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2024-11-01 07:12
蔡老师:
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心中,拳拳服膺在我们的心中,早晚不忘。「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我们写到这里,有没有感觉到「吴冯感化」那个冯氏照在我们的心里?还是曾子的孝道,还有大舜的两位夫人的风范,还有周氏,周家的「泰伯让国」,泰伯、仲雍他们的德行风范,是不是已经跟我们的生命融成一体,「古道照颜色」,古代圣贤人的风范就好像照在我们的脸庞一样。
我们约定好了每天看两则。第一,可以重复看,不然又变囫囵吞枣,变交作业就不好了。不断每天都接触这些圣贤人的风范,甚至看到了,印在心上了,再换下一则。第二,心里不要有负担,「哎呀,今天两则没有看」,然后在跟朋友谈话的时候,还挂着这件事,那当下就没有办法全心全意跟这个朋友谈话,有挂心的时候就不好。所以今天假如真的没有办法,没看怎么办?明天把它补回来就好。不要到时候一大堆规定自己、要求自己,结果压力愈来愈大,大到最后就「我不干了,我不玩了」,这样就不好了。都是弹性的,最重要就是我们不自欺,要精进不懈就对了。
因为求学问,重要的是恒心,「有恒为成功之本」,不能三天捕鱼两天晒网,就很难提升了。所以学习就像钻木取火一样,拼命钻钻钻,钻了三分钟说,哎呀手酸了,停两分钟再钻。一停两分钟,前面钻的都凉了,这样子去钻木取火,钻到哪一天火也不会出来。所以持续不断,精进不断,「宽为限,紧用功」,非常重要。
刚好有一位学长他也提到,就是这几天听了课,他觉得这个立志非常重要,然后他说:但是,我可能要几年之后才做得到。边听边执着,边分别,「这个我要几年才做得到」。那谁给谁设的障碍?当下就去领受,当下就去力行,干嘛要边学边预设立场呢?
孔子在面对他的学生冉求,冉求对夫子讲,「非不说子之道」,我不是不喜悦、不遵从夫子您的教育,实在我的程度有限,「力不足也」,我做不到。夫子说,「力不足者」,一个人能力不够了,他应该是「中道而废」,就是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这个叫力不足,你现在不是力不足,不是中道而废,你是还刚开始学,刚开始就不信任自己,就画地自限。力不足的是做到一半,你现在还没开始就说做不到了,「今女画」。其实就是自我预设立场,画地自限。
所以每学一句经典,不要想着:我以后才做得到。只想着如何做到,不再想做不到的念头。今天又得把一个东西丢掉,叫「做不到」。垃圾车来了,我们一起把它扔掉。如何做到,「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要这种气概。常常都预设立场,自己打败自己,那孔子来了,孟子来了,帮不了我们。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们听了有点头晕了,「如之何」就是「如何、如何?怎么办、怎么办?」这个意思。就是一个人遇到情况了,他不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该怎么办、该怎么克服,都不去想这个问题,就在那里让它坏,让它烂。孔子说,那这种态度的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也拿他没办法。
人不主动去解决问题,谁都帮不上忙。有一句话叫「天救自救者,天助自助者」。有人说,「有如神助」,怎么样的人能得神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人,能得神助。但是「天弃自弃者」,假如我们自我放弃了,那上天也帮不了,身边的人也帮不了我们。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斗」,谁是阿斗?我们自我放弃了,那就谁都扶不了,连孔明来都没办法,「孤臣无力可回天」。这个是我们学习的心境,一定要提起夫子这个提醒,不要画地自限,要勇于去解决,勇于去突破,勇于去找方法对治自己的问题,能主动,能克服。
刚刚跟大家交流的这一堂课,我们接下来也请大家,每一位学长,您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然后给您什么启示?您可以讲这一句,或者讲这一段,有启示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再来有没有什么疑问,大家一起探讨。当然,分享一点就好了,你不能全部都你分享,人家后面都没得分享,这个叫贪心,叫执着,人要随时懂得放下,多给别人一些机会。请,张学长。
张学长:
蔡老师、各位学长好!在上一节课,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就在想「本」字,老师说的「本」就是根。根在哪?就是在孝。在这一块,末学有一个体会,就是家里,自己在力行、在学习的半年当中,很多时候我没有想说要怎么样去要求爸爸妈妈,而是自己去做到。在我力行完回到家的时候,我就会发现,妈妈很奇怪的,好多东西好像也在变化当中。所以有一个感受就是先从自己做起,然后去孝敬我的父母亲,各方面去切身体悟,去考虑父母亲,很自然的他们也就在变化当中。所以还是从自身做起。谢谢老师。
蔡老师:
谢谢张学长,我们感受到刚刚张学长的分享,正己是本,化人是末,而且那个化是自自然然、潜移默化,一点都不勉强。刻意的要去影响别人,反而适得其反。刻意做给别人看,别人可不可以感觉到?
有一位夫人学完之后很精进,回去那一个礼拜,很认真做家里的事,边做的时候眼睛还看着,先生看到没有?先生看到没有?大家要了解,那个脑波都会互相感染到,你要做给人家看,人家就偏不看。一个礼拜看她先生都没有什么动静,她实在受不了了,本来还在那里擦桌子,突然拿起那个抹布,因为她先生翘着二郎腿,看着报纸,连看都不看她,就「唰」,刚好投在这个报纸上。先生缓缓的把报纸放下。「我都做了一个礼拜了,你都没看到?」他先生说:「妳不是学《弟子规》吗?怎么样,忍不住了吧?」
所以大家做事要低调,才能把事做稳,不要太张扬,不要回去桌子一拍,「我可是学《弟子规》的」,那你就完蛋了,所有的人都拿《弟子规》来看你,来量你。那障碍从哪里来?从你自己太张扬来的嘛。你就默默的学一句做一句,人家都不会去很高标准要求你,反而你改变过来了,家里人都很感动。所以要学鸭子滑水,不要太张扬。最近大家都看到天鹅吧,你看牠悠哉悠哉,可是在水底下那两只脚怎么样?「唰唰唰」,是不是,很努力,不张扬,「润物细无声」,这个样子。
那大家想一想,当这个太太把抹布丢过去的时候,请问,谁的修养比较好?他先生修养不错,缓缓的把报纸放下,微笑着对她说,人家都没生气啊。所以先学不代表你就先有修养,还是要从不动气开始修起。
刚刚张学长讲到的《论语》这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道生?学问之道生,家道生,事业之道生,治国平天下之道生。那我们来想一想什么是本?
《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修身是本。我们现在来思考:家庭、事业、学问的根本在哪?这个没有标准答案,你们不要紧张,想到了,体会到了,来。(答:修身。)
还有没有?(答:听话。)听话,这个应该翻作「老实是本」。孔子学习就老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实、信心、听话,很重要。当然这个老实还不只表现在听话,学一句做一句,就像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都记在心里去落实,这个是老实,非常重要的学习的根本态度。
还有没有?(答:真诚。)真诚,诚是本,我们整个《中庸》,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真诚,老祖宗的学问就在主敬存诚的功夫。一个人时时都观照自己的心有没有在真诚当中,那他抓到本了,这个心是本,诚心是本。
还有没有?(答:感恩心。)感恩心是本,这个都是从存心来看。
还有没有?家庭什么是本?(答:孝。)孝是本。
还有没有?修行,心是本。修行,格物是本,「物格而后知至」,你不烦恼减轻,智慧怎么长?所以格物是本。
还有没有?事业,什么是事业之本?「德者,本也」,有一句格言说到的,「心者,修身之根也,未有根不植而枝繁叶茂者」。是吧,根都没有扎好,怎么可能枝繁叶茂?一个人修身假如不知道这一颗心是本,那也很难修成。「德者,事业之基也」,德行,是事业的基础,「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基础不稳固,这个房子迟早要倒下来,地基不稳,「未有栋宇坚久者」。所以从家庭、事业来看,德是本。《大学》讲,「德者,本也;才者,末也」,「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好,大家再想想什么是本。教孩子是天下太平之本。你没有好的下一代,这个社会就完了,教子是天下太平之根本。每一家都有好的子孙,天下就太平了。而且教子又以教女为本。女教重要,教女儿比教儿子重要。为什么?为什么又以教女为本?因为有好的女子才有贤妻、贤妇,才能教得出好子孙。女教为天下太平之本,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您家里是女儿的请举手,举好,天下就教给你们了。请放下,这重要,是吧。
现在有人说,「我女儿怎么脾气这么大,赶快把她嫁掉吧!」这样是很没有职业道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要把她教好才可以。你看,人时时都要把本末找到,不要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只看到眼前解决问题,其实都解决不了,不从根本,解决不了。大家假如又有体会到什么是本,到时候我们一起再来交流。来,下一位学长。
陈学长:
各位学长早上好。这两天一直听到老师在说扎根重要,不然的话,我们做什么都是光喊口号。前几天老师有说,缘分要珍惜,不强求,就是说当我们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想去做一件事情,后来发觉有思想和意见不和,那时候老师说:这时候我们依经典。经典有无量义,老师也常说举一要反三,然后这时候每一个人都会说,我也是在依经典,那每一个人都说我是在依经典,可是依了之后,做出来的东西和想法都不同。就想请问,这时候我们要怎么真正的去依经典?
再来老师说,其实一个团体要做得好,不需要太多的人,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一个心,那就可以做得很好,不需要搞气派。这时候末学有一个疑问,就有些朋友说:我们是在接引大众,其实都不是为了名闻利养。那这个搞气派又怎么说呢?好,谢谢。
蔡老师:
学长们都很重视到「根」这个字,强调扎根。我突然又想到,扎根是敦伦尽分,从尽本分开始,这也是很重要的根。而我们听到师长也强调扎根,扎儒释道三个根,有了这个根基,修什么都会有成就。
而怎么样才是把根扎好?不是把三部经都听完了就一定算是扎好了,这个是形式上,确实是需要熏习的,但更重要的实质是什么?是我们的习气有没有减少。
根为什么会坏,不就是被这些习气给搞的吗?我们的贪念有没有不断的减少,我们的瞋恚心有没有不断的减少,傲慢,这些习气要不断的减少,这个根基才能扎牢。而且,所有处事待人接物,统统以这三个根的教诲作标准,不能依自己的习气去做主,这才是扎根。念念都能符合这三部经典的要求,这就是根基扎好了。
好,再来,就是我们其实对「缘」这个字,缘分成不成熟,这个我们要会判断。缘不成熟,强求,事实上自己累,可能对方也会累。
你比方说男女相交往,打算要组家庭。这个时候,最重要的「缘」在哪里?缘,我们换一个名词可能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叫条件具不具备?这个缘它可能有方方面面的条件要具足。那我们想一想,男女能不能共组家庭,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思想价值观。所以古人说门当户对,这个是很正确的,他思想一样啊。不然你一个读书人的家里,然后嫁给一个大商人,那整个对事物的判断、价值追求都不一样,那就很辛苦了。当然,你假如读书人要找商人,你要找到像林尚沃先生这样的人就可以了,有商道的,这个思想观念就没问题了。你不要出去说「蔡老师说读书人不能嫁给商人」,我没这么讲,你们不要出卖我,听话都要听到实质的部分,就是他整个思想、价值观是相应的才行。不然那个就很累了,两个人的人生思想、价值观、方向都不一样,都在那里拉扯,彼此伤害或者耗尽彼此的生命能量,就不好了。
我曾经也谈到,就是假如有一个女子,有一个男生追求她追求了三年,有求必应,什么都答应。但是,她有一个长者就对这位女子讲:他对父母不孝,妳自己要考虑清楚,要不要嫁给他。
诸位朋友要不要嫁?你们都是知道根本的人。他没有孝道,他那个爱心是假的。结果,我那次到一个企业去跟他们交流,就有一个女子举手起来:要嫁!我说:「妳为什么要嫁?」「我要救他!」真的是现代《列女传》,「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缘」字很重要。妳要救他就救得了吗?不见得。妳要救他就一定要当他老婆才救得了吗?妳当他朋友不行吗?是不是?再来,人要明白一件事,一个人要成就,他得要自己有这个心,我们刚刚讲的,「天救自救者」。他有自救的心,你旁边的人才帮得上他的忙。所以人的一生,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要搞清楚,主伴要圆融。
每一个人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其它人是配角。所以我们对我们生命中的亲朋好友都是配角,他是主角,他愿意了,你就帮得上忙。所以妳今天说要救这个男人,也要他有意愿要被救,是不是?结果妳嫁给他了,他都不变,妳烦不烦恼?妳假如不烦恼,也可以嫁,妳到这个功夫了,那我没话说,妳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那妳救得了。妳假如没这个本事,又去强求这个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这个豪言壮志的都没几个人回得来。这个就是我们从一种夫妻关系、婚姻当中也都是要缘分具足,尤其是思想观念,这个很重要。
再来,延伸到其它的缘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这个思想观念,所以叫「六和敬」。团体要能发挥力量,「六和敬」。「见和同解」,思想观念统一。而跟谁的见解要和?依法不依人,依《弟子规》,依四书五经的标准,这样才对。
这几天跟大家也交流到,我们师长是有传统文化根基的最后一代,我们都是没有根的,还拍着胸脯,「都要听我的」,那赶快拿一支古琴撞他,他这个态度是很值得商榷的。要战战兢兢,人家孔明这么有学问了,都集众思,广忠益,愈有学问的人愈谦卑,这个才对。
我们看到很多的商业报导,一个企业快速发展,记得韩国有一个汽车公司好像叫大宇集团,它快速发展,成为韩国重要的汽车工业之一,很快的分公司就遍布全世界,可是又很快的垮掉,垮下来之后,老板还不敢回来,结果那些人恨他恨到雇杀手到世界各地要杀他。他很年轻就发达了,可是当他发达的时候不可一世,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所以有一句话叫「少年得志大不幸」,因为人年轻,他整个心性还不是很平稳,一下子又赚很多钱,别人又一大堆恭维,「八风」全动了,人家就很难劝他,最后就没办法了,一意孤行,就出事了。而且他最重要的是什么?快速扩展、急躁,没有稳扎稳打,太多的企业都是因为扩展得太快,最后没有办法掌控,就垮掉了。
所以一个人的学问,第一要克服的是什么?浮躁之气要定下来。所以「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一浮躁了,看缘都看不清楚。「宁静以致远」,心静下来方方面面分析得比较客观,才能看得深远,才能对照经典。「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人一浮躁起来,他自己的心都掌控不好了,怎么还能去利益人。
我们从这里看,我们老祖宗很有智慧,知道一个人以后是不是顶梁之柱、栋梁之材,从小就要练稳重。现在西方教育都动啊,很浮躁。我们从小教育孩子稳重,走路稳重,说话稳重,一举一动,都不急躁。「步从容,立端正」;「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每一个生活的一言一行都在练他的稳重跟定性、定力。
人没有定力,遇到一些紧急的事就手忙脚乱。所以我们这一课要补,就是从稳重开始,从走路,从吃饭,从说话,说话也要「勿急疾,勿模糊」。我们这个心急一起来,话愈讲愈快,对方都已经皱着眉头听不清楚,我们照讲。然后他已经口吐白沫了,再考虑考虑。都是要从一举一动当中练功夫。
所以有一句偈子这么说到,「行亦禅,坐亦禅」。现在人很流行学禅,佛门的禅。「行亦禅,坐亦禅」。其实禅定的功夫就是遇到什么境界,心不妄动,都能定得下来,这个才叫做禅定功夫。所以「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讲话的时候、沉默的时候、做事的时候、没事的时候,身心都是非常的自在,不烦躁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你不能吃饭愈吃愈快,那个胃都出问题了。这个是跟大家谈到的,降得这个浮躁,先定下来。
那这个缘分,我们刚刚讲的,先「见和同解」,跟圣贤经典「见和同解」,每一个人不能自尊自大,说要听我的,这个是绝对错误的。再来,假如大家讨论出来没有结果,那请您再跟我们中心联系一下,我们探讨一下。那大家心安了没有?反正我们现在大家结了这个缘,有搞不清楚的状况都可以互相切磋,搞清楚。所以「善友为依」,有好的同学可以互相支持,互相依靠。这个是见和同解。
再来,「利和同均」,得到的利益很公平的来跟大家共享,「利和同均」。利分不好,可能人心就不平了。
「身和同住」,大家现在都住在一起,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我们要包容。包容别人,但是要严以律己,自己有哪一些习惯可能会造成人家的困扰,一定要改掉。
「口和无诤」,绝对不能够跟人家起言语的冲突,不然就失和了。
「意和同悦」,我们有什么很好的体悟、法喜、收获,可以跟我们的这些学长们一起分享,「意和同悦」,而且共同成长。尤其夫妻,我们有什么好的体会,赶紧跟另外一半分享,共同成长。不要你已经上去了,另一半的思想都没有跟上,可能就会造成一些状况。时时想着另外一半。当然团体也是一样,我们有学到好的东西,一定赶紧跟其它的同仁分享。
再来,「戒和同修」,我们到一个团体,一定守这个团体的规矩。其实人走到哪,就遵守人家的规矩,没有自己的意思,这个才能真正把我执给放下。随圆就方,没有人不能相处,没有团体不能融入。不能相处,不能融入,绝对是我们的我执太重,自我中心才会这样。我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生烦恼,马上能抓到问题,在这个「我」字上。
好,这个是六和敬。
刚刚跟大家讲到的「缘」字,我们已经了解到,能够有这六个是最好的,缘分就很成熟,大家都有这个共识。而最核心的还是这个见解。今天当地政府来找你:你帮我做个示范镇好不好?Hello?我在请教大家,「帮我做个示范镇好不好?」「好!」「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你不要记得这一句,又忘了另一句,人要勇于承担,也要量力而为。
所以这个缘分里面,还得要看到自己目前的能力到哪里。能力不够了,拒绝人家,也是在把做事的态度跟对方交流。大家不要觉得说好像帮不上忙就很罪过,其实当下我们该拒绝就拒绝,也是在把应对进退的态度给予对方。他跟你相处久了,他反而尊重你,他觉得你这个人进退很有分寸,可以就可以,不可以绝不勉强。
因为太多事情就是勉强了,最后走到一半走不下去了,然后大家大眼看小眼,然后互相「我错了」,「不是你错,是我错」。大家都很痛苦,因为大家都是善心,可是就是没有遵守到这个做事的原则,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一下子扩展得太快。
所以大家看,历史是一面镜子,蒙古人他的疆域最大,打到欧洲去了。请问元朝多久?八十八还是九十年,不长,就没了。他一下打那么多出去了,请问谁去守?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你得要找到真正爱人民的人、正知正见的人去守。不然你统统都打开了,最后那里没人管,都乱成一团,那就不妥当了。那不如什么,不如我们把人力用在好好的把我这个点做好,做出经验,做出榜样,让所有有心的人有法可循,这样或许走得更长远。不然我们这边要帮助我去帮助,那边也要帮助我也去帮助,然后自己累得半死,然后自己的家也乱了,家也没顾好。为什么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有他的道理的。
再来,缘分要点、线、面,慢慢去推进,你不要一下子规模很大,整个都铺开来。
我们看吉林松花江中学,它怎么成功的?就是一个王琦老师,老老实实的把他的班级带好。人都有感应,王琦老师做好了,刚好吕杰校长就到他们学校来当校长,然后一看,这一班的学生怎么这么不一样?他去巡堂的时候,走过去,一般的班级马上就分心了,就看着校长,他们班的学生动都不动,专注听课。早上升旗,一看他们班,个个都站得很笔直,特别有精神。他就开始关注了,了解到这个班的老师在教《弟子规》,又看出成绩效果,学习也好,品德也好,最后就全校推广。那也是点、线、面。对啊。而且他做出效果以后,所有的同仁会不会反对?不会,人家看到结果。
但是假如这一步棋是一开始是「来,全校都要推」,然后那个反对的老师马上就提出质疑,又没有人可以回答,又没有成果出来,大家一句来一句去的,讨论到最后信心都没了,阻力很大。所以这个循序渐进是很有道理的。
包含海南省监狱系统,他们推展,阻力也是很多,不认同的人也很多,可是他低调做。先找一个监区,那个监区做好了,再这个监狱,这个监狱做好了,再铺到整个海南各个监狱去。所以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所以我们刚刚聊的这些观念,都是认知。今天政府官要来找你帮忙,建设你自己的故乡,这个行政区域,这个时候这位父母官是不是这个认知?他假如要学蒙古人的做法,一下子把整个面都铺开来,你要不要跟他合作?这个缘就不成熟,他跟你的认知不同,到时候你做了,他走东,你走西,最后你怎么说呢?而做的人听他的,还是听你的呢?是不是?所以不要攀缘,很重要,到头来很难延续下去。
所以「好人好(四声)事」,你好心可能会做了坏事,你得考虑通盘。尤其在大陆,有一个说法叫一把手工程,所以那个主事者的认知、见解,跟你和不和,跟经典和不和,就是考虑这个缘当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前提。保守去做,不会出大状况;太急躁了,反而会出状况。你宁可保守一点,也不要张扬。
几个很成功的例子,确确实实都是默默的先自己做起,慢慢的影响,反而自自然然延续。一件事情的发展成果,我们还是守住一个「绳锯木断,檐滴石穿」,人,这个考验耐性,不能急,「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几句话其实很磨我们的耐性。
而且我们要了解,这个时代整个功利的风气,我们无形当中都会染上一种赶紧、赶快看到成果的心态,有时候不是故意的。大陆有很多的运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那个一窝蜂,那个风气其实现在退了没有?可能都是影响到这几代的人。请问大家,文化复兴是不是运动?文化复兴是把经典变成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要这么去生活,这么去活着!而不是去搞几场活动,「哇,影响很大」,不是这个概念。是真正有更多的人扎扎实实的做出榜样来,给人信心,给人往后怎么样去效法、学习。
所以我们说各行各业都要有真实干出来的榜样,才能延续这个文化的弘扬。假如两年之后,各行各业的榜样都没出来,甚至于本来的榜样倒下去了,那这个信心容不容易受影响?容不容易?信心其实对现代人来讲是不容易建立的哦。所以护念一个人的信心,「如保赤子」,就像那个婴儿两个月你抱在手中,很怕他滑下去,要稳扎稳打。
「矜躁狐疑」,矜是自以为是,躁是急躁,狐疑就是怀疑,真的要从根本这样做才行吗?他一怀疑就不照经典做事了,「欲速反迟」,想快,反而得到反效果。其实整个能够体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只要时时都从根本去努力,就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个是跟大家交流到缘分的问题。
再来就是说,「那我们去办课程,也是可以利益别人啊」,这句话没有错。再来,利益多久?我们想事情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多久?而且你宣传完了,接下来怎么办?宣传了,就宣告传统文化复兴成功,是不是这样?不是这个逻辑吧?宣传期,下一步要走入扎根期。我们要审时度势,知道扎根期,要调整过来。
那请问大家,假如一个团体在弘扬传统文化,它也没有根,我们都是没有传统文化的根的一代,哪有说他弘扬文化他根就下去了,不是这个逻辑。他是热心,他是难得,他很发心,没有错,他有没有根?这个我们得客观去看。当一个团队它还没有德行的根基,然后一直做宣传,一直做宣传,会不会出事?当然会。
我那次到深圳去,已经看到,有一个人问一个问题,他说:我现在在讲课,可是已经有漂亮的女生很爱慕我,然后我的心也已经有点把持不住了。那你看危不危险?那这个时候怎么办?继续讲课吗?那你当然要回来好好稳住你的德行,不然真的硬撑下去了,出事了怎么办?那多少人丧失信心啊!谁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啊!今天你是一个很重要的行政工作人员,你做事做到一半了,最后情绪、脾气都很大,人家都没有办法跟你沟通,最后这个事情黄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脾气,我们的执着点。
所以宣传是好的,为什么?因为断了好几代,不讲,没人知道。而且你有时候一宣传,还会遇到一些善根深厚的人,一讲人家就肯自己去做,这个挺好的。可是大部分的人,他还是看着这些推广,「你们怎么做,我们跟着。」那你得带队啊。
很多做传统文化弘扬的人,做啊做啊,「哇,多少人都是我度的!」然后我曾经遇到一个真实的事,她的妈妈去找当地一位长者:「女儿在讲孝道,她都对我不孝,还讲!」你说这个消息再继续传出去,人家对我们这些弘扬的人是什么看法?那得不自欺,得老老实实从自己做起,不可侥幸。
「人能弘道」,房子都盖好了,也不代表有道。而且你只要有道,慢慢的力量就会聚过来,很多事情都是感应的。我们现在真的有大舜的德行,你不怕没有人,「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可是前提是我们有大舜的德行。扎好了根,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最后到成熟,德行成就圆满。当然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不断的历炼自己,历事炼心,提高上去。
可是问题是,一个人怎么看自己的根扎得如何?这里,「扎根」之后要「处众」,「处众」就是跟人相处。今天我们跟人家相处常常还不愉快,还闹别扭,还看人不顺眼,根好不好?根不好。这个时候要老老实实回来,重新扎根。但是现在人是一跳,跳发展,「我是救世主出现了」,要发展,他不愿意看清自己,他不愿意回来扎根。就好像爬上三楼了,你叫他下一楼,他不肯。可是问题是上三楼是没地基的,迟早「啪」,他就倒下来了。事实上人上台容易,下台难。我讲得有点发虚了,时时要自己下来,不要人家请。
所以因缘发展,我们得要很理智的稳扎稳打去做。所以宣传适当,扎根是这个阶段相当重要的。因为现在知道《弟子规》、知道传统文化的人,慢慢的普及开来了,我们得干出几个好榜样出来才好啊。好,下一位学长。
张学长:
老师、各位学长好。老师提到,我们劝人,就是把对方的正念提起来。但是我们往往劝人的时候,别人就听不进去,「谏不入」,是因为可能劝的时候,我们是为自己考虑,有一点私心。或者劝谏的时候,我们可能带着一些情绪,别人就障碍住,就听不进去。所以我的一个感受就是,我们要提起别人的正念,前提是我们自己要有正念。
蔡老师:
张学长讲这个很重要,要让别人觉悟,首先自己要觉悟,要爱别人首先自己要自爱,「欲爱人者先自爱,欲觉人者先自觉,欲度人者先自度,欲论人者先自论」。我们要批评别人以前,首先要量量自己做得有没有比人家好。没有,那就不应该批评。
所以子贡先生有一天在批评人,「子贡方人」。孔子说,「赐也贤乎哉?」子贡啊,你很贤德了吗?你够资格批评人了吗?「夫我则不暇」。孔子这个教诲太有味道了,我提升自己、对治自己的问题,我都觉得时间不够了,怎么还有时间像你这样到处批评人啊?「夫」是发语词,「我则不暇」,我没有时间去批评别人。你看孔子治学,「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每天很用功在自己的修养当中,这个都是我们的榜样。「我则不暇」。
而另外一句提醒我们,「工于论人者」,很善于批评别人的人,「察己必疏」,看自己缺点,可能就是愈看愈看不到,都是看别人去了,「察己必疏」。
其实,人只要不断的察自己的习性,调整自己的心,习气去掉了,诚心就浮现了。而且这种诚心,不是把别人的过失记在心上,不会的,他是可以感同身受,然后可以了解到他以后会出现什么问题,赶紧劝他。《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一个人真诚心现前的时候,他可以预知到未来会是什么情况,他看一个人的态度、动作,他就可以推断他以后会怎么样。「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他都可以洞察那些见微知着的地方,他可以判断得出来。这个是响应刚刚张学长讲的,你自己要是时时正念分明,你才有可能帮人提起正念。
再来,刚刚跟大家讲到,「宣传」跟「扎根」这两个是不冲突的。只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思维事情,大家不要不是一就是二,不是过就是不及,这样不妥当的。要适当,那个度要掌握好。你统统都在搞宣传了,你当然根就扎不好了。这个时候你好好扎根,人家有缘来了,来邀请你了,那你好好的把你深刻的体悟去供养大众,人家一听就受益。为什么?你不是记问之学,你是真正下了功夫在自己的修养,在自己的处事、待人,在自己的家庭,一讲,人家马上感动。可是假如我们都没有修身、齐家,讲的都是这一些背出来的东西而已,能不能感动人心?所以刘芳总裁,人家真正是好媳妇、好太太,人家一讲,很多女性都被她感动了。这一次我们刘芳总裁也会来,到时候再请刘总跟大家交流。
而且你要了解,根基扎好的人,他这一辈子自利利他,一点流弊都没有。为什么?他立住了,他是真实的德行。王琦老师他是真干出来的,「只要心中充满爱,哪个孩子不可爱」,是不是?这样的老师们,他们就是已经根基扎得很牢了,这个真的是完全不用操心了,他们弘法利生一定是很稳健的。可是假如我们忽略了这个扎根,都一直宣传,真的,根基不牢,一出状况,流弊、副作用就会出来了。
所以我们希望,这个时期的宣传,都是扎根扎得好的人出来讲,这样就很稳健。因为之前也发现,那个讲课赶场,跑跑跑,两三个礼拜都没回过家,家里的孩子才一两岁,那这个就不妥当了。孩子三岁以前是黄金时期,你都不在了,太太担不担心?太太心安不安?这个都得要冷静,都得从敦伦尽分、稳扎稳打去做,会好一点。
甚至是讲课的人,讲得身体都快垮掉了,这样好不好?不好啦,像我就带不好的头了,是吧?现在有一个说法说,跟蔡老师在一起的男士都很瘦。所以我最近比较安心了,梁浩老师跟董俊杰老师,让我的形象有点止跌回升,旁边还是有一些比较有分量的。你推到最后,身体都不好了,人家的爸爸妈妈说,「不要去了不要去了,以后都像蔡老师像竹杆一样,这个路不能走」,这个流弊就出来了。得要看得远,考虑得远才好。来,下一位学长。
陈学长:
蔡老师您好。我这次来马来西亚传统文化学习中心有几个目的:第一是跟太太一起,从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去修身、齐家。我相信,这次我受益匪浅,回去以后,我们会以四书五经这些经典作为我们修身齐家的标准,从我做起。
另外一个目的,是我们尊敬的董事长希望我把传统文化在企业里面导入,刚才我听您说在传播过程中有几个阶段:宣传、扎根、处众、发展、成熟,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但是现在我们正处于宣传期,因为去年九月底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我们提出来,公司已经有二十年的发展历史,那么到了今天,我们从法治向德治去转变。在法治和德治并存的时候,在宣传过程当中,就像您说的,特别是员工第一次接触,他便时时都拿着传统文化去衡量你,衡量企业,衡量管理者,衡量上级领导,那么怎么去平衡法治和德治之间的这种关系,在两者之间怎么去找一个平衡点,我现在很困惑。
因为当你法治向德治转的过程当中,员工会因为有一些与经典文化不相符的管理行为出现的时候,他会对传统文化丧失信心。那我一直在想,古人就像过去皇帝治国一样,他在经典文化的同时,也有刑法,目前自从零八年江泽民主席提出来以德治国,现在我们「八荣八耻」,加上现在胡主席、温总理提出把德育纳入小学教育,国家也不可能说《宪法》我们就不要了。作为企业来讲,我们没有这么高的地位,我们只是有能力影响我们周围的人,法治和德治间的权衡,这个平衡点怎么找?现在很多管理者来找我,因为我现在是公司的一把手,在这个岗位上我很困惑,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我的管理团队。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子公司,接触《弟子规》以后,这个总经理他是比较快热型的,很快就把自己的仁爱心释放出来了。遇到问题,过去,下属员工出现问题时,他会用惩罚、用制度来对员工进行管理,效率很高。但是现在他不用制度了,我前一段时间去了,很有意思,很多人都说这个总经理好,顾客也说好,员工也说好,员工家长也说好,一出问题就坐下来跟他沟通,一谈谈一个多小时。结果发现,两三个月过后,现在是一盘散沙。一片呼声,但是管理和经营是一盘散沙。他谈他的,员工做员工的,他的那种领袖的地位已经在慢慢丧失,大家觉得他很仁爱,是一个好人,但是企业管理开始慢慢走下坡了,我现在就有这样一个困惑。谢谢。
蔡老师: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学了之后,「看起来像好人」,这不对哦。学起来变成看起来像好人,孔子是很反对这样的,这个叫「乡原」,全乡的人都觉得他好,可是是非、善恶、对错都搞不清楚了,这个是不妥当的。今天「好人」是什么?是让人能受益才叫好人,不是让人家觉得你很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今天怎么样做对员工好,这才是一个仁慈者要思考的。假如这个方法用下去变成一盘散沙,显然这个方法是错误的。
方法为什么会错?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错了。所以刚刚陈学长讲的很正确,历代,每一个朝代都有法律,都有赏罚,这是正确的。而我们在用赏罚的时候,赏,能不能让人的积极性、善心更调动起来?罚的时候,能不能让他更警惕,这些事是错误的,不能做?方法能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个很重要。
今天假如一个用罚的人,他是完全跟员工对立,这个罚罚下去了,可能人心都不见了。可是这个主管,他罚是为了让员工警惕,那员工收到的是:我的上司是在保护我,是在提醒我。他感觉到的是你对他的爱护。所以就像家庭教小孩一样,你全部都是恩,没有威,没有罚,孩子能不能教好?不行啊。可是不代表你罚孩子了,孩子会恨你。诸位学长,你被你爸爸打过几次?你被你妈妈打过几次?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去记恨?他很明白嘛,爸爸为我好,妈妈为我好。
所以在用赏罚的时候,确实是警惕员工,该罚就要罚,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团体都没有规矩了,怎么可能不乱呢?甚至于有员工实在太过分了,都应该把他解雇,而且解雇他的时候,要把他的问题跟他讲清楚。所以我们在用赏罚的时候,最重要还是要守好这颗心,不是要跟他对立,不是跟他发脾气,不是恨他,(不然)这个时候你就跟他结怨了。
哪怕你要辞退一个员工,你都是心平气和的把问题给他讲清楚,情、理、法兼顾。有了法没有情理,人家觉得这个公司很刻薄,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用情理关心他,把道理给他讲清楚,然后告诉他,公司这个家的大门,随时是开的,只要你肯下功夫把你这些问题克服,我随时欢迎你再回来。这个就不是我要跟你对立,这个是我们藉由这个处罚,是要让你真正记取这个教训,不然你以后人生不知道要再吃多少亏。
这个员工可能当下不一定听得懂你的意思,可是他在跌两跤、跌三跤的时候,他会忽然想起:哦,当时陈总已经提醒我了,「你再不改,你以后会很多障碍」,他确实感觉到。那个时候他就会知道,哎呀,陈总是跟我讲真话的。有时候你对人好,他不见得马上能够理解,但是终有一天,你真诚的话、真实的话,他会听得懂的。
不知道这样有没有解决陈总您提的问题?好,那我们私底下也可以再探讨,谢谢大家。私底下探讨的,我也会跟大家讲,你们也不要担心,因为这都是很好的个案,我们讨论好了,再跟大家作交流。
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