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七集)
2024-11-03 10:45

大家早安。我们这几天都在谈到学习的心态,我们也再复习一下前几节课我们谈到的重要学习的心态。

第一,解行要相应。其实《弟子规》在余力学文当中,一开头就强调了这一个重点。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个没有侥幸的,只要学了不去做,无形当中就会增长傲慢,自己不知道。

比方有一次,刚好有一位刚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士,她住在澳洲,师长那时候人刚好也在澳洲,她就邀请师长到她开的饭店,能够让她供养一下师长,师长也去了。那她就给师父身边负责的人说到,她很想亲近师父。那这个负责安排的人点点头,好,没问题。结果当天,师长就坐在她的旁边。安排了她就直接坐在师父旁边。然后还没坐下去,她就说了,你怎么排这么近啊?结果对方说,你不是要亲近吗?那就最近的位置就给她了。就坐下来。结果坐下来以后,这位女士看到,因为很近嘛,看到师父整个容光焕发,那个皮肤跟婴儿的皮肤差不多。结果她就忍不住讲了一句话:师父啊,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我们对面一位同修,同修都是学好多年的,马上就接话了:什么天生丽质,是法相庄严!

大家感受感受,当时候的气氛怎么样?气氛就很僵啦。他这句话出来就是在训人了,就是拿道理要压人了。我们感觉一下,他说法相庄严不是天生丽质,讲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不行。能不能感觉到在场所有人当下的尴尬?他不见得感觉得到。所以你看人的感受能力,就因为傲慢、拿着道理去压人,如入无人之境。所有的人都很尴尬,他也不知道。现在怎么办?现在好像整个气氛像在冰库里面,也没有人敢说话了。结果这个时候师父就说了,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啊。又把这个气氛大家哈哈笑,就给化掉了。

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不能去要求别人,会给人难堪的,会给人压力的。甚至于人家一接触说,怎么愈学愈傲慢。都拿着道理压人,就不好了。

而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愈把我的贪、我的瞋、我的傲慢,把它去除掉,这个才是学问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诚找回来。真诚被什么障住了?自私自利给障住了,虚伪给障住了。把平等找回来,因为被傲慢给障住了。把清净的心找回来,因为贪着、染着了很多世间的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欲望。

所以修学的路上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我们背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碟,这个是形式。实质是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执着、分别、习气,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跟功夫。所以当下假如我们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人只要能放下自己这个执着,能感受对方当下说话的存心,所谓见性不着相,与人交往,见人家的心性、人家的善心,不要执着在这个言语,或者是这个动作上。

比方,淳朴的父母,拿着家里的、故乡的香蕉啊,水果啊,特产,跑到大都市的孩子读书的大学去看孩子。你看母亲那种心,多么的可贵,多么的真实、真诚啊。可是那孩子一看到爸爸妈妈,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哎呀,拿这个来干什么!是吧?哎呀,穿这么土干什么!有没有看到妈妈的心?没看到了。为什么?我的面子都被你们给丢光了。所以人这个虚荣,时时都会起作用,就感觉不到父母的心了,感觉不到朋友的心了。

比方说人家送我们东西,我们一看到,第一个念头:这个东西我又不需要,我太多了。你看,有我的时候,我的好恶、我喜欢不喜欢,这个念头一起来,根本就感觉不到人家的善心了。

所以,要诚意正心,那得把好恶的心放下才行。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我们看,人有喜欢不喜欢,情绪就上来了,喜欢的就高兴,不喜欢的就生气,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所以这一些经句,还得要回到我们的心性去调整、去放下,《大学》这四句话才能真正利益我们。

所以,这个当下,其实这一位女士,她说天生丽质,我们不要着在她的文字上,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已经是把她的词汇里面最好的词拿出来了,是不是?因为她又不知道法相庄严这四个字嘛。人家都还不知道,你就拿那个去压别人、去要求别人,那这个就不妥当了。所以,我们能不能感觉到她是用最高的赞叹了?天生丽质是她最高的赞叹了。好,所以我们处世,不能傲慢,心要柔软,能听到别人的善意、好意才好。

所以这也是一个修学的误区,容易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

在经典当中也曾经提到,有一个老太太,她非常崇敬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在印度,很多的人都燃着油灯去供养佛陀,有的很有钱的,他拿那个油灯就特别的大、特别的豪华,大家都准备供养佛,听佛讲经说法。

结果一位女士,她非常的贫穷,她根本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可是她又非常崇敬佛陀,所以她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然后去要求、请求、哀求这个卖油的老板,可不可以给她一些油。老板心里想,我现在又不需要这个头发,可是他看她苦苦哀求,实在很不忍心,动了怜悯心了,就给了她一点点油。她就拿了一个破碗,拿了那一点油,就进去要供养佛陀。

而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在场的人看着她,当下起的念头,想到:这么简陋,这么一点油,还敢拿来供养佛陀。很多在心上都瞧不起她了。

其实我们为什么瞧不起那个老太太?我们还是用表相、外在的物质,在衡量别人的高下,那其实这个也是我们都是用虚荣在看事情。结果,佛陀在讲经的过程当中,刚好提婆达多(佛陀的一个堂弟)就来捣乱,他卷了一阵很强的风,他看到人家供养佛陀,他就嫉妒,就很不高兴。结果这风一吹,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那个老太太,这一位女士的灯还依然明亮,怎么吹都吹不熄。佛陀就讲,因为这个女子供养,她是真心,它不会灭的。

所以我们得看到人家的存心,不要只是在人家的言语行为当中,我们就去下定论,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我们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面,乡下老百姓那种淳朴,他拿着他自己做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体会到他那一份心?还是我们已经全部都用大都市那些物质的标准在衡量这一切?那我们也被污染了。我都感觉到回到乡下喝那豆浆特别香,那是用心做的东西。

在另一个公案也提到,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佛典故事,这个动画片特别好看,尤其从事教育工作,佛陀他是老师啊。佛陀有一次走在路上,有一些小孩看到了,他们本来在那里玩耍,拿着石头、土壤在那里堆。结果看佛陀来了,哇,佛陀让人一看就生起恭敬心,小朋友就想送佛陀东西,他就马上把这些石头都把它聚集起来,然后看佛陀来了,就把石头跟沙子倒在佛陀的钵里面。然后旁边的侍者起一个念头:搞什么,那钵是装饭的,小朋友搞什么东西!正要骂人,佛陀马上讲,今天收到好东西啦,佛陀就感觉到孩子那份真心,哇,赶紧拿回去涂在我的墙上。

其实,我们收到别人真心的祝福,也要把它贴在墙上,不要忘记啊。真心的东西要把它放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时时让我们念这个恩,时时让我们不忘别人的鼓励,不要辜负了这些人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期望,这个就是把这个心放在心上,一辈子都不忘记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解行要相应,我们这个道理是严以律己,拿来要求自己,宽以待人,能宽恕别人不知道、不了解,宽恕别人没做到,但是严以律己。包含刚刚讲到的,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更重要,要把心中分别的心、好恶的心,要放下来,才能真正得这句话的利益。

再来,学贵力行。从最难处下手,急躁要对治,好色要对治,嫉妒要对治,惩忿,坏脾气要对治,都从最难的地方下手。

而且,很微妙的就是,人肯真干了,真正去对自己的习气的时候,他才知道,修行不容易啊!他那种深刻的体会,他对人自然就宽恕、包容,他自己都走过来了。我们仍对人还苛刻,显然我们自己还没有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功夫,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自己走过来了,就体会别人在其中也是相当辛苦,只有想着怎么样协助他们能够度过这些考验,哪有说还在批判人家的问题的。所以真正对治得了自己习气的人,绝对宽容,他知道那个不容易。假如我们都还没有真正对治习气,看到别人错,批评的心就起来,那显然我们误会自己已经调伏得了习气了,那就错估自己的程度了。

所以要不自欺,不能错估自己的境界。所以我们说勘验,有一句话就提醒我们: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们学问真的有境界了、到家了,表现出来的,心平气和。其实我们常常会动气,主要的就是强势,主要的就是控制的念头,你要听我的,我是对的。控制的念头一起来,人的脾气就容易控制不住了。所以修学首先我们要把控制的念头放下,正己化人,先要求自己,不要想去控制别人。不控制别人,心就柔软。

我们勘验自己,跟孔老夫子效法,处事待人,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这个善良包含宽恕别人,善解别人的意思,哪怕人家是恶意,我们都觉得他也是一份善心。人家是恶意,你都理解成善心,三次、五次以后,对方都生惭愧心了,人都有良心的嘛。恭敬、节俭、谦让。

我们修学,学儒就学孔子,常常以孔子的风范来砥砺自己。德比于上则知耻,我们道德都跟孔老夫子比,羞耻心就上来了。德比于上则知耻。再来,我们求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是修学很重要的态度,不知道不能装知道。不知道了,我们主动学习,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第三个,是勇于改过,有过必改。过则勿惮改,宿善不祥,懂的道理我们马上就去做。第四,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再来,我们不自欺之后就要开始真干,真干,要主动找到改过的方法,要对治自己的习气。当然这个对治的就是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实质就是抓根本。我们《大学》开篇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是很宏大的目标,能够让天下和平,天下的人都觉悟,要从哪里下手?最后是致知在格物。从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到最后是下手处还在格物上。

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烦恼轻了,致知,智慧就增长了,而且,烦恼少了,人的良知就往外透出来了。大家有没有经验,自己流下那个忏悔的眼泪,流完以后好像觉得世界变光明了一点,有没有?看谁都可爱。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感受?更重要的要保持,是吧?看谁都可爱,隔天又不行了,那你得要找到原因,是我们又起了什么念头,才这种感觉不见了。这些念头往往就是又见人家过了,又有怨了,又有烦恼了,把自己这种真诚又给障住了。

所以,实质的用功还在对治习气上面。而且要靠自己。人家给我们方法了,我们就得要自己下功夫。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我们个人,不能去依赖。我们刚刚说这个主动,孔子的一句话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你们也要背一句嘛,这一句念起来挺有味道的。都不会去主动的想方法,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克服?所以天助自助者,你肯下功夫了,冥冥当中祖先都会保佑;你自暴自弃了,谁都帮不上忙。要主动去突破,主动去克服。

所以,天赐之福,先开其慧,上天要赐福给这个人,而且它是真正的福,先开他的智慧。因为有智慧,你福来了才不会堕落。天降之罚,这个人要遭大难了,先夺其魄。

怎么看一个人是要有福,要开智慧了呢?惭愧,他每天都能反省,都能找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找到以后,奋发、改过的态度。皆天开其慧,这样的心境,都是自求多福,而且也会得到冥冥当中的保佑,天开其慧。我们看,觉得惭愧了,奋发图强,然后勇于去改正自己,甚至于是从根本的起心动念去克服。人没有恶念了,他就不可能有恶的言语行为了。这个是下功夫了。

所以很多修养很好的人,都说到,修学要真干。什么是真干?不自欺,才是真。这个真干,真的表现:不自欺,不夹杂邪念,这个才是真的表现。什么是干的表现呢?不懈怠,确确实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真正干的人不懈怠。还有不自恕。这个自恕,就是自我宽恕,得过且过了,那就很难提升上去了。

所以我们从这里去观照,我们是不是真干。真干的人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记正念。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有这种态度了,这个是真奋发了,真勇于从根本去改正自己了。

您看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公,他们是读圣贤书读了一辈子,可是命运愈来愈不好,像俞公家里这么糟糕。所以有没有惭愧?没有。有没有奋发?有没有改过?没有。所以读的书再多也利益不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后来经过点化,他是真正奋发,真正改过。我们看那个奋发的态度,他说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丝毫的自宽自恕,永堕地狱!他的奋发改过的心出来了。而且他是真惭愧了。为什么?他发觉自己的问题在意恶太重,意恶太重。

在《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故事,也是提醒我们。卫仲达先生,他那时候也是当官的,刚好有机缘,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了。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好不好?不好?好啦!你一辈子都不会忘,是不是?记忆才深刻啊。结果阎罗王说,来,把他这一生的善跟恶都拿出来。

结果那个恶,等于要装满一间房子了。他就很惊讶,因为他是读书人。他说我才四十来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呢?阎罗老爷的话,对我们都很有帮助。一念不正即是,一个念头不对了,就是造恶,不待犯也,不待你变成恶行恶言,就已经是造恶了。这些经典都是提醒我们,一定要从意念来修学。结果后来把他的善拿出来,善才像筷子这么粗的一个卷宗而已。到秤,天平去称,结果反而这么小的善录重,装满一屋子的恶录轻。

他就很惊讶,给我看一下,那一卷到底里面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是卫仲达先生劝皇帝不要建三山石桥。那个三山石桥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就很惊讶了,我虽然劝了,皇帝没有听我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善力呢?阎罗王讲,君之一念,已在万民,你这一念,是为万民着想,向使听从,假如他真的,皇帝真的接受了,那善就更大。没有实行,但是他这一念已在千千万万的人民,这个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前几天说,不论一生而论天下,考虑什么事情,都以天下为重,那这样的人,后福无穷,念念都是为人着想,而且心胸非常宽广,量大,福就大了,福田,是靠我们心去耕。

好,故事听完了,对我们的人生有没有什么影响?有哦。我们听完真入心了,念头就很谨慎了。造福,扩宽心量,时时起心动念为天下人着想,给天下人一个好的榜样,从我们自己做起。

这个是天开其慧,一个人智慧要增长了,从他这一些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

而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我们常说这个人魂不守舍,这个就是天在夺他的魄了。为什么?因为,比方说一个人常常要找借口,他心神不宁,都在为很多事情担心,因为人要掩盖一件事情,得要用好多理由去搪塞,这个饰非。甚至于我们这个饰非已经变成一个不自觉的反应,人家一说我们什么,我们马上解释,马上找借口了,这是饰非。自欺,我们刚刚分析的那些都是自欺的状态。再来,很容易懈怠,这是惰。很容易昏沉,然后好像悠悠放任,一天过一天,都不是很专心在每一个事物当中,混日子,那这个就麻烦了。

我们其实写了这一段话,也都是要勘验自己,是往开智慧的路上走,还是往慢慢的都浑浑噩噩去走了。所以我们肯真下功夫了,就能得到祖宗、圣贤的庇荫。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对治这一些习气?有格言就提到了: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躁当矫之以静,褊当矫之以宽,暴当矫之以和,粗当矫之以细。好,这一些是我们可能发生的问题、习气。

轻浮怎么来矫正呢?稳重。我们看,现在的孩子都很轻浮,轻浮的人成不了大事的,稳重才成得了事。所以我们整个传统文化,从小就教稳重。我们说小大人,走路吃饭都有他的威仪,不浮动。稳重才有定力,处理事情才能不乱;轻浮了,就不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心境了,思考事情也是比较短浅。

急当矫之以缓。我们比较容易急躁起来了,那要用缓慢来对治。所以吃饭要缓,走路要缓,说话要缓。诸位学长,有没有感觉到我们这一阵子讲话缓慢多了?尤其你在讲话的时候,假如对方愈听眉头愈皱起来,那就是我们速度太快了。要调整一下,缓和下来。

有朋友就讲,听师长讲经,怎么讲这么慢,我都快心脏都跳得很快了,都受不了了。不是师长讲得太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我以前讲话也很快,看我的身材就知道了,是吧,人急躁了就吃不胖。可是,因为常常听师长讲经,潜移默化,自己讲话也就慢下来了。急当矫之以缓。

躁当矫之以静。很容易烦躁,常常提醒自己:静下来,静下来,不要乱了阵脚。

褊当矫之以宽。这个褊就是心胸太狭隘,要扩宽自己的心量。

暴当矫之以和。暴躁要转成太和之气,以大局为重,不要给人难堪,要给人台阶下。

粗当矫之以细。粗心,我们慢慢的藉由一些方法,让自己细心一点。比方说怕东忘西忘,常常身上带一本小册子,随时可以记,就不会忘。凡出言,信为先,还得要透过工具才容易做到,有一句话叫做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有时候多记一下会比较稳当。

好,这个格言也提到我们种种这一些习气。而不去掉习气,说实在的,我们是根本,不改习气,连门,圣贤的门,我们都进不去。所以师长常常说,十六个字一定要放下。而最核心的,事实上还是意念上的贪瞋痴慢,才会做出损人的事情出来,所以我们要去贪、去瞋、去痴、去慢、去怀疑。

这个贪,所谓贪着财、色,好名、好吃、好睡。我不要念完,大家又不敢吃,又不敢睡,这个最重要的还是观察到自己有没有贪着,有没有不吃不行。假如不吃不行了,嘴巴都在抖了,那就是贪了。你有什么吃什么,边吃,怀着感恩的心,那就很好了。

那这个贪财,其实人假如明理了,他就不会去贪财了。该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的强求不得。而且不是我们的财,我们去贪了,这叫横财。道家讲,横取人财者,就好像喝毒酒要解渴,拿在手上,他的祸就跟着来了;就好像吃那个腐败的肉,吃下去想要止饥,可是一会就死掉了。所以不能贪财。

卢叔叔送给我一个杯子,叫做戒盈杯。(板书:银、淫、赢、盈)还有哪个yngㄧㄥˊ?你看这个杯子好用,一个yngㄧㄥˊ字包含的范围很多。因为卢叔叔也没有给我说哪个yngㄧㄥˊ,所以他让我自己去想。结果我给它想的,你看贪财、贪银子、贪色,再来,志得意满、傲慢。贪盈,事事要比人家好、比人家强,这叫好胜。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步步占先者,走都要走在人家前面的,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一定有人撞他,看他不顺眼,挤他。所以我们的人生路上遇到一些同仁都尽跟我们较劲,不要怪他,首先要把原因找到。可能我们性格当中,就跟人家喜欢逞强斗胜。所以叫步步占先者,你懂得礼让了,就不会这样了,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什么事都要争胜利的,一定会遇到人家打击他、折磨他。所以凡事都是感应,我们的心态就感那些境界来。

所以,说到这个财,师长老人家一生不跟任何人争。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师长讲到,此法本无诤,古圣先贤没教我们争,诤则失道意。争的心起来了,就与道相违背了。道在哪?在这一颗心上啊。所以师长都让,走到哪里,只要人家要,都让。愈让福气愈大,是不?师长本来命中无财,自己养活自己都不容易,可是修财布施,有的,都布施掉,布施到最后,财富自在。

大家知不知道财富自在是什么感觉?不需要钱的时候,很轻松,是吧?今天你有一万块人民币,放在口袋里,你轻不轻松?轻不轻松?不轻松,还想会不会被人家看到,是吧?挺累的。财富自在就是不需要钱的时候,没有负担;需要钱的时候,要多少来多少。好不好?痛不痛快?谁可以修得到?每个人依教奉行,都能修得到。

大家不要又说那只有师长修得到,这个念头叫妄念,叫分别执着。我们接受圣贤的教诲,要有志气,而圣贤的教诲是真理,真理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印证才叫真理。没有说只能在某些人身上印证,那就不叫真理了。谁依教奉行,谁就可以达得到。你看师长在故乡想要建一个教育中心,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侨赖居士就把钱拿出来了,善心感这些善的缘分。好,所以人明白了,不贪财。

不知道跟大家讲过没有,有一个县令贪了人家的钱财,谋财害命。一个人死了之后,他的太太继承了财产,可是这个人的弟弟动了歹念,就找这个定远县的狄县令,我们合作,诬陷这个女子,把她的财物都拿过来。他们真的这么干了。结果这一个县令拿到了钱财,就回家里去了。结果回去之后没多久,他就生病,长了一个恶疮,结果紧接着他的儿子跟孙子都开始长,他有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后来五个儿子都死了,六个孙子也死了,剩下一个孙子没有立锥之地,横取人财的果报相当恐怖。这个故事在《德育古鉴》里面的交财类,大家可以翻一下(不是现在啦)。

再来我们看,这个贪色。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而且经典上还有一句叫天道祸淫最速,老天降罪给这个淫乱的人是最快的,我们看每一次亡朝灭国,都是淫乱占了很大的因素。

有两个兄弟,双胞胎,几乎同一个时间生出来,跟大家讲过这个故事没有?在《德育古鉴》的信行类,最后一则就提到。他们两个几乎同时间生出来,连父母都认不出来,得要穿不同的衣服来认。同一年考上贡生,考上秀才,同一年娶妻,同一年同一个月生子,所有这个福分几乎都一样。所以亲朋好友说他们两个命完全一样。

后来两个兄弟一起进京赶考,刚好隔壁有一个年轻的女子(他们都已经娶妻了),就去找他的哥哥献殷勤。他哥哥很有正气,以前的人都懂考功名要积阴德,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就拒绝了这个女子。他哥哥心里想,我长得跟我弟弟这么像,一定要提醒他的弟弟,就交代他弟弟绝对不可以犯下这样的过失,他弟弟点点头,但是后来还是没有把持好,跟这个女子发生关系了。而且还骗这个女子,说回来之后要娶她。

钱债好还,情债难还。欠了情,你看现在社会版,男女发生冲突、丧命的,几乎每天都有。这个淫为什么这么恐怖?因为它不只毁了对方的名誉,甚至于毁了彼此的家庭。或者是邪淫之后,前几天刚好上网,看到,(有个人)太太犯淫戒了,居然是跟自己的侄子。结果她的丈夫怒气冲天,把太太、侄子都杀了,还把太太的父母也杀了。他说,你们没有教好!杀了以后又自杀,后来没自杀成。所以我们看,真的,老祖宗看得很准,这个淫欲会让很多人一生都会遭难,都会蒙羞一辈子,这个不得不慎啊。

结果后来他兄弟俩进京赶考,他的弟弟就没考上,哥哥考上了。没考上,他还回去找那个女子,然后还跟她要钱,说,我进一步还要再考,更进一关。又把她的钱骗走了。结果他哥哥真的考上进士,那个女子还以为他考上了。然后等了很久,郁郁寡欢等不到,临终前还写了一封信,寄给他哥哥了。结果他哥哥拿到了,就知道,啊,弟弟做了亏心事。结果他弟弟没多久,自己唯一的儿子就死了,重病而死。他因为太伤心了,哭到双眼失明,没多久也死了。而他的哥哥考上进士以后,家道非常兴盛,后代都很好。

我们看,本来同样命运的人,就因为犯了淫戒,整个命运完全不一样。这个是不得不让我们谨慎的。

说实在的,我们常常男人都说,色戒太难伏了。当然,现在连女士也要小心,看太多了,现在也都很崇拜那个,我们有时候看,在飞机场,看到那些女生在等男歌星,也是只能摇头。是吧?那个男歌星一出来,啊,能叫多大声就叫多大声。

还有一个更扯的,为了好像是去看刘德华演唱会,跟她爸讲,说:爸,你拿钱给我买票。他爸说:我没钱。农民啊。她说:爸,你可以去卖肾。所以你看,人那种情欲上来的时候,愚痴到什么程度?为了去看一下刘德华,叫他爸爸卖一颗肾给她去看。你说愚痴啊!后来好像刘德华劝她不可以。歌星也要给社会带一个好榜样,孝道重要。

事实上我们假如了解一个真相,就是,所有这些欲望、烦恼,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啦!你把它当真了,它就好像有力量,你知道它是假的就没了。打一个比喻,就好像那个小偷爬上你们家的围墙,小偷要进来了,就好像要爬到你的心里面去了,这个时候只要主人警觉到了,桌子一拍,哼!那个贼会怎么样?他作贼心虚,是吧?你这么桌子一震,啪!他就从墙上掉下去了。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大家有没有看过达摩祖师传?你看二祖慧可问达摩,我的心不安。烦恼,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来,你把心拿来,我帮你安。好,大家把不安的心拿来,我帮大家安。对不起,我的功力不够。不安的心在哪?坏脾气在哪?来,大家把坏脾气拿出来。Let me see,让我看一下。没有嘛,它是假的,剎那在那里变化的嘛。你把它当真的,它就常常来给你捣乱。你知道它是假的,它就没力量了。

有一个男子,他的朋友跟他讲,我把城里面最漂亮的女子帮你安排在哪一个饭店,你赶快过去,今天晚上她陪你。哇,一下子欲火焚身,以最快的速度,平常不坐出租车,那一天都坐出租车,就赶过去了。你说欲是真的还是假的?哇,那个当下他觉得太真了,挡都挡不了啊。结果一进房子,把门一打开,他妹妹坐在那里。好,当下,妳怎么在这里!请问,刚刚的欲在哪?啊?都快要冲上天的那个欲在哪?假的嘛。他马上从欲念转成脾气,自己的妹妹啊。

所以愈能了解到欲是假的,这些欲念是假的,愈能够放下它。不行,人一定要吃,你一定要这些,你愈觉得那些欲望是真实的,你就愈难调伏它。

好,所以这个色戒,古来这些有德行的人,有几个方式。第一个,看到年龄比你大的女子当妈妈看,就不会犯邪淫;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当姐妹看;比自己小的当女儿看。这是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就是假如这个女子要引诱你,你就把她当毒蛇看,就是马上就把你的家给毁了,把你的命给咬掉,你这个时候警觉性就高了,就不会陷在这个诱惑里面去了。以后看到很漂亮的女孩子给你抛媚眼,你马上想:毒蛇来了,沙沙,那个嘴巴呲你们的鼓掌是说,我挺可惜的,没有到好莱坞去,是吧?

第三个是不净观。人为什么会产生淫念?因为对这个身体,女子的身体产生这种贪爱。那这个身体有什么好爱的?大家注意看,现在把显微镜拿出来,把我们的身体看一看。我们每天为什么要洗澡?三天不洗澡,搓一搓,药丸都出来了,是吧。垢、汗、涕、唾大家看,一个人三天不刷牙,美不美?这个毛发、爪齿、骨肉、脓血(不是男人不能贪色了,女人也不能贪这个身体啊),大小便利。

讲白了,我们这个身体是包一层皮而已,就是一个很漂亮的花瓶里面装着大便啊,这个就是真相。漂不漂亮?里面是大便。所以为什么叫臭皮囊。但是这个身体也很可贵,你藉这个身体提升了你的灵性,那你这个身体就有价值了。你执着这个身体,贪爱,那就是愚昧了。好,这个叫不净观。

诸位男士,假如我们一想,人都有这些东西,你那个贪爱就不见了。是不?然后你还想,她假如八十岁长什么样子?然后你看人死了,几个小时就开始腐烂了,里面都生虫了,你还有什么念头呢?心如止水。OK?

所以不能执着身体,要看女子的美德。那是这个样子,那太太愈看就愈庄严。大家有没有看我们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长者,五六十岁,你看她坐在那里就有威仪,然后看着很庄重、很舒服,她有气质啊。气质才能够让人看一辈子都非常的舒服,尊重她。所以要重德不能重色,不能只重外貌而已。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晚晴轩的助念佛七圆满。虽然佛七圆满,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开始,为爷爷的助念可以说又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爷爷有一点业障现前,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产生诸多的疑问,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七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大家念佛都念得很不错,我看到有一些同修昏沉的现象减少了。在念佛当中最普遍的两种现象,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掉举就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两者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七集)

【二十、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乏』是缺乏,众生有缺乏,如果我们有多余的,就应当要帮助他,这是『施恩济乏』。他不缺乏,他的生活就安定了,情绪也安定了,所以这个『安』是身安、心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请看第三十五句:【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择友。这个『狎昵』就是过分的亲近,亲近谁?亲近那些不良的少年恶霸,『恶少』。日子久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钟茂森:净宗根本戒(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请大家看《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经文:【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请看:【济人之急。】这一句,这是帝君他自己说在十七世做士大夫这些生中他所做的这些善事阴德,这是第三句,「未尝虐民酷吏」是第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七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讨论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知所先后。今天假如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先学知识、先学技能,而没有先扎德行的根,这个先后就有点颠倒。因为德行的根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齐家治国的宝典(第七集)

尊敬的法师、胡总、吴董,各位长辈、各位同道,大家好!我们谈到君道,第五点是纳谏,第六点是杜谗邪。我们在听到谗言的时候,要能够判断。当然别人进谗言是个缘,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进谗言的人,他也可能是一时胡涂。

佛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佛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广 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更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佛教融入民俗,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才成为大众信仰而非仅是精英宗教。 佛教融入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星 云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无论是文体的开创、技巧的表现、文藻语法的讲究、境界的创新、内容的蕴涵、价值观的突显等,对人们思维领域的扩大,产生既深且广的影响。扩大中国文学词汇随着佛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