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6
2024-11-07 08:21

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5/7/2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5-06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昨天提到了在六七年前刚好在电视上看到释净空教授,就是我的师长,谈了那一席话,了解到文言文传承下来的经典是老祖宗给后代子孙最大的恩泽,带著这一份明白,带著这一份感恩,这一份体会,重新来研究、学习、实践中国圣贤的教诲、经典。也确确实实经典的教诲都与我们本善的心相应,只要我们有这颗向善的心,一定可以把经典的真实义体会出来,进而能够去落实、实践,利益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又能进一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诸位朋友,我们读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读到这样的句子,您的内心有什么想法?治国平天下,干不干我们的事?假如不干,那又是分别执著。我们要在自己的念头上观照,是理智还是意气分别执著。修身就要从起心动念处来修持。其实一个人真正修身了,必定可以感动他的家人。为什么我们修身的过程不能感动家人?最主要是顺序搞错了,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要去齐家一定要先把修身做好,而修身最重要的是拿自己开刀,拿自己的什么开刀?习气开刀。这个顺序假如搞错了,先拿著刀开别人的习惯,开家里人的坏习惯,或者开同事、开身旁亲友的坏习惯,会造成什么结果?刚好你走进办公室一坐下来,旁边的同事说,啊,我刚好有事要办,对不起,我先走了。或者家里的人看我们一走进来,我去洗碗,我去忙活去了。都不敢跟我们坐在一起,深怕我们又瞪大了眼睛找他的缺点,很不自在。所以重点在从自己开始修正起。诸位朋友,当我们把《弟子规》一条一条都落实了,请问家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觉得如沐春风,沐浴在你的德行、德风之下,没有人会不欢喜的。

当我们在修身过程无法达到齐家的效果,一定要思考到「行有不得」,这么小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契入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句心法。这句话契入了会达到什么境界?您将是尧舜再来。诸位朋友,舜帝做到了,就是契入这句话。面对甚至於要伤害他生命的父母,他没有看到别人一丝一毫的错,只是不断的反省自己,我还有哪里做得不够彻底,让我的父母不欢喜,让他们还体会不到我的孝心,时时刻刻只检讨自己。诸位朋友,当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处事做人,吃不吃亏?一开始做会觉得很委屈,好像很吃亏。当你真正能够时时反省自己的不足,你的提升效果会很快,你会把你的执著放下,会把你的习性放下,当这些习性点滴放下了,身心会觉得怎么样?愈来愈舒服,就会感受法喜充满。其实圣贤人在修身的过程并不痛苦,是我们站在旁边替他觉得很苦,而这个苦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因为不愿意依教奉行。随顺他们的教诲去试试看,真的我们能坚持半年、一年,那个中的滋味就明白了。

我们看到汤王,在他的教诲当中提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有天下的错事根源都错在谁?错在我这个领导人没有做好榜样。假如你是汤王的子民,你看到汤王是这样在处事待人,请问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会非常的佩服、折服。庄子又说「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所有的成就都在别人的功劳,这是明白人说的话。了解到任何一件事都是众缘和合,都是一群人的努力才办到的,自己绝不居功自傲。而且处在家庭也好、社会当中,我们都有自己的本分要尽,当我们尽自己的本分,那都是该做的事,怎么还把功劳揽在身上?诸位朋友,当我们把功劳揽在身上的时候能真正快乐吗?当我们时时想著我有多少功劳,在别人谈话之间都深怕没有谈到我们的付出,心里常常在他人言谈的时候都很有负担,怎么还没提到我的功劳?怎么还没提到我的名字?诸位朋友,这样日子累不累?累死了。

我记得在大学四年级,从几个学弟学妹开始练习讲课,演讲,那时我的大学老师还有他太太对我也是相当栽培、照顾。有一次我演讲完走下台来,老师的夫人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你真是活在掌声中的人,她是在鼓励我、肯定我,可是我一听,突然觉得混身不对劲,假如都活在掌声当中,那一没有掌声会怎么样?那活不了。突然反思到自己,这个就叫名闻利养。

这个名闻很恐怖,在商业界很多人为了得到一个职称、名字,花了一大堆钱做出了假的业绩,这种情况相当普遍,累不累?这叫俗话说的「打肿脸充胖子」,没事找事,搞得累得要死。不只自己累得要死,还得累谁?累整个家人,以至於在你身旁爱护你的人,统统被我们怎么样?拖下了水。给他们好日子过都来不及了,还让他们有这么大的负担,又操那么多心。

名跟利是过眼云烟,俗话说「从来富贵都是梦」,「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当我们贪著名闻利养自私自利,到了中晚年必然感来恶果,所谓「老来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我们老了之后,所积累很多人生的错误,大半都是年轻气盛的时候造成的。「老来疾病,都是壮时落的」。我们年老之后,很多的病痛很可能都是年轻时候逞强斗狠积累下来。其实不用等到老,像我现在这把年纪已经感受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年轻气盛,打羽毛球,中午吃饱饭没休息就开始去打,又是这么激烈的运动,现在想想实在太不懂事了,因为那时候没有学《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孔老夫子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时时担心孩子的身体状况。这个「疾」不只是身体的疾病,更大的担心在我们心理的疾病。假如思想不健康,行为无规范,那父母的担忧将永无止尽。真正要做到不让父母担忧,彻彻底底还是要从修身、从德行做起。

当我的老师他夫人讲了这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省思。因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有非常多人的提携照顾,以至於整个社会国家的栽培,我们要回报这些恩德,所有该做的事都应该尽力去做。假如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染上了奢侈、染上了傲慢、染上了自私自利,那就会糟蹋所有爱护我们人的心意。就要时时提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然很容易会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当中会喝得醉醺醺的,不知道人去了。所以「以得为在民」,要让功於众,把功劳让给别人,因为假如你一直功劳往上揽,会影响你整个身心状态,我们的头会愈抬怎么样?愈高,讲话会愈来愈压迫他人。当我们站在一个很骄傲人的旁边,你会有什么心理感受?很有压力。

我记得那时候在念高中,高雄中学,有一些同学到学校来都说,我都没有在念书,然后每一节下课就玩得特别起劲,我们看说他成绩这么好,然后还这么会玩,我们就跟著他一起玩,结果考试出来差很多。在学校他都,哎哟,不用怎么念,其实回家都是什么?挑灯夜战。有时候一些学习的题目,他们一看,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都不会?这句话出来,我们幼小的心灵受到很严重的创伤。要学谦让,有一份谦让的心就能处处替人著想,处处给人台阶下,留颜面。当我们时时是想著这些事都是我们应该尽的本分,就不会被骄傲、居功染著了我们本善的心。

「以失为在己」,假如生活当中,家庭里面、工作里面遇到了一些过失,错误了,我们不要去责怪他人,首先先检讨自己在这整件事情过程当中,假如我有做了什么就不会造成这个恶果,因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当我们这个态度提起来,本来很不好的气氛都可能转成下一步的动力。假如当下我们所有的人互相指责,你看就是你害的,气氛就会非常火爆、非常凝重,就印证了「各相责,天翻地覆」。每个人都只是检讨别人,各相责一定搞得人仰马翻、天翻地覆。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我们互相之间指责,完全没有看到他人的付出,这个话语一出去,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纵使在六月的天气当中,他的内心也会觉得非常的冰冷,非常的难受,这是「各相责,天翻地覆」。假如这个时候每一个人反省,我假如不犯哪一个错,事情就不会搞砸了,「各自责,天清地宁」。当每一个人在检讨自己的过失,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的这一份德行又唤醒他人的德行,大家在那里互相责怪,没有啦,是我这里不好,另外一个人又说没有没有,这是我那里不好,那整个团队的气氛就会相当有凝聚力。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正有了人和还怕什么事做不好。

古代这些圣王确实契入这个境界,契入「圣人常受天下之责,而无责人之心」,受尽天下人的指责,他时时反省自己,却没有丝毫责怪别人之心,所以「是以终无怨」。当他用这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一切人事物,有没有人对他会有怨言?不可能。终无怨。我们希望在这一生过程当中不要让人生烦恼,不要让他人埋怨我们,我们希求这样的人生境界。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契入这样的人生境界?哇,那都一团和气。契入这个境界是结果,因在哪?因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圣人常受天下之责,而无责人之心」。掌握了圣哲人的存心,要契入境界就不困难。

所以师长写了一面扇子,提到「老子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一段话末后,师长已经告诉我们如何能够终生无怨的心法所在。前面一段话也提到了,「知和其大怨,而不省其大怨之所由兴」,我们只是想著要把怨消融,让它化解掉,却不找到怨的根源所在。怨从哪里来?从自私来。人一自私,对人就不公平。一不公平,人心就开始起波涛。起了波涛,小怨慢慢就积成大怨。假如我们能放下情执、放下好恶,心量扩宽,不自私自利,这个怨的根源就断掉了。那很多人说:人都有情执,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接著说:没有情执就不是人。这都是我们预设立场,不愿意去希圣希贤。

今天有一个人背了一包垃圾,背了二三十年,突然有一个朋友走过来跟他提到,你后面背的那一包是很肮脏污秽的垃圾,他说真的吗?突然把它打开来一看,哇,真的是肮脏的垃圾。请问下一刻我们会怎么做?怎么样?把它怎么样?扔掉,下一刻你还会留吗?赶快扔掉。这些根本就是让我们清净的本性污浊了,它是什么?这一包垃圾是自私自利、是五欲六尘、是名闻利养、是贪瞋痴慢。我们时时能观照自己的内心状态,我们就会知道好歹,当我们起一个贪念,他有我没有,这个念头一起,你是快乐还是痛苦?马上心里就觉得怎么样?好像心脏有一点不舒服,身体机能开始下降。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我们干嘛做?

再来,瞋恚一起,当场所有的细胞都受损,要几天才能够恢复过来,几天?三天?我们的功夫能不能三天回来?不只伤了自己还伤了谁?恶语伤人恨难消,有时候一句话让人家从楼上跳楼都有。瞋恨一起,当下让人感觉就活在地狱之中。自己发完脾气久久不能平息,而且发完脾气之后又有另外一个负担,必须把因为发完脾气之后产生的副作用又要怎么样?又要去弥补、去解释,累不累?累死人了。这么肮脏的垃圾,下一秒钟就要怎么样?丢掉。我们能不能说这包垃圾都跟了我几十年了,都已经培养出深厚的感情,我看我还是别丢了吧。俗话讲「认贼作父」,我们干不干这事儿?不干,但是我们天天在干。贼是谁?烦恼贼,贪瞋痴慢是烦恼贼,自私自利是烦恼贼,结果我们跟它亲得不得了,就像父子一样。要醒过来,当下就能有勇猛精进的态度来对治自己的习性,这叫严以律己。中国圣贤教诲两句纲领,对自己是「严以律己」,对他人宽恕,「宽以待人」,掌握这两个原理原则,相信我们必可以正己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师长期许我们师法舜帝,让我们以大舜为榜样,不亦善乎。当真正做到舜帝的境界会感来什么结果?把这么顽固的父母还有弟弟感化了,齐家了。邻里乡党感他的德行都来归附他,希望接受他的领导教化。最后连帝王尧帝也被他感动,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把天下让给他来领导。真诚的心,那种感应的力量无远弗届。舜帝的境界,我们能不能达到?怎么这么多人摇头?要相信,舜帝有本善的心,我们完全具备,你都没有那个信心,做出来的效果当然不一样。「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的信心有十分,我们性德的开显才能够彻底。

我跟我们一些在讲课的老师有一天提到,我在讲闵子骞的故事,在讲子路的故事,每一次讲都掉眼泪,我只要提到闵子骞那一句话就忍不住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那一份心纯净纯善,念念只有家人没有自己。为什么我们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会掉眼泪?因为圣哲人的德行跟我们内在的本善起了感应。闵子骞的行为是从本善当中流露出来,相同的,我们也有本善的心,我们也可以做到闵子骞做的德行。讲任何一个德育故事,你讲的当下,你就是闵子骞,这样你就能契入他的存心,你就是黄庭坚,你就是子路,因为这颗本善的心无二无别。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在讲故事、讲课的时候,都是用这样的心境,那这一些圣哲人的风范就时时放在我们的心中,跟我们就不分开。

修身当中,反省相当重要,不要去要求别人。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七岁,听完课她了解到课程的重要,她也知道德行刻不容缓,实践必然是从我做起,从孝做起,从经典做起。她回去开始很用心提升自己,又教她七岁的孩子,一句一句从生活当中让孩子去落实。刚好有一天孩子走到爷爷的房里,对一个瓶子里的东西很好奇,他就对爷爷说道:爷爷,这个东西可不可以借我看一下?这样的礼貌在孩子七年的成长过程没有出现过,他的爷爷听了很惊讶,哇,孙子今天怎么这么有礼貌?就问他,谁教你这么说的?孙子说,妈妈说「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爷爷听了非常欢喜,去跟他的儿子交代,现在媳妇在教孙子做人,你也要全力跟你太太配合,而且要当好榜样,不能给孩子当坏榜样。这个老师,这个妈妈,有没有去要求谁?没有,从自己的本分做起。他们家每天七点起床是放弟子规,用经典的词语把他们叫醒,整个家庭弥漫著德行的气氛,齐家了。他家庭孩子的好行为,我们拿到各省去讲,古代的国是八百诸候,一个县就属於一个小国,现在全大陆这样讲,也在治国。又拿到东南亚去讲,拿到澳洲、欧洲去讲,这个孩子的德行达到什么?平天下。诸位朋友,您能平天下吗?能。你教好孩子的例子赶快拿出来,我们赶快拿来平天下,让这些至德的风范点燃每一个人的心光。好,我们这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End

禅悟人生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

淡泊人生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 圣 严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本性法师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多借宿人家。僧侣,更是如此。借宿,我们自然会想到:此处非久留,只是借住,不是自己的,时时处处要谨慎小心对待,一声再见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凡尘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净界法师【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八后悔

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足够终生受用,象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

家,因包容而幸福

一家人,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夫妻间,包容越多感情越浓;乡邻间,包容越多相处越好;朋友间,包容越多友谊越长;同事间,包容越多事业越顺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幸福人生的秘诀: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嫉妒,还有嫉妒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这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因为他们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最明显的,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4)(《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刘素云: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

「听经十几载,改变我人生」。我就是衷心的要告诉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谁来转变?你自己来转变。怎么转变?听经闻法。因为我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成功了,所以我把我这个成功的经验告诉

刘素云: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我们也时常面对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悟?因为我们是凡夫。菩萨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菩萨悟,我们不悟,菩萨悟了之后帮助我们悟,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四个字「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弘恩法师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

◎ 季羡林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圣 严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

谦卑的人生

夜诵《妙法莲华经》。读到《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的修道理念和方法让我着实有些感触。经中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菩萨比丘,修行很是谦虚恭敬,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每逢见到出家、

如何走上人生的正道

老和尚开示:第一,人的欲望如果没有止尽,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心。第二、要知足,能够知足,能够敬业乐群,心就会安,就会定。以前有一位刘居士,他告诉师父,他已经失眠两个礼拜都没有睡觉,心很不安定,如果再这样

幸福之果

释惟文一、不贪常舍不贪求不义之财,不义之财,难以长久。常舍济与贫穷,舍孤寡老人,舍病苦之人。舍财福之因,就会得幸福的果。二、戒己扬善做好自己,不说他人是非好坏。别人好的地方可以称赞宣扬,让世间善行流传

懂得享受人生

◎ 林语堂有些人头发刚刚转白,便自认是风中残烛,老态龙钟起来了;有些人虽已七八十,却仍是精神抖擞,童心勃勃,照样和后生小伙子一般。为什么人类的寿命有长有短?为什么有些人未老先衰,有些人老而弥健?衰老的

如何摆脱颓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人生究竟为何事

印顺法师人生所为何事?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是应该明白的。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的,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

吉祥人生的善缘

◎ 明 海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部经文的构成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经文最初的这两个偈子,我把它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善缘。要有一

现代人生的境况

◎ 魏 磊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著。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像的陨落、文明

大好人生,何必自讨苦吃呢!

叶 曼常见许多太太小姐们,热络起来,同出同进,形影不离,突然间为了三言两语,鸡毛蒜皮,便发生了误会,便自相视如仇雠,每当他们义愤填膺的来找我诉说评理时,我从不偏袒来者,顺着他火上加油,我永远是装作很不

人生最胜的吉祥

(一)不亲近愚者 此事最吉祥(二)宜亲近智者 此事最吉祥(三)尊敬可敬者 此事最吉祥(四)居所宜安适 此事最吉祥(五)往昔曾修福 此事最吉祥(六)引导心向正道 此事最吉祥(七)博爱 此事最吉祥(八)善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

人生的四境界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向内的人生

◎ 钱 穆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的目标愈鲜明

珍惜人生每一秒

证严法师社会上很流行一句话: 彩色的人生。要生活得有色彩,就要用心抓住时间;心用在时间上、用在待人处事上,便能拥有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生。人生像无法拨回的时钟,我们的生命时钟也永远无法再拨回去。因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