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三集
2024-11-03 12:28

尊敬的陈局长,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夫子有一句教诲说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的心、仁爱之道会很远吗?我欲仁,只要我有这分替人着想的心,仁就到我的面前来。这个仁字,大家一看就可以感受得到,两个人,想到自己更能想到他人。其实我们今天的课程,「承先启后」,当我们能替人着想,那就是把仁道承下来,然后又会启发后面的人;远一点是我们的后代子孙,近一点就是当下的人群。当后面来的朋友一看,大家都坐在前面,把位子让给他们,他们有没有在这个寒冷的天气里面内心觉得很温暖?

诸位朋友,承先启后,什么时候承仁道?什么时候启发后面的人?当下就是。当我们能时时用这样的心对人,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愈来愈感受到互相替对方设想。以至于我们今天开车,当我们停了一个停车位停歪了,很可能下一个来停得不方便,那我们就没有仁慈之心,就没承先也没启后。他一停,在那里很抱怨:你看,这个人真没公德心,停也不停好,害我也没办法停好。他生烦恼,我们就不仁慈了。甚至于这样的行为有没有可能让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愈来愈坏?有可能!因为当下他在那里抱怨都不好好停,结果当他下次自己没停好,他会怎么想?他会说现在社会都是这样。所以这种不好的风气就一个一个影响下去,造成整个社会都不替人着想。但是假如我们就在这每个动作当中替人着想,慢慢的社会良善风气也会提起来。所以仁爱之道就从坐椅子替别人着想,仁爱之道就从停车为后面的人着想,当他在停的时候,会觉得大家都停得很好,都替人着想,这个氛围自然带动起来。

有位大学研究生,他在念书的过程常常到一些大楼去上课,当他要进门的时候,他会自然的想到后面有没有人。你看,这也在启后,继往开来。后面的可能是他的学弟学妹,他到底要带给他的学弟学妹什么?那也是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校风。这种风气、氛围都时时刻刻在消还是在长?在进还是在退?所以我们力行仁道不要高高挂起,就在一举手一投足当中。比方我们现在在听课,很专注的听课,旁边的人就不好意思打瞌睡;旁边的人不打瞌睡,蔡老师讲课也比较有精神。假如大家都打瞌睡,我也会撑不住。那次刚好我们到山东去演讲,我坐在旁边,我们一位王老师开车,我有点累,打瞌睡了十分钟。后来醒过来,他跟我说刚刚那十分钟,他快撑不下去。你看,那种意念都互相在影响。当我醒过来的时候,他突然精神就一振。所以当下我们就可以让对方学习状态都很好,大家互相良性的影响,这也是为人着想。

这位研究生他就很顺手,只要一入门,就打开的时候先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假如后面有人,他会对他微微一笑,等对方进去之后,他再把它合起来。他已经做得非常的习惯了,他也记不得他帮谁开过门。刚好有一天下雨,他自己没有拿伞,在那里觉得有点仓卒的情况之下,雨已经下下来了,突然有人向他跑过来,然后帮他撑伞,他有点诧异,好像不认识你。接着这位同学就讲:你不记得我,但是我记得你,在某一段时间,你曾经帮我开过门,所以我一定记得你,还有记得你的微笑。你看,他已经把这替人着想的心传给了他的这些同学们。所以人只要行善,「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你看,下雨的时候会有人来帮忙;「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当我们不会替人着想,旁边的人慢慢就离开了,留不住人。所以仁爱之心确实能让人逢凶化吉。不只对人仁爱可以逢凶化吉,对一切的生灵懂得仁爱,也可以逢凶化吉。

有一个印度尼西亚的当地人,他本来是捕鱼的,因为捕鱼每次捕上来就是几百、几千条生命,他有那种不忍伤害那么多生命,所以他就改行,本来是捕鱼,改成打猎。因为打猎,他打一只猪可以过活一个礼拜,够他吃的,够他去经营。所以他觉得这样伤害的生命比较少,他就转成捕捉一些大的动物。刚好有一天,他看到一只野猪陷到泥沼里面去,他本来是要打牠的,看到猪在那里哀号,很可怜,他当下起了怜悯心,就用办法把那只猪给拉起来。结果就在他把那只猪救起来以后,突然听到底下轰隆作响,刚好发生印度尼西亚的海啸。假如他把牠射死了,赶快下山准备去卖了或做什么,他很可能就死在海啸当中。他们那个地方的人几乎全死了,他刚好就在山上救这只野猪。所以看到一个仁慈之心起来了,就转祸为福。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在明朝有一位读书人叫罗伦,他刚好进京赶考,期间到一户人家住了一天,接着又去赶路。赶了五天的路,突然他的仆人,因为他在那里说道:我们的盘缠好像快不够了,快没钱了。他的仆人当下就对着他说:您别担心,我在那户人家里面捡到一个金手镯,我们的盘缠不用担心了。罗伦一看到金手镯非常的紧张,他说假如这个金手镯是仆人丢的,他现在很可能被主人在责罚,都有可能活活被打死,我们一定要赶快把这个金手镯送还回去。他的仆人说到:送回去,主人你可能就没办法考试了。罗伦马上说:纵使不能考试,我也绝对不能不送回去。你看都是为人着想的心。接着,回去之后又赶路过来,幸好有赶上。那次的考试,罗伦中了状元。其实人生的福祸都在一念之间,假如罗伦贪财,不送回去,诸位老师,他考不考得上?你看,我们都知道考不上,更何况是上天?那更清楚明白。

大家有没有看过「医道」?有,你看医道那个主人翁许浚,他进京要考医官,可是在路上遇到病人,所有的要考试的这些医生大部分都不愿意去,我要去考试了,还医病人。其实说实在的,医生的天职是什么?是救人,救死扶伤。他们觉得我要考医官,那已经不是利益病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名利心。但是许浚主动的去帮忙,本来是要去看一个病人,结果整村好多的病人都在痛苦之中,他就一直帮他们看,看到最后几乎来不及。来不及的时候,刚好有一个人把他带到家里去,因为他的母亲眼睛瞎掉了,病很严重,就叫他要帮她治疗;治完之后,就去偷了一匹马给许浚。结果偷了一匹马之后,就被官府抓去了,许浚在那里很着急;后来所有的病人都到衙门去告诉县太爷这个真相。县太爷太感动了,你竟然帮我医治了这么多的人民,就又派一匹马送他去。结果跑到路中间,他因为过度疲劳摔下马去,没考上。

诸位老师,没考上,大家会不会很难过?没考上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就很难讲,这就考验我们对真理的信心了。诸位老师,说到没考上,我就突然想起三年多以前,我去考小学教师,每次考都进入复试、进入决赛,但是最后都是备取,考不上。考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诸位老师,假如我那时候考上,我现在就没有站在这里了;假如那时候我考上,我现在可能已经在抱我的孩子了,就不可能走到这条路来。所以人生的祸福要看得深远,真正明白道理,人生很轻松,不会患得患失,只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作善,天报之以福,这是真理!纵使一般人觉得他好可惜,不对,那是有更好的机会在等着他。

所以许浚虽然没有考上,但是因为他曾经为了名利,他的师父非常生气,把他赶出师门,不教他了;但是又因为听到他为了帮助病人而赶不上考试,他的师父非常感动,又重新让他回来学习。真正深入学习,真正得到慈悲的心,这叫心医,医生的最高境界。所以假如没有真正得到老师这个心医的心法,他纵使考上了医官,很可能又被功名利禄给遮掩,又随波逐流。因为回去之后,他的师父把所学尽教给他,甚至于到最后连自己的身体都捐给自己的学生,让他把他剖开来,更深入的了解人的内脏状态。因为他的老师得的是癌症。后来因为老师把身体捐出来,许浚对于胃癌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有一个皇亲国戚得了胃癌,他把他治好,也让往后医学界对于胃癌有更多的了解。所以确实只要但行好事,人生会有愈来愈多好的际遇、好的贵人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

后来,许浚之后就考上医官。而且当他要考试的时候,最后进入复试,因为他的老师跟这个主考官曾经有过过节,所以当他要去复试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说:你绝对不要承认你是柳义泰的学生。叫他不可以承认他是师出柳大夫的门下。后来许浚去考试的时候,确实这个主考官问他:你认识柳义泰吗?许浚马上说:那就是我的老师。连自己的老师都不认了,要这个功名做什么?结果反而更赢得主考官对他的赏识。所以诸位老师,我们明白这个人生的道理,不要患得患失,只管但行好事,好好种瓜得瓜,种豆自然得豆。当有这样对人生的豁达,我们对于孩子多考二、三分、少考二、三分,也不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搞得全家紧张兮兮的。

说到考试,假如我们家的父母很豁达,结果生出一个特别会紧张的儿子,所以我父母常常说怎么会生出这种儿子来?明明我们两个都这么老实,不会讲话,怎么他这么会吹牛?其实我爸爸忘记了,当他在训我的时候,那真是辩才无碍。平常我爸爸不大讲话,但是真的他在教训我的时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真是一句接一句,都没有逗号。但是我就深刻体会到我爸爸怎么突然这么有口才?因为他是爱我心切,他希望我能够好好反省,所以他的潜能都出来了。我记忆最深刻的父亲一句话,「做人要懂得自爱,不要糟蹋自己」。

所以那时候我一考试,我患得患失,全家人像打仗一样。我去考高中联考,我爸爸、妈妈、两个姐姐统统都去了,大批人马。结果去考的时候,我一个同学的妈妈她就过来,对我两个姐姐说:你们两个真好,还陪哥哥来考试。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我看起来那时候这么苍老?因为「忧能使人老」。当一个孩子得失心放不下,他有再多的财富、有再高的地位,他这一辈子也已经跟幸福绝缘了。诸位老师,我们冷静想一想,那个得忧郁症的,是学历、财富愈高的得的比较多,还是在那里每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每天跟大地为伍的农夫得的比较多?诸位老师,谁得忧郁症的比例比较高?大家仔细去看,书读愈多的,忧郁症的比例愈高,因为他读的不是正知正见,不是圣贤教诲,一大堆理论互相矛盾,到最后他受不了了。所以读书也要读对书才行。

那时候,我这位同学的妈妈她说了之后,我们家哄堂大笑。大家了解到,因为我以前得失心太重,所以都老起来放着;现在已经停止很久了,都没有再老下去。大家看我现在像几岁?所以学圣教很好,会愈活愈年轻。像我以前大学的时候在台中念书,刚好出去联谊,那时候跟静宜大学联谊,因为我们读理工科的都是男生。出去的时候,刚好我们坐下来在谈话,我就跟她们问说:你看我像几年次的?所以诸位老师,人贵自知,不要自取其辱。我这么一问,她们也实在是很认真的想、看,想了半天说:你一定是五十七年次的。我是六十二年次,她们猜五十七年次。结果我皱着眉头说:你再猜一猜。然后她们几个人说:我们是不是猜得太年轻了?本来已经中了一支箭了,又再加一支。真的,人生假如豁达了,才会有幸福快乐。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个人生的智慧要承传自老祖宗,然后把它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所以只要能行仁道,人生自然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只要有一颗仁慈之心,绝对往后孩子的人生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我记得那时候我到海口去了一个多月,然后打电话回来给我一些亲朋好友,他们很关心我,第一句话就问我:你在那里怎么样?他们可能很怕我会吃到黑心食品拉肚子。结果我就跟他说:我用三句话来回答我现在过的日子的状况,第一句「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我们真正愿意奉行德行,不会孤独,必有很多的好友;第二句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听了这两句以后说:你在那里混得还不错。第三句「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其实这是一个关键所在,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必须要拿着棍子一直在那里督促,你好好念书,你不要怠惰,不要一定要人家在催你才肯用功。你看我们在那里催了半天,真正达到效果了吗?我们很冷静的看看,多少大学生他考上大学以后,那四年过的是什么日子?没人管,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而那四年又不知道挥霍了多少金钱,又染上了多少不好的习性,难道考上大学一定是好事吗?祸跟福都在孩子的心中。当他没有孝心,当他没有一分责任心,那四年大学可能是他快速堕落的一个因缘。

曾几何时,当我们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我们对他说了什么?我们一定要告诉他,孩子(父亲对着孩子讲),你今天能考上大学,能长这么大,那是你母亲含辛茹苦,多少的辛劳把你培养成这样;还有多少的老师、多少的长辈对你的爱护;甚至于是社会国家对你很多的栽培,你一定要记住。所以好好的用这四年充实自己,以后才能报效母亲,才能让所有爱护你的人欣慰,还有奉献整个社会对你的恩德。这是慎于始。当他还没有踏进大学的校门,父母、老师给予他的是这样的叮咛,他可能窍门就开了。

但是我们有没有这么样的教孩子?甚至于当孩子踏进校门,他的老师跟他说了什么,以至于他的学长、学姐跟他说了什么。我曾经在读大学的时候,听到学长讲的是大学让你玩四年。这样不是承先启后,这是殃及后面的学弟、学妹错误的思想观念。甚至于当孩子考上大学,甚至考上医科,我们跟他讲什么?孩子,你看看我们家这条街后面那个医生,他母亲栽培他读医学院花了多少钱,你知道吗?现在他一个月都赚几十万,你可要记住!诸位老师,父母这么叮咛他、告诉他去学医要干什么?学以后如何收入很多。所以你看,这个孩子学出来,当病人走到他的面前,他很厉害,马上算从头到尾加起来可以赚多少。真的,这时候人去看病有没有安全感?但是这是谁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造成的。社会风气就在因为重利轻义当中一点一滴败坏下来。

诸位老师,假如你的晚辈考上小学老师,你去跟他聊的时候,第一句聊什么?我记得我考上,有一位长辈看到我很高兴:小学老师不错!一个月多少钱?我们的孩子假如每天听到父母、长辈谈的就是不离这个钱字,孩子能不贪财忘义吗?而当一个孩子贪财的时候,请问谁遭殃?那当然是最近的人遭殃!所以人算不如天算。父母在赚钱叫做针挑土,这样一点一滴把土聚上来变成财富。父母赚钱针挑土,子女花钱浪淘沙。就好像一个大浪冲过来,一下子拍过去,整团的土全部被冲下去。所以我们不教给孩子道义、不教给孩子孝心,还教给他只是争利又奢侈,那真的这个家道不要说一代,五年、十年可能就全部都败掉了,这样的例子在现在的社会愈来愈多。

所以我们眼界放在后代,眼界要放在我们的社会。以至于我的老师曾经给我的教诲,我们今天在地球上,绝对要以地球人以及地球万物的安危为我们的己任。诸位朋友,我们在求学的过程都一定听过一个名词,叫地球村。诸位老师,当我们给孩子上课上地球村三个字,难道是要给予孩子这个知识而已吗?更重要的是,这个「村」在中国人的意义就很大,这邻居!都要懂得敦亲睦邻才对,要能以地球人的安危为己任!更何况是自己最亲近的同胞、兄弟?所以整个社会风气我们有责任。

所以那一位长辈问我,马上就说:你一个月赚多少钱?这时候我就对长辈笑一笑,我说你怎么没有问我:礼旭,你要当小学老师,你知不知道你三、四十个学生都是他父母的心上肉?当你用心的教他,那是三、四十个家庭非常的安慰、非常的没有恐惧、非常的放心;但是假如我们没有尽心尽力教学,那将有三、四十个家庭每天在那里担忧受怕;甚至于是你教了一个学生,往后他有可能也成为小学老师,假如你教了错误的人生态度给他,他以后又把他这个错误的人生态度又教给他几百个学生,那我们是造业很大。

诸位朋友,我们当老师的都听过一个故事,叫第十九层地狱。这是有一个医生他草菅人命,把人给医死了,阎罗王判他下十八层地狱。结果他到了十八层地狱,在那里非常生气,他说我又不是故意的。你看,真是死不认错,连死了都还不认错。但是能不能怪他?不行,因为他没有学过《弟子规》。因为他不知道「倘揜饰,增一辜;过能改,归于无」,不然,若掩饰了,罪上加罪。其实我们冷静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倘掩饰?比方我们迟到了,人家说:你为什么迟到?我们马上说塞车,反正理由一定有。现在很少人迟到了、犯错了,马上跟人家说:对不起,我错了。现在这样的话语多不多?愈来愈少。所以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们很会解释,我们的孩子他们更会变得辩才无碍,找借口一流的,你都辩不赢他。我们在那里唉声叹气要忽然回光返照,原来他得到我们的真传。所以世间要冷静去看,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教育孩子来不得半点侥幸、虚假,他在的时候演给他看,他不在的时候另外一个样,不可能。

在深圳有一个高级主管,他在企业里面算是很有地位,刚好有个干部打了一通电话给他,叫他再回公司去看一下,他接到很生气说:你们是干什么吃的?连这点小事都要叫我回去。他很有意思,因为他已经听过《弟子规》了,听完对小孩教育还有一点敏感度,所以当他在说「你们干什么吃的」,讲完知道讲错了,突然看看,孩子不在。这么提心吊胆的,有什么意思?要言行一致,自然孩子上行下效。所以他看一看,还好还好。结果隔天回来,他的丈母娘就跟他讲:你知不知道今天你的儿子对我说什么?他很纳闷:今天说了什么?岳母跟他讲:我今天有一件事情没做好而已,他马上对我说你是干什么吃的?因为他的孩子在房间里面,耳朵听进去了,孩子耳朵可利了。诸位老师,我们看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人讲一句话,他马上就复诵一句;不止他复诵一句,他的弟弟、妹妹又跟着他复诵一句,所以教育怎么可以有侥幸的心理。我们一定要冷静,《弟子规》绝对不是小孩学的。《弟子规》都是父母自己做到了,言传身教,小孩自然学会,多少的孩子根本还没看过《弟子规》,但是他懂得这些规矩。所以身教大于言教。

昨天我们提到一个故事,一个华人到了美国去,叫丁龙,他的主人对他很虐待,但是当主人家里失火了,他还是回来帮助他。后来他问他,你一定学问很好,他说我没读过书;接着说那你爸爸学问一定很好,他说我爸爸也没读过书;那你爷爷一定是读书人,我爷爷也不认识字。从这里我们体会到什么?做人的道理不是用讲的,是做出来,孩子领纳于心,深深的感动佩服做的。

曾经有一位朋友就跟我们聊到:现在又不能打人、又不能打学生,那没法子教了。这样的想法对不对?这样子的想法有待商榷。威严从哪里来的?威严从棍子来的吗?我的父亲这辈子从来没打过我,当然以后也不会。但是当父亲眼睛这么一看我们,我们马上全身发抖,他的威严从打来的吗?所以老祖宗说有道德之威、有暴察之威、有狂妄之威,「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诸位老师,我们在看圣贤的经句当中,中国的学问很有味道,叫小大圆融。每句道理,小到个人修身,大到治国平天下,统统受用。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统统相通。你看这句话,小到家庭,大到治理天下都一样。当一个父母、一个领导者他是用德行做榜样,就像尧舜以仁德之心治国,全国人民都有仁爱心。《大学》还告诉我们,「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人民自然那种善根、善念都被领导人给激发。

曾经有个读书人,叫许衡,那时候刚好在逃难,逃到一个地方,他安静的坐下来休息,旁边有很多的果树(梨子树),结果其它的人好像如获至宝,就把梨子统统拔下来吃,结果许衡继续坐在那里。诸位老师,旁边的这些逃难的同胞马上就过来了,你怎么不吃?听了很有意思,他们为什么要过来去问许衡说:你为什么不吃?因为其实他们知不知道摘人家的水果对不对?不对!所以有一个人很有道德,旁边的人都生惭愧心,「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但是假如他们本来在那里摘,许衡说你还摘,他们会怎么样?你管我。反而他一句话都没讲,自己在那里履行道德,绝不贪婪、绝对廉洁的时候,对每个人都有正摄的力量。所以诸位朋友,当我们在单位里面,大家在那里甚至于把公物拿回去,而我们洁身自爱,绝不乱用公帑;甚至于复印纸都是两面印,尽心尽力节省公家的东西,无形当中所有的这些同事慢慢都收敛。道德之威,人家看了心里很安、很舒服,慢慢的风气可以转变,家风跟团体的风气就开始强健起来。不管在哪个行业都能尽这样的心力,只要做榜样就能真正感动别人,转化不好的风气。

许衡他就没吃,他们就过来说:你怎么不吃?许衡说:那不是我的。接着这些人说:逃难,根本不知道是谁的。你看,其实他们也在找借口,真的不知道谁的了吗?结果许衡告诉他们:梨树没有主人,但是难道我的心没有主人吗?难道我能容许我的心起贪心吗?所以以前的读书人真是很有修养。有一个读书人作梦,梦到到人家的果园里面给人家摘了一颗水果吃了,隔天起来很难受,面壁思过,怎么可以在梦中给人家摘水果?所以到这里,我们体会到我们的祖宗修养很好,他们克己复礼,连在梦中都要克己复礼。

后来许衡治理一个地区,那个地方都接受他的教化,到什么程度?一棵果树纵使掉下来很多的水果,统统烂掉了,那个地方的孩子绝对不贪小便宜去捡起来,你看那种德行感动的力量。诸位老师,我们可不要贪小便宜,当一个孩子贪念起的时候,那就是深渊出现了,而在他很小都懂得洁身自好,决不起占人便宜的心,这个孩子一辈子德行的根可能就扎下去了。所以看要看得深远。中国的学问小大圆融,在家庭当中,我们看得到道德之威。

有一个导演他的母亲已经八十几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到,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是活到六十多岁,回到家还可以喊一声娘,那是他觉得人生最幸福的。接着他又说到,他的母亲常常到现场去看他拍戏,只要母亲体力够,他也非常喜欢让母亲去看他工作,因为看到儿子有成就,母亲也很乐。而且他的母亲常常去探班的时候手上都拿着绿豆汤,结果一走进来,整个拍戏的现场就响起(这位导演叫翟俊杰),都说翟奶奶好、翟妈妈好、翟阿姨好,整个气氛非常的温馨,大家都聚过来了,然后每个人喝完以后都说这比任何的饮料都好喝。诸位老师,好不好喝?因为那里面加了一个很重要的调味料,叫什么?叫一位八十多岁老人的爱心。

有时候拍戏拍得太晚,怕他的母亲太累,就让母亲先回到他住的地方休息。结果常常拍到十一、二点,甚至更晚,他一进门,先到母亲睡的房间看了一下,结果当他看到母亲熟睡的脸庞,他说那也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他说母亲能这么安心的生活、睡眠,他觉得很欣慰。而他又想起他整个成长的过程,多少的夜里都是母亲坐在他的身旁看着他入睡。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多少的夜里是母亲的摇篮曲让我们入睡,多少的夜里是父亲讲着故事让我们入睡;而又是多少生病的夜晚,当我们的烧退下来、当我们熟睡的时候,父母看着我们的脸庞才如释重负下来。所以人不能够健忘,多少的岁月父母的点滴付出,我们要记在心上。而人生最大的一种欣慰,一种内在的踏实感,就是奉养父母。

有一位在银行上班的企业家,他那时候每天很忙,然后每个月都拿钱给父母,他本来以为他是孝子;后来去听了课之后深深的反省,自己真的不够孝顺。其实说实在的,诸位朋友,每个月拿钱给父母就是孝子吗?假如母亲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跟我们讲:我一天给你两百块,你自己买便当去吃!请问我们能活到现在吗?父母是用什么心境对我们?那种心境是看着我们,我们只有一个眼神,母亲就知道我们饿了,母亲就知道我们冷了,母亲就知道我们的心在想什么,那是体贴入微,决不是金钱。而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要以父母的心去孝顺我们的父母。

所以当他听完课之后,他深深反思,他开始不单是拿钱给父母,他懂得常常回家去看看。当然,诸位朋友,回家看看,可不能夫妻回去了,还带着两个孩子,然后走进门说:妈,我回来了,然后就坐在沙发那里看电视、看报纸,两个孩子在那里闹翻天;父母还在那里汗流浃背,在那里赶着为我们做饭;做完饭,吃完饭说妈,我吃饱了,我回去了。当我们离开父母的家,忽然父母叹一口气,还不如不要回来,我们像打了一场仗一样,还要吃一个礼拜的剩菜,这样叫孝顺吗?那都是做表面功夫给人看的。人生要做真实的人生,要实实在在的做一回人,从孝开始做起。所以他听了以后,尽力的能够去陪伴父母。

刚好他的父亲生病,结果病得很严重,他就请假去照顾他的父亲。你看,父亲已经病得这么严重了,一看到他,马上就跟他讲你去上班,深怕影响他的事业。所以父母连在病痛当中没想自己,还是为我们儿女着想。他很坚持,每天(他请个假,放下了)照顾他的父亲。后来有一天,医生开了一帖药,因为他的父亲长期没有办法排便,开了一帖药很有效果,他在那里一直等,突然他的父亲腹泻,腹泻得很紧急又很多,所以那时候已经来不及换尿片了,所以他是用双手去接他父亲的粪便。结果他那时候他说:当我用双手接我父亲的粪便,我的心非常的快乐、非常的踏实,因为我接到的是深深感受到我父亲减少了痛苦。人生的乐绝对不是赚多少钱。那种痛快的乐是真正尽了为人子的本分,是真正尽了人与人之间的道义,那是一辈子的快乐。

后来,他父亲隔天比较清醒了,马上用颤抖的手写了几个字,写到你赶快回去。你看,还是不舍得孩子因为照顾他很有可能连累他的工作。所以我们深深对照圣贤人的风范,也对照现在一些孝子的行谊,所谓「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已渐跻」,人生能够时时察自己的不足,能够以这些古圣先贤、古往今来的好德行的人为学习的对象,那我们也能够「德日进,过日少」,而这分好学也将很自然的传递给我们的小孩。

End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三天。我们继续选取莲公大士念佛的偈子来学习。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两首偈,我先念一念:【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念佛共修法会第三天,如果真正用功,我们的心一定会定下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功夫得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发起出离心,要想到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头轮转,受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三集)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那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论语》的精华。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地刚刚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习过一遍,《论语》从二00九年十月开始讲到上一个月,总共头尾讲了十八个月。我们将《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当中「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论语》的概要,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论语》研习的主要的部分。我们昨天有谈到,我们这次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给大家汇报了「入则孝」这一部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出则弟」。悌道,实际上就是讲恭敬、友爱的心。用恭敬的心对长辈,用友爱的心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在《弟子规》当中第二部分是「出则弟」,我们现在继续来讲。「出则弟」,这个「弟」主要就是讲到的恭敬和友爱,不仅是对兄弟姐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里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属于「信」这一篇里面的。在《论语》当中,「子路篇」里面有这么一章经文,「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他即使是很有成就,也都会自言没有成就,自己确实不行。这种谦德是自性中一种美德,要行仁,这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赞誉,如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上一次我们讲到「泛爱众」。《弟子规》里面有一句经文说:「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是讲自己如果有能力、有才华,不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今天开始看第十二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话是讲,祖宗虽然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但是我们对他们的祭祀却要虔诚。这句话从事上来讲是告诉我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这一堂课将是我们最后一讲。我们看到《弟子规》最后一句,也是《弟子规》的总结和劝勉。「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讲到我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花了整整两个小时学习了《阴骘文》的第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周安士先生批注了很多,这个道理为我们解析得很深刻,我们今天来学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诸位老师们昨天睡得好吗?一定很好睡,因为人感动流泪之后特别好睡。我们昨天晚上欣赏「暖春」这部电影,相信有很多影像都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田上。其实当我们每一天接触到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对学生的付出、关爱,他不见得有立即立竿见影的效果出来,但我们还是这颗爱心有增而无减。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我们对他好,但他还是很冷漠的时候,我们更明白他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五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无德而有才是毒品,我上一次,几个月前在高雄坐出租车,刚好那时候回家,坐上去以后,出租车司机他就很感叹说了一段话。因为我比较多时间在大陆,所以有些情况也是从他们在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有提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知人者先自知,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还有「欲论人者先自论」。我们今天自己假如没有做好而去评论他人、要求他人,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七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讨论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知所先后。今天假如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先学知识、先学技能,而没有先扎德行的根,这个先后就有点颠倒。因为德行的根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上有个旅人,他刚好在一段旅程当中,那时候下着暴风雪,很大,而且举目都看不到半个人,走得也是很孤独。突然从远方来了一个旅人,两个人就一起结伙走在路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之前讲到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天下无不是之兄弟,延伸到我们人生每一个因缘当中,我们都不要把对方的不是放在心上,造成我们对对方的不谅解,甚至对立、仇视、冲突,这样我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一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谈到化民成俗,其实我们人生有非常多的角色。在家庭的角色,在我们工作团体的角色,以至于我们站在社会、国家的角度上,我们是不是一个好的公民?我们能够自己先做好,正己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这是本有的。必须去掉我们的习染、我们的坏习惯,从贪、瞋、痴、慢、疑去去除。说到昨天提的瞋,有一句古训很值得我们去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胡小林:如何在单位尽心推广《弟子规》?

提问者: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在推广时,当领导不懂、不了解《弟子规》时,下属的员工应如何在本单位尽心推广《弟子规》?胡董:这个问题很好,这老板不学,员工要学。这个生活之外,工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弟子规》吗

胡小林:如何在企业落实《弟子规》?

提问者:不是,是非常真实,而且把你自己的事实讲出来,其实真的是一个大爱,让我们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我也想问,因为我是也还没有学习,我自己也有一个做餐饮的,我想这个《弟子规》,首先我也知道可能是先从我自

胡小林:《弟子规》是戒,因这个戒你就得了大定

我给大家开一张保证书,在落实《弟子规》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我敢跟你保证,充满了喜悦之旅,《弟子规》之旅就是喜悦之旅,喜悦之旅一种喜悦的旅途。别提多高兴了,因为你心里有个主张,人有了依靠这种感觉,这是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