒就要学孔老夫子,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我们的目标非常的明确。而学释迦牟尼佛、学

蔡礼旭:老师讲(一)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家和万事兴」。每次来到马来西亚,我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家是温暖的地方,是有爱的地方,是有感

蔡礼旭:老师讲(三)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仁,诸位同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着我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都会有一句夫子的教诲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昨天我们说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三集)

有一句话说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是抉择。比方说你开车,你要先抉择对了目标跟方向,你这个车再往那个方向去开,那开车就不会耗油、开错方向了。所以抉择对了方向,很重要。你假如抉择错了方向,开得再快有没有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一集)

大家下午好,中午有没有休息一下?有?好。刚刚我们在跟孔老夫子鞠躬,感受一不一样?有没有想到哪一句话?早上陈真老师有说到,一个人可以从容、可以优雅、可以诚恳。是吧?这个都是很好的态度、修养。怎么样提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