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十六集)
2024-11-03 11:38

大家早上好。

我们之前跟大家谈到父母慈爱孩子,应该如何把孩子教育好。一开始我们有提到,首先父母他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

其实父母也好,当老师的也好,当领导的,以至于是长辈的身份,面对晚辈、面对学生,都应该有相同的心境:照顾好孩子,教育好下一代。所以这个君、亲、师事实上是相通的。这三个内在的精神,事实上应该是一个领导者要把角色扮演好,要尽他的本分,不止要做到君,还要做到亲,像家人一样爱护下属的存心,也要做到师,能适时的给予下属一些思想上,以至于是生活、家庭、处事上的这些重要的引导。

所以我们看到之前我们讲到,父母教育子女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那我们从另外的角色,我们假如从事教育工作,那我们自己有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不然我们给孩子误导了,那这个就像故事讲的,要掉到十九层地狱去了。

相同的,我们当领导,我们自己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为成年以后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会很长,所以下属受领导的影响也会很大。所以以前在古代,一般都是官员来领导老百姓,所以官员都叫父母官。假如这一方的人民他的思想出了问题,社会风气不好,这个领导者他是有责任的。就像在应该离我们不远,应该是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孩子杀父亲。可能我看清朝就是这一起了,震惊全国。那一个地方的地方官撤职查办,总督巡抚记过处分,都要负连带责任。甚至于是,那一座城墙去掉一个角,让他整个县的人都要记住这一个耻辱:这个县居然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

所以从这一个处理来讲,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当官的人,他是确确实实要做到父母的责任,去教育好老百姓。所以在经典当中有提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我们看,现在社会大众偏离伦理道德了,领导者有责任,官员有责任,没有教好。尤其最直接的教育部门也要负更大的责任,你在教育人民。上失其道,所以上梁不正,下梁当然会歪了。

而这个其实用在家庭里面,上失其道,那我们当父母的没有教好,所以现在的孩子情况比较多。在企业里面,假如领导者的思想观念行为偏颇,那也会上失其道,底下的人会学歪、学错。所以为什么现在都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谁带头染?那领导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哦。所以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把君、亲、师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在一般的祠堂立的这个牌子叫天、地、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跟天地并列,那代表期许这三个角色要能真正做出天地的无私,去爱人,去尽他的道义、本分。

所以我们虽然现在是在谈父子关系,事实上它可以延伸到君臣的关系、师生的关系。因为孔老夫子说举一要怎么样?你假如学一样就固着在这个角度上,不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这么学就好像学知识一样,就学呆了。要用心去体会,要提升我们自己的悟性。

所以我们就观照我们在扮演这个君、亲、师三个角色,我们是不是有正确的思想?还是现在有一些人来问我们一些问题,我们还似是而非还答不出来?假如有答不出来的,那要赶紧去搞清楚。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来问你这些观念,学生来问你这些观念呢?所以人能够很勇猛的,很精进不懈的提升自己,他是真正把这个责任放在心上,他是真正提起了慈悲的心。

一个人学习提升自己还得要别人催、别人推,根源还是慈悲心不够,我们那个慈悲心叫露水道心。有没有?有,可是时间很短。露水出来多久?很短的时间它就蒸发掉了。为什么会很短?习气一上来,慈悲心就不见了。所以,总得要清楚明白我们自己的不足在哪,不可自欺啊。

好,第二个,我们提到的,当父母的要有很正确的心态。第一个,要有责任心。这个责任心对家庭,上,要敬老,尊老;中,和家族;下,养育好儿女。这个是我们的责任,所谓恩义、情义、道义的态度,这是责任心。

而且,孩子他不单是属于家庭的,他也是属于整个社会,甚至于是我们整个民族。所以我们夫妻的结合为什么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这很有道理啊。一拜天地就是代表夫妻的结合,养育好下一代是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所以这一个心境,我们也要能体会到。孩子是社会的,是民族的,假如您的心境更大一点,是宇宙的。心境不同,教育孩子的格局就不同。

今天假如是换作是当老师的人,他也要有这样的责任心。这个孩子以后他在家庭当中能不能过着幸福的日子,扮演好他的本分,这是我们当老师要思考的。假如当老师的人的心态只是他下一次考试考好就好了,他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

但是你不能怪这些老师,为什么?这一些思考、这一些心态,他们在师范学院有教吗?有强调吗?所以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断了两、三代了,假如要把责任一直追溯上去,可能没完没了了,是不?这个儿子说:爸,你怎么没教我?爸说:找你爷爷去。去找爷爷:爷爷,你怎么没有教我们?你爷爷说:找曾祖父去。然后就三个人站在坟前。那怎么办?你现在老师怎么没学好?老师说,师范学院没教。去找师范学院,师范学院你为什么不教?教材没有编。再上去,教育部你干什么?我从小也没学。那找他爸爸去啦。是吧?算了,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不要让这个悲剧继续下去才重要了。

所以这个当老师的心态,有没有想到孩子他未来一生的幸福?我们应该教他什么?有没有想到孩子是社会、是民族未来的栋梁?一般像我们在台湾,小学的老师吃整个国家社会的俸禄,那假如我们没有尽心尽力了,那对不起所有的百姓。为什么?领的是老百姓的捐的税呀,你得为这一个地方的人负责任。所以公务员,要注意啊,不认真的话,欠债欠多少人?在台湾还好一点,两千三百万;在大陆就很惨,十几亿,这个做牛做马都不知道要做多久才还得了。所以人明白因果就不会干这种傻事了。他就不懂,还觉得:哎哟,贪了点钱,我可真聪明。这个叫小人冤枉做小人。所以社会大众信任我们这些公务员,我们就应该要对得起才对啊。这个是一个当老师的心态。

当领导的,有没有这样的心态:不只是把员工当作帮我生产赚钱的机器,他是个人啊,他是我的亲人啊,我要给他幸福啊。哇,那心态完全不同了。资本主义它就不知不觉那个思考就是赚到钱,然后就是生产模式。那个思维模式就把人当作你生产当中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能了,换一个再来,继续生产。但人是不是东西呀?不是这个逻辑啦。

按照整个古圣先贤的教诲,人,他是透过工作来提升他的灵性的,来服务大众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这些读书人,他去当官,他是要立身行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愈老愈有智慧,对社会的贡献愈大。可是在这个资本系统的思考里面就是:这个人五十五岁、六十岁不行了,退下来了。这些概念不是很妥当。所以有一句话叫:你要把人当人看啊,你不能把人当物品去使用。所以今天假如把人就当作生产的一个工具的时候,能不有劳资冲突吗?能不有劳资对立吗?根源上,还得要回到君、亲、师的三种角色的这种心态上,才能解决问题。调那些制度,次要的,人的修养、人的存心才是根本点。

所以,我们人生福气愈大,往往对社会的责任也是跟着大。我们不能享那个福,不尽那个本分、义务、道义。所谓名符其实,这么多人信任我们,这么多人在我们的公司里面工作,我们好好照顾他,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所以,我印象当中有一位企业家,他的话让我非常的感动。他说到,他说难道我们做企业的人,缴了那些税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吗?假如这些年轻的员工到我们公司里来,变得会赌博了,变得会纵欲了,变得会拿回扣了,变得都不关心家里、不孝顺了,变得乱搞男女关系了,变成一个废人了,那我们叫做对国家有贡献吗?哇,那这个就是有没有把社会、国家放在心上,还是只有想着,我能赚多少钱,至于这些人变成怎么样,反正还有人来工作,我管他干什么?那这些心态都不对了。

这企业家更难得在哪里?他说,国家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一大堆,这是国家很大很大的担忧啊。他企业家发动,我来办传统文化讲座,让这些大学生首先先建立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心态。他思想心态好了,他的福气就来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可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他又没有很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又找不到工作,就开始就怨天尤人,甚至于犯法什么的,哇,社会就动乱。

他们这么一带动,好多企业家都免费给这些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然后,给他们好的教育,还教他们技能。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这样无私的去照顾这些大学生,大学生感觉到他的这一份无私的爱,好几个就留在他的公司做事,不到两三年都成为他重要的骨干。他本来没有想说要把这些人留下来,只是为了不要让他们人生整个迷茫掉。反而他用道义面对这些孩子,这些年轻人也是深深记得他的恩德,记得他公司给他的帮助。

所以我们从君、亲、师这三个角色来体会这些道理,都能给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

刚刚这一句说,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就是我们现在孩子出状况了,学生出状况了,员工出状况了,我们一了解,都是没有人教的关系,缺乏爱的问题呀!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哪有说找到他们的毛病了,反而觉得自己很厉害,甚至是拿他们来批判了,去骂了,没有这个行为,一点意义都没有。反而是很怜悯这些人。

除了父母在教育孩子当中有责任心,还要常常有反省的心。为什么要反省呢?父母就像大树的根,孩子就像果实一样。这个果实酸了,那一定是根出了问题了,不能说果实不好,它总有源头啊。所以当父母的人,孩子一出状况了,都能这样去反思,那很多家庭出现的一些状况就能够很好的去化解,不会愈来愈严重。所谓化危机为转机,这个根源还在父母的心态。反省,各自责,天清地宁。

可是假如不反省了,是指责了,那就麻烦了。可能孩子出了点状况,夫妻就吵个没完,都是责怪对方的问题,甚至还怪孩子,甚至于说不认他这个孩子了,那就麻烦了,就都没有反省的态度了。所以果子酸了,一定要反省是根本出了问题,是我们当父母的人首先要负责。

而父母有这种深刻反省的心,反省、惭愧是性德,才能感人啊。

有一个父亲,他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传统文化,他就对他两个儿子说到:以前爸爸哪里不对,做得不好,没有把你们教育好是爸爸的错。非常真诚的给他的孩子讲,他的孩子那个时候行为都已经比较偏颇了,都二十几岁了。讲完了,他说:爸爸重新来学,重新来改。结果后来他爸爸确实是学得很认真,自己转变得也很大。一家人血浓于水,就感觉到了,后来他两个儿子的行为也转过来了。

其实说实在的,人都不愿意活得没意义,人也不想糟蹋自己,只要这个家庭氛围,父母长辈带动了,这个风气就能转了。所以这一个父亲,我是亲自见到他,他在跟我谈这个事的时候,他两个二十几岁的儿子统统在这一个幸福人生讲座里面在当义工。我们吃的那些有机的馒头,那个色拉,都是他儿子做的。他儿子心境转变出来,就去学这些技能。

所以反省自己,第一个,我们在心性上有没有什么不妥当。第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没有不恰当。这都要去反省。第三,当父母的,教儿教女先教己,正己才能化人。都要有这些正确的心态。而且懂得正己,谨慎的态度就出来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这个是心态。

再来,我们就谈到了整个教育的部分了,家庭最重要的,至要莫如教子。

刚刚这个反省、正己,其实当老师、当领导的亦如此。我们教书,今天孩子不能教好,马上就骂,骂他、骂他的父母,这个都不妥当的,都是指责别人了。我们自己的心性对不对?我们的方法对不对?其实一个老师有爱心,那个一般人觉得无可救药的孩子,往住到他面前就像绵羊一样。为什么?那个孩子也渴望人家的信任,渴望人家的爱,终于有一个人真的能相信他了,他的那个善就会在这个人的面前显露出来。当然我们当领导、当老师,时时提醒自己正己化人。

教育方面我们有提到,第一个,信心。当然,对自己要有信心,也要信任所有的孩子、学生、员工,人之初,性本善。而且我们要很有耐心。而人有信心之后,就不偏心,相信每一人都可以。偏心的话,就是只对哪些人好,另外的都不信任他们,排斥他们。一偏心了,这个家庭败相就露了。心一偏,人心就不平,所以可能兄弟姐妹、孩子之间,就有对立、就有隔阂了。都比较疼弟弟,妈妈一不在了,这个哥哥马上报仇,是吧?

告诉大家,我两个姐姐从来没有偷捏我,我感觉那个兄弟姐妹那种情感,真的是太可贵了。我随时一想都会想到一幕,就是我基本上从小就这么瘦,然后小时候又长不高,我是高中的时候才算长上去了。念初中的时候,我们那些女同学动不动就走过来跟我比身高。不能怪她们,她们不知道这对我是很大的压力,信心的打击。所以小时候长得又矮又瘦,那些年龄比我长的男生,有时候就要欺负我,围过来。当我姐姐发现的时候,不管是大姐还是二姐,就冲过来。不管他有三个人还是五个人,她一个人就单枪匹马,像赵子龙救阿斗,怒发冲冠,真的,过来之后,那些男的都被她吓跑了。你说她那个时候哪想说打不打得过人家,就是那种没有其它的念头,就只是:不能欺负我弟弟!

所以我的父母没有偏心,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情感非常好。红包都一样,这些都一样,所以父母、爷爷奶奶都是这种公平,才不会造成这个被宠爱的人人格就有问题了。不只被宠的人有问题,被冷落的人心里也会有问题。所以为什么说要修身齐家,首先要诚意正心,这心不能不平。

不只是父母是这样,当老师的也是这样啊。心不平了,不公平了,孩子马上很难受的,学生很难受的。包含领导,你也要公平啊,公平才能让人家佩服、服气。这是第一个。

有信心,而这个信心还伴随着耐心,不疲不厌帮助孩子,帮助学生、晚辈、员工。再来,不偏心。有一些老板讲了:我这么尽心尽力教他了,之后他又离开了,那我多吃亏啊。是不?人生首先第一课要学吃亏啦。福气不是握在你手中叫福气,福气不是说他都定在你的公司不走叫福气,福气是来自于你的爱心,来自于福田心耕。你念念为他好,你的福气就愈来愈大了,这个不关他以后留不留在你的公司。而且说实在的,人都想得太短浅了。为什么?自我太重了嘛。私心放不下,人哪可能会有多大的福啊。

所以刘总她尽心尽力照顾很多人,她的员工也有离开的哦。可是她说,好奇怪,最近这一年左右,她也是太辛苦了,到处奔波,给人家讲这个女德的课,她说,很奇怪,怎么最近进来公司的都很优秀的一些孩子,进来做她的助手。

这一点都不奇怪。我们每天念《大学》,有德此有人,有没有说有钱此有人?没有啊。所以整个企业界的思维,他没抓到这个自然轨迹,他觉得:我高薪可以找到好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高薪都找到什么人?都找到要钱的人嘛。

很多企业界的老板都说,奇怪了,这个好像是松下幸之助,他有一次好像是想要静一静,就到佛寺去。结果他发现,到佛寺里的人,工作又没领薪水,干得比有领薪水的还努力,他就觉得很纳闷。所以,什么是他努力的动力?这个要找到啊。他是义工,可是他觉得他做的那件事有意义,他在这个佛寺尽心尽力了,让每一个人闻正法,都能真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他觉得在这里服务、付出有价值,快乐,哪怕没钱他都高兴。所以松下幸之助得到这个启发,他回去之后就规画了一个他公司的愿景,好像是两百五十年还是多久的愿景,他的员工是为了让人类得到生活的便利、幸福而努力。这个目标很远大,都是为了人民。你看,他的员工都想着为人民,他的企业做得怎么样?愈做愈好。来的人跟他是磁场相应,都是为了这个理念而来的。

所以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施比受更有福,不只心里高兴,福报更大。财布施当然得财富嘛。其实整个宇宙它就像一个圆一样,你今天付出,不管你对哪一个员工付出,他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他会像一个圆一样又回到我们自身。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们的表情好像没有听过这一句,上次好像有解释。出尔反尔的意思,事实上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学》里面也都是讲到这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用不法的手段,迟早要吐出来的,那不是你的。

所以有一句俗话: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这个是很符合逻辑的。你今天揍他一拳,他没打我,他不敢打我。可是还有下一句话等着我们,君子报仇,三年不晚。他三年以后打你,保证加利息。然后假如我们还不了解,又去愤怒又打他,那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你打人,看起来这一拳不见了,那个影响,你造的业,随时在等待机会再回到自己身上,叫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打一拳是这样,给人家一个鼓励也是这样,给人家爱心,给人家帮忙,终究会回到自己的身上。

以前的徽商都明白这个道理,当别人很落难的时候,他们不会落井下石,帮人。援人以手,必得他人相援助,这个都是商道里面讲的。所以其实人生假如明白这些道理,就变得思想很单纯,不复杂了,不耍小聪明了。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为什么能活得自在?他明白道理,他明白因果,他明白种瓜得瓜了,他对人生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忧虑以后了,他就很自在了。这个是我们讲到信心、耐心。

再来,我们讲到的恩威并济。第三,悲智双运。用智慧来教育孩子。

而我们这个恩威并济,恩,是无私的付出、无条件的付出。一个人很会跟人计较,往往是他的父母、兄弟的相处就是功利。假如一个人,他的家里的人相处统统是没有条件的关爱付出,这个人他的人格非常重道义,跟人相处,从来不利害关系,不谈条件的。你叫他谈条件,他浑身不自在。真的,那个人格特质就从小的那个家庭环境形成的。大家可以从你们自己身边的朋友去观察。你觉得这个朋友真是太讲义气了,你可以改天到他们家去做客,他的父母一定也是这样的态度。

所以我是很感激父母给我的人格影响。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完全是没有条件的,以至于我们三个孩子赚钱了,父母都说:我们有退休金,你们不一定要给。给不给?给还是要给啦,但是父母这一份心,这个是我们怎么报都报答不了。为什么?它不是有量的,它是无量的,它是无条件的,就不是世间的东西能够跟它去衡量的。所以我很感激形成这种人格,很欢喜呀。跟人相处,从来没想到要从人家身上拿什么,哪有什么烦恼?烦恼不就来自求不得。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了,那哪来的烦恼?好,这个恩我们要体会到付出、无私。

威,道德的这种威信,以身作则的威信。还有这个威还是要讲究原则,不能放纵孩子,都包含在这个威字里面。这个字,我们也提到君子务本,教育孩子的这个务本,是长善。其实我们要很冷静了,父母教育孩子要长他的善,请问我们现在当老师的、当领导的,有没有顾及到孩子他这一颗善心的发展?不容易。老板可能只盯着他每一个月的报表,我要看到成绩。而引导员工是不是正确的心态,那这个都要负因果责任的。

我听说有那个应征会计人员,好像出的题目,就是一加一等于多少,是吧?那他学会计的,几亿什么的他都做过了,一加一等于多少?听说那个没写答案的说:老板,你要我写多少我就写多少。这样的人可能会录取哦。那你看,他有没有在长善?他不是毁了这个孩子的人格吗?染缸啊!各个行业的领导人也有责任啊!

当老师的假如很重视:哎呀,那个成绩不好,我多丢脸,影响我的收入。小朋友考试考到一半,上去上厕所,老师还跑过去给他讲答案,那你说这个孩子的心会怎么样?有时候还告诉他:你同学前面坐谁。还交代那个同学:给后面的人看一下。那不是都毁了吗?包含我们这些老师,上面要来检查东西了,统统赶紧临时抱佛脚全部赶出来。然后那个教学的时候,要上一堂课,学生都要套招,套半天。都是在应付啊。那我们的学生,他的心感受到什么?他学到什么?学到真诚吗?学到真实吗?所以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会应付?孩子会应付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大人的行为都在应付啊,他怎么会不应付呢?所以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而大家想,拿着不义之财来养自己的孩子,孩子会成气候吗?成不了气候啊。今天公务员没有尽心尽力,拿来的钱都是不义之财。是不是?对啊,不义啊,你没尽到忠义啊,你还混水摸鱼,那是不义之财啊。甚至于还拿公家的这些物品回来,不廉洁。难怪现在的下一代愈来愈糟糕。

这个还包含,在公司上班,不可以拿公司的电话来办自己的私事,那个叫偷盗哦。哪有说你偷盗了,你的孩子还会好啊?

再来还逃税,那是欠全国人民啊!以前的人都是能为国家多做些什么事,代代出贤人。现在这个时代,这一些心境、这些观念都没有了,甚至于觉得能偷税的是厉害,真聪明!颠倒是非。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嘛!所以整个那个下一代垮得非常严重。

现在很多人在做传销,有没有?请问他什么时间在做传销?假如他上班时间还拿着公司电话做传销,这个都是偷盗。

所以这个观念也要告诉社会大众,不然他们再怎么努力,统统都是肮脏的钱,不义之财。那不可能有好结果。努力有结果,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看,确实君、亲、师的心境都是相通的。所以,以前的当官的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他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老百姓的人心才是福祸的根源,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现在面对灾难那么多,明理的人都清楚,赶紧教化最重要。

所以在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宓子贱,他去治理单父县。结果有一次齐国军队入侵鲁国,刚好那个时候麦子熟了,所以底下的人就通报:是不是赶紧通知老百姓去割麦?割完了,才不会被齐军给拿走。通报了几次。宓子贱那个时候是县长,他都没有做。结果后来齐军入侵,真的把麦子都割掉,割回去了。

这个消息就传到季大夫那里,结果这个季大夫就很生气,就来找他:底下都通报了,你还不割麦,你看损失了,还让齐军给拿走了。结果宓子贱就跟季大夫讲:这个时候,我们想一想,麦子被割走了,再种就有了。可是在这种兵荒马乱之际,假如通知人民去割,一定会很混乱,一定有人会趁这个机会去割别人的麦子,贪这个便宜,这个叫趁火打劫,一定会造成这个现象。而让老百姓贪图便宜,这一个风气一起来,就不见得是一代人能够把它改善的了,可能要几代的人才能再把这个人心、风气转过来。

哇,你看,读书人看得深不深远?很深远哦。现在当父母、当老师的、当领导的,有没有这样的见地?人们都想:我管那么多,现在可以就好了。大家应该读过外国历史,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他的父亲路易十五就干了很多荒唐事。人家说,那你以后你的那个王权就完蛋了,他说,我管以后什么洪水滔天,不关我的事了。你看,有这样的爸爸,就有上了断头台的儿子。

结果宓子贱一这么从老百姓的人心的角度分析给季大夫听,可贵在哪?以前的人懂,他纵使做不到,你一讲,他觉得,哎哟哟,对对对,有见地!所以这个季大夫说:哎呀,假如现在可以挖一个洞,我真的想跳进去,我实在愧对宓子贱大夫。

所以这个也是启发我们,这个长善重要。

第二,我们上一次也提到的慎于始。

再来,防微杜渐。我们有一些俚语,像我们有一句闽南话,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闽南话应该是唐朝的国语,唐诗用闽南话可以念出来,用北京话念不出来,因为它有押韵,平、上、去、入。所以现在可以念唐诗的,客家话、闽南话,可以念唐诗的最起码都是几千年了。这句俚语叫:小的时候偷葫芦瓜,大的时候偷牵牛。翻作一般讲的叫: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闽南话:小时候去摘人家的那个葫芦瓜,你长大了就是偷牵人家的牛了。这个都是防微杜渐的态度了。

所以有一个孩子有一天偷摘人家的水果,结果刚好被他爸爸看到了。父亲可能看孩子年龄也不小了,马上给他教训,旁边还有人,他很难堪,就没当场指责他。回到家,拿了一本书,《华盛顿传》,就把华盛顿砍断父亲的樱桃树,那一页翻出来,放在孩子的床边,希望孩子自己看,自己来认错。结果当天吃完晚饭,他儿子没有任何动静。这个父亲一看,他好像不承认他的错,又写了一张纸条:孩子,你今天有做什么错事吗?放在床头边。还是没动静。

隔天,看他没反应,当然,教育孩子还要抓住时机,这个父亲就过来跟这个大男孩谈话了。儿子,今天啊(因为他的父亲也是当老师的),他说,今天有一个老师跟我讲,说他看到有孩子爬墙过去摘人家的水果吃。

然后他的儿子就很紧张,他说:那那个老师有没有看清楚是谁?他说:好像看得不是很清楚。然后他看他儿子就松了一口气。结果他接着说:该不会是你吧?他儿子就矢口否认:不是我。结果他父亲接了一句话说:他们都说是你,我就说不是你嘛,我看我的看法没有错。先不给他难堪。

然后接着父亲讲了,他说:儿子啊,这个爬上去偷人家果子的孩子的父亲,假如知道了这一件事情,这个父亲会非常非常的担忧跟后悔。孩子就问了:他担忧什么?因为他爬墙不小心摔下来了,身体会受严重的伤害,他父亲会很担忧。而且他的父亲会担忧,小时候就偷拿人家的水果了,以后怎么办?他以后又犯更大的错就麻烦了。所以这个父亲会既担忧又后悔,后悔没有买苹果给孩子吃。假如我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我会买一箱苹果给孩子,让他不要去偷人家的东西。结果这父亲一讲完,就去把他准备好的那一箱苹果拿来,就放在儿子的前面,他就出去了。

这个是属于年龄大的孩子,他要面子,你给他难堪了,反而形成情绪的对立了,反效果。你跟他分析清楚,让孩子能够去体会他父亲的心。这个才能达到什么?父子之间有真正交心啊,不是指责,不是情绪冲突了。

结果后来这个儿子还很有出息,很有成就。然后他在他那一天的日记就写到,他说本来他还瞧不起他爸爸,因为他爸爸是个教书的,又赚不了多少钱,可是经过这件事,他爸爸是这么样的用心良苦去引导他,他很感激他爸爸。人佩服父母,他就有一个动力:我不能给我父母丢脸。

所以这个父亲他抓住了慎于始、防微杜渐来引导他的孩子。他有没有用教训的?有没有用道理压下去?没有。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个用《礼记学记》来讲,他父亲教的方法,当其可之谓时,刚好发生这一件事,及时教育他的孩子。而且他父亲是循循善诱,导而弗牵,引导他,并不是填压他,然后就能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而这个防微杜渐,其实我们在《弟子规》当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斗闹场,绝勿近,非圣书,屏勿视。包含其实每一句都是防微杜渐。父母呼,应勿缓,他不可以长傲慢、不可以长不耐烦;置冠服,有定位,不长他随便、散漫,要整洁,甚至于对物品要恭敬。这个你不教他好的,他就学坏的,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已有能,勿自私,你不教他,他就不帮别人,是吧?甚至于他还觉得:我考得高,我比他厉害。长傲慢,长冷漠。我们有没有防微杜渐到他的心性的发展?

有一个故事大家不知道熟不熟悉。有两个姐妹,那个姐姐今天在学校有同学问她问题,结果回来之后,她就跟她妹讲:今天我同学问我一题数学,我不告诉她。可能这个姐姐还觉得好像这么做了,心里怪怪的,问问她妹妹的意见。结果她妹妹说:姐姐,假如是我,我会告诉她,我会把错的告诉她。现在孩子真的心胸狭窄会这么干哦。我以前读高中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我们班那个前几名的人,到学校都哎呀,我都没念书,然后就一直玩,然后我们就跟着他玩。结果一考出来,他成绩都比我们好很多。不过告诉大家,这样的同学,那个相貌都很没有福报,脸都是凹下去的。

所以,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这个是《管子》治国的一段教诲),此是劝民之道,治之本也。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治理家庭、治理社会,跟中医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病,要禁于未发,防微杜渐,深谋远虑。

所以我们看,小礼,任何一个小的动作它不符合恭敬的态度,父母马上要导正。哪怕只是跟长辈打一个招呼,都不能够是随随便便。你说现在那个家长都讲,连起来都没起来,就是头嗯这样转过去,笑一下,又回来。大人觉得很好玩,他慢慢的那个恭敬就不见了。我们这个时代,长辈来了,都不起来打招呼了,只是转个头笑一笑,请问下一代是什么?再下一代会怎么样?再下一代就是长辈要过来:小朋友好,吃饱没有?就倒过来了。

行小义。人的这种道义就是什么,从这很多细微之处,他有没有一种本分?有没有一种承担?你说为什么那个长子都特别有担当?小时候在很多细节处,爸爸妈妈就你当大哥的人要怎样怎样,当大姐的人要怎样怎样,他就从这很多的生活细节,他就提起一种道义了。

甚至包含我们对自己的小区有没有道义?小区脏乱了,我们有没有责任?你说一个人在自己住的小区里面,底下的垃圾从来视而不见,你说这个人会有道义啊?打死我我都不相信。行小义,甚至于带着孩子坐公交车,让座给老人,这不是一件很大的事,生活的细节,都在长孩子的义。今天坐在车上,就让这六、七十岁的老人站在孩子前面,你说他有道义?他怎么培养?

饰小廉。这个饰其实就是懂得在很多细节之处避嫌。你哪怕是一张纸,公家的东西都不可以拿。

所以师长曾经讲到,好像是周邦道老先生,非常廉洁,公家的电话都不用,私事不用公家电话,自己出去公共电话打。然后只要是公家的车,自己私人的事情,不坐,搭公交车。我们光听这个故事就非常感动,我们今天真正遇到了周老,那真的他那种德风就感染我们了。

包含,俭以养廉,所以要让孩子以后是廉洁的,首先他一定要是很知足,很俭朴。

甚至于我们没有贪污,没有这种行为,可是这个动作还会造成人家误会,都要避嫌,这个就是饰小廉。就好像陶侃,他当一个渔业的官员,他哪怕是自己买的那个鱼罐头寄回家里去,他妈妈可能都会叫他不要这么做。是不是?避嫌啊。这个不知道李老师讲《常礼举要》有没有讲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个都是很多细节处就懂得去避嫌。

最后,谨小耻。一个动作不妥当了,都会觉得耻辱,这样人他就不会放纵了,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很注重自己的德行。就好像《德育故事》里面,比方说女子,于妇德、妇言、妇功、妇容,是吧,做得不妥了,都觉得是耻辱;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都觉得是耻辱。甚至于做出来的动作都觉得会给父母丢脸,哇,这个人就谨小耻了。

你比方说这个孩子到国际机场,在那里吵吵闹闹的,那个多丢脸,把华人的脸都丢光了。我们出来就是代表父母,代表单位,甚至代表学习传统文化,所以这个举止都要妥当。你比方说打呵欠的时候,这个手要捂一下,不然我们那个打呵欠、挖鼻孔,都如入无人之境。

真的,我们这个学,学到最后,这些细节都关注不到,全部都是记问之学,真的。为什么?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假如学了老半天,几年了,这些细节统统根本就观照不到了,那全部都是纸上谈兵的东西了。变化气质,心性一转,言行自自然然就变了。

禁微邪。这些一开始的、很细微的,都懂得要去调整、去对治,去引导孩子改过来。这是劝民之道,治理家庭,治理国家、社会,应该从这些地方下手,防微杜渐,从人心不要起邪念下手。

再来,一切时都是教育,有智慧就有这个敏感度。其实,父母、老师、领导给下属的影响,往往都是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反而给他深远的影响。为什么?那个很自然的流露。

我自己就回想到很多成长过程的情境。比方有一次我跟母亲回外婆家,结果那一次是坐出租车,刚好那个出租车不小心开到水沟里面去了,那个排气管坏了。结果到了我外婆家,我母亲把车费给了他,额外又给了他五百块钱台币。那个应该是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那个时候五百块也不少了。而那个时候我母亲根本她没有注意到说我在身边看到什么,她就是很自然的,她觉得这个开出租车的是劳工阶级,赚钱也不容易,他还有孩子,还柴米油盐,还有整个学费,种种这些,他假如还要修这个,可能那一个月负担就会很大。我母亲都不知道我在看,可是我刚刚分析的这一段话,就是在我母亲很自然拿给他这五百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的想法。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很佩服我母亲很仁慈。

结果这个印象,是后来我来跟大家交流《弟子规》,觉得父母对孩子影响很大,我才又想起这件事情来。结果回去问我妈,我妈说,有这个事吗?根本不记得了。

一切时都是给孩子很深的影响,尤其是我们很真诚的流露。这是好的了。不好的,那个脾气啦、计较啦、怨恨啦,也会印得很深。所以为什么找太太要先看丈母娘?丈母娘假如脾气大,大嗓门,就像昨天仉老师说的,女人嘴大舌长,男人败家身亡。还有押韵。

我的父亲,他是学管理的,他在银行上班。所以我的印象当中,我爸常常坐着就唰唰唰,算钱,但都不是自己的,很熟练;然后整理东西特别整齐。所以那个印象就印得很深。真的是随时随地都在教育孩子。

包含我爸开车,旁边开得很快,我爸就说,哎呀,快也没快那五分钟。常常听我爸这么讲。等我十八岁了,握着那个方向盘,看人家开过去了,我脑子里不知不觉就冒出这一句话:哎呀,快也不快那五分钟。其实,十次车祸,九次快呀。然后,很奇怪,我爸爸从来不按喇叭的,所以我开车以后也不会按喇叭。有时候你一按喇叭会觉得,哎呀,怎么这么吵?不习惯。

再来还有一次,刚好我跟我父母出去,小时候去一个风景区,结果那时候闹脾气。我爸很有原则,闹脾气,好,回家。那没办法了,爸爸一声令下,就没有转圜的余地,哪有说跟爸爸讲条件的?恼怒父亲了,摸着鼻子,低着头,回家了。结果就上车了。开没多久,刚好遇到一个桥,路很窄,可能两排车要会车,很不容易。结果我爸爸马上,其实应该是我爸爸可以先开上去,我父亲开得比较近了,可是他却先让对方,很早的就停在旁边,等对方慢慢开过来。那个对方很欢喜,应该是你先的,还让我,给他招招手。我爸给他招招手。

给我印象深在哪呢?我爸才给我凶过而已,对人还是很有礼貌,不会迁怒于人。所以那个当下我就觉得,哦,我爸修养挺好的。

所以这些一幕一幕都印在脑海里。现在讲起来就很多了。帮奶奶在那里按摩的那些情境,半夜奶奶身体不舒服,在那张罗,这些影像就浮现在我们脑海里了。

好的会影响,不好的也会影响到。

所以应该大家比较熟悉的,我在课程当中都跟大众有交流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看古装戏,看到那个夫妻相处,那个孩子说:妈,他们不是夫妻。你们没听过吗?你们真是最好的配合者,听过几十次的,看起来都像第一次一样新鲜,真是日行一善。所以你看,那个孩子他对于夫妻,他对于人生的一种认知,什么时候在建立?就在这个随时随地当中在建立。所以这个敏感度我们要有。

最后,就是高瞻远瞩的一种思维。思考建立什么样做人做事的态度,能成就孩子幸福的一生,要有这种着眼,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的远见。那这个就从每一个人的人生经验,以至于看整个几千年历史,能成功的人,他具备了哪些做人的心态、做事的态度?之前有跟大家分享过青年十二守则,这个就是很好的,抓根本教育孩子。

服从为负责之本。一个人连对父母的交代都不服从,他以后还能够当领导?他连当下属都当不好了,怎么当领导?

助人为快乐之本。他假如在各个行业都不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他每天就想着那个薪水而已,他对人不会有真诚,他也不会乐在工作。所以现在有一个逻辑就是休闲。工作五天、工作五天半太累了,去休息吧。休闲的概念是西方传过来的。好,请问,那五天半觉得很痛苦,很累,每一次要礼拜一的时候是怎么样?礼拜一症候群,真痛苦,又要上班了。但是假如我们觉得,这份工作我是乐在其中,展现我人生的价值,我对社会的一个付出、贡献,他就乐在工作了。助人为快乐之本。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这里还有我自己写了一些,包含树立他正确的里程碑,他做人做事的里程碑。其实这个跟父母很有关系。父母很勤劳,勤俭,这个勤俭,我们这个礼拜的古文课会好好的透过文章来分析。勤俭就不会懒惰,不会奢侈;仁孝就不自私了,人都是道义,他就不会利欲熏心了;他有定力,他就不会放纵;他有恭敬,他就不会傲慢(其实这个还是回归到格物,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他好学,他就不放逸了。

其实每一个道理,我们要把它实际落实,就是《弟子规》的经句了。所以《弟子规》是行经,力行的一本经典。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整个悲智双运,要用智慧来教育孩子,要这么去思考事情。

最后第四点,教育是合力。第四个大点。家里人的合力,父母、亲师的配合,父母、老师配合。所以要让孩子能扎下德行的根,还得跟家长沟通、交流这个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的观念,教育是合力。甚至于社会大众都要配合,整个小区慢慢要形成这个共识,都是教育的合力。

最后,教育是言教、身教、境教三位一体,很好的配合。

而且这一些观念,不只是父母教育孩子,我们当领导的其实都是一样,要掌握这些原理原则。你不能只有董事长在做,你得要底下的主要的高级领导都要配合,教育是合力。不然他们都不做了,底下的人一定不服气的。甚至于你这个教育合力还能推演到跟你合作的这一些企业,就更好了。上游下游、相关企业,大家形成一个共识磁场。

最后这个言教、身教、境教。言教就是及时的引导,机会点;身教,我们随时做榜样;境教呢,把每一句《弟子规》变成家庭的生活,变成家庭的情境,孩子在这个环境就潜移默化。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学,他每天这样看,就学会了。所以以前的人他没有读过《弟子规》,他懂啊。因为他的家庭、他的长辈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待会儿,我们请这位熊学长给我们分享,他们就是《弟子规》、传统文化这些道理,怎么落在企业、工厂的管理的细目上,这个就是境教。他每天就是这么做的,就学会了。

好,那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这六天多来,表现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真正发起护世息灾的愿心,一起认真的念佛、学教,希望我们以这样的功德回向这个地区灾难消除、正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继续来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这一句经文是整篇《阴骘文》的总纲,是核心,所以我们要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深入的探讨。这个福田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佛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佛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广 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更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佛教融入民俗,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才成为大众信仰而非仅是精英宗教。 佛教融入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星 云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无论是文体的开创、技巧的表现、文藻语法的讲究、境界的创新、内容的蕴涵、价值观的突显等,对人们思维领域的扩大,产生既深且广的影响。扩大中国文学词汇随着佛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

◎ 吴学昭1919年,陈寅恪、吴宓同在哈佛大学学习。在闲聊中,陈寅恪议论风生,纵论古今中外文化。12月14日,吴宓在日记中撮其精要记录如下:中国家族伦理之道德制度,发达最早。周公之典章制度实中国上古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黄 强 东汉后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阶级力量对比形势发生了变化,各地豪强地主集中了地方的军权、财权,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经过连年混战、兼并,最后成为分立的三

中国古代的译经院

◎张家提9月30日是国际翻译日,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一样,而为了能够互通交流、互相了解才有了翻译。在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发挥了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