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242024-11-07 07:22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5/8/6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7-24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人生来讲,德行是根本,就像树的根一样。我们继续往根源去了解、去深入,就能体会到德亦有根本,而德之本在孝。夫子在《孝经》里面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只要找到了大根大本,本立道就生。你为人子之道生了,你的家道生了、你的事业之道也生了,你德行之根也开始发芽、茁壮,但是人生假如没找到根本,纵使你赚很多钱,都是昙花一现,终究会败丧下来。因为就好像一朵花它没有了根,插在花瓶上,也只能好看二、三天,终究会谢掉;而有根的树木、花朵,它不仅能够开花结果,它所结的果又能够长成一棵一棵的大树、花草,而且可以绵延不绝。所谓「孝悌为传家之本」,能传世世代代好的家风,我们要学就要学千年不灭的家道,要取法乎上,目标要定得高。
首先就要从孝开始教起。我们跟学生教导孝、教导德行,首先要从知恩报恩开始。知恩报恩是一个人的天性,我们看连物种都懂得这个道理,乌鸦反哺;其实不止乌鸦会反哺。有一个猎人找到了一个老鹰的巢,正在那里等待要射杀老鹰,突然看到一只年轻的老鹰带著一只老的老鹰飞到了巢里;这个猎人看了觉得很特别,不知道这只年轻的老鹰飞去做什么。过没有多久这只年轻的老鹰飞了回来,因为它找到了食物,赶快来孝敬它的母亲。所以猎人看到这一幕也把他的猎枪放下了,连动物都懂得报恩。所以「礼者」,我们对於父母的恩德所要尽的礼,最重要的是「报本反始,不忘其初也」。一生不忘当初小时候就是有父母的恩、就是有这么多长辈的提携,我们才有今日,所以「不忘其初也」。
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李密,他的学问很好,皇帝要请他当官,下了好几道谕旨他都没到,皇帝很生气,怎么都不来我朝效忠。后来李密亲自写了一封上奏给皇帝,因为他从小父母就过世了,都是他的奶奶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而那时他的祖母已经九十六岁了。李密在奏摺上写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念念不忘这个根本;「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我的祖母假如没有我的照顾,她的后半生最后的日子就很难过下去。写得是非常的感人,非常的真切,当然皇帝看了也受到很深的感动。我们看了李密的「陈情表」也要时时叮咛自己不忘其初,不忘记成就我们人生的父母。
我常常做这样的思考,我这一生假如没有父母,假如没有几位生命当中的贵人,我们又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人生道路?想到这里就应该去报恩、去回馈。而真正回馈父母、回馈所有生命当中的贵人,最重要的是做到什么?这个答案有赖大家好好去思惟。在父母的心中,对孩子的付出他们是不求回馈,不只不求回馈,连我们现在年纪都这么大了,还是时时挂念著我们,「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有一次在跟我父亲谈话当中,父亲很深情的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们不要求你们什么,我们只希望你们过得快乐,日子过得好」。面对父母无所求的付出,面对父母自始至终的关怀、祝福,我们应该立身行道,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不要让他们再担忧了。
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刻不容缓!假如德行没有成就,讲起来好听,每个月都有拿钱回去给父母,现在的孝道已经到了最底谷,有拿钱回去的人就觉得很了不起,其实那都到枝末去了。父母要的是你的关怀、是你的付出,是你能常回家看看,让他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那一些钱。其实多少的父母,孩子拿钱回去他不只没有花,又怎么样?又把它存起来,要留给孩子、孙子。而当我们的德行没有成就,每一天父母都在担心,都在提心吊胆;不只还担心你,延伸到你能不能把孩子教好,能不能把家庭扶植好。
我们看到《弟子规》的经句,「晨则省,昏则定」是早晚问候父母,我们引导学生说到,早上你起床去跟父母问好,父母整天都很高兴,没有一件事比得上孩子体贴、孝顺的快乐。父母看你问好,「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天工作都很有精神;然后看到你的面容、额头都有点发亮,代表昨天睡得很够,氧气充足,那他整天都很放心,工作也很愉快。而我们只是轻轻的一声问候,就能达到这么大的效果。
下午放学回家,父母一整天没看到我们也有些挂念,我们赶快趋向前去跟父母问安,说我回来了,父母知道我们回来也就不担心了。又看你气色也很好,代表今天的学习很认真,在学校也没跟同学发生不愉快,那母亲、父亲也很放心。所以早晚两次的问候让父母少操很多心,这叫「晨则省,昏则定」。我们再把「晨则省,昏则定」扩展,如何能真正让父母不操心?你要从心上去解每一句经句,你每一句都可以彻法底源,都可以从根本修起,就是从我们的存心下手。
有一个老师打电话给我问了一些问题,因为他觉得《弟子规》里面有糟粕。假如你听到对方说《弟子规》有糟粕你要怎么应对?你可不要给他开课讲了二、三个小时。人家有疑惑那个叫正常,你不要一下子就要跟他辩论起来,辩是辩不出结果的,辩只会让他那种对立反弹更大,我们要顺势而为。我就跟这位老师说:这位老师,请教你哪一句是糟粕?任何一个境界都是好境界,你跟他对立起来、辩论起来,你可能把他闻正法的机缘都断掉了。而且他来问这个问题,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也了解了如何解答,将利益往后再遇到这样问题的人,我们都能对答自如。所以任何一个境界都是好境界,都在成就我们的智慧、经验,你能这样去面对一切人事境缘,那就能心平气和。没有对立,只有不了解,只要透过沟通就能化解。
他说「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我说为什么?他说一天要问两次太麻烦了!有没有道理?我就跟这位老师讲,你早晚问候一遍,对父母一天的心情还有对他减少担忧,都有非常大的效果。我也给他引导了一番,他听完以后还算服气。接著他对我讲,他说「蔡老师,你自己都没有做到」,因为他知道我离乡背井在海口,不可能早上跟父母问一次,晚上又跟父母问一次;当然可以透过电话打,不过他想我一定也没有早上打一通、晚上打一通,所以他说我没做到。我们做老师的人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学生或者别人说「你讲了你都没做到」,这时候会冷汗直流。
不过我也很自若跟他应对,我就对他讲:假如我早上打一次电话,下午又打一次电话,我妈妈一定会骂我,她会说「你不知道长途电话很贵吗?」你假如这么做了又让妈妈生烦恼,那又不对了。诸位朋友,学问有次第,「学、道、立、权」。我们现在是在「学」的阶段,这六天学完,接著进入第二个阶段。道者实践,真正去做了,走在正道之中,这是第二个阶段。我们笔记抄这么多,回去不见得一条有做。这是第二个阶段,实践。第三个阶段是真正遇到境界来了能够屹立不摇,这是第三个境界。这还不是最高,第四个境界,通权达变,不会死守原则。诸位朋友,通权达变的根源,佛家那句话「慈悲为本」,这个叫权。
你看你死守了「晨则省,昏则定」,早晚打一通电话,结果被妈妈骂,害妈妈在那里担心你花太多钱,这样有没有达到孝顺的目的?没有,这时候要会权变。所以我就跟这一位老师讲,这样打回去我妈妈会骂我,所以只要我每个礼拜固定礼拜六晚上打,当礼拜六晚上的电话响起来,我妈妈都会有心电感应「儿子打回来了」,接起电话,我们再把这一个礼拜的事情仔仔细细跟母亲报告,让她很放心,这才重要。说实在的,妈妈假如不放心,我跑到海口去不是要她的老命吗?是吧?这是根源,你什么时候开始让你的父母对你完全的放心。假如没有让父母放心,纵使我们一天打五通电话回去有用吗?没有用!学、道、立、权,人生最重要的,提升自己的境界。
每一句经文都有学、道、立、权,「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想爸爸、妈妈骂我们、处罚我们,我们要恭敬的领受。爸爸、妈妈处罚你,你都恭敬领受,你在「立」的阶段。结果你爸爸有心脏病,已经骂你骂得快要发作了,你还站在那里呆呆的,这样叫什么?叫书呆子;要赶快离开,眼不见为净,刚好在气头上,你要会权变,不要死守。曾子有一次他父亲因为他犯错,很生气拿起旁边一根粗粗的棍子就给他打下去,结果用力过猛,曾子马上就昏过去了。孔子知道这件事就对学生说到,曾子真不孝!曾子非常的惊讶,我都依照老师的话做,怎么骂我不孝?到了孔夫子的面前向夫子请教,为什么我依教奉行还不孝?夫子告诉他:假如你父亲一气之下把你打死了,那你不是陷父母於不义之中吗?而真的把你打死以后谁最伤心?把你养那么大就这样走了,那他是肝肠寸断,你哪里来的孝?
夫子接著跟曾参讲要会权变,「小杖则受」,那个小棍子就给爸爸打,没关系;但是「大杖则走」,赶快跑!看情况,看到那个打下去会出人命的,就赶快跑,因为你爸爸跑不赢你,这个大家小时候都有经验,这叫权变。学问到权变的时候你时时都有法喜,很有味道。你看「父母呼,应勿缓」,你再把它通权达变,老师呼,怎么样?应勿缓;老婆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儿子呼?你们还不错,没有被我骗了。要通权达变,儿子呼,你再应勿缓,那你就变真正的「孝子」,孝顺儿子。任何的学问抓住一个根本—慈悲,抓住一个根本,怎么样才是真正利益他,这是一个根本,(连苍蝇都要听课),这个很重要。下一节课还没开始以前,我讲一个昆虫的故事给你们听,这一只苍蝇来请法。我们时时能抓住如何真正利益来到生命当中这个有缘人,你时时都能抓住真的利益他,你就会权变了。
我们教孩子知恩报恩,昨天从怀胎、生产的恩德,今天我们谈的是养育、教育的恩德。一个孩子三岁以前,他的生活几乎都是要父母,尤其母亲时时日夜的照顾、关怀。我虽然没当过爸爸,但是我也了解小孩三岁以前父母的辛劳,因为我的外甥常常回我家住。那时候排班我也排到了,当他晚上不睡觉,我们就轮番上阵。不过我拿的牌子是十五分钟,我姐姐还有我妈妈拿的牌子都是两个小时,因为我十五分钟手就快断了,结果他们抱那么久都还很耐烦,为什么?她的手臂又没有我壮,在心!母亲那一颗爱孩子的心,让她很多的潜能都激发出来。
看到很多年轻的少女,还没结婚以前,好像台风来了都快被吹走了,可是结了婚以后,虽然很瘦,提起东西、抱起小孩力气很大,那一份母爱的力量。多少的夜晚是母亲抱著我们好几个小时我们才入睡,多少春夏之季,因为气温变化比较大,半夜父母怕我们会著凉,所以他自己盖的被子盖得很薄,等晚上太凉冻醒了,赶快走到我们的房间帮我们盖上被子。大家冷静想想,小时候多少夜里,我们在半梦半醒当中都能感受到父母的身影,父母连在睡觉当中都不忘关怀他的孩子。多少生病的日子,父母陪我们去看医生,当针筒刺在我们的身体,却是痛在父母的心中;多少病情加剧的日子、夜晚,父母心急如焚,时时在摸摸我们的额头,这个烧到底退了没有。
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为了让我们分辨是非善恶,父母不知道训斥了我们多少次,而在这个训斥当中父母伤了多少次身体。诸位朋友,一个人生一次气要好几天才能平和下来,谁都知道生气对自己的身体不好,但是父母为了成全我们正确的判断力、健全的人格,宁可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忘教训我们。在缴学费的日子当中,也是父母压力最大的时候,而父母却从来没有在我们的面前表现出那份负担、那样的压力,因为他不愿我们担心。
中国的祭礼为什么守孝要守三年?中国的礼仪背后都有很深远的意义!我们现代的炎黄子孙没有去好好体会,因为孩子三年没有行为能力,在这三年当中父母的血汗不知流了多少。我教的学生大半都是高年级,高年级现在受到社会一些不好的影响,男孩子对异性都有轻慢、都有不尊重,而我们老师看到这个现象就应该要抓住机会教育。我对学生说到,「乳」这个字是会意字、是象形字,它的意思代表母亲的手抱著孩子,然后哺乳三年。这个字告诉我们,女性是延续生命的强者,是延续生命的根本,我们应该尊重女性。为什么哺乳类被视为高等动物?因为哺乳类不会生了孩子以后就完全不管,她非常有爱心,要把她的孩子教好,有谋生的能力,所以要尊重女性。
而三年当中我们都是喝母亲身上的血转化成的母奶营养,这个字在告诉我们不要忘了母亲三年的养育之恩。这一份恩德不只这一生不会忘,不只父母在的时候不敢忘,连父母离去了,守孝三年念念不忘,「事死者,如事生」。而我们回报父母,纵使父母已经离去了,也应「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们学佛的人,学正教的人都了解,死亡不代表结束,它是另一个开始,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真正成就了,「一人得道,九祖生天」,九祖都因为你的成就而得到庇荫。假如你的父母现在已经不在了,你更要期许自己要当生成就,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已经不在了,你在那里伤痛,於事无补,要更积极朝著正理、宇宙真相去努力、去报恩。
父母的养育、父母教育的辛劳,那不是一天、二天,那是数十寒暑。回顾十多年的家居生活,父母的恩历历在目,而我们又回馈了什么?当我们一岁的时候,母亲喂我们吃奶,我们的回馈是咬她一口。两岁的时候,父母煮了很营养的食物,希望给我们补补身体,我们可能一不经意把做了几个小时的食物当场就弄翻了,而母亲不只没有任何的怨言,当场赶快把它擦干净,再去煮。三岁的时候,半夜我们睡不著,母亲唱著摇篮曲,哄著我们睡觉,好不容易睡著了,母亲回到床上正准备好好休息一下,我们可能又突然惊醒,大哭起来。
读小学的时候,看著别人家有钢琴可以弹,我们吵著要父母买,母亲拿了几个月的薪水帮我们买了,我们可能弹了一、二个礼拜就把它放在一旁。成长的过程我们到底以什么行为、态度在回馈自己的父母?上初中的时候,跟父母去看电影,突然遇到同班的同学,马上跟父母讲「爸、妈,你们到后面去坐,我跟我同学坐就好了」,当场就把父母甩在一旁。念高中的时候,妈妈有一通很重要的电话要接,我们视若无睹,跟同学聊天聊了二、三个小时,都无法感受母亲的心情。高中毕业,父母在家煮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等我们,我们连通电话都没有打,跟同学在外面玩到半夜才回家。
上了大学,父母陪我们到学校去,我们对著父母讲,你们到这里就好了,不要进来了,进来被同学看到我很丢脸。读完大学,我们在家里看电视耗日子,父母花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帮我们找了份工作,还苦苦劝告「儿子,你去试看看吧」,我们有点不耐烦说了,「好吧,看你的面子,我去试看看」。当我们走入婚姻,父母去买了一套沙发给我们,我们看了一下沙发,没说谢谢,嘴里还嚷嚷著「买了这么赶不上流行的沙发,这么土里土气」,这就是我们回馈父母的态度!当在夫妻相处过程,常常出现一些冲突,当我们对著父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却不了解他们的心中比我们还难受。
当我们四十多岁了,妈妈打电话来,「孩子,明天是我的生日,你回来家里吃吃饭吧!」我们随口说「好,我明天回去」。刚好明天早上朋友打电话来,邀你去打麻将,你这么一打忘记了,母亲对著那一桌饭发呆。当我们五十多岁,母亲打了一通电话来,「儿子,我明天要去医院看医生,你有没有时间陪我?」我们可能在家里看连续剧看得忘记陪父母去了,看的那些连续剧对生命毫无意义。突然有一天我们接到了一通电话,母亲走了,我们突然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好像觉得人生有非常重要的事要做,但是现在没机会做了,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都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跟父母之间可以天长地久,却不能了解岁月的无情。
我每一次离开家里再回来都是四、五个月之久,当我一进门看到我自己的母亲,都会深刻感受老人家老得看得见了,我们又有多少时光可以奉养?「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父母的白发、父母的皱纹、父母的双手双脚踏出了孩子的前程,父母的青春灌溉了孩子的人生,我们是日益茁壮,父母是日渐衰老。
在汉朝有一个孝子叫韩伯俞,他从小对父母的态度非常的恭敬,父母处罚,他都默默受教。后来他长大成人,有一天犯错,他的母亲训斥了他,拿棍子打他。从小到大他都是安静领受,结果这一天妈妈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母亲觉得非常的纳闷,就问他:小时候打你,你从来不哭,为什么今天你哭了?韩伯俞对他的母亲说到:母亲,你从小打我,我都觉得非常的痛,代表您的身体很强壮;而今天您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疼痛了,代表您的身体大不如前,儿子又剩多少的岁月可以奉养您,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父母的恩在我们庸庸碌碌的日子当中都淡忘掉了。当我赚了第一份薪水,深刻感觉赚钱之不易,从那一天以后我们非常的节省,我们也回想到自己成长过程,读个大学一个学期就要多少钱,父母的眉头从来没有皱一下,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才赚钱要维持自己的生计都那么辛苦,而父母却是维系整个家庭的生活。
当我姐姐要出嫁那一天,我的姐夫来迎娶,迎娶的礼仪最后是我姐夫带著我姐姐向我父母行跪拜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姐姐跟姐夫双膝跪下的那一刹那,我父亲的眼泪在他的眼眶打转,就在那一瞬间,我父亲内心的感受、心情,犹如一道光芒射到了我的心中,我的眼泪几乎跟父亲是同时流出来,我明白了一个为人父他严肃的背后是为了教育他的小孩,在二十多年的岁月当中他不知操了多少心。今天看到自己的女儿长这么大,有好的学历、好的工作、好的归宿,内心有那么点安慰。当然对女儿这份关怀、挂念,不会因为出嫁而减少,反而会因为出嫁之后更多,会关心女儿、关心她的家庭,甚至於关心她的下一代。感受到父亲那一份父爱,我的内心默默的告诉自己,父母的恩这么大,往后的日子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回报,绝对不愿再讲一句让父母难受、让父母伤心的言语,这一辈子绝对不愿再讲了。真的,当我们深刻体会父母的恩,你时时只想著如何报恩。
在跟孩子引导父母对他们的恩德,孩子因为非常的清澈,大多都会感动得落泪。接著我们跟孩子说到,我们体会父母的恩德,我们掉了眼泪,但是哭有没有用?哭没有用,更重要的是要好好做一个孝子应该做的事,好好把握尽孝心的机会。如何去尽孝?只要我们能尽心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条做到,那就是在报父母的恩德。我们紧接著把《入则孝》的每一条从生活当中去引导,让孩子的孝能落在实处,我们透过很多古圣先贤的故事,让孩子懂得效法、懂得学习。我们与家长多联系,让家长与老师互相搭配,成全孩子的孝行,成就孩子的德行,这些都是重要的关键所在。我们能掌握教育的方法,相信孩子就会学到人生重要的做人做事态度。这一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