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37[海口]
2024-12-19 13:20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七集)2004/11/30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档名:52-115-37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谈到整个修身从六个方面著手,从「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六个方面去落实修身的功夫,刚好这六个教诲与释迦牟尼佛佛家的教诲完全相应,就是诚实、礼敬、不贪、不瞋、不痴。而佛陀的教诲离我们现在是三千年左右,而老祖宗的教诲离我们是四千五百年以上,所以中国圣贤的教诲早佛陀一千五百年,我们也从这里理解到有一句俗话说的「英雄所见略同」,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道理看法是一致的。

而我们非常幸运有这样的机会当中国人,也可以珍惜这个机会来领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我们要知缘,知道这个缘分的希有,假如这四千多年来刚好在某一代不传了,那怎么样?就断了。就因为有四千多年来相续的圣贤者把它承传下来,所谓「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圣贤的教诲假如没有因为有师道的承传,可能在这过程当中就会断绝了。所谓承先者才能启后,要能承才能传,所以因为中国人都有这个使命承传老祖宗的智慧,所以都没断。那我们这一代也有责任把它传下去,那要先承才能传,诸位朋友,我们承好了没有?我们理解好了没有?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圣贤教诲传下去,从自己的修身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开始落实起。

很多人说圣贤大道听起来非常博大精深,其实真正深的道理也是最平常的道理,我们说的伦常大道,没有比这个再高的法了。请问伦常大道是什么?五伦,你们答不出来,我要伤心欲绝,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诸位朋友,你们这十天我们一起研讨的课程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纲领,掌握了纲领,纲举目就张,藉由自己解行相应,您的理解就会愈深愈广,你也可以一分得利就可以传承一分,十分得利就传承十分。我们每个人要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切记国家兴亡,这个国家不单是我们现在的国,是指我们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我们都有责任尽一份力量。

所以从修身开始做起,所以「大学」已经把我们立身行道的第一步讲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第一步。「中庸」也说「登高必自卑」,你要爬得很高,必须从哪里开始?卑是低的意思,你爬山一定从山下爬上去,有人直接爬到山上去的吗?除非他有轻功,不然一定是一步一步踏上去,所以我们一定是从自己的修身就是第一步开始踏。我们在两个月前到了九华山,九华山很陡,一个阶接著一个阶,假如我们爬上去的时候先看到差不多几千公尺高的地方,你会觉得说这么高,累死我了,我还是别爬了,很多人好高骛远,一看看很远,觉得自己不行;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有一位老师他就说,爬九华山只要看著你的下一步,一步接一步,自然而然就爬上去了,所以要活在当下,活在敦伦尽分,尽自己家庭的本分,尽自己工作的本分,尽自己当一个社会榜样的本分,我们把太太演好,我们把当母亲的角色演好,我们把当同事、当上司的角色演好,自然而然德风不吹自吹。

其实影响力绝对不是你每天在那里脑子想著「我要影响你,我要影响你」,这样别人偏偏不让你影响,往往都是因为你自己觉得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本分,你做得这么真诚,做得这么自然,才让人家很感动。所以往往做很多事的人,都觉得他啥都没做;觉得自己做很多的人,其实他啥也没做。这句话有点玄,做很多的人,他都觉得他都没有做,因为他觉得那是他的本分;而觉得自己做很多的人每天想著,你看我做这个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做那个别人有没有看到,每天是想著自己的名、自己的利。由於用名利心去做事,往往让人家看了不感动,往往让人家觉得,你看那些学圣贤的人都这么做作,做些善事还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时候可能不只没有好效果,还会衍生坏的效果。往往我们沾了名、沾了利,走到半途中目标忘记了,心里变成只在乎名、在乎利了,这个时候圣贤学问就忘了。所以我相信秦桧他当初一开始考试的时候也想著能够利益人民,为什么走到最后变成弄权害国了?为什么?名利那个力量很厉害。所以诸位朋友,不要等到八风吹过来的时候才练功夫,时时刻刻先把我们的根基扎好,真正为人做事、为民做事的时候才能禁得起这些考验。

我们之前有没有讲过八风吹不动的故事?苏轼(苏东坡),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处得很好,有一天苏东坡觉得自己境界不错,修养不错,在打坐当中就写了一首词,他说「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起来境界怎么样?八风是指哪八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我们人与人相处当中,还有我们处的境界当中,这八种情况常出现。「利」就是你很顺的时候,「衰」就是你在低潮的时候,在逆境当中,你都能够顺境不贪,逆境不埋怨。我们在进步最多的时候是在什么?逆境,所以逆境磨炼人,顺境淘汰人。人一顺境一来就自视甚高了,就忘了初衷了,这个时候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顺境、逆境都要勘验自己的修养。

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说一般的企业,超过半数的企业在五年之内都会倒掉。我们在海口,每年公司接受主管单位去检核的公司,超过一半连一年都撑不过去,代表一年之内这些公司都倒了,可是当初资金也很雄厚,那为什么会这么快速就倒了?有一家公司也是很大,在十年前左右投资了两千万,结果这个老板挥霍无度,又很贪女色,结果公司很快就倒下来,结婚两个多月就逃出去了,后来回国就被抓起来。所以我们看得到,他拿到两千万是很好的境界,可是到最后自视甚高,开始挥霍无度,然后又不听忠言,所以就败下来。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富贵修道难」,一个人很有钱的时候都没想到要提升自己的修养,也没想到要去协助别人,回馈社会。

问:所以一般人的罪业都不是在逆境做的,都在什么时候造的?

答:顺境。

对,所以顺境淘汰人。你在顺境当中,假如存心都没有利益他人,很可能你就要衰下来,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在顺境当中时时感恩别人,在顺境当中时时想著造福社会,那你这个福才能够历久不衰,才能够长久保持你的财富,保持你的家道。

再来,「苦、乐」,人生在苦的当中,你能不能修养还很好?心还很清净?这个就是功夫。乐,我们说乐极生悲,所以人往往在乐的当中就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的安全,忘了自己很多的本分。所以打开报纸,很多的意外事件都在游乐当中发生,所以乐不可太过,所谓「乐不可极」,凡是面对自己的感受、情绪都要遵循中庸之道适可而止。「称」,人家称赞你。「讥」,人家刺激你、讥讽你,你能不能修养很好,不动心。「毁」,别人毁谤你了,你能不能平心静气接受。人家批评你十句话,只有一句话是真的,其他九句是假的,这九句你也不生气,这一句你拿起来好好反省自己,那相信连毁谤你的人到最后也会被你感动。所以八风吹不动的人才能转别人,八风一吹就动了,那是被别人转,被境界拉著鼻子走,牵著鼻子走。所以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创唐朝的盛世,因为唐太宗在接受大臣给他的批评的时候,他都能够广泛去接受,而不会去责罚他的臣子。

有一次有一个臣子也是长篇大论批评唐太宗,批评完之后,这个臣子出去了,旁边几位大臣就跟皇上讲,他说:皇上,他所讲的大半都是假的,您怎么不责罚他?您怎么不制止他的话?唐太宗就说了:他讲十句有两句对的,我就拿来用了,但是假如我去制止他,这个动作一传出去,说皇上对於别人的谏言还会反驳,还会批评,这个风声一传出去,以后忠臣敢不敢谏言?就不敢。所以唐太宗能够看得深远,能广纳雅言,再用自己去判断,这样就不会堵塞整个忠臣对他的劝谏,所以唐太宗面对别人讥、别人毁的时候,他是这样的态度。所以一个人成就有多高,跟他的心量、跟他的肚量成正比。

「称」是称赞,「誉」是你的荣誉到身上来的时候,你也能够不沾染。我们看到很多人,他一得奖就把它摆起来,结果到他的办公室去,全部都是什么第一名、金牌,摆一大堆。在许哲女士接受访问的时候,我注意看了一下,她的房间干干净净,她都是新加坡的国宝,请问她有多少奖状?多少?太多了,她连一个也没摆出来,只摆了一个释净空教授送给她的「爱」。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觉得这些都是我该做的,这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所以荣誉一来就好像风吹过来,一点痕迹也不会落在她的心上,所以这是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就觉得自己境界很好,所以就写了这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送过去给佛印看。佛印看完之后,马上在信上写了一个字,写了一个「屁」字,就把它送回去了。一送回去,苏东坡心里想什么?他心里期待的是什么?来称赞我,你看境界这么好,结果就是一个「屁」字送给他,他火冒三丈,马上气冲冲的就要去找佛印理论,结果还没进门,佛印连门都没开,只在门口写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八风吹不动,居然一个屁字就把他的境界统统破掉了,所以苏东坡一看很惭愧,赶快回去了。所以人这个修养确确实实骗不了人,要常常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境界当中看,有没有被这些世间的习气把你的境界搞乱了。所以什么时候是修养,什么时候是修身,时时处处一切都是我们的学处,学习的地方。

「修身」的功夫确确实实要靠我们滴水穿石之功,滴水穿石之功也必须从一步一脚印开始踏出来,所以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跟经典的教诲相应,「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这是「中庸」的教诲。

除了修身之外,我们第二个很重要的「笃行」功夫要用在处事之中,处理事情,每天离不开自己,离不开别人,离不开处理事情,每天一定都有事。那到底处理事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法则,这个我们不得不了解。而你做事的原则、做事的态度可不能依准现在人的想法,假如你说现在人大部分都这么想,那你就会随波逐流,毕竟知道的人少,迷惑的人占多数,所以假如你现在是依循现在大部分的人的认知,那你的人生会往下一直堕落。

请教一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出来,你问他「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他马上会皱著眉头告诉你「你怎么问这么无聊的问题,你怎么不问我现在流行歌曲排行榜第一名是哪一首?」大学毕业,你叫他谈做人的根本,他不见得谈得出来。但是回到两百年前,您在乡间小路看到一个农夫正在耕作,您跟这个农夫打个招呼说,请教你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他不用打草稿,他可以跟你讲半个小时,为什么?这个社会读书读了十几年不见得会做人,但是古代的人一个字都不认识,可是他知道做人,因为他的父母有身教,因为当时候的社会风气良好,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做人的最根本就是要孝顺父母。所以纵使他不识字,他知道要孝顺父母,他知道要友爱兄弟,所以他兄弟一有事情他绝对两肋插刀,他也知道勤劳才能成就事业,所以他工作认真。所以当时候的社会状况,它的整个艺术,包含戏剧这些艺术作品,统统是在提醒人如何做人,演出来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在读书里面都是以圣贤学问为主,在家庭里面父母又会演给他看,所以纵使一字不识也懂做人。

而现在学历再高,他可能连体恤别人的心都不见得提得起来,所以现在人依循的标准在哪?我们可以从课本上这段话找到端详。我们把处事这一段念一遍,预备起: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道义为原则、为依据,不为私利,不图己功,只问是否合乎道义,不问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

好,我们再把第一句大声念一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它的原则最重要的要依循道义,这个「谊」通「义」字:

问:而不是依循什么?

答:利。

所以古代的人接受圣贤教诲,做事都是依循道义在做,不依循功利,不自私自利,所以社会安定,家庭幸福。现在不依循道义,依循什么?功利。所以现在年轻人还没有本事,你要找他合作,他第一句话跟你说什么?「对我有什么好处?」能成大器吗?难矣。

问:他会伸手跟人家要利益,他会不会伸手跟他父母要利益?

答:会。

对。所以圣贤人高瞻远瞩,早就告诉我们了,教育孩子从小要教道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孟夫子说「上下交征利」,君王跟臣民、领导人跟被领导人、上司跟下属,都只为了自己的利的时候,会怎么样?就打起来了,国家危矣。所以我们之前有举了一个例子,纣王吃饭用什么筷子?象牙筷子,再拿个犀牛玉杯,再拿所有这些非常高贵的餐具,那高贵的餐具总不会盛个青菜豆腐,一定是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总不会穿一件T恤,绫罗绸缎,请问这些钱从哪里来?他跟老百姓要利,老百姓跟他抢利,所以就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所以这么早,几千年前的教诲,有多少国君、多少人还在犯这个过失。而现在不止国危矣的情况了,现在是什么?家危矣。多少父母被孩子杀死,为什么?为利,只为了一个手机的钱,杀了父母要拿保险费,这些事情还不是单一一件,所以我们要有警觉性,不能后知后觉。所以一定要在处事当中、做事当中,演出道义为原则的态度给我们的下一代看,给我们的亲朋好友看,唤醒他们的良知。

而真正依循道义的人做事会怎么样?依循功利的人又会怎么样?这个我们要深入来思考,深入来比较。孟子有一段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一个得道的人,他多助会到什么程度?「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有天下人都来归顺他,他真正完全依道义的话,能够赢得广大民心。「寡助之至」,就是失道的人,寡助到最后会成什么样子?「亲戚畔之」,连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为什么唐太宗说到他有三面镜子当中,其中有一面叫以史为镜,以历史当镜子可以知兴替,一个人为什么会兴?依循道义,得道者多助;一个人为什么会败?失道,失道者寡助,没符合道义就败下来。所以这个依准,你不只可以看几千年的历史看得出来,您只要现在看身旁的大起大落的人,你就可以看出端详在哪里。

古代舜王他一心一意尽他的孝心,这是德之本,所以舜王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名、没有势,他只是一心一意依道义行事,所以不管父母怎么样的伤害他、污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只是非常真诚的要去尽他的孝道。所以由於这分孝心、这分道义之心,感动了邻里乡党,邻里乡党再继续传出去,那隔壁的邻里乡党,更远的,我们说「远者怀之」,离他很远的这些人民也对他的德行生起恭敬之心。请问舜王有没有开著车子去打招牌?投我一票,我很优秀,有没有?没有。用他的德风自然而然感化,到最后连尧帝都很佩服,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尧帝也很有智慧,虽然别人很肯定他,但是毕竟是一个天下,所以还要考试一下,所以观察他几十年的时间确定真有德行,才把天下交给舜王。

所以我们从古圣先贤的举手投足,个中都有学问在里面,所以我们要内行人看门道,绝不能外行人看热闹,所以舜王只是尽他的道义,确能够感动一个天下,后来连父母也感动了。假如我们今天当帝王,当德行之人,结果父母在造恶,我们的心会很踏实吗?不踏实,所以由於他这分坚持,也能够感化像他父母这么顽劣的人。所以当有人不能被我们影响,我们要反过头来反省自己德未修,所以感未至,要以大舜为榜样。所以依道义就多助,而且依道义行事的人,他所做的事绝对不会中断掉,他对於整个人类的影响也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一件事你只要依循它的原则,依循它最重要的精神去做,绝对每件事都可以做得到,事情没有想像中这么难。

请问舜帝他有了什么条件能够感化一个天下?是不是有港币五千万?不是,有什么?根本在真诚的心,诚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来的。所以当别人有很多助力的时候你不要羡慕,你要看出来是因为他那颗真诚的心。所以任何世间很大的事业绝对都不是一开始一堆人来做,都是几个人众志成城,都是真诚之心,自然能够感化、能够感动更多的人来投入,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所以我们看唐朝打天下的时候,还不就是那几个大将,还不就是李渊,还有他的儿子李世民,所以真诚才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抓到这里。你不要在枝末打转,在那边烦恼一大堆,我的能力、我的金钱都不够,那都是枝末,要从真诚开始做起。所以我们看看范仲淹有没有权贵?有没有金钱?都没有,凭的是一颗真诚为了利益国家、造福人民的心,所以「至诚如神」,自然就能感得很多的助力来成就他的事业,这个相当关键。

而「不诚无物」,当我们不是用真诚心去经营我们的人生、经营我们的事业,成也是败,这句话不知道诸位朋友有没有听懂?一个人没有真诚为什么可以成?他没有真诚能成,那是祖宗庇荫;他没有诚能够还可以撑出一个公司来,那是他还有福分可享,不是他真实的真诚跟能力做出来的,而他没有真诚,自然支持的力量会慢慢退,所以虽成必败。看事情不能看一个点,要看来龙去脉,你假如不能从整个过程去看一个人的起伏,在现在这个社会你会患得患失,你看不真诚的人还这么有钱,不真诚的人还开这么豪华的汽车,其实那个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人生你假如能看得清楚,你会觉得心里很舒坦、很踏实,甚至於你看到这些不遵循道义而有成就的人,你不只不会跟他生气,你还会可怜他,抓住机会看能不能让他迷途知返,所以心里面绝对不会有忿忿不平。

我们看范仲淹本身并不是有很多外在条件,他也能够成就很大的功业利益宋朝。而真诚做出来的事可以超越时空而不败,超越时空。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没有?范仲淹的那句教诲,让我灵光乍现五秒钟,在高中时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了一下,再过去就是七、八年之后了,所以人生的缘分一定要珍惜,人生有几个七、八年!所以范仲淹的德行因为是真诚心发出来,所以从宋朝以后,多少读书人的气节都受他影响,甚至於我们现在的人都受到范仲淹德行的感化,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有一次体会很深,因为我到很多地方,我们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天文,也有人文,一个地方养一种人,所以这个地方假如山明水秀就会出很多人才,而这个人文就是当地的这些出现的圣哲人,也会影响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所以除了看天文,也要看人文。我到海口去,我主动去参访「海瑞墓」,海瑞是明朝的一位忠臣,「海瑞罢官」,对。海瑞非常刚正不阿,非常廉洁有守,所以他的书法里面写到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确实他这个人间不是从明朝留,留到现在正气还在。我把这句话再另外延伸出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正法在人间」,这个时候最缺的就是圣贤之道。我们去参访这些圣贤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体悟,从他的精神当中看到自己这一生的定位在哪里。

我在看整个海瑞的介绍过程,有一幅画是画著海瑞家里的景象,家里的大门一进去写了两行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话不是海瑞的,这两句话是范仲淹的名句,所以范仲淹的气节直接影响海瑞,所以真诚做出来的事绝对可以超越时空。所以我们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真诚去行道义之事,然后让我们的气节、让我们的德行传承家风数百年不坠。人生要立高远的志向。我们的工作当中能不能用真诚、道义去做出榜样,能够在这家公司里面留名青史,这个就要看我们自己的态度,所以一定行事要依循道义来做。

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这九期的过程没花到钱,上次跟诸位朋友报告,第一场因为京华酒店的老板他场地也都帮我们打理好,后来他的太太听了太感动了,连所有的五天费用统统付完了。后来我们第二期跟第三期在深圳主办,一办办了十天,办完之后也是没花钱,而且还剩下一千多块钱,还刚刚好,付了所有老师的机费之后,还剩那么一点点,所以你看,连这个帮助的力量还会掌握得差不多就好,留太多钱也很麻烦。所以后来的几期都是有很多的人相助,统统就把事情办得很好,而这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人也能够共襄盛举,你可不能说好事都自己做,这样也不对。很多的人很慷慨,刚好今天请客吃饭,别的人也很欢喜能够请到这些朋友,一起要过来跟你付钱,你就给人家一把推到三步以外,就我付就好了,这种学问不够灵活,好事要让人家一起做,所以你可不能慷慨到最后产生执著。所以学问活活泼泼,最主要的一个原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要替人著想,这一点很重要。

假如都是依循功利来行事、来做事,到最后一定会让人家觉得很没人情,到最后一定会离你而去,而当你身旁的人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再有钱也没用,你再有钱也守不住,因为成事在人才。所以最高明的经济学:「大学」,「大学」说的「有德此有人」,有德行,你才留得住人;「有人此有土」,有人的话,你才有国土,像现在有企业。「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事业的根本,「本也」,「财者末也」。现在人都是本末倒置。

那你如何留得住人?绝对不是靠功利,而是靠道义,所以大学说财散,这个散不是散财而已,散什么?散道义,散你对他的家人的关怀,散你对他个人的栽培,所以财散人就聚过来,有人你还怕事业办不成?但是你财聚,功利只想自己,人就散了。很多人说,我用钱留住人才,因钱财而来的人才,他日也会因钱财而去,你的价钱总不会是一直最高的。所以现在企业为什么跳槽这么严重,因为他们觉得是钱在留人,其实错了,钱绝对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只有道义能留住真人才。因为真正的人才只想好好为家庭做些事、为社会做些事,所以你只要跟他有这样的共识,他绝对会来一起辅助你。

所以我们在海口正式办事的职员四个人,而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工,都是第一线的老师,都是很多其他工作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发任何一毛钱给他们,但是只要有空,他们就来帮忙,甚至於很多下完班的,晚上他们都出去讲课,免费讲课,比有薪水的人更努力,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动他们?道义,所以真正的人才要用德行。而当我们身旁没有真正的人才,问题在哪?要反回来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这个太重要了。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我们面对事情能够抓到根本的原则,就是真诚,就是道义,那你这个本立了,道就自然会建得起来。

而一个人的真诚什么时候练?你说真诚真好,我们很容易羡慕,真诚真好,清净心真好,仁慈的心真好,那你真好没有用,真好要时时提起来,你才得受用。真诚就要在你时时与人交谈当中提得起来,真诚就要在你跟人相处当中提得起来,甚至於你还没有遇到人的时候,你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你想到别人都能提起真诚,那你这个真诚就是真正内化成你的存心了。你这分真诚一内化了,就会表现在你的起心动念,表现在你的举手投足、言语行为当中,这个时候他人就很能感受到你这分真诚之心。好,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里,谢谢。

End

好人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

◎ 传 喜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好人,还是需要坏人?这世界上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你要做好人,那就是珍稀保护动物,哪里会饿死?做好人,你的思想言行都有无量的加持。有人说:师父,我们佛教徒是少数,这世界上大多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在大陆讲学的这一段时间接触到非常多省分的同胞,几乎是每一省都来听课,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5/8/8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看到这么多朋友大家一起来深入老祖宗的圣贤智慧,我的内心感到十分的喜悦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7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人没有智慧往往本末、真假、是非会搞颠倒了,假如不是看了「大学」这一段话,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9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九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9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昨天我们看了「牵手人生」,昨天晚上我们看了「孔子传」,这样将近有三个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举了一只狗的例子,也可以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灵知的,所谓「蠢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一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要学习圣贤最重要的要能体会到圣贤这些有德行人的存心,从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三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一个人的思想假如从自私出发,那这样的人生走下来,以至於这样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五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5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有提到老师一句重要的教诲、做人处事的道理,很有可能影响学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八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都足以让生命走向幸福,只是我们没有用它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四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强调「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而这一滴水必然是浇到了自己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一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谈到五伦关系,人人把这五伦关系处好,家庭、社会就太平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6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六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6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做学问要有正确的态度,首先当然是要立定志向,学贵立志。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0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0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这一个台风有没有进?没有进了是吧,不然我就连中三元。这在给我们什么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2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二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2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让孩子,你拿钱给他,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为人父母应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昨天提到教孝是德之本,教孝可以开一个人所有的善良,所谓「百善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谈了夫妇的关系,应该要合力把家庭经营好,常常念著对方的付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七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7蔡老师,刘林长,林长夫人,诸位法师,华藏耕心教育基金会,李老师、陈老师,诸位老师,诸位志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五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一个人假如真的知恩,他时时都会尽力去报恩。当我姐姐出嫁那一天,我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老师讲(二)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圣像就让我想起当初师长的一段教诲,师长说到,学儒就要学孔老夫子,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我们的目标非常的明确。而学释迦牟尼佛、学

蔡礼旭:老师讲(一)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家和万事兴」。每次来到马来西亚,我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家是温暖的地方,是有爱的地方,是有感

蔡礼旭:老师讲(三)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仁,诸位同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着我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都会有一句夫子的教诲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昨天我们说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先要做好人

◎ 印 光【原文】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三集)

有一句话说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是抉择。比方说你开车,你要先抉择对了目标跟方向,你这个车再往那个方向去开,那开车就不会耗油、开错方向了。所以抉择对了方向,很重要。你假如抉择错了方向,开得再快有没有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一集)

大家下午好,中午有没有休息一下?有?好。刚刚我们在跟孔老夫子鞠躬,感受一不一样?有没有想到哪一句话?早上陈真老师有说到,一个人可以从容、可以优雅、可以诚恳。是吧?这个都是很好的态度、修养。怎么样提升自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五集)

同学们下午好。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一下,我们孝顺父母可以养父母之身,再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之慧。我们在《德育故事》里面,像养父母之身方面,很多人为了保护父母,牺牲生命都在所不辞。像有一个女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六集)

诸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们前面四堂课主要讲孝亲,后面这两堂课我们讲到尊师。昨天我们讲到,老师他才能教育我们懂得判断是非善恶,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德行往上提升,包含教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才能,都要靠老师的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们昨天跟大家谈到如何孝顺父母,有讲到《孝经》里面讲的,孝子他从五个方面来回报父母的亲恩,有没有人背起来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