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五十七集
2024-11-04 08:31

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夫子在《论语》当中的教诲,仁爱的教诲提了一百多次,我们可以很深刻感觉到,仁爱的存心是立身处世非常重要的修养。昨天我们也说到「思仁恕则树德」,时时设身处地去替人着想,去宽恕他人,能够树立自己的德行,也能树立家风,更能树立一个企业的文化。所以我们成就家风、成就事业,都是从我们心地的功夫开始下手。假如我们不是先要求自己,而是先要求他人,就像下一句讲的「加严暴」,我们很严苛去要求别人,甚至还暴力相向,「则树怨」,怨就会愈积愈厚。

我们从历史当中看得到,周朝是最有仁慈心的,他的祖宗,像最早的古公亶父,他受到其它民族的侵略。他深怕打仗会伤害他的人民,所以他宁可不打仗,自己离开,他不愿意看到流血事件发生。反而他移到岐山以后,这些本来的人民了解到他是不忍心他们受伤,全部又跟过来,到了岐山建立周朝,等于是周朝的前身。到了文王,也是一脉相承他祖宗的仁厚的存心。文王曾经走在路上,看到一些没有人埋葬的枯骨,他内心非常难受,马上把这些枯骨要把它安葬好,还要祭祀。其它的这些臣子就说,君王,那个又不是你的祖先,而且是没有人认的枯骨。文王说到它在我的国土之内,这也都是我的长辈,我有义务要祭祀他们,要让他们入土为安。这样的风范传到人民的耳里,他们就想文王的仁慈可以想到枯骨,连死人他都懂得去关爱他们,更何况是活着的人。所以光是文王这个恩泽,泽及枯骨这个消息传出去,就有很多的其它诸侯都来归顺到文王的麾下。所以确实「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能得到人民的爱护、人民的拥护都从仁慈来。

而在历史当中非常严苛,甚至是暴力相向的,那就是秦朝。秦朝的武力可谓盛极一时,但是当把赵国打败,赵国几十万军队投降,秦国却把他们全部活埋。听说现在那个地方还是感觉有怨气在,一下子伤害那么多生命,纵使武力再强,他的朝代也不可能长久。那个时候要统一其它的六国,打到楚国,楚国因为非常的气愤秦国都是非常的残暴。所以楚国人说了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我楚国人纵使死到只剩三户人口,把秦朝给灭掉也是我们楚国人,可见得这个仇恨积得有多深。秦国真的还是被楚国给灭了,因为项羽就是楚国人,一把火把咸阳城给烧掉了。真的我们祖宗常讲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历史给我们每个朝代很好的借镜。其实历史也给我们每个家庭借镜,我们能长养一个仁慈之心,上行下效。假如我们对自己的孩子都很严苛,很可能连父子都是很对立、很冲突。所以治家的分寸要拿捏得当。

我们想起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圣人的教诲,让我们这个民族非常的善良、淳厚,延续了数千年。结果到了近代,三代圣人的教诲忽略了。西方本来宗教教育很鼎盛,近代也慢慢的因科学很发达,结果说不能证明有耶稣基督、有神,反而对宗教的教育慢慢比较式微。其实人的肉眼所能见到的真相是很有限,人切记不能妄自尊大,看不到的就是没有,话不能这么说;你看空气时时都存在,可是我们并没有见到它。这些圣哲人他们的境界,就好像站在二十层楼,我们只站在二楼、三楼,我们所能见到的范围有限,他们所能见到的宇宙人生真相比我们大太多了。这个时候假如我们不相信他们的教诲,很可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不相信有神、不相信圣哲人的话,这个地球人类堕落得非常快,这都是要让我们引以为戒的。

整个我们的民族四、五千年来,从来没有乱到家庭。一般乱都是朝代更替,为了谋取权益的这些互相的战争、杀戮。等这个朝代的政权底定,都懂得制礼作乐,教化人民,都能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安定时期。我们很冷静来看,我们整个华人世界,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这将近一百年当中,我们人心很安定吗?尤其看到现在离婚率、犯罪率愈来愈高,其实人心是没有安定。而这些我们所担忧的事情,都必须透过祖宗圣贤这些教诲,才能找到解决的答案。现在大家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朝的雍正皇帝他写了一篇「上谕」,召告天下臣民,说到我们这个民族,三教教化海内外已经很久了,而这三教教育的道理是「理同出于一原」。其实这个一原就是仁爱心、就是慈悲心、就是向善的心,这三教的教育应该是并行不相违背的。而近代,道家的教诲、佛家的教诲被误解了,都把它搞成宗教,很可惜。其实都能够教化我们的人心,这些教诲都能利益我们的家庭,成就我们自己的事业。听说现在连儒家都变宗教,好像有华人的地区还多个儒教。这个「家」是一家之言,使能承传这些圣哲人的教诲下来,所以它是教育。

我们走到比较古朴的寺院,标准的建筑一走进去是天王殿,看到第一个尊像弥勒菩萨。其实这都是艺术、都是教育,提醒我们做人应该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家庭里面难免会有些摩擦的,这个时候要能包容,不然无事都变有事,小事都会变大事;能宽容,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常常要有笑脸,因为家和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而且这个财不单是新台币,不单是钞票,更重要的和气能生世世代代好的子孙人才。人才哪有可能在家里面夫妻吵吵闹闹,这样怎么可能出人才?一定是在家庭当中,他感受到和谐、感受到包容、感受到如何设身处地。现在家庭结构不一样了,以前都是大家庭,可能他面对事的时候,他要为兄弟着想,他要为叔叔伯伯,很多的长辈、很多的同辈着想。现在假如只生一个,父母围着他团团转,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他只为自己想,不为别人想。所以,真正大家庭有太多的好处,小家庭现在问题愈来愈多。当然小家庭的问题也是可以克服,假如我们很有心,每个礼拜带着孩子回去侍奉他的爷爷奶奶,孝道也可以透过我们用心承传下去。

所以,弥勒菩萨提醒我们要笑脸迎人。诸位长辈、朋友,每天一大早起来,先不要出去见人,先进浴室稍微照一照,不会把自己吓到了再出去;不然出去吓了人,很没有职业道德。自己先有点笑意,不然心里面的情绪会传染,很可能脸臭臭的走出去,孩子一看也很难受。孩子很难受,走到路上看到一只狗,还踢牠一下,这只狗也很生气,又去咬了人,一连串情绪化很糟糕的。但是假如是一分爱心这样传递出去,这个世间就会增添很多的温馨。现在看大家笑容都很灿烂。

我们除了弥勒菩萨以外,又看到四大天王,这对人生都是非常高度的艺术智慧的提醒。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一支琵琶,这个琵琶不是说他喜欢弹琵琶。我们看到持国就要了解到,我们传统的文化,小跟大是很圆融的,小到个人,大到平天下,所应该奉行的这些做人的原则是一脉相承,统统是相同的。所以我们看到持国,其实他的精神也能用在持家,甚至于用在经营团体、企业。我们今天要持好家,就想到《大学》的那段教诲,「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我们身修了才能家齐,才能国治。先问问自己,我的德行好不好?不可以先要求儿子,假如先要求儿子,自己没做到,孩子一定不服。爸,你不是说要孝顺吗?你都不孝顺爷爷奶奶。爸,你不是说做人要厚道吗?怎么你跟朋友聊完了,朋友一离开你就批评他一大堆。孩子看到眼里,内心对我们就不会有很深的尊重跟信任。得不到孩子的尊重跟信任,不能怪孩子,愈怪冲突愈大,「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能解决问题。

现在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这个经要能读得通、读得受益,除非这个家庭里面有人先反省自己。假如没有人反省,把孔夫子找来也没用,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我看没有人反省,到最后连这个清官都被卷进去。所以我们又想起来,必须各自责,才能天清地宁,各相责,只会天翻地覆。听说现在有家庭问题还要预约一些精神科医师来问诊,说实在的,精神科医师那些理论,还没有经过时空的印证。而我们这些圣贤的教诲,屹立天地之间四、五千年,这么好的真理宝贝我们不用,太可惜了。而且今天一个医师来了,你首先要了解他自己的家有没有治理好?假如他家都没有治理好,然后来跟你谈一堆理论,那全部都是纸上谈兵。现在研究学问多,但实践于学问太少了。

我的师长告诉我们,我们是学儒,不是儒学,我们是学圣贤人的存心,圣贤人的风范、言行。我们绝对不是拿着这些经典,只是能背几句,但是自己没有去力行。所以,「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这些圣贤的教诲都是找到根本处下手,我们今天讲的道理,自己先做自然感动人,自己不做就变成耍耍嘴皮。说实在的,只要一个人研究学问,不力行而耍嘴皮,只会让人家看了很不舒服。甚至于因为他的关系,否定这些经教没有用,圣教没有用,我们就以身污辱了这些古圣先贤。而立业,建立事业,假如不好好积累自己的德行,纵使有再大的基业,福分现前没有德行,这些欲望一来,很快就倒下来,就如过眼烟云。所以凡事要从根本下手。

我们提到,真的家庭能够有反省的态度出来,所有的人惭愧的心就能唤醒。我们提到的持国,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在修身上面,而立身处世就像琵琶的弦,太紧了它会断。现在父母管孩子管得太严苛,让他感觉没有一丝毫的那种亲情的爱,这个时候很可能孩子会变成什么?「好,你既然这么对我,那我就做让你们后悔的事情。」现在很多孩子思想偏激,有爱、有温暖的人他不会走极端。所以当孩子行为很偏激的时候,我们要反思,我们的父子关系、亲情关系是不是太紧绷?有时候说实在的,我们可能为了自己的面子,把孩子逼得太紧。人生有数十寒暑,何必急于一时达到你要的,一定要孩子达到那个目标,把他逼得喘不过气来?我们看到很多家庭,孩子行为已经太偏颇,几乎都已经要悬崖勒马了,那个父母说我不管,他先把高中念完,他先把什么念完,其它我管不了。其实当他真的跌下去,那时候学历又有什么用处?还是先救孩子的德行,刻不容缓。就像琵琶,不能太紧会断,不能太松,你太松了,孩子就很放纵,他就变成不肖子孙,就弹不出曲来,人生一塌糊涂了。所以应该是不松不紧,弹出来就很和谐,其实这就是儒家讲的中庸之道,佛家讲的中道的精神。

南方是增长天王,增长天王手上拿了一把剑,代表我们治理家庭、治理团体要有智慧。慧剑可以断烦恼,慧剑还可以斩欲望,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也是儒家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我们为人父母,我们经营一个家庭,每天晚上要思考,我们家的德行有没有进步?我们的事业有没有进步?我们处世待人的修养有没有进步?有这样的心境,自然能感动孩子来效法。

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这就告诉我们多看多听,但没叫我们多嘴,有时候多嘴了,本来没事搞一大堆事情出来。所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我们言语的心境,是对他人有益处的,我们才讲。要讲「利益语」、要讲「软慰语」,让人家很舒服,让人家能很欣慰、很安慰的话;要讲「诚实语」,都应该有这样的言语的态度。所以,广目天王手上拿着一个龙珠跟一条龙,其实他提醒我们,我们虽然看了那么多世间的形形色色,可不能看得眼花撩乱。确实这个世界是不断在变化的,有句话说,人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会变。大家听懂没有?对!随时在变。但是假如一直在变,你的心就被它搞得慌慌张张的,那就麻烦了。

整个传统文化,最古老的一本经典叫《易经》,易就告诉我们会变。《易经》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叫「变易」,而我们却要从这种种不断变化的现象,去找到它不变的原理原则。《易经》另一个很重要的叫「不易」,纵使它再怎么变,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常关系不能变,一变天下大乱。现在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就很麻烦,人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以要把不变的原则抓到,就像西方广目天王手上那颗龙珠,那就是不易,不变的原则。掌握不变原则的时候,又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简单,不要很复杂,掌握了这些原理原则,「简易」。我们看《四库全书》有多大?《四库全书》可能要卡车来载,好几次才载得完,分量非常大。听说一个人从出生就看得了字,看到八十岁还没看完,因为这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但是在圣贤人的教诲当中,可能一句话就把所有这些做人正确的态度完全掌握住,这就是简易。

孔夫子在《论语》当中说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到我们立身处世七个做人的纲领,很简单,可是《四库全书》所有的教诲,都不会超出这七个纲领。而《弟子规》就是依据这七个纲领,结合生活的很多细节,把它编出来的。当我们把《弟子规》学扎实了,我们再读《论语》,再读四书五经,绝对都能有所领会,都能很快的契入那些学问,因为我们纲领已经掌握好了。像我们常常接触现在的一些学问,有时候一看,谈一个观念,那个书很厚,一开始看还有点概念,看到最后怎么样?都有点搞胡涂了,里面还一大堆专有名词。而祖宗的教诲,崇尚的是一种心性的领会,悟处,而且掌握纲领。

管理学的书这么多,其实在《中庸》里面一段话就全部都把它包括。在《中庸》里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九条最简易的纲领,这九个纲领你能掌握,纲举目彰,天下可以治好。诸位长辈、朋友,天下都治得好,怎么会家庭治不好!哪九个纲领?「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这些纲领没有掌握,很多时候我们读那些管理的书,都记住那些管理的细条枝末上面去,反而纲领、精神没有掌握好,用出来可能效果也不会太好,因为所有的方法都要从我们的真心做出来才好。「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候也。」这九个纲领能掌握得好,天下能治好。

修身,我们自己德行提升了,有德此有人,你自然能够感来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这九个纲领不能颠倒,今天我身不修了,我先尊贤,把很有学问的人请来,有没有用?没用。自己德行不好,到时候这些有德行的人劝我们,我们还是不遵守,那他们一定走。有贤德的人不是钱请得来的,是你要做的事对社会很有意义,才留得住他。而我们要做很有意义的事,一定是我们有德行才会这么做。所以第一层修身根基要好。

再来遵贤,「修身则道立」,你整个仁慈、仁道建立起来,尊贤就不会迷惑。一个企业最怕的是政策下错,方向抓错了全盘皆输,政策都是要高度智慧去判断,所以遵贤则不迷惑。

亲亲,对待自己的家庭要和谐,假如自己的家乱七八糟的,很可能我们在工作当中也很难安定下身心;身心不安定,这个事业迟早会垮下来的,撑不了多久。所以要安内,对外才能有好的成就,而真的要安内,一定要夫妻和睦,兄弟相处得融洽才好。

再来敬大臣,对待这些重要的干部,我们要尊重他们,我们要礼敬他们。现在问题来了,老板他心里想,我给你们薪水,这么想,恭敬心就不见了。有个企业它是已经传了到第三代,爷爷披荆斩棘,创业维艰,这个企业经营得不错。他的第二代儿子送到美国念书,念博士回来,念到博士。可是这个儿子接了以后,企业经营稍微有点下降。因为他的老员工一想到他的老板,都觉得老板把我们当兄弟、家人一样爱护,虽然这个老板学历不高。传到他的孙子,孙子也是博士毕业回来了,大家想想会发生什么事?这个孙子回来以后,召集干部说:「我跟你们说,我不是来跟你们交朋友的,不是来跟你们称兄道弟的,我会严格用制度要求大家。」结果这个企业开始衰败下来。你看还是我们刚刚讲的思仁恕,仁爱、宽恕才会兴盛;来了就是严格、就是暴,这个严苛,那败相已露。所以要敬大臣,要体群臣,体恤每个人民的需要,每个员工的需要。

所以,他爷爷很语重心长的告诉他的儿子、告诉他的孙子说,你们再怎么争,你也只能争到员工一个月的薪水。但是当员工要跟你争的时候,他可是跟你争分分秒秒,都要跟你计较。听不听得进去?诸位长辈、朋友,听不听的进去?怕就怕在学历高了,傲慢,「你不懂!我可是得管理博士」,那就糟糕了。这个九经可能管理博士都没读过,很可惜。所以人生最大的福气,是能够闻到圣贤人讲的真理。

子庶民,我们感觉得到一个治理团体的人,把底下这些人民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这个子庶民,我们听到一个企业家,她跟她的先生创业,主要是她先生在做。结果她的先生得了癌症,那时候她先生也开始学《弟子规》了。她就很心慌,她先生说,你看那么多员工要生活,我现在身体不行了,你来操大盘。他太太有点紧张,她先生说你别担心,你只要抓住一个原则,让员工都学《弟子规》。然后妳就打算一年亏一千万,可以让妳亏三年,但是妳要记住,一定要让员工学到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她的先生自己生命都有安危,但是他明白到这些学问对下属的重要性,他宁可损失金钱他也要做这件事,这是真正的仁义之心。后来他的太太去了以后,真的这么做,结果公司经营愈来愈好。他太太说到,现在她五点就可以下班了,反而是那些重要主管都在那里很努力,说老板娘,你先回去!你还有孩子,还有公公婆婆要奉养。所以,真是爱人者人恒爱之。

推展以后,大家懂得做人了,还有员工跑来跟她说,老板,我以前工作都有给人家拿这个。这个是什么大家知不知道?看大家都没什么经验,这个就是拿回扣。「可是奇怪,我到了公司以后,这个念头起不来,看大家都学这个,觉得应该要好好做人。」她的员工主动跟她讲。还有员工曾经已经拿过的,又拿回来还她,说我良心不安,希望老板娘妳不要责怪我。结果老板娘跟他说,「这个钱我早就没放在心上,你拿回去孝顺你的父母!」就是这分存心,难怪她的下属这么样拥护她。而且看到一个妇女,突然间接了这么大的一个工作,又能这么坚强,其实那分态度也感动了她的员工。

她有一次回山东看她的父亲,也给她父亲送了一些钱,她父亲说,「妳别给我那么多钱,我不需要这么多钱,妳把这些钱拿去奉养妳员工的父母。」我们听到这里都肃然起敬。她能有这么好的爱心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她的父亲很有爱心。她也听她父亲的话,在一些年节的时候都给员工发红包,还指定要他们拿回去给父母。过几天接到员工家长打来的电话,员工的爸爸说,老板娘,我还有几个儿子,你要几个?我帮你送过去。这个子庶民!

来百工,就是让各行各业都很兴盛。其实经营一个企业,就是你能够都设身处地去为所有合作的厂商着想。不能只有你赚钱,他们都亏钱,大家都能够共存共荣,这就欣欣向荣。所以来百工。

柔远人,不是我们公司里的人,我们都想着怎么样去利益他们。所以我们接触这些企业家很有爱心,他们会带着员工到海边去捡垃圾,维护整个环境。他们会带着员工到偏远的山区,去关怀那些很贫穷的村民,给他们送些吃的,关怀他们。整个企业都是一片祥和之气,哪有不兴盛的道理!而且这些部属都会觉得跟着这样的领导,生命很有意义。

怀诸候,诸候以前是一些小国,用在现在就叫分公司。不能在总公司的我们特别偏爱,反而应该对分公司的也要更加的爱护才好。其实人心上都感觉,离领导人愈近,好像近水楼台怎么样?先得月。离得比较远,深怕会不会人家讲我的坏话,我就失宠了。反而离得愈远的,他心里上会比较有挂碍,会比较担忧。所以人能体恤到这里,今天我们在团体里面,我们是在总公司,可不能总公司有好东西,全部都把它瓜分掉,这不近人情。因为分公司,它可能都在第一线,他们更辛苦。这时候假如总公司里面这些主要的干部通情达理,懂得说这些先给分公司,我相信整个企业的士气会非常好:我们在这么远,他们都时时想到我们。说实在的,就在领导的身边,已经是比较有福分的,干嘛还去抢这些东西?

今天假如是贴心的女儿、贴心的儿子,父母有什么好东西可不要抢走了,应该怎么样?给大嫂拿一些去,给婶婶拿去,都是先想到没有住在一起的家人,这个家会更团结。所以,人和应该懂得严内宽外。大家抄好了没有?怕大家没抄好,回去睡不着觉,因为大家都很好学。常常很多同胞对我们很支持,会给我们一些生活的用品,当下比较在身旁的这些同事,他们也是很体谅,我们在山东、在海口、在北京很多各地的同仁都离我们比较远,他们都是先考虑,这些东西先发出去给他们。常常最近的人发到最后怎么样?没拿到。他们也很高兴,因为没拿到就代表领导很信任我们,是一体的,不要去计较这些东西。

但这点假如没有体会到,有时候家人之间心理上都会有怨。我们曾经听一个女士,中年妇女她就讲到,她说她两个哥哥结婚,妈妈办了很多的礼物,也办得很隆重。后来到她结婚的时候,办得不是很隆重,好像还让她自己去买一些东西,所以她这个怨一直都压着。后来她学了《弟子规》,懂得替母亲着想,这口怨气终于释放出来。自己想想,居然埋怨母亲这么久,很不孝,自己跪在母亲的跟前给母亲道歉。而当她在那里流泪的时候,她的母亲告诉她,她说女儿,人家说女儿就像母亲的小棉袄一样,那个棉袄是贴身的,时时都能让母亲感到温暖。女儿在母亲的心里那是一家的人,而媳妇她是刚要到我们家里来,今天假如我不尽力帮她们办,她们很可能会埋怨我一辈子。可是你是我的亲生女儿,家里又不是很宽裕,妈妈都觉得你是能体谅我的。所以真的,当我们得的少,那是父母、那是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信任,反而要以大局为重,不应该去计较才好。

柔远人,时时能想到在远方的这些同仁,替他们设想,关怀他们的需要。能把这九点掌握好,相信天下团队、企业都能经营得好。

我们刚刚讲的四大天王,西方广目就是掌握不变的原理原则。北方多闻,听了,有时候这些话不一定对,不能乱听话,要懂得判断。而且多闻天王是拿一个伞,这把伞就告诉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己,不然太多世间的这些讯息,很可能会误导、污染我们的心灵。这个伞不只是要保护自己,还要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于是要保护自己的员工,保护他们的道德修养,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不能让他们去听。今天要在自己的团体里面办课程,也一定要先了解他讲得对不对?不然被误导就麻烦。这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End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那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论语》的精华。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地刚刚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习过一遍,《论语》从二00九年十月开始讲到上一个月,总共头尾讲了十八个月。我们将《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当中「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论语》的概要,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论语》研习的主要的部分。我们昨天有谈到,我们这次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给大家汇报了「入则孝」这一部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出则弟」。悌道,实际上就是讲恭敬、友爱的心。用恭敬的心对长辈,用友爱的心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在《弟子规》当中第二部分是「出则弟」,我们现在继续来讲。「出则弟」,这个「弟」主要就是讲到的恭敬和友爱,不仅是对兄弟姐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里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属于「信」这一篇里面的。在《论语》当中,「子路篇」里面有这么一章经文,「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他即使是很有成就,也都会自言没有成就,自己确实不行。这种谦德是自性中一种美德,要行仁,这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赞誉,如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上一次我们讲到「泛爱众」。《弟子规》里面有一句经文说:「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是讲自己如果有能力、有才华,不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这一堂课将是我们最后一讲。我们看到《弟子规》最后一句,也是《弟子规》的总结和劝勉。「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讲到我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诸位老师们昨天睡得好吗?一定很好睡,因为人感动流泪之后特别好睡。我们昨天晚上欣赏「暖春」这部电影,相信有很多影像都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田上。其实当我们每一天接触到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对学生的付出、关爱,他不见得有立即立竿见影的效果出来,但我们还是这颗爱心有增而无减。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我们对他好,但他还是很冷漠的时候,我们更明白他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五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无德而有才是毒品,我上一次,几个月前在高雄坐出租车,刚好那时候回家,坐上去以后,出租车司机他就很感叹说了一段话。因为我比较多时间在大陆,所以有些情况也是从他们在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有提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知人者先自知,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还有「欲论人者先自论」。我们今天自己假如没有做好而去评论他人、要求他人,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七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讨论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知所先后。今天假如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先学知识、先学技能,而没有先扎德行的根,这个先后就有点颠倒。因为德行的根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上有个旅人,他刚好在一段旅程当中,那时候下着暴风雪,很大,而且举目都看不到半个人,走得也是很孤独。突然从远方来了一个旅人,两个人就一起结伙走在路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之前讲到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天下无不是之兄弟,延伸到我们人生每一个因缘当中,我们都不要把对方的不是放在心上,造成我们对对方的不谅解,甚至对立、仇视、冲突,这样我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一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谈到化民成俗,其实我们人生有非常多的角色。在家庭的角色,在我们工作团体的角色,以至于我们站在社会、国家的角度上,我们是不是一个好的公民?我们能够自己先做好,正己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这是本有的。必须去掉我们的习染、我们的坏习惯,从贪、瞋、痴、慢、疑去去除。说到昨天提的瞋,有一句古训很值得我们去体

胡小林:如何在单位尽心推广《弟子规》?

提问者: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在推广时,当领导不懂、不了解《弟子规》时,下属的员工应如何在本单位尽心推广《弟子规》?胡董:这个问题很好,这老板不学,员工要学。这个生活之外,工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弟子规》吗

胡小林:如何在企业落实《弟子规》?

提问者:不是,是非常真实,而且把你自己的事实讲出来,其实真的是一个大爱,让我们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我也想问,因为我是也还没有学习,我自己也有一个做餐饮的,我想这个《弟子规》,首先我也知道可能是先从我自

胡小林:《弟子规》是戒,因这个戒你就得了大定

我给大家开一张保证书,在落实《弟子规》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我敢跟你保证,充满了喜悦之旅,《弟子规》之旅就是喜悦之旅,喜悦之旅一种喜悦的旅途。别提多高兴了,因为你心里有个主张,人有了依靠这种感觉,这是花多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二集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大家刚刚有没有去翻一下族谱,看看是哪位圣人的後代?诸位老师,统统不要找,绝对是圣人的後代,因为假如不是圣人的後代,绝对传不到现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易经》里面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三集

尊敬的陈局长,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夫子有一句教诲说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的心、仁爱之道会很远吗?我欲仁,只要我有这分替人着想的心,仁就到我的面前来。这个仁字,大家一看就可以感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四集

尊敬的陈局长,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记得我在海口,我们在二00四年七月十三号,办了第一次五天的课程。那时候刚好上到第三天还是第四天的时候,当地的教育局长还听了一个下午的课,听完之後,我就送了教育局长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六集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士先器识而後文艺」,孩子的心量一定要宽广。像我在念初中、念高中的时候,心胸就比较狭隘,我记得考试成绩考得比人家不好,我们看了就有点嫉妒;人家考得比我们低,我们还会走过去跟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在给学生上课,事实上是非常活泼。我们在《论语》里面都有看到,都是夫子跟学生的谈话,或者是跟那时候的一些从政者、那时候的人民的一些交谈,不单是在教室里面上课而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苏东坡先生在十岁的时候,看到他母亲看《後汉书》叹息的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先生在小小的年纪就很有气节,就时时以这些圣贤人为榜样。苏东坡先生也曾经讲过,「古之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确实对经典不能有侥幸的心态,人生的真理不能心存侥幸,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去实践,所以要正己化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不只无怨,还能赢得家人、赢得朋友同仁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