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20
2024-11-06 13:45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集)2005/8/5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7-20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如何让孩子的一生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假如孩子从小能够有圣贤教诲,时时以孝存心、以恭敬存心、以仁慈存心,福田心耕,这孩子从小就在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有一个孩子六岁,他出生的时候没有其他同年龄的亲戚,他是第一个。他的父亲有四个兄弟姐妹,他的母亲有三个兄弟姐妹,他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十几个大人疼爱他,可谓「三千宠爱於一身」。而且从小常在爷爷、奶奶家过,他的爷爷有一天说了,他说这个孙子是我们家的独苗,第一个,看到他就好像看到我一样,骂他就是骂我,打他就是打我,已经有对众宣誓过了。诸位朋友,这个孩子好不好教?恃宠而骄。

有一天大家一起吃饭,有五道菜一个汤,孩子看了一下桌上的东西马上往后退,把椅子往后挪,然后很不高兴的说:菜太少了,我不吃。五个菜会不会太少?不会。怎么不会太少?太少了,皇帝吃饭要几个菜?那是小皇帝,最起码也要五十道,五道太少了。他的爷爷马上跑过来:孙子!你要吃什么,爷爷马上去买。爱之足以害之。而孩子很多脾气、很多坏习惯往往都是小时候该教而没有教,之后养成习惯,积重难返。

像我小的时候也是偏食,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所以得到报应,怎么吃就长不胖,瘦巴巴的。不过其实我是会胖的,因为慢慢你把烦恼放下了,多吃点饭你的细胞就吸收了。我到澳洲去三个月胖了五公斤。将近一百个人吃饭,我的食量第一名,你们不相信吧?我们在澳洲吃饭那么大一个碗公,我都吃二到三碗,真的。然后有时候我们下山去跟几位叔叔,在外面吃中餐,卢叔叔都会在旁边说「你有吃饱吗?」所以在他们的印象中我很会吃。因为回来以后我又从事教学工作,一开始教学,一来每天要讲一堆话,二来每天要伤脑筋,因为学生的状况你每天都要想对策、想良策,话讲多了很难胖,会伤气。

而我的偏食什么时候改掉的?是我去成功岭四十几天,去出操以后肚子饿得半死,但是那个菜又不是很好,可是你饿到极处的时候啥都好吃,狼吞虎咽,本来不吃的统统吞下去,真的,从此以后不偏食。我记得刚去念大学的时候,在学校对面一些简餐店吃饭,我们三四个同学坐下来,服务的小姐拿了一锅饭,她说请问你们要加几碗?我们看了看她,直接把她那锅饭接过来放著。太好命了,养成一堆坏习惯。教育孩子要慎於始,当你的孩子偏食,不吃饭,第一次你就要把他当场对治清楚,当场把正确的态度要给他。

卢叔叔他儿子一开始吵著不吃饭,在那里生闷气,他的太太看到这个情况很自然要走过来劝他,「拜托啦,再吃一口,好啦,你吃下去妈妈再带你去买东西,去吃麦当劳」,这样的方法有没有效?很有效,马上见效;但是有副作用,这跟吃西药一样。要从根本解决,绝对不能妥协,因为你妥协了你的原则就不见了,你愈没有原则孩子就可以处处给你攻城掠地,你是节节败退。他已经把你的底细都摸得一清二楚,他知道什么样的言语、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威胁你,真的是「仙拚仙」。

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要给我妈妈要一个东西,我妈妈脾气很好,从来不骂人,但是她很有原则,她不跟你硬来,说不行就不行,但是也不对你凶。那时候我看没有得逞,我就开始躺在地上耍赖;那个地上满凉的,我看她会不会舍不得。在那里翻来翻去,打了好几个跟斗,最后我实在觉得满累的,我就走了,我妈妈如如不动在看她的《春秋》。不是看《春秋》,看她在看的书籍。真的一动也不动,连看我都不看。这不叫无情,这叫原则,这叫真正爱子女,不让他养成威胁别人的习惯。第一次不得逞,他以后就不会再嚣张了。

卢叔叔他太太本来走过来要劝她儿子,刚好夫妻两个也挺有默契的,这个默契不是孩子出现状况才培养,私底下还没出现状况要先讲好,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恩威并施。一个家庭里面没有黑白脸扮演好不可能把孩子教好,不可能。两个都黑脸,你的孩子跟你不亲,他觉得回到家压力很大,不亲;两个都扮白脸,孩子会骑到你的头上去,相不相信?诸位朋友,要觉悟,要有警觉性。像我都很有警觉性,因为我知道「业不重不生娑婆」,现在来的孩子都不是等闲之辈。这是客观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有!

我那个小外甥还没出生,要取一个名字,拿去给人家算,这个名字取下去以后会不听父母的话。不听父母的话是结果,原因在哪?不要在结果打转,绝对不可能说你给他换一个名字这个孩子的特质、性格就变了,哪有这种事情,那不就颠倒了?那我们不用修行,去换个名字就好了,是不是?现在的人太缺乏冷静了,一窝蜂去改名字,花了一堆钱,搞得人家事务所忙得要死,然后也搞得人家同事、朋友都叫的乱七八糟,恼害众生。改名字不如改个性、改存心;林则徐那句话要记得,「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存心不善改名字也无益,要抓到根本。

我就跟我姐姐讲好,我说你不要听这些话,孩子一生的命绝对不会因为他的名字改;当然你名字不要给他取阿猫、阿狗,那不行,要取好。这个名字是我们对他的期许,这才有意义。当这个外甥第一天到我们家来,他出生第二天就到我们家,他妈妈坐月子,不是他坐月子。第二天来,高手过招,我跟他对看了两眼,从此以后我就不苟言笑,我对他都没有笑容,为什么?因为他的眼睛根本不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左边转过来,右边又转过去,一副聪明伶俐的样子。一个人聪明才会瞧不起父母,才会傲慢,「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点事都不知道」,所以聪明的人你要小心,你不把他的人格、德行扎好,以后那一定是傲慢无比。你不要在那里乐得半死,「哎哟,我儿子从小就很聪明」,我听到这个话都替他捏一把冷汗。现在太多奶奶、为人父母都在那里炫耀得不得了,「才三岁,聪明得不得了」。三岁的孩子聪明不是好事,你要长养他的淳厚、长养他的孝敬之心、长养他的德行才对。

因为我看出来他太聪明,所以我就开始扮黑脸。他二三个月大的时候很多的亲朋好友来看他都逗他,逗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逗了,然后走过来跟我们说,到底是我玩他,还是他玩我,你看那孩子不简单。我从我的外甥了解到「业不重不生娑婆」的道理。但是业也是虚妄的,它是无始劫的一种习气,只要你有好的教育、有好的方法,就可以把他的习气转化掉。所以你现在看到我的外甥,绝对无法想像我前面所说的这些内容,因为在四岁以前就把他转过来了;现在看起来温文儒雅,基本上跟我差不多。你要是一个好的缘把他转化掉,那这夫妻要有很高的共识才行。

一个家庭要组得好,第一夫妻要有共识,不管在事业、在人生、在孩子的教育大事都要取得共识,再来,要同心协力一起把每件事做好,然后要有无限的爱心奉献给这个家,要这样去做。卢叔叔的太太对他也是很恭敬,而这一份恭敬是打从心里恭敬。在我人生的岁月几十年当中,我看到夫妻之间打从心里互相恭敬的夫妻,我五根手指头可以算出来,所见不多。那如何能让对方对我们是真正的尊敬、恭敬,这不是求来的,这是做来的。

我记得在澳洲卢叔叔跟我讲了一段话,他说我们做男人的没有资格去要求你的太太一定要孝敬你的父母,你不能强迫性的去要求她孝敬你的父母;你应该要对你的太太非常的好、非常的体贴,好到让她觉得我的生命当中有这么好的丈夫真是太幸运了,而这么好的丈夫是因为有这么好的父母把他养大,教育他,所以因为太感恩了,感恩能有这么好的男人来成就她美满的人生,这一份感恩很自然的去孝敬公公、婆婆。还没有结婚的男士举手?好,请放下,这段话是卢叔叔的叮咛。你看,人的态度、人的一种心量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绝对是风行草偃,那样的德风在他身旁的人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哪有可能不感动的道理?

很多人都说愈亲近的人愈难度、愈难影响,其实这个逻辑对不对?愈亲近的人你一天当中言语、行为、造作他看得一清二楚,假如都如圣教所教,他哪有不佩服、感动的道理?为什么愈亲近的人愈难影响?是因为他把我们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当我们讲得太高做得太少,他在旁边摇头「说一套,做一套」,结果我们听了以后又恼羞成怒,不服气,那当然无法以德化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卢叔叔跟他太太很有默契,用眼睛告诉他的太太说你退下让我来。这个眼神会不会用?回去练习一下,不然到时候是这个意思,结果先生领会刚好一百八十度相反,那就不大理想。他的太太就没有说什么、做什么。

等吃完饭了,他的儿子还在那里生气,卢叔叔也不跟他生气。气不要乱生,「善用威者不轻怒(这个我们昨天有提到),善用恩者不妄施」,妄施其实就没有智慧,妄施当中含有贪爱、含有一种谄媚在里面。现在的大人都在谄媚小孩,「来来,给我抱一下,对我笑一下」,这谄媚小孩。妄施他就不珍惜,他会糟蹋你的施与。「善用威者不轻怒」,一个常常对孩子发怒的父母,到最后会有一个反应,你骂的时候这边进去这边出来。你注意去观察看看,很会骂人的家长,他的孩子到十岁出头就愈来愈皮,他在骂的时候他们已经练到如如不动,你把他成就的。不轻怒,一个不轻怒的人有威严,你不轻怒的时候他不知道你的功夫到什么底线,所以他不敢乱来,不然你一出手就把他打到十万八千里之外,所以他不敢造次。

诸位朋友,什么叫威?一个人的威仪从哪里来?一个人的威严从哪里来?是摆著一张脸很凶叫威严吗?这都误解了。有一句话提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这些官员不是怕我很严格,怕我什么?廉洁有守,言行一致;一个非常廉洁的大官,底下的下属不敢造次。你看包公底下的人敢贪污吗?请问包公有每天在那里骂他们吗?没有。言行一致才是一个为人长者、为人上司真正的威严所在,你要抓到本质。

一个父母说到做到,「凡出言,信为先」、「亲所好,力为具」,每一句《弟子规》你都做到了,你的孩子看到你就肃然起敬,这是我的心得。因为我的父亲很少开口训我们,很少,但是无形当中只要父亲在的地方就有那种威严,因为他有孝顺、因为他工作非常的努力、因为他对家庭非常的有责任,那就是一种很沈稳的威仪。这是我长大以后从事教育,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成长过程所体会到。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不会佩服你的才能,会佩服你的什么?大公无私。我们要抓到那个本质。你为官者不是去耍我会跳舞、我会唱歌、我有很多能力,那都不会让人民真正佩服你;他打从心底佩服你的是公平。「廉者吏不敢欺」,底下的下属不敢欺骗你。「公则民不敢慢」,你非常大公无私,人民对你很畏敬,不敢对你傲慢无礼。所以「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有威仪,公平我们为官才会清清楚楚。当然这不是一定指为官,你治一个家、治一个家族依然要公平,你才能够把事情看明白,懂得怎么样去公平处理。中国的学问,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一样的道理原理原则,统统适用,你要活学活用,这才是威严。

当卢叔叔说「来,收掉」,他的儿子还在那里生气,但是他不对他凶,依然很平静。当天半夜他的儿子饿得受不了,自己爬起来到冰箱翻东西吃,吃冷的。第一次他不敢了,请问会不会有第二次?你第一次不妥协,他以后就不敢嚣张,这就叫「慎於始」。诸位朋友,这三个字在教育里面频频出现,因为这三个字做到了,你可以省百分之八、九十的力量,这句你没有做到,这个道理你没有抓到,你这一辈子疲於奔命,到眼睛要合上的那一刻都不得安心,因为孩子的坏习惯被养成了。要冷静来考虑这些事。

你看小孩子玩玩具,玩了以后到处丢,你每天在那里念「妈妈叫你收好都不听,气死了」,然后一边骂还一边帮他捡,那你要教到什么时候?你没有原则是不可能可以教小孩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从今天以后家里的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家人教育原则要一致,孩子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假如标准不一致,孩子是非善恶颠倒,比方说孩子犯错,爸爸要处罚,妈妈马上跑过来「哎呀,没什么,别骂了」,就把他牵到旁边去了,能不能教?不能教;爸爸要处罚,奶奶、爷爷跑过来「哎呀,孩子还小,不用骂了」。当孩子犯错有靠山的时候,他脑子里不是留下「我错在哪」,他的脑子里留下的是「只要做错事找谁就没事了」,这叫聪明用错地方,这叫逃避责任的功夫。

诸位朋友,现在的孩子逃避责任功夫高不高?很高。有一次我的学生打架,我把其中一个先叫过来,我说:你为什么打人?这个孩子马上说:老师,他也有。你看他的功夫很厉害,他们《孙子兵法》读得不错,常常会有声东击西之法,你没点定功还不行。我眼睛连动都没有动,我继续看著他:我刚刚问你什么?我问你为什么打人,我没问你谁打人。他知道踢到铁板,头就低下来了,不敢再找藉口,不敢再掩过饰非了。现在的孩子太厉害了,那个聪明都用错了。

记得我小时候犯错了,第一个喊打的不是我爸爸,是我爷爷,「打死算了」。我是长孙,「大孙顶屘子」。真的,我爷爷非常疼我,但是犯错的时候都是他先喊打;在我妈妈的记忆里,我爷爷常常都是告诉她「孩子不对就是要打」,都是我爷爷在催我妈妈要打。我犯错的时候,我爷爷马上站起来「你活该,谁叫你要犯错」,就把我奶奶,因为他怕我奶奶坚持不下去,就把我奶奶带上去了。在那个时候我觉得他们非常的无情,我没有救兵可以搬,只好老老实实接受责罚;脑子里留的都是「我错在哪」,而不是搬救兵。

我的妈妈,每次我被我爸爸处罚,我妈妈都在旁边一句话都没有讲,然后头也低低的。为什么头要低低的?因为你头抬起来,孩子还会用可怜的眼神看著你,这样不好。我妈妈也是很厉害。你看我的印象当中,这些一幕一幕都是要成就孩子的品德,缺一不可。人生如戏,这场戏可要每个角色都要配合好才行。因为我后来从事教育,对很多成长过程、人格的形成就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会体会到自己家里面这些长者的用心。

当我跟我妈妈讲到这些事,我妈就说了,你爸爸那时候在训你,我脑子里都想「讲这么多他听得懂吗?」我妈妈真的觉得跟孩子讲那么多大道理他怎么会懂?但是她都不插嘴,她只是心里有这个纳闷而已。我跟我妈妈说「统统听懂了」,真的,你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爸爸讲一句话,「一个人要懂得自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这句话在我的人生非常的深刻。后来我还把它延伸到「一个不能自爱的人,没有资格爱别人」,有没有道理?有!随顺佛菩萨、圣贤教诲,这是真正懂得自爱,真正爱惜自己的真如本性,爱惜自己本善之心。

所以在家庭里面教育孩子原则要一致,而且要有共通的语言,什么是共通语言?《弟子规》是共通语言。所有家人都遵守《弟子规》教诲来做,一犯错了马上反省、改过,你的家风就树立起来,这个很重要。在讲孝的时候我们再把教育孩子整个包含各个原则再把它列出来,差不多有十条左右。这个六岁的孩子嫌菜太少也是很正常,他的母亲、父亲看这样下去不行,运用各种方法终於把孩子带回来,带回来以后找了一家非常好的幼儿园,注重德行教育的学校让他就读。这间学校很特别,它的场地最小,不是很大,它的老师学历最高,它的老师薪水最少。诸位朋友,从这几个数字当中你们有没有什么体会?学历最高薪水最少,代表这个幼儿园留住人才靠什么?不是靠钱,靠什么?靠理念,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靠这个理念,教育的使命。靠的是领导者的德行,他没有用德如何能留得住这些在外面可以赚三倍、四倍薪水的人才?这位家长也很会判断,把他送来了。

他的孩子来上课,他的母亲带著他,看到老师,母亲跟孩子讲「儿子,跟老师问好」,妈妈就先示范一下,「崔老师,你好」。这个躬鞠下去孩子不为所动,妈妈就说了:来,妈妈再做一次,你注意看,要鞠躬下去「崔老师好」。鞠了几躬以后孩子连甩都不甩,母亲心里想「我快要上班了,再下去就来不及了」,跟老师道别就走出去了。走到幼儿园门口,要走出这个住宅区了,心里又想这次不教他啥时候再教?要怎么样?慎於始,打了一通电话给她先生,她的先生二话不说,马上跟公司请假赶过来。两个夫妻走到儿子的面前,这个父亲很用心,对他儿子讲「儿子,今天爸爸教你如何跟老师问好,如何跟老师行礼」,说完开始示范,他爸爸鞠一个躬问一声好,孩子不动,他继续做。就这样一直鞠躬,也不知道鞠了多少次躬,完全不疾不徐,很有耐心,鞠到他的儿子哭出来。儿子为什么哭?被父亲这一份用心感动了,被父亲这一份用心提起他的惭愧了。那个孩子那一天边哭边鞠躬问好,没有骂他也没打他,重要的在以诚去指导,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有一位母亲听完《弟子规》以后,带著孩子出门,遇到一些亲朋好友她的妈妈都会这样拉拉她的手,叫她「叫人、叫人」,有时候拉没有叫就用捏的,她的女儿回去就说「累死我了,我的喉咙好痛」,都给她抱怨。这样下去她觉得她累我也很累,后来这个妈妈想了,我不先要求她,我先要求我自己,她遇到所有的长者、亲朋好友主动问好,非常热忱的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问安,做了没有多久,她突然觉得她的女儿很自然的都跟人家问好、问安,这叫上行下效。

有一个妈妈,说要尊重长辈,看到一个老婆婆要过马路,路走得不是很好,她的妈妈就跟她女儿说:赶快过去把老奶奶扶好。她的女儿站在那里不动,在那里拉半天女儿还是不动。突然她念头一转,自己跑过去扶著这个老奶奶走过去,当她扶了没多久,她扶著左手,她的女儿马上跑过来扶著右手,以身作则最省力。诸位朋友,不要小看孩子这一个「老师好」,这个躬鞠得下去看起来是件小事,对他的心性可是件大事!成就了他的恭敬心、成就了他尊师重道的态度。这个孩子的学习状况提升得非常的快,学习很好。

有一天跟他弟弟,他的弟弟四岁,他六岁,一起去坐捷运,在深圳,还有她妈妈也在,有一个老奶奶上了捷运车,手里还带了一个小孙子,六岁的孩子一看到,很自然站起来「老奶奶,这个位子给你坐」。老奶奶很感谢,对他道谢,坐了下来把小孙子抱起来坐在脚上,她的孙子马上说「奶奶,你赶快起来,我要自己坐」,就在那里很拗。他的奶奶没有办法,拗不过他,老奶奶站起来给自己的小孙子坐,当这个老奶奶站起来,这个四岁的弟弟站了起来,「老奶奶,这里给你坐」。一个四岁的弟弟,一个六岁的哥哥,演出了一场敬老的态度,那个捷运车厢从那一刻以后,只要有老人上来一定有人抢著让座。

诸位朋友,这样的小孩什么时候开始积福报?从小,他的生命价值从小开始,到了中年服务社会,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而因为接受圣贤的教诲,他的人生将是愈陈愈香,为什么?因为他的智慧会随著他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成熟,愈来愈高深。一有了智慧,所有的晚辈、所有的亲朋好友巴不得常常来亲近他,向他请教。卢叔叔今年五十多岁了,每次过爸爸节的时候一堆年轻人要帮他过爸爸节,都叫他「卢爸爸」,当在过爸爸节的时候,他的儿子都会有点吃醋「到底是谁的爸爸!」你看,这样的晚年你还怕没有人照顾你吗?这样的晚年过得很有尊严,都是孩子、晚辈来请你「爸爸,拜托啦,来我家住一个礼拜,来我家住一个月」,是求你去住,那绝对不一样。他的晚年享福,有天伦之乐,他的晚年智慧可以让更多人受益,而且他的人生不会随著他的生命结束而终止。

诸位朋友,孔老夫子死了吗?夫子的《论语》,夫子的风范、教诲已经承传了几千年。范仲淹死了吗?范仲淹千年之后的后代在二00二年被邀请到山东曲阜参加全球华人读经会,他是贵宾,他嫡传的子孙走上台去唱了一首歌,叫「岳阳楼记」,当他唱到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天之灵他也会很欣慰,他当初人生的决定太正确了。我想范仲淹会在哪?我看应该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从范仲淹的行持可以了解到他一定是佛教徒,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胸怀。这个答案等你们往生以后再确认,确认完跟我打一个招呼,这样我讲会更确定。你看生命无限延伸,这样的人生太有价值了。

诸位朋友,我们的师长今年七十九岁,走到世界各地都是万人空巷,要跟他老人家学习,希不希望你孩子的人生跟老人家一样?希望的话就要从小培福、造福做起。人生格局的不同也只在一念之间,是自私自利还是时时懂得利益他人,人不明白一个真相,利益他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做这样的分析最重要的还是要提起对圣贤教诲的信心,有了信接下来要解,有了解要行,解了以后行得彻底,行得彻底证入的境界就愈深愈广。

诸位朋友,这一句「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每个人解的深度不一样,行的境界不一样,契入的状态也不一样。信解行证是无止境的循环,你证入到哪、什么样的深度,你的信就到什么境界,愈信就解得愈深,就一直学无止境。要解必须好学近乎智,「学不倦,所以治己也」,对治自己的习气。而好学第一件要事,「学贵立志」,诸位朋友,我们现在上课立了什么志?你来上课以前立了什么志?还是你只是来听看看蔡老师讲的好不好?有的人来上课的时候看到我讲了一句话「蔡老师是男的!」真的,很多人糊里糊涂就来了。有没有人现在还搞不清楚状况的?那我们实在太愧对你了。

要立什么志?为往圣继绝学。来,掌声鼓励,胸怀大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是宋朝张载夫子讲的,前面还有两句。你们以后觉得中气比较不足,可以把这四句话念一下,当然念的时候要像现在这种状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这样的志向是要做一个好的炎黄子孙。以前读书人不是看自己的家,是看天下,他要对天下负责,他要承传大道,他要「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他希望他的一言一行、希望他人生的态度都能成为后世的典范,他要为整个民族负责,所以我们要定位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以前听这样的言论好像跟我没关系,听起来好像压力很大。哪有什么压力大?我们不是好高骛远,我们了解到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每个人都从修身做起,都能够达到利益这个社会国家的影响力,所以不可妄自菲薄。这一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End

禅悟人生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

淡泊人生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 圣 严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本性法师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多借宿人家。僧侣,更是如此。借宿,我们自然会想到:此处非久留,只是借住,不是自己的,时时处处要谨慎小心对待,一声再见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凡尘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净界法师【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八后悔

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足够终生受用,象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

家,因包容而幸福

一家人,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夫妻间,包容越多感情越浓;乡邻间,包容越多相处越好;朋友间,包容越多友谊越长;同事间,包容越多事业越顺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幸福人生的秘诀: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嫉妒,还有嫉妒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这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因为他们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最明显的,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4)(《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刘素云: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

「听经十几载,改变我人生」。我就是衷心的要告诉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谁来转变?你自己来转变。怎么转变?听经闻法。因为我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成功了,所以我把我这个成功的经验告诉

刘素云: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我们也时常面对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悟?因为我们是凡夫。菩萨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菩萨悟,我们不悟,菩萨悟了之后帮助我们悟,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四个字「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弘恩法师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

◎ 季羡林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圣 严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

谦卑的人生

夜诵《妙法莲华经》。读到《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的修道理念和方法让我着实有些感触。经中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菩萨比丘,修行很是谦虚恭敬,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每逢见到出家、

如何走上人生的正道

老和尚开示:第一,人的欲望如果没有止尽,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心。第二、要知足,能够知足,能够敬业乐群,心就会安,就会定。以前有一位刘居士,他告诉师父,他已经失眠两个礼拜都没有睡觉,心很不安定,如果再这样

幸福之果

释惟文一、不贪常舍不贪求不义之财,不义之财,难以长久。常舍济与贫穷,舍孤寡老人,舍病苦之人。舍财福之因,就会得幸福的果。二、戒己扬善做好自己,不说他人是非好坏。别人好的地方可以称赞宣扬,让世间善行流传

懂得享受人生

◎ 林语堂有些人头发刚刚转白,便自认是风中残烛,老态龙钟起来了;有些人虽已七八十,却仍是精神抖擞,童心勃勃,照样和后生小伙子一般。为什么人类的寿命有长有短?为什么有些人未老先衰,有些人老而弥健?衰老的

如何摆脱颓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人生究竟为何事

印顺法师人生所为何事?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是应该明白的。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的,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

吉祥人生的善缘

◎ 明 海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部经文的构成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经文最初的这两个偈子,我把它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善缘。要有一

现代人生的境况

◎ 魏 磊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著。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像的陨落、文明

大好人生,何必自讨苦吃呢!

叶 曼常见许多太太小姐们,热络起来,同出同进,形影不离,突然间为了三言两语,鸡毛蒜皮,便发生了误会,便自相视如仇雠,每当他们义愤填膺的来找我诉说评理时,我从不偏袒来者,顺着他火上加油,我永远是装作很不

人生最胜的吉祥

(一)不亲近愚者 此事最吉祥(二)宜亲近智者 此事最吉祥(三)尊敬可敬者 此事最吉祥(四)居所宜安适 此事最吉祥(五)往昔曾修福 此事最吉祥(六)引导心向正道 此事最吉祥(七)博爱 此事最吉祥(八)善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

人生的四境界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向内的人生

◎ 钱 穆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的目标愈鲜明

珍惜人生每一秒

证严法师社会上很流行一句话: 彩色的人生。要生活得有色彩,就要用心抓住时间;心用在时间上、用在待人处事上,便能拥有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生。人生像无法拨回的时钟,我们的生命时钟也永远无法再拨回去。因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