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11
2024-11-07 08:31

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一集)2005/7/2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5-11

诸位朋友,大家好。刚刚我们提到这个小孩被这么多大人宠也很傲慢,叫他跟老师行个礼他也是不愿意,透过家长的用心跟老师的配合,这个孩子的学习状况提升得很快。

有很多的道理都是透过我们做了以后才会明白,以至於有更坚定的信心,像现在推展中国文化,很多家长最难割舍的一点,就是假如我教了这些东西,他的成绩退步了怎么办?这个问题要不要担心?还是有很多人担心,很多家长会放不下。以我个人来讲,还没有学弟子规,没有学圣贤教诲,我们所处的学习状态都是被动,要老师催、要父母催。我们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孝道、懂得人生的意义所在,读书要不要人催?唯恐自己没有时间成长学习,都是硬把时间挤出来。在洗衣服,边洗还旁边放一个录音带、录音机赶快听经闻法,在煮饭的时候一样。现在该干的事太多了,有时候连个读书的时间都没有,我们采取一个策略,要化整为零,拖地的时候身体在动,耳朵还闲著,赶快放下去学习,听经,都是这样点滴积累上来。

很多朋友他都会觉得我听经的时间一定很多,诸位朋友,我修学以来经教从头听到尾只有一部,叫《了凡四训》,而且只听过一次,其他所有的经我从来没有从头听到尾,因为怎么样?不可能有这个时间。整个走向教育这条道路,一来准备考试,二来提升教学能力,大半时间都耗在里面。我听经时间都在车上多,开车去上班赶快听,下完班回来赶快听,我说叫「车上大学」,在车上求学问,这样过来的。而这么样的积极主要的动力就在於我们明白了做人、明白了孝心,不要再让父母担忧,我们德行提升是给父母最大的安慰。相同的,假如小孩从小他就有这样的态度,他的学习状态绝对会比其他的人高很多。

而且其他的人不是德行启发的话,往往都必须家长陪在旁边拿根棍子,赶快看书,或者还必须用利诱的,儿子啊,这一次考试考多好,妈妈就送你什么,有没有这种情况?小时候请他去吃几百块的餐点,到了初中要用什么条件?可能要买台数码相机。高中呢?可能要一些名牌的球鞋。甚至於他要考大学还告诉你,假如我考上了,要让我到欧洲留学一个月,答不答应?用这样动机读出来的书能得到真学问吗?能读出责任心、使命感吗?不可能。很多大学毕业,硕士、博士毕业以后,有没有重新再好好看书?很少,因为他读书的目的不在开智慧,他读书的目的在哪里?在拿到一张文凭。

我们看事物要看得深入、看得明白,孩子学习的动力要从孝、从恭敬老师、从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的这份心念来出发,他会愈念愈好。幼儿园的老师就提到,愈有礼貌的孩子,学习的效果愈好,这是真理,那我们现在又看到对老师很恭敬的学生愈来愈少了。好多的学校落实孝行的教育,明显察觉有孝心的学生成绩的进步很快,他们做了一个结论,有品德的孩子学习一定好,这个是从根本抓起来。要用理智,不可再随顺自己的认知、烦恼,到时候孩子虽有很高的学历却不懂做人,那时候再来后悔都来不及了。

这一个孩子转变的速度很快,听课也很专注。有一天他坐公车,他六岁,他有一个弟弟四岁,两个人跟母亲坐在捷运的车上,看到一个老婆婆上车了,弟弟看到老婆婆来了,马上想到哪一句话?「长者先,幼者后」,所以他就站起来让这个老婆婆坐。这个老婆婆带了一个小孙子,看到这么懂事的小朋友她很高兴,一坐下来就把孙子抱上腿上来,她的孙子开始在那里坐立不安,对他奶奶说道:奶奶,你起来,我要坐。僵持不下,奶奶又觉得很尴尬,自己就爬起来让孙子坐。接著这个四岁的弟弟又站起来跟老婆婆说,来,老婆婆你坐。诸位朋友,假如你坐在公车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世界真美好,后生可畏。他的母亲说道,他两个兄弟让完座以后,只要有老人家上来一定有人让座。众人的善良被唤醒,这是移风易俗,这两个兄弟有没有在培福?他们一举手一投足把德行演出来都在利益家庭、人群,那将后福无穷。

人只要有福气,走到哪都能够受用。这是从小让孩子培福,从几岁就可以开始?从胎教就可以开始。假如当母亲的知道眼不看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语,不出傲慢的言语,都能够心善、言善、行善,那孩子在胎中就秉受母亲的浩然之气,能秉其气,生出来以后又视其仪,眼睛所看到都是母亲的言语动作,母亲言语动作又循规蹈矩,孩子就潜移默化,所以是视其仪又受其教,抓到机会点母亲也是马上当下引导小孩。这个孩子可能生出来以后,第一句话说什么?他说「弟子规,圣人训」,那这一个孩子他以后就可以弘扬中国文化,是从几个月就可以弘扬文化,你看胎教是真实不虚的,有没有人要当这个妈妈?要当的话要依教奉行。其实最好的修行方法就像胎教一样,都摄六根,所以你现在保护你的法身慧命就好像你在怀孕保护那个儿子一样,要会学,连胎教的学问都能够成就我们的道业,好。母亲有这样的立志,相信当代的孟子、当代的范仲淹也是指日可待。从小培福,所以生命的价值不是从出社会开始,是从小时候就懂得道理,点滴都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他出社会了,又很有能力,做人做事明明白白,不管他从事哪一个行业必然可以造福一方。

我们看到历史上多少圣哲人,只要到达一个地方当官都将产生长久的影响。清朝有一位大官叫陈弘谋先生,这位贤人大家可能不大熟悉,但是他写了一本书你们应该熟悉,《五种遗规》。他走过几十个省分,看到了非常多教育孩子的宝贵经验,看到移风易俗的宝贵教诲,还有如何教女儿、如何当好官,他把它会集起来变成一本《五种遗规》,这本书是集大成,非常受用。他曾经到广西当官,当官期间没有很长,只有几年而已,他帮当地建了一百多所学校,他在康熙时代就当官。后来经过了一百多年,又有一位读书人到达广西当官,这一位官员非常感动的说道,说陈弘谋先生的德教在百年之后依然存在,他说他到那里去当官非常轻松,确实可以造福一方。

到晚年,一般生涯规画都说二十岁到六十岁,你看学圣贤的不用等二十岁,生命从小就开始产生价值。再来,是不是到六十岁就没价值?保证会愈陈愈香,因为智慧、学问会随著年龄而增长,他老了以后不用怕没人照顾,会是什么结果?大家抢著要照顾他,这些他的晚辈说来来,今天我去照顾他,一边照顾还可以请益,还可以聆听他的提醒、他的教诲,所以他的生命愈老愈值钱,愈老愈深得众人的爱戴与需要。诸位朋友,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看到这样的榜样?有吧。我们的师长都已经快八十岁了,走到世界各地都有一群学生渴望聆听他的智慧话语,这样的人生没有白来。您希不希望自己还有自己小孩的人生能走出这样的格局?那要立志,就是立志让我的孩子就像老和尚一样,取法乎上,相信再怎么样也不会太差。而且他的生命绝对不是只有一生,他的生命价值以及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将会持续多久?孔夫子死了吗?范仲淹死了吗?我们取近代就好,曾国藩死了吗?曾国藩的教诲,多少政治人物、多少企业以及家庭都非常受益,这是真正做到「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样的生命将会永恒发光,好。

到底要选择走向坟墓的人生,还是要选择走向永恒的生命,就在我们如何处世的态度,就在我们如何引导孩子的人格、孩子的价值观,当我们对这些道理都有深度的思考,我们的信心就非常充足,纵使所有的人都反对,你也会不为所动,你会告诉自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卢叔叔曾经跟我提到,因为他有读古书,这一些长者他们读古书的时间长不长?都不长,像师长读古书读多久?小时候读私塾才读几个月,而这几个月当中所培养出来的定性,却让师长一生面临五欲六尘这么污浊的环境都没有被影响,我们看那读古书的效应相当的大。卢叔叔小时候,父亲有教他读古书,他当父亲了,就了解应该要怎么教孩子,他就曾经跟我提到,能把《朱子治家格言》从第一句教到最后一句,都落实彻底了,这个孩子应该不会太差。那《朱子治家格言》的教诲跟《弟子规》一不一样?一样,您去对照对照就知道。他说当初他在教自己的儿子、女儿,边教他的父母骂他,你教孩子太严了,不要这样教,他的兄弟姐妹笑话他,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哪有人像你这样教的!假如你周围的人这样跟你讲,你会怎么样?这个时候也要八风吹不动。等孩子十三四岁,常常看到爷爷奶奶很有礼貌,还帮他捶背,帮他打扫房间,他的父母开始改口了,这两个孙子教得真好。他的兄弟姐妹,孩子出现状况了,都回来跟他搬救兵,哎唷,我的儿子现在都给我要钱,我没办法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怎么办?都还要他去帮他化解危机。

确确实实,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有正确的见地不见得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你有正确的见地才会有志气,有了志气才能勇往直前去做,才能入别人不能入之境界。我们真正把《弟子规》落实在教学当中,那种看到孩子德行增长的喜悦,绝对不是只教分数成绩的老师所能体会得到的乐趣。

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接下来要了解学习的心态。我们之前也学到「学贵自知」,很多老师都说道:蔡老师,那我中国文化底子不够,等我学个三年、五年再来做。好不好?假如三年、五年以后可能也没机会做了,灾难假如现前,想做都来不及。人生的过程绝对不是拿著刀切一段、切一段,很多事情可以齐头并进。我们有著一份好学、谦卑的心,有著一份教学相长的态度,跟学生、跟孩子提到,儿子,你真幸运,这么年轻、这么小就能闻圣教,像爸爸妈妈就没你这么幸运,你要好好珍惜,虽然爸爸年纪这么大了才闻到圣教,但是爸爸也依然要努力用功学习,爸爸跟你一起来学,一起听孔老夫子、听圣贤人教诲,爸爸只要有没做到的,你也把爸爸指出来,整个家庭的气氛就是沐浴在圣教之下,我们也没有压力。过能改,怎么样?归於无,这种改过、好学的态度又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为人老师亦然,我们跟孩子有共同学习的态度,整个教室就弥漫著希圣希贤的气氛。

我们也会在教学当中不断自我反思、提醒,学而后我们能知不足,教而后知困。知道自己在讲这些故事,奇怪了,看很多老师在讲,学生都掉眼泪,为什么我讲的时候,学生都快睡著了?教而后知困。原来要感动别人以前要怎么样?感动自己。这一些故事我们拿来一个字一个字念,人家都不感动,有口无心,明白到自己不足之处、自己须突破之处,我们就懂得自立自强再提升。有一份谦恭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因为压力太大有没有帮助?对人对己都无益处,这种事不要干。学贵自知,我们了解自己不足之处所应提起的不是退缩,而是更积极的精进、努力。

再来,学贵立志,立定志向,学问是要成就我们的志向。诸位朋友,你立了什么志了?没有立?听说你们不是晚上都在立志吗?怎么睡了一觉忘记了?可不能忘性比记性还好。一个人的记性会不会随著年龄下降?你们怎么这么有信心?很多的观点你要去深思,不然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很多障碍。为什么年龄增长记忆力会衰退?怎么想什么都想不起来?因为烦恼太多把我们的能量都耗损完了,真正要想事反而想不起来。当你烦恼愈来愈轻、愈来愈淡,心智很清朗、很清晰,你的记忆力不会衰退。李炳南老师到九十七岁还讲课,有没有拿经本?《华严经》说、《论语》说,哪有翻经本?记忆力没退。刀要愈磨怎么样?愈利。我这样的体会是从我去补习班补习开始,你专心致志,又烦恼慢慢放下,记忆力不会退,反而进步。我现在在想,我假如去参加大学联考应该还考得上,记这些东西没有障碍。要从根本原因下手才能活得明白。

来,我们立了什么志?你们都习惯在佛菩萨面前发誓是吧?立什么志?我到海口去跟他们上第一次教师课,发了一张往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经教,其中第一行叫「立志」,第二行叫「定位」。立志那一行就写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定位」写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这些老师的成长非常快速,第一批老师现在都在各地负责讲学,他们也不是中文系的,他们也从来没有开始涉猎中国文化,凭著一份志气,学一句,做一句。有一对老师,夫妻,现在在山东负责,我们在山东建一个庆云书院。夫妻两个在不同的学校教书,从开始用弟子规、用中国文化教学,学生的成长速度特别快,学校很感动,问他怎么教的,他说我请圣贤人来教,每天给他们讲德育故事、讲弟子规,他们学校校长又邀请我去跟全校讲课。他们本来要《弟子规》都是几十本,因为这些老师的用心产生效果,最后都是全校来推广,全校来要书,本来几十本到最后都是几百本书送出去。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有这个志气,时时想著要为往圣继绝学,所以学了一年之后就派出去负责了。责任的承担是什么?成长的开始。当我们时时都是用一份「继绝学」的态度去学,相信您的领受一定会有很好的体悟。

来,要为往圣继绝学是很远大的目标,有远大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很多小目标之上,这些小目标要从哪里开始立志?「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对啊。那你要如何治国、如何齐家?要有什么志向?要立什么定位?要先当一个好什么?好什么?好子女,对,「孝顺为齐家之本」。当然你要先把孝演出来,你自己先当好子女,以身作则,这是我们这一次回去的重要要落实的志向。来,再来还有没有?好学生,当圣贤人的好学生。再来,好父母。人不学,不知道,当父母要不要学?要,怎么教孩子,那可不是生出来「我会了」,不可能,所以也要学习好如何当好父母。我们五伦当中「父子有亲」,父慈子孝,这个「慈」当中含有智慧,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好父母。再来,好老师。还有没有?好朋友,出外靠朋友,朋友都好了,我们所处的环境都好。

来,再来,好什么?好太太、好老公,没结婚的人这么强调,你都做好准备了。在我讲课讲了这么多场,这个好太太、好老公都是最后才会出现,还有一个更难的会出现,叫什么?好媳妇。从这个反应当中我们也看出人的心理状态,蔡老师,你说孝顺很重要,我可以做到,但是就是对婆婆不行。有一个女士,天津人,她学佛很多年,刚好在看「幸福人生讲座」,看了几遍以后很激动,告诉自己,连人都做不好还学什么佛!当下就去买了一些水果去看她婆婆,她有这么大的勇气,相信必然能真正「德日进,过日少」,而且学问要从最难处怎么样?克下去。我们昨天也提到,人生要来考的试卷,每一个人发的都不一样。当你自己感觉到我的人生还有不能突破的点,那就是你这一生最重要的功课。你这一点突破下去了,你以后的日子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以「游步三界」怎么样?「无所罣碍」,「开示正道」。你看你最难突破的都能讲出来,心里坦荡荡。从最难的地方下手。

诸位朋友,不要看到这么多目标,想得一个头两个大,每天在想好子女、好太太,不要学得这么复杂。要把这所有的角色都扮演好,只要能时时提得起真诚心,境来不拒,境去不留,所有的因缘来到面前来就全心全意去付出,你不要在照顾儿子的时候又担心婆婆没照顾好,在工作当中又烦恼一大堆,这样就会自寻烦恼。就当下面临任何一个角色,我们都可以至诚、真诚去应对,抓住这个存心重要。

再来,在这几天的课当中我们最强调的:学贵力行,学一句,做一句。学习也重在次序,知所先后。在《三字经》当中把求学的方法有告诉我们,哪一句?在前面那里是谈到整个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教育的方法,后面还提到修学的次第:「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在目前正法比较式微的时代当中,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在这样的情景之下要记住一句话,依法不依人,这不是在佛家要依法不依人,在几千年的圣教也要记住依法不依人。我们地球上的人感情太重了,看哪一个人顺眼,他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干,到时候出事了,自己有没有觉得自己错?会觉得什么?他错。「你看我这么死心塌地跟他,他还毁了我,是他错」,你继续这样子会生活在懊恼之中,要怪自己没有判断,要依法、依经典。

「小学终,至四书」,《小学》是朱熹朱夫子编的一本书,专门教孩子从小做人处事,洒扫应对进退。诸位朋友不要小看这一些处世的应对,你让孩子在那里鞠躬,虽然是一个外在的行为,这个鞠躬鞠久了,内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谦卑低下,他的恭敬心就在一拜、一鞠躬当中潜移默化。诸位朋友,你也可以试一试,当你看很多人不顺眼,赶快拜佛,你拜二十分钟看看你的心态有没有变。其实当我们拜下去,那一颗本来傲慢的心,马上觉得还是下来一点比较舒服,在那里晃很难受。这一些从小的礼仪、从小的做人态度是根基所在。

我到福州参访林则徐纪念馆,走进去,他留下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叫「十无益」,在还没有看到「十无益」以前,一进去就看到一副对联,我到海瑞墓也是这样看到,到海瑞墓那一副对联是「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话你领受在心,海瑞墓就没白去了。到了林则徐纪念馆又看到另外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是利益国家的事,纵使赴汤蹈火他也绝不往后退,读书人的气节让我们很感动。林则徐又把他人生体会的十个人生智慧把它写下来,其中有两句是针对学问,「行止不端,读书无益」。我在领受圣哲的教诲,我都会生希有难逢想,因为他们的道德学问已经不容置疑,都是达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些都是一生的精华所在,我们要好好领受,你能少走很多冤枉路。「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他假如傲慢习气已经起来了,纵使读很多书,反而有祸害,因为当他的言语行为当中并没有恭敬,并没有替人著想,他读的书再多,与他的心性相不相应?当所言所行与学的书不相应,这样的人格会走出什么?虚伪浮华。傲气一起跟学问背道而驰。

有一个孩子背得可好,《论语》也背了不少,有一天他的母亲纠正他一个错误,他对他母亲说道,他说妈,你有没有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接著他又说,妈,假如你没有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那你也没有资格说我。我们可能连温良恭俭让都背不出来。「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这一些关键点不要等闲视之。现在从事教育者、为人父母者有一个心态很危险,侥幸,应该没那么严重吧!因为这些态度偏颇了,这个角度偏颇了,两年才差一公分,继续下去,十年以后差多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随著他年龄增长,所产生的流弊愈大,而家长都觉得没那么严重,等到长大成人了,要再扭不好扭了。所以要听老人言,幸福才在眼前。好,我们这是就学问的次第、次序。

再来,学习的方法,八个字:「一门深入,长时薰习」,长时薰修。诸位朋友,假如有亲友在学问当中有瓶颈,你能不能解答他的问题?你只要把这几个拿起来看就知道,看他有没有立志,看他有没有从最难克的地方克下去,看他有没有力行,有没有找对次序,最后有没有杂学,往往问题都在这些关键所在。事情没有复杂,原理原则亘古不变。现在有一种迷思:时代变化太快了;变中有不变。中国人常拿龙来代表中国的民族,而龙看起来是千变万化,但是它在千变万化当中它依然是龙,它依然不忘道德、品质,所以不变的就是这些最重要的态度、原理原则。

一门,这一门是掌握整个圣学的纲领所在,而《弟子规》是依据孔夫子的一段重要教诲编出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你看懂这一句话,珍不珍惜?圣贤教诲几千年浩如烟海,你泡进去是海底捞针,夫子把浩如烟海的七个重要纲领帮你抓出来,「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纲举目张。孝悌为仁德之本、德行之本,本立又道生。不要小看这本《弟子规》,你《弟子规》真的根扎好了,现在四书拿起来你会有悟处。现在叫孩子来背《孝经》,背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会说老师,这句话是不是「身有伤,贻亲忧」?他读到《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请问他的脑海里是一个「孝」字跟「悌」字吗?他的脑海里是什么?不是一个「孝」字,而是「入则孝」点滴力行孝道的行持,都在生活当中。「悌」,他会想到「兄弟睦,孝在中」,他会想到「长者立,幼勿坐」。网领掌握到了,他再读其他的经典都会有很多的领会。

而这个「深入」靠的是解行相应。了解以后马上去力行,我们对这个经文的深度、广度理解就会加大了,解行相应。但是「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句话这样跟你讲你还不一定懂,我用《弟子规》讲你就懂,但是意思一样。「不力行,但学文」叫有解无行。「长浮华」,不是邪见吗?「但力行」,只是做,没解如来真实义,「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那「昧理真」不就无明、不就愚痴吗?《弟子规》这个教诲都把学问的重点点出来,要解行相应才能深入。

好,再来「长时」,什么是「长时」?时间很长?不间断。古代读书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是古代读书人的境界,我们现在的境界是什么样?能撑多久?很可能在读经的当下就火冒三丈也压不住都有。学贵自知,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有几两重,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这个时候要不间断的修学,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你这时候不精进,不进则退,要长时。好,我们已经提到一服中药,早晚读诵一遍也是算不间断,长时。薰修,重要在这个「修」字,修正行为叫修行,在我们的言语还有行为,以至於起心动念当中下功夫,用《弟子规》来好好对照,好。下午我们来谈父子关系,来谈「入则孝」的内容,谢谢大家。

End

禅悟人生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

淡泊人生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 圣 严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本性法师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多借宿人家。僧侣,更是如此。借宿,我们自然会想到:此处非久留,只是借住,不是自己的,时时处处要谨慎小心对待,一声再见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凡尘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净界法师【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八后悔

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足够终生受用,象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

家,因包容而幸福

一家人,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夫妻间,包容越多感情越浓;乡邻间,包容越多相处越好;朋友间,包容越多友谊越长;同事间,包容越多事业越顺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幸福人生的秘诀: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嫉妒,还有嫉妒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这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因为他们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最明显的,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4)(《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刘素云: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

「听经十几载,改变我人生」。我就是衷心的要告诉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谁来转变?你自己来转变。怎么转变?听经闻法。因为我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成功了,所以我把我这个成功的经验告诉

刘素云: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我们也时常面对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悟?因为我们是凡夫。菩萨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菩萨悟,我们不悟,菩萨悟了之后帮助我们悟,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四个字「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弘恩法师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

◎ 季羡林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圣 严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

谦卑的人生

夜诵《妙法莲华经》。读到《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的修道理念和方法让我着实有些感触。经中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菩萨比丘,修行很是谦虚恭敬,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每逢见到出家、

如何走上人生的正道

老和尚开示:第一,人的欲望如果没有止尽,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心。第二、要知足,能够知足,能够敬业乐群,心就会安,就会定。以前有一位刘居士,他告诉师父,他已经失眠两个礼拜都没有睡觉,心很不安定,如果再这样

幸福之果

释惟文一、不贪常舍不贪求不义之财,不义之财,难以长久。常舍济与贫穷,舍孤寡老人,舍病苦之人。舍财福之因,就会得幸福的果。二、戒己扬善做好自己,不说他人是非好坏。别人好的地方可以称赞宣扬,让世间善行流传

懂得享受人生

◎ 林语堂有些人头发刚刚转白,便自认是风中残烛,老态龙钟起来了;有些人虽已七八十,却仍是精神抖擞,童心勃勃,照样和后生小伙子一般。为什么人类的寿命有长有短?为什么有些人未老先衰,有些人老而弥健?衰老的

如何摆脱颓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人生究竟为何事

印顺法师人生所为何事?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是应该明白的。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的,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

吉祥人生的善缘

◎ 明 海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部经文的构成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经文最初的这两个偈子,我把它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善缘。要有一

现代人生的境况

◎ 魏 磊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著。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像的陨落、文明

大好人生,何必自讨苦吃呢!

叶 曼常见许多太太小姐们,热络起来,同出同进,形影不离,突然间为了三言两语,鸡毛蒜皮,便发生了误会,便自相视如仇雠,每当他们义愤填膺的来找我诉说评理时,我从不偏袒来者,顺着他火上加油,我永远是装作很不

人生最胜的吉祥

(一)不亲近愚者 此事最吉祥(二)宜亲近智者 此事最吉祥(三)尊敬可敬者 此事最吉祥(四)居所宜安适 此事最吉祥(五)往昔曾修福 此事最吉祥(六)引导心向正道 此事最吉祥(七)博爱 此事最吉祥(八)善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

人生的四境界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向内的人生

◎ 钱 穆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的目标愈鲜明

珍惜人生每一秒

证严法师社会上很流行一句话: 彩色的人生。要生活得有色彩,就要用心抓住时间;心用在时间上、用在待人处事上,便能拥有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生。人生像无法拨回的时钟,我们的生命时钟也永远无法再拨回去。因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