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大学》学习分享(第五集)
2024-12-21 11:41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

我们这几天学习《大学》,有一句话应该都留在大家的心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到庶人也代表各行各业,他要成就他的事业,都应该以修身为大根大本。像我们昨天看到「医道」,柳义泰医师教诲他的学生,就是他们要有德行,要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这是仁德。所以也是「慎于始」。许浚医师刚开始去学,这个水没有挑好,「你一下子说不小心,接着又说不知道,你不知道医生的手比武士还有野兽更来得恐怖吗?它更容易伤害人的性命。」我们看到这里,我自己是从事小学教育的,那我的手也很容易扼杀了一个孩子的慧命,所以再看到这个「修身为本」,太重要了。

我们今天要进入的经句,在第六页第二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修身从哪里下手呢?从这一颗心。所谓心者,修身之根也,未有根不固,这个根扎得不牢,而枝繁叶茂者。这根都这么不牢固,风一吹就连根拔起了,怎么可能会枝繁叶茂呢?所以我们从心地下手。接着经文讲到: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哪里不正了?心不正了。因为「忿懥」了。而这里经文说『身有所忿懥』,因为心的每一个作用会呈现在哪?呈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中。所以一个人生气了,表现在哪?头发翘起来,眼睛那个血丝都快迸出来了,这个叫「身有所忿懥」,这心「不得其正」。

柳义泰先生他在自己染了重病,心里沉静下来的时候,所谓俗话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会针对自己一生,有不足的地方去反思。其实他已经是道德修养极高之人,但他最后也发现到,他对自己的孩子太严苛了。他觉得看不上的,他就把他赶出去了,这个就是「忿懥,则不得其正」。教育是成就人,不是淘汰人。

而我们看这个「懥」字,它的意思是阻碍。所以人一生气,阻碍了什么?阻碍了自己的明德。人一生气,头昏脑胀,什么都顾不了,哪还能智慧起用?所以修身要从惩忿下手,要调伏自己的愤怒、瞋恨心,不能发脾气。诸位学长,我们已经几天不上火、不着急、不生气,要坚持三个月。八月二十七号,你们可以买一个鞭炮准备一下,三个月之后突破了,化了自己坏的脾气。俗话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不只障碍自己,障碍彼此的关系,就有隔阂了,甚至于这个缘分就破坏掉了,人家这一生都不愿意见到我们,这个就很遗憾了。广结善缘,随缘结善缘,不再造新的祸殃跟怨恨。

圣贤教我们礼让、忍让、谦让。这个忍让就是忍住脾气,可以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可以保持彼此的关系。而您在别人无礼对你而能忍下脾气的时候,对方久而久之会佩服你,身边的亲戚、同仁、朋友会更佩服你的修养。这样子我们才能为人演说,人家佩服,我们可以把圣教介绍给他。所以大家忍住脾气才能做圣贤的好招牌,不然人家说,「那个学《弟子规》的脾气比我们还大」,就麻烦了。接着: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人的恐惧从哪里来的?后面还讲「忧患,则不得其正」。诸位学长有没有去想过一个问题,我的恐惧从哪里来?我的忧患从哪里来?我们忧患、恐惧了几十年,没有把原因找到,找到才能对症下药。俗话又讲,心安理得,理得心安,人会担忧,担忧叫做:做伤害自己又不利益别人的事情。你有没有遇过哪一个人,每天担忧,然后说,「啊,我开智慧了」,还是每天担忧说,「我愈担忧,身体愈好。」大家有没有遇过这样的人?没有。那人假如不愚痴、有智慧,他一定做利人利己的事,怎么他的情绪一直保留在恐惧、担忧当中?那他连自己的身心都没照顾好,就没有尽孝道了。

而人担忧就是对未来恐惧,那对未来恐惧很怕什么?得不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他的担忧、恐惧就来了。所以所有的苦,三个字就讲得差不多了,叫「求不得」苦。为什么说「人若无求品自高」?他在任何境界不会被转,他不起贪念、他不起强求、不起恐惧忧患。他无求了,谁还能威胁他呢?而真正明理的人了解,生命掌握在谁的手上?那还求什么?求谁呢?「登天难,求人更难」,既然不求人,那这些恐惧、忧患不就没有了。所以明理了才能不恐惧、不忧患。

所以心如何正?不忿懥、不瞋恨、不愚痴,就不恐惧、不忧患了。「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其实你看我们可能学历很高,可能我们对生命的领悟还比不上一个农民。你看过哪个农民每天拿个锄头在那里,「我今年会不会收获?我今年会不会收获?」他不会。他每天起得很早,赶快什么?耕耘。要怎么收获就先怎么耕。可是你看,我们每天在烦恼明天的事、明年的事、十年之后的事、二十年之后的事,甚至还心有千千结,这个就很可惜了。真正明理的人,他心是安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好,那甚至于要对治这个「忿懥」,你能把你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当作自己的老师来成就自己的明德、智慧的。你说那个人我看了他,就生气了,他怎么成就我?就是他出现了,才让我们看到心里面更深处的习气,所以他是来成就我的。所以那个让你生气的人,你一转念,原来他是贵人,那我们就过「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时时是好时」的日子了。你们怎么都不看我了,我这三句话有这么难吞下去吗?还是你们一想到那个令我最生气的人,马上就陷入沉思。安住在每个当下,真正你这个念一转,太平日子就到了。接着经文讲: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有贪恋的东西、贪着的东西,这个心就不正。比方男女之间,我们以前念大学,觉得这个异性,她的德行很好,很欣赏她,学习她的优点,「见人善,即思齐」挺好的。可是当生起念头说,「我要追求她」,然后苦就来了,是不是?欣赏的时候很舒服,追求的时候,做了什么她没有反应,好像掉到万丈深渊里面去。这就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人一切要随缘,不要强求。

对人是这样,对物品也是这样。比方女子喜欢衣服,「有所好乐」,刚好看到那个模特在那里示范,「这件我太喜欢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坐出租车到了百货公司,然后开始那一个什么什么牌子的,赶紧找。结果找了好几间百货公司,没找到,回来十一点了,躺在床上就昏过去了。

你说这样的日子有什么意思呢?「有所好乐」,累死自己了,苦苦追求这些利欲。最后「欲」是什么?是深渊啊。所以「学而时习之」,真正去落实,真正放下习气,随时都是法喜充满,哪要这些外在的欲望来刺激自己才会是快乐?从外在来的快乐,那个叫打吗啡,那个像吸毒一样。它只是让你暂时忘记痛苦,其实苦不可能不见。苦,只有明理,放下了贪求,这个苦才会没有。接着讲: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我们心里有所挂碍的时候,就挂碍那一件事情,比方哪一件事情在心里一直放不下,其实你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没这么遭罪了。可是就是放不下,一直在那里担心。然后人家跟我们讲什么话,我们眼睛是看着他,其实没怎么在听。就像我当时候,一遇到大考的时候就紧张得半死,其实人家跟我讲什么话,我也听不下去,吃什么东西也没有味道,就一直在那里紧张会考不好。『食而不知其味』,『听而不闻』,看什么东西,很美的东西你也不注意到,看不下去。而这样的状态,就是心不正的时候,其实每一天的时光是在蹉跎的,浪费掉。真正珍惜时光的人,没有忿懥,没有忧患、恐惧,没有好乐。他的心不为这些情绪所累,他用真诚慈悲的心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去对待一切人事物。所以「安住当下」,心才能够正。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而人心真的正,你跟每一个人互动的过程,你可以感觉到,你跟他在交心,而不是只是泛泛的聊几句言语,甚至于人家在讲的过程,有一段没一段的,就不是很专注耐心去听。「修身在正其心」。接着我们看下一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要「齐其家」,它的基础在「修其身」。怎么修身?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这个经文有不同的解法。汉朝的郑康成夫子,他的解法,这个『之』是「适、往」的意思。意思是说,「往」是向着那个人,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身边的亲戚朋友都非常喜欢亲近他,你发现了一个这样的亲人。『而辟焉』,这个「辟」,郑康成夫子他是解这个「譬」,朱熹夫子他是解这个「僻」。这个「譬」来讲就是取法。我看到一个人,时时人家都特别喜欢亲近他,我要取法这个人,他是做了什么,他是有什么德行,所以才这么受欢迎?其实这个解法很重要,就是我们一个人要很能敏锐观照自己的问题,比较不容易,往往是藉由看到别人,然后反省自己,他的优点我有没有?他的缺点我有没有?所以《弟子规》讲,「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这个对「修身」很重要。其实我们冷静看看,昨天过去了,我们昨天觉察到自己说错几句话?做错了什么事情?不多哦。可是我们昨天听每个人讲话,假如能从他的谈话、从他做的事能够马上反观,我要效法什么、我要借鉴什么,那你昨天会很充实。

接着你看经文讲的,『之其所贱恶而辟焉』,这个人受到别人的轻蔑厌恶,这是结果,可怜之人必有什么?可恶的地方,他以前曾经做过什么,才造成别人厌恶他。当然又有一句话叫「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有他可恶的地方,你再又追溯上去,他的家庭教育不好,他学校教育没有很好的教导他。所以真的都追溯到根源,其实人对一切人都会产生怜悯。

颜夫子跟子贡、子路,他们三个人聚在一起,夫子也在。子路是讲,「人不善我,我亦不善之」。子贡是说,「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那我就用一些礼貌的话跟他应对一下就好了。结果颜回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他对我不好,我还是当亲人一样爱护他,他对每一个人起怜悯的心。这个也是《诗经》的教诲:「人之无良」,一个人行为不善良,「我以为兄」,我还是把他当兄弟一样爱护。

当我们观察这个人为什么令人厌恶,原来他太傲慢了,他讲话太苛刻了,马上「而辟焉」,我有没有傲慢、苛刻?虽然没有他严重,还是有,那还是要下功夫。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这个人值得人家畏服、敬重,他的德行、优点在哪,那我要取法。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这个人很值得哀怜,人家对他哀怜,那他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情况?这个我们要思考。再来,那我怎么再帮助他脱离这个困境?这个都可以藉由这些事来反思。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看到一个人傲慢,看到一个人,这个『惰』就是怠慢别人。这个怠慢,其实我们对人的习气,往往出自于我们的根不牢。什么是根?孝悌是根。我们会对人怠慢,比方说人家叫我们、上司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才去,这个就是对领导怠慢。而在家里很可能「父母呼」,还是拖半天。我们治病就像中医一样,要把病根找到。处世的问题往往都出在于我们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态度不对。那看到了人家傲慢、怠慢,我们就要反省、要改掉。这是郑康成夫子的解法。

那朱熹夫子,就是人对于他所亲爱的人,他就会偏了,「僻」,不正。那这个就很危险了,对亲爱的人就变成溺爱了。而这么一偏,这里讲,「齐其家在修其身」,一个父母一偏心,这个家就不能齐了,为什么?他一偏就不公平,「不平则鸣」,家里的人心就开始有怨恨。

我们台湾有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单位主管,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的成绩很好,女儿很平庸。诸位学长,这个爸爸会疼谁?哥哥还是妹妹?哥哥。一疼哥哥,「真给我面子,妳都给我丢脸。」那这个哥哥慢慢的怎么样?恃宠而骄,他就傲慢了。这个妹妹呢?她没受到爱护就没自信,或者更严重的变成对她父亲叛逆了、逆反了。

所以现在为什么社会当中,这么多孩子反社会情绪?他的反社会情绪的根源在反父母,还有反老师。父母老师对他的影响最大,假如父母老师给他爱,他何必去恨这个社会?我们现在人都在果相当中,解决不了问题。看到年轻人走在路上,把人家的机车、汽车给烧了,听到的人说,「把这些孩子赶快给我关起来,好好处罚他,关十年、二十年最好。」其实我们听到这个,都觉得是这个社会对不起他,他才十几岁他懂什么,他的愤怒从哪里来?所以我们身为长者、父母、老师,心不可以偏,不可以瞧不起孩子、不可以放弃孩子。

结果这么一发展,他的大儿子考完博士,拿到博士了,小女儿只有五专毕业。他很高兴,儿子回来了,正打算带儿子出去炫耀炫耀。他为什么疼儿子?面子,儿子给他很有面子。结果还没来得及带儿子出去炫耀一下,他的儿子从美国回来跟他讲,「父亲,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而你房子、财产这么多,你还是先过给我吧。」

诸位学长,他讲的对不对?对不对?不对。他讲的有没有犯法?没有。我告诉大家,厉害的人就是怎么讲都不犯法,但是会气得人家吐血,这个才厉害。所以他父亲听完,整个精神就崩溃了。可是我们忽略了,教育是什么,是高学历吗?我们都跑到枝末去了,「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

所以心一偏,两个孩子很可能心理都不正常,被爱好的人,他就变得很仗势欺人、自以为是。甚至于他都觉得,爸爸这么有面子,都是我给他的。当然最后这个父亲进了精神病院了,谁出现了?所以现在好像民间在传说,生女儿比生儿子好,因为儿子娶了老婆就忘了爹娘。诸位gentlemen,我们不要给「男子汉」三个字丢脸,要好好把这个错误的风气扭转过来。

所以从这些事例,不只家庭不能因亲爱而偏颇掉,不平等爱护,当老师的,一偏了就完了。成绩不好的你就让他坐到最旁边,连理都不理他,成绩好的就坐前面,不只那两个人生病了,全班的同学都生病,那这个老师的罪业就重了。你去爱护那个成绩不好的,你把仁爱的心传给了全班,很可能全班同学看到老师这么累了,「老师,这个我也会,这个同学我来负责。」「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老师、领导、父母把这个道义传给了孩子,由自己的身教。

接着,你自己「贱恶」的人,你对待他这个心都偏了,你就一直瞧不起他,其实他有很多优点,他可以栽培,但你都不把他放在眼里。那损失了人才,这个是对团队很大的伤害。而这个根源也来自于自己爱憎的心太强,他有哪一件事、他有哪个缺点我看不顺眼了,好像其它都看不到好的。所以人就怕执着。有一个老师走到书法教室去,看到这个桌子突然有一个小黑点,他就皱起眉头来,「怎么这一点没擦干净?」就一个很小很小的点没有擦到。另外一个老师说,「哇,怎么全都这么干净!」同样这一张桌子,我们是看到那个干净的面,还是看到那个只是一个小点那个黑点?

有一个女士她很有意思,我刚好讲到一个事例,我在珠海的时候,说到夫妻白头偕老,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然后她说她听完我这句话,她在心里面起了一个念头叫「没有优点。」然后她起了这个念头,我就讲了,「那个珠海的女士接着举起手来,站起来对我说,没有优点。」她那时候听我讲这个故事,她的念头跟那个女子起的念头一样。当时候这个珠海的女子站起来,她说没有优点。然后我走到那个女士前面对她笑了一下,我说,「这位女士,妳先生没有优点,妳还敢嫁给他,妳真是民族烈士。『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结果后来我讲这个故事完了,那个女士就反思之后,她就回去拿了一张纸在那里想,我先生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结果优点她就愈写愈多,缺点她就写了一条,哪一条?赚钱不够多。这个好像还不能称得上缺点。有些人财库,可能中年以后才会起来,只要他有德,福报一定会现前。人看事情不要看得这么短浅。结果就因为很执着这一点,就看她先生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所以人不能执着,要「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认自己的不是,「闭上地狱门」,关闭上地狱的门。所以我们不要天堂的日子不过,偏要去过地狱的日子,就自己找罪受了。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我们非常畏服、敬重这个人,可能太过敬重,他有一些不妥的地方,我们应该去提醒护念,可能就看不到了。我记得曾经有人说,我们的同仁说,「蔡老师讲什么都对。」我一听,冷汗直流。我假如再不清醒,一个人、两个人这么讲,那我就膨胀到所以然处,那就变成狂妄了。所以这个「畏敬」会「辟焉」。

而且圣贤人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要依经典,哪有说哪一个人说的都是对的。告诉大家,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讲话都是依法。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部《大学》,曾子所说,传自于孔子,每段话结论都有什么?「《诗》曰」、「《康诰》曰」,他所有的教诲一定跟经典相应,这个非常重要。

而且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一样,「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像我的管理能力就是很差,我从一个老师的家庭,出来也没有做过什么领导,又去学校教书,那一下子又带两百多个同仁,管理能力很差。管理能力有经验的,我很需要他们帮助。底下的人太敬畏我了,然后都说我什么都知道。后来我告诉他们,我什么都不知道。所以「畏敬而辟焉」,会误了大事。

当然,错还在我自身,我不会做领导。就像太宗皇帝「他们都没跟我讲」,又把责任推出去了。太宗是什么?太宗不只是纳谏,纳谏是别人劝了之后能够接纳,太宗进一步「求谏」。因为很清楚自己的不足,怎么可能会没有问题,很可能大家还一下子不大敢,这么一求谏,大家的心放开了,很多客观情况就能够了解到了。所以「兼听则明」,方方面面了解才能明白情况;「偏信则暗」,有所亲爱「而辟焉」,你就特别宠信这个臣子,只听他一个人讲,就完了。他就特别要谄媚你,都跟你讲好的而已,实际情况你都不了解,最后发现问题都来不及了。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今天我们可怜一个人,很可能你因为太过可怜他,而没有了解到他可怜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让他根本解决他这个困窘。你可怜他,一直给他钱,一直给他钱,也没提升他的思想跟他的工作能力,最后落得个什么?很多慈善团体很郁闷,这个地方,我们资助的财物金钱最多,这个地方最不感恩。后来师长给他们一句话提醒他们,「他连父母都不感恩,他还感恩你?」所以真正的慈善事业,还要回到什么?教育,要教他们伦理道德才好。有一些地方扶贫,扶到最后,一直在强化他们对名利的追逐,最后一大堆女子跑出去不回来了。那本来要去扶贫,扶到最后让人家妻离子散。真的要有智慧,「哀矜」还要悲智双运,慈悲跟智慧要同时运用。

「之其所傲惰而辟焉」,你对这个人傲慢,对这个人怠惰了,那你这个态度已经偏掉了。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个心都被自己这种亲爱,这些心理的状态,就不能够很有智慧、很客观的去看事情了。所以你喜好这个人,却能很冷静的发现他的不足。其实这个很有道理,你爱护他、你真的爱他,你要让他不断提升,你不知道他的问题,你怎么帮他?结果因为喜欢他,他的缺点都看不到了。甚至于,我记得我们初中的时候,我们那些好兄弟们感情特别好,三、五个人结拜,好得不得了。另外的同学批评了我哪个兄弟,「走,上!」其实人家批评我们兄弟,他本来就有这个问题。你这么一做,他更不觉得他有这个问题了,那不是害了他?所以真正要有理智才爱得了人,被这些情感都转掉了,就看不清楚事情了。

『恶而知其美者』,你讨厌这个人,却还是能看到他的优点。当然人家的不好要包容,甚至于他有不足的地方,可是你还能发现他的长处是对团体有利的,哪怕他得罪过你,你还是提拔他,你还是推荐这个人,这是你有胸怀,你之后有厚福,因为你是公心。

这个历史当中,鲁国有一个父亲,他的儿子长得是整个鲁国最丑的。鲁国最漂亮的人叫商咄,商朝的「商」,咄咄逼人的「咄」。结果这个最丑的人的父亲,有一天去看了商咄,最美的人。看完回来给他的邻居讲,「那个商咄也没有我儿子好看。」所以接下来: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

他的儿子是最丑的,结果他看那个最美的,也觉得那个最美的没有他儿子好看。所以能客观的人是不多的。

【莫知其苗之硕。】

人的贪求是没有止境的,贪心一开了,其实他的苗长得比别人都好,但是他没有满足,他怎么看还是觉得长得不好。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以家要齐,父母、领导要很有修身的功夫,都不被这些情绪所转。而且都能够时时,这个「时时」很重要,以所见的人事物马上观照自己的心,马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有这样的态度才修得了身。

在历史当中,孔子赞叹蘧伯玉,他是卫国的大夫。在《了凡四训》也讲到他的德行,他二十一岁而知二十岁之非,二十二岁又知二十一岁之非。他很认真反省检讨,可是他每一年再检讨,又觉得自己太不足了,年年如此,到五十岁而知四十九岁之非。古人有这么高的德行,他用功都这么下功夫。所以我们现在不时时马上反观自省,这个心就放逸了,这个时光就蹉跎掉了。「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自以为是,「我也不错了。」「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一天没有改掉不好的习惯,今天就没有进步了。「天下聪明俊秀不少」,天下有很好素质的人太多太多了,为什么德不能提升、道德不能成就呢?「只为因循二字」,因循苟且,就觉得每天就这样混过去,都没有发现问题,都没有反省。「耽搁一生」,这是最大的可悲,就糟蹋了自己的明德,糟蹋这一生身为「三才者,天地人」的这个尊贵了。所以人首先要先对得起自己,才能对得起他人;首先要真诚不自欺对自己,才能不自欺对别人。

下一段我们来看: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要怎么治国?要先把自己的家齐好,为天下人做榜样。你是一国的国君,自己的家都很乱,老百姓对你就没有信心了。你做得很好,他本来就非常尊崇你,进而他就效法你了。所以经文里面讲: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自己家都治不好,那就是自己意不诚、心不正,怎么又去能感通国人呢?不真诚就不能感通。所以我们有没有真诚,看我们跟家里的人相处就知道了。我们对家里的人还有很多的成见,心里还有很多的不满,这都不可能诚。这个『无之』就是没有的事、不可能的事,你家都齐不好,还能治国,不可能。

可是这个逻辑是经典里的真理,但是现代这个时代似是而非。有个官员都有几栋房子了,结果把他的母亲跟兄弟放在一个破房子里面。结果这件事情上了电视讨论,其中有个人怎么讲?他说他出来工作,对他妈妈那是私事,那它是私事,你不要拿来工作上面讲。是哪门子的逻辑,我也搞不清楚。可是现在这个时代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的很多。甚至于外国有个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这么厚,很有名,几乎你到师范学院去读都有,而且还得读。那个人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不教,然后写了一大本这么厚的教育理论,你读还是不读?

所以这个时代可悲在哪?不跟圣人,跟还没有搞明白的胡涂人,然后还崇拜他崇拜得不得了,跟着他的理论走。突然那个人六十岁的时候,回头告诉你,「啊,我发现了,我四十岁讲的话是错的,对不起哦。好,接着跟我走。」你还跟不跟?说不定他八十岁又告诉你,「我六十岁的时候讲错了。」

所以人跟错人,尤其一个民族的思想跟错了人,那是多大的浩劫!所以最大的灾难,「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他不相信圣人,他不孝顺父母,他不尊重领导,这是社会大乱的根源。这些逻辑很重要。经文接着讲: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这个『君子』指国君,他齐家,教化好他家里的人,而老百姓关心他们、尊崇他们。就像周朝文王、武王、周公,他们的孝悌做得非常的彻底。文王对他的父亲王季真的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天向父亲请安,然后给父亲的早餐他都要亲自看、亲自检查温度,这个汤有没有凉了、这些菜有没有新鲜,他都要亲自看。吃完饭端出来,他还要去看有没有吃饱。吃少了,是不是父亲不舒服了?假如发现父亲不舒服,他那一天走路都走不稳,担心他的父亲。后来父亲好了,他的心就放心了。这是文王对他的父亲王季。武王对文王亦如是,当时候文王生病,武王在旁十二天,帽子、衣服都没有脱下来过,就在父亲的身边足足照顾了十二天,最后病情好转了,他才松一口气。

大家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是当时候周朝的人民,看到了自己圣王的这些风范,很感动。所以三代时候的人民,他们的德行都觉得耻不如尧舜,很可贵。这是孝。悌也做得很好,周朝的先祖王季的两个哥哥把天下都让给他,这兄弟之情。而周公当遇到武王生病的时候,把什么让给哥哥?把寿命让给哥哥。所以这样的孝悌,家庭的风范,「成教于国」。接着经文讲了:

【孝者。所以事君也。】

他们带头落实孝道,而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每一个人在家落实孝道,他一出社会就是忠臣,因为他知恩报恩。

【弟者。所以事长也。】

在家友爱兄弟、长者,出门在外,其实整个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家庭伦常的延伸,非常美,顺着人性。他一出门到学校去,老师叫「师父」,就把对父母这种情义延伸,很自然延伸了,他到学校去读书,叫「师兄弟」。他一出社会,不管到哪一个行业,他在那一个行业又有他的师父,也有他的师兄弟。所以「团结」这个词是外来语,因为我们这个民族重视伦常,孝悌一团结,一出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都是那一份情义、恩义、道义,凝聚着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弟者』,他已经很自然尊重家里的长辈,一出去他也尊重单位的领导、长者。我们现在这些孝悌德行没有教,种种不妥当的现象出来了。比方我们到单位去,我的学历比上司高,或者比同事高,这个同事年龄比我长,可是我学历比他高,我的傲慢就起来了。甚至觉得我在教育界,我现在学的这些是新的理论,我学的东西你还不懂呢。这个「弟者,所以事长也」就落实不了。而事实上这些年轻人没有孝悌,而因为他的身分、长相、学历而显得傲慢,吃最大亏的就是自己。人家长者丰富的经验、智慧,你学不到,你承传不了。所以接着:

【慈者。所以使众也。】

领导者用父母的这份慈爱来带领他的下属、带领他的百姓。而这个『慈』,当我们有一份慈爱的时候,这个「慈」字就让我们想到那个母亲在照顾婴孩,尤其是三岁以前特别辛苦,时时母子连心。我记得我那个小外甥刚学讲话的时候,他讲一堆,我一句都听不懂,然后他妈妈在旁边翻译。很奇怪,我都听不懂,为什么他妈妈每一句都听得懂?因为他妈妈不是用耳朵听的,用什么?用心。

我记忆当中好多次,我们家白天,我跟我母亲,还有我姐姐,三个人坐着吃饭,都会出现我姐姐突然起来到房间去了。我跟我妈,「什么事啊?」后来发现孩子哭了。就是孩子一哭,妈妈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都是慢好几拍才知道。假如我们有那个母亲爱襁褓中孩子那颗心,你再让老百姓做任何事情,你一定会体恤他的辛劳,你一定会体恤这个时间他刚好在农忙,我假如又让他去干公家的事,他不就在那里着急着,「那我今年的收成,今年没饭吃了。」就体恤备至,『所以使众也』。所以你看接着:

【康诰曰。】

《尚书》的「康诰」讲了:

【如保赤子。】

一个领导者,爱护他的人民,要像保护一个婴孩一样的那份柔软细腻。所以那个呈现出来的心境:

【心诚求之。】

非常至诚的爱护孩子。

【虽不中。不远矣。】

就是一个领导者,他如慈母一样爱护襁褓中的孩子,他有这个心境,他非常真诚,他去做了,「心诚求之」,『虽不中』,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做法都是真正完全符合中道,或者真正能做到多完美的境界让老百姓生活很好,虽然没有达到这么高的标准,不会离太远,『不远矣』。

所以成就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什么?至诚的爱心。我们有时候在考虑条件,都会要有这个这个、那个那个,最重要的忘了。要积累准备多少故事,多少教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真诚的爱心。而有一句话讲得好,「士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我们这一颗真心不会退缩了,往往在这个真心当中,会想出很多好方法来,至诚感通。可能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没有学生问过我们,我们当下很真诚、不紧张,好像就有灵感出来了。而且这个真诚心,「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一颗诚心会感来很多前辈,因为这些前辈也有这颗爱心,他会把很多方法、经验传承给我们。接着讲到: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这是一个比喻,好像一般女子出嫁,也没有说先学三年怎么教婴孩、怎么照顾婴孩,三年学好了,要嫁再嫁。都是嫁了以后,真的全心爱孩子,很多方法,包含很多知识,她就会积极的去积累、去获得。接着我们看经文又讲到:

【一家仁。一国兴仁。】

周朝这个榜样带得很好。

【一家让。一国兴让。】

周朝,这个周家的榜样是连天下都能让了,那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争得了?所以「一国」就「兴让」了。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夏桀、商纣,夏朝跟商朝王国的暴君,他非常贪婪这些钱财、这些欲望,最后搞得整个国家就动乱了。

【其机如此。】

就是一个领导者他有没有德行,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风气是影响太大太大了。这个『机』就是整个枢机,关键所在。所以为什么说「其人存,则其政举」,这个人有德行了,整个风气就转过来了;「其人亡,则其政息」,他离开了,没有人承传那个精神,可能这个国家就衰败下来了。

我们注意去看,每一个朝代,它传几百年,它每一个君王最重视的,除了学习古圣先贤之外,就是要学习他祖宗的教诲,这是算他们的家教,不能违背的。只要违背祖宗的教诲,就一定会衰败。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这个『一言偾事』,愈高的领导者,话乱讲,民心不信任,民心丧失。所以愈高位的人,应该要为自己的言语负责任。像夏桀,当时候老百姓已经怨声载道了。老百姓抱怨,「领导者怎么不改变?」然后夏桀的响应是什么?「太阳怎么会变?太阳怎么会变?」他把自己比喻成太阳了。结果老百姓又回他一句话,「太阳什么时候亡?我们跟他拼了。」他自己讲这种自取其辱的话,「一言偾事」,自己造了这么大的罪业不反省,还说太阳怎么会亡。

『一人定国』,文王的圣德可以定国。「一家仁」,仁慈到什么程度?文王有一天刚好在建筑一个宫殿,一个台子,刚好发现地里面有骨头,有枯骨。结果他马上叫身边的人赶紧恭恭敬敬的给它做好墓,埋了。身边的人说,这个也不知道是谁家祖先的骨头,干嘛还要这么慎重去埋它呢?这个骨头没有主人,它不知道是哪个家族的人的。文王说,我是国君,就是天下老百姓的主人,看到任何骨头都是我家族的骨头,要恭恭敬敬把它埋好。这个情况,老百姓听了之后说到,「文王的仁慈,连对枯骨都这么仁慈,更何况对活着的人。」所以「一人定国」,「一家仁,一国兴仁」。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这个『帅』就是做出榜样,老百姓效法他。

【桀纣帅天下以暴。】

他们的行为暴逆,那老百姓他可能会说,「天子都这样了,为什么我不能这样?」那就上行下效,整个国家风气就退丧了。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君王自己暴逆,然后叫老百姓要仁慈,那老百姓是做不到的。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这个也是通达人性的教诲,我们有了这些善行,我们才能够去带动别人行善。假如这些孝悌我们都没有,礼义我们都没有,然后就要求孩子、要求底下的人做,他会说,「你自己都不孝顺,为什么叫我孝顺?」『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不然人家接受不了。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我们没有了这些缺点,再去要求别人、再去劝导别人不要犯这个缺点。比方我们做领导的告诉底下的人「不可以迟到」,然后底下的人马上冒一句话,「你都迟到,还叫我不要迟到。」你要「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不然人家没法接受。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我们在自己的内心,『藏乎身』,就是自己的内心,不能够守恕道,恕道是什么?推己及人,能感同身受。我们自己都做不好还要求人,这人家接受不了的。他能感受得到别人的心情,这样做强求于人,这样做其实也是违背了德行、恕道。所以人没有能守恕道,而能够『喻诸人』,能够真正把这些道理给人家讲明白,给人家示范得让人佩服,然后心悦诚服的来效法你,那是不可能的。而其实没有恕道,很可能就变成什么?变成要求他人。常常好的要求别人,不好的都要求别人先改,自己就没有先从自身做起。

所以这个恕道很重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因缘,没有带丝毫的利益的追求,就是尽我的力量去做。既然要尽忠了,他哪里不足,不会去挑剔他,只会想着怎么改善他。「恕」,就推己及人,能宽恕别人,能感同身受的这一份心。

【故治国在齐其家。】

这一段告诉我们,自己有德行才能带动家人、带动国人。接着:

【诗云。】

您看,讲了一段道理了,经典又出来了。

【桃之夭夭。】

这个桃树长得非常的茂盛,『夭夭』,就是这个叶子很娇嫩、美好。

【其叶蓁蓁。】

它的叶子长得很茂盛。

【之子于归。】

『于归』就是出嫁,『之子』就是这个孩子。「于」就是往,就往夫家去了,嫁出去了。

【宜其家人。】

女子有女德,嫁过去的时候都是想着如何和睦、如何兴旺自己的家道、夫家这一家的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假如她是嫁给君王,她要母仪天下,她就想着要带好这个家,以为天下效法,『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和睦兄弟姐妹,和睦整个家族。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些圣王他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做得好,这个也都是依循《诗经》的教诲。

【诗云。其仪不忒。】

这个『仪』就是他的行为规范非常好。『不忒』,这个「忒」就是差错,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没有差错。

【正是四国。】

『正』就是可以为所有其它四方国家的榜样,正己了,然后化人,匡正其它的国家风气。大唐盛世的时候,邻近无数的国家都来亲近唐朝,效法唐朝的治国之道。甚至那个国家来,他要跟太宗皇帝讲话,中间要有七个人翻译,大家知道那个盛况没有?这个外交官讲一句话,过程要有接受七个人翻,最后翻成中国话,讲给唐太宗听。唐太宗讲一句又要翻七个人,然后再讲给那个人听。你就看什么叫『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

他父子兄弟和乐了,他能足够做别人的模范。

【而后民法之也。】

当然是首先他做了家族的模范,接着人民效法。先王个个都是这么做的,就像大舜,他面对这样的父母,他还是至孝;面对这么傲慢的弟弟,他还是友爱;『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接着我们看第八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要平天下,首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为天下的榜样。

【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位者敬爱自己的父母、老者,老百姓效法,这个孝道的风气就兴盛了。

【上长长而民兴弟。】

君王对自己的兄长,这些家族的长者,非常尊重,这个悌道就兴旺了。

【上恤孤而民不倍。】

君王怜悯,这个『恤孤』就是怜悯,救助这些很困苦的、很贫穷,或者是有残障的老百姓,能够去怜悯他们,老百姓心里感动,民心就团结了。『倍』就是背离,就是跟君王不同心了。『不倍』就是完全心都是向着君王,因为君王爱民。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以这个『絜矩之道』,「絜」,它的意思就是你能把握好,「矩」就是治国的这些原理原则,所以「絜矩之道」就是掌握好治国的原理原则。哪些是治国的原理原则?刚刚讲的,「上老老」,孝;「上长长」,悌;「上恤孤」,就是有仁爱心去照顾苦难的人。你只要这三个原理原则抓到了,这个国家、天下就能够安定了。

那我们带一个班级,我们当老师的,这算不算我们的「絜矩之道」?你自己娓娓道来你孝顺父母的那些真实感受,你的学生都流眼泪,学生最喜欢听的就是老师的故事。我记得我在学校讲那些故事,学生很注意听,讲课的时候,讲什么数学题目眼睛都不怎么亮,只要一讲老师的故事,眼睛都发亮了。讲到学生说,「老师,你怎么朋友这么多?」因为我们都说,「我有一个朋友,怎样怎样」你兄弟姐妹那种感情,你自然流露出来,学生会感动。

再来,「恤孤而民不倍」。我们有一个同事,他也是从事教育的,他就说到他的老师那个时候,把那些成绩比较不好的学生带到家里面去,礼拜天让这些孩子们在家里吃,还免费帮他们上课。我讲出这「免费」两个字都觉得怪怪的,这个词不好,就是很爱护这些学生,然后帮助他们、爱护他们。除了这个以外,还带他们到这些孤儿院去、养老院去。所以这个学生受到老师的感染,也走教育界,也很有爱心,「上恤孤而民不倍」。接着说: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我们很厌恶领导对我们不好的态度,我们就不能用这个态度再去对待下属,这很重要。为人君是这样,再来,当婆婆也是这样。婆婆对我们太严格了,那我们可不可以,「好啊,终于让我等到这一天,我终于当婆婆了,该我虐待下面的了」,那这个就不是恕道了。所以『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下面的人对我们不恭敬,我们不能对自己的上面的人不恭敬。下面的不恭敬,我们的态度是:我没教好他,所以我应该好好侍奉上面的做给他看,这样才对。因为这个时代,大家都缺乏伦理道德教育,「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人教导他,不要再去指责任何的人。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前面的人,比方我们在这个职位当中,前面那位同仁,他交代事情给我们不完整,他没有尽到很好的责任,可是我们受了这个害,我们有一份心,这个错误不能再下去,我应该去体恤后面的人。所以到我要传接这个工作,我一定把它交代得清清楚楚。

包含我们今天去爬山,看到很多人丢了满地的垃圾,我们就要期许自己,前面的人做不对,我们不能做不对给后面的人看,所以接下来怎么办?把它捡干净。我们不只不抱怨前面的人不对,我们还要做对的,这是我们对社会的一份义务。

说到这里,这几代忽略传统文化承传,我们都是老大不小才开始学。那我们吃了这个亏,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什么时候开始学?现在?怀孕就开始学了,不是,他妈妈怀孕就开始学了。是吧?胎教啊,你看他们基础比我们好太多了。所以我们要对得起后代子孙。这个就是『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这个后生晚辈从年纪上来讲,他是后辈,他说话做事对我们不恭敬,但我们对前辈还是要恭敬。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这个『交』就是指朋友关系,大家看这几句话,其实就把人与人的关系都包括了,这个是朋友之间,『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我们朋友相处当中,人家失信于我们,人家背弃我们、对我们傲慢,我们包容,然后期许自己,这个社会变成这样,我要做好样子,扭转这个社会风气,这个也是『絜矩之道』。世间人不孝,我要做孝;世间人不悌,我要做悌;世间人不廉,我要廉洁;世间人没有羞耻心,我要做好它。我要仁爱才能扭转这个社会见利忘义的风气、自私自利的风气。好,所以这个都是守住「絜矩之道」。

而「絜矩之道」,核心其实都是忠恕而已。「忠」,我还能为对方做什么?我还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纯是一个利人的心,而且什么?克己。我还有哪些缺点,我不能给这个社会、给他人带不好的影响,我不能刻薄去压迫到别人。克己,但时时利人,这是忠。「恕」,完全的包容、宽恕。没有老祖宗的教诲,大家都是受害者,不要再去指责了。放下指责,提起道义、提起责任。

好,那这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五天,我们选取莲公大士一首「老实念」的偈子来一起学习。这首偈子我先给大家读一遍:【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五集)

尊敬的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是心要跟佛的愿相应,古人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能够相应,你当下就能随着这句万德洪名入到净土,也就是你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五集)

【十二、易云:「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间圣人。】这是《易经》里的一段话。《易经》在中国学术上可以说是根本。称之为「易」,「易」就是简单容易。凡是「至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那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五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到今天是第五天的学习,讲了八个小时我们还在讲《阴骘文》的第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句话确实是意思很深广。安士先生在为这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在大陆讲学的这一段时间接触到非常多省分的同胞,几乎是每一省都来听课,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5/8/8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看到这么多朋友大家一起来深入老祖宗的圣贤智慧,我的内心感到十分的喜悦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7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人没有智慧往往本末、真假、是非会搞颠倒了,假如不是看了「大学」这一段话,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9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九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9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昨天我们看了「牵手人生」,昨天晚上我们看了「孔子传」,这样将近有三个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举了一只狗的例子,也可以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灵知的,所谓「蠢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一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要学习圣贤最重要的要能体会到圣贤这些有德行人的存心,从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三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一个人的思想假如从自私出发,那这样的人生走下来,以至於这样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五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5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有提到老师一句重要的教诲、做人处事的道理,很有可能影响学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八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都足以让生命走向幸福,只是我们没有用它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四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强调「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而这一滴水必然是浇到了自己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一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谈到五伦关系,人人把这五伦关系处好,家庭、社会就太平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6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六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6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做学问要有正确的态度,首先当然是要立定志向,学贵立志。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0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0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这一个台风有没有进?没有进了是吧,不然我就连中三元。这在给我们什么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2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二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2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让孩子,你拿钱给他,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为人父母应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昨天提到教孝是德之本,教孝可以开一个人所有的善良,所谓「百善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谈了夫妇的关系,应该要合力把家庭经营好,常常念著对方的付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七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7蔡老师,刘林长,林长夫人,诸位法师,华藏耕心教育基金会,李老师、陈老师,诸位老师,诸位志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五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一个人假如真的知恩,他时时都会尽力去报恩。当我姐姐出嫁那一天,我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五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无德而有才是毒品,我上一次,几个月前在高雄坐出租车,刚好那时候回家,坐上去以后,出租车司机他就很感叹说了一段话。因为我比较多时间在大陆,所以有些情况也是从他们在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老师讲(二)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圣像就让我想起当初师长的一段教诲,师长说到,学儒就要学孔老夫子,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我们的目标非常的明确。而学释迦牟尼佛、学

蔡礼旭:老师讲(一)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家和万事兴」。每次来到马来西亚,我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家是温暖的地方,是有爱的地方,是有感

蔡礼旭:老师讲(三)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仁,诸位同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着我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都会有一句夫子的教诲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昨天我们说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三集)

有一句话说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是抉择。比方说你开车,你要先抉择对了目标跟方向,你这个车再往那个方向去开,那开车就不会耗油、开错方向了。所以抉择对了方向,很重要。你假如抉择错了方向,开得再快有没有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一集)

大家下午好,中午有没有休息一下?有?好。刚刚我们在跟孔老夫子鞠躬,感受一不一样?有没有想到哪一句话?早上陈真老师有说到,一个人可以从容、可以优雅、可以诚恳。是吧?这个都是很好的态度、修养。怎么样提升自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五集)

同学们下午好。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一下,我们孝顺父母可以养父母之身,再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之慧。我们在《德育故事》里面,像养父母之身方面,很多人为了保护父母,牺牲生命都在所不辞。像有一个女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六集)

诸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们前面四堂课主要讲孝亲,后面这两堂课我们讲到尊师。昨天我们讲到,老师他才能教育我们懂得判断是非善恶,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德行往上提升,包含教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才能,都要靠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