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日新:禅课赘语
2025-04-24 13:29

禅课赘语

从痛处下针砭

修行贵在从痛处下针砭。依通常人情,即于人所难行处能行之,于人所难舍处能舍之,这才 找到了修行的用功之处。十二缘中,若断根本无明,也只须向贪爱一缘入手,则无明自息。 古贤圣讲进德修业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而在禅家来说,“好色”亦不必近,“恶臭 ”也不必违,要在见者闻者不着色相、香相,则不背不触,堪与中道。

原夫人情,未尝有不喜乐厌哀、喜富厌贫、喜誉忌毁的。若能于哀境、贫境、毁境中考验人 的道行,磨砺人的意志,则逆境便是大好修行的道场。而今社会,分房、评级,调资、评优 、出国……,皆是人情所欣羡者,若真修道人,只能将此当作“闲家具”,一律摒之,方能 触境而不生心。更有甚者,于一切“好色”,尤其是女色,更须摒之,方是真用功之外。 《首楞严经》卷六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圆觉经》在讲修持时,也是从最根本的断 爱缘入手的。宋代曹洞禅大德芙蓉道楷在规诫其门人时说:“见名见利,如眼中著屑;遇声 遇色,如石上栽花”,达此境界,即大好修行。

诚然,名利声色诸尘,非但一般初机不易看破,就连披缁菇素多年的修行人也是须切实用力 方可相可破得此关。 在名利声色门头钭要失却主人公时,最好是用般若之慧去观照一下, 那《金刚经》上不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女是观”么?我们又何必将这些梦、幻、泡、影、露、电式的无常之物,当作恒常的实有呢?待幻相一破,即一 簇破三关、实相亦显,自然用得功上,这便是古禅德所谆谆告诫后人的“直须绝得渗漏始得 ”。

从痛处下针砭,不在口头与意根门头作文章,这才是真修行处,他同时也是禅门顿法的用功 处。

生死只能生前了

有些净土行人认为生前称念便待死后即生极乐,这原本也没有多大的错误。但我想,依著佛 陀的行持作为轨范,悟即生前悟,决无死后大悟的,了即生前了,也决无死后再了的道理, 同理,堕亦是生前堕的,也决无死后堕去的。这样,我们的修行也只有放在生前十二时中, 决不可指望称念佛号一声即乘救生艇到了极乐。须知,初祖慧远大师行念佛三昧,曾于定中 三次见佛,方去得了西方。净宗特别讲究临终前的一念,这一念清净念佛,即往生无疑;若 这一念颠倒,即定堕无疑。须知,临终前一念也是在生前,而决非死后,这更足以说明生死 只在生前了得。倘不正信正行,一味地强调他力,则生前造无量恶业,亦可指望临终的一念 称名,而乘救生艇到西方去。须知:要使临终的一念清净,若无生前的刻苦清修,是不可能 获得的。

而今,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时时可以造下孽的,稍不留心便受妄念侵袭,而造下恶化。时时称名念佛,也只是 为了降服时时兴风作浪的心魔,待到念而无念之时,那魔头也降服得好生生如 露地白牛了。唐代的云岩禅师曾问禅众:“世间什么物最苦?”答曰:“地狱最苦。”云岩 说:“地狱未是苦,今世作这个相貌失去人身最苦,无苦于此苦。”这便更能见出堕是生前 堕,而非死后堕之理:作这个相貌即长着人的模样;失去人身即指堕落了。因而,有位大德 十分痛心地告诫门人“在此衲衣线下不明大事最苦”。

宋元以降,禅净不二,释门禅净双修者也居多。若站在参禅的角度上讲,直须绝得渗漏始得 ;若阒念佛的角度上讲,则须在生前念得一心不乱才可了得。切记:生死只能生前了,莫待 来生已惘然。

切忌用功

有位急功近利的同参,他曾发誓要持《金刚经》,限期三个月开悟。修行人能发下一个勇猛 的善念,一心精进不已,自然可增长道行,有裨于悟的。但限期三月,似不可取,因古德修持用功,“四十年来方打成一片”,三月又何其快也。同理,有许多学人发心修禅,一进禅 堂便想立即开悟,他们虽然用了功,但一个禅七之后,仍然未悟。打禅七,只是一种禅门的强化训练方式,若对于那些“只欠点眼”的行者来说,一个禅七的强化训练,或许成了他们 开悟的增上缘;若对于那些“十里行人较一程”的学人来说,禅七的训练也不可能使之立即悟得。更有甚者,一些急功近利的行者,在他们用功而不得悟之时,则生疑、掉悔,为此用功便适得其反,个别行者甚至因急功而入魔境,则“用功”反生障缘。

古德们的悟道往往是各自缘不同的,如茶陵郁和尚因过桥遭跌而悟,志勤因见桃花而悟,香 严因芟草抛石击竹而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修行经历,那就是他们从初见道得个入处后便 一生用功,善自调护,主可迎得“春来雪自消”的大悟。因而,对于急功者,我想劝诫他们 “切忌用功”,记得唐代的药山和尚曾在上堂时曾说;“祖师只教保护,若贪嗔痴起来,切 须防禁,莫教抵触。”这也就是用功的实处。

当然,这里说“切忌用功”,更有一分意思就是叫那些用功人连“用功”的念头也一齐放下 ,将其心调伏得好生生地不犯人苗稼,方有一个用功的实处。古德云“吃沩山饭,屙沩山屎 ,就是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须知那牛也不十分好看呀!我们平时若起“用功”念 头,则如古德所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那“牛”又犯人苗稼了。若是这样,还是无 心用功的为好,因为那正是用功之处。

End

蔡日新:对牛头禅衰落的思考

对牛头禅衰落的思考蔡日新神会和尚的一生,幸亏遇上胡适博士的考证,才使得其生平业绩得以昭显,同时也使其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而与神会和尚一样,牛头法融与牛头禅的事迹,则赖印顺长老得以厘清,从而使得法

蔡日新:禅门境界论

面对禅家证悟的境界,门外人毕竟只是雾里看花。因而,在有些学者的眼里,禅法的修证,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如果站在实修的角度上说,禅悟不仅是一种实在的境界,而且还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法喜受用。这种受用,

蔡日新:对湘赣丛林成功经验的思考

曹溪禅法经过其门人向多头弘化之后,慧种撒播大江南北,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毕竟还是在湘赣丛林中筚路蓝缕、开创丛林的南岳与青原两系禅。经过怀让与行思弘传出去的这两系禅,至他们的第二代石头希迁与马祖道

蔡日新:道生法师的佛性思想

道生法师的佛性思想蔡日新大凡衡量一位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往往不能只看他在世时的名闻是如何地显赫,而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究竟能给后世造成多大的影响,要看他的思想在后世能否显现出不朽的价值来。如果以这样一种

蔡日新:达摩东渡及其禅法的弘传

中国禅宗的思想,虽然在魏晋时期便已具雏形,但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的形成,毕竟是在达摩东渡以后。也就是说,禅宗的思想付诸禅林僧团的实施,并成为一种丛林的风尚,毕竟是祖师西来以后的事了。在僧稠、僧实等禅师拥重

蔡日新:禅家悟道因缘分类释例

禅家的修为,说千道万,旨在悟道。为了悟道,禅师们往往历尽艰辛,他们甚至还要经过一番大死一场的痛苦考验,才能在那山穷水尽之际,见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诚然,对于这种境界进行文字性的描述,毕竟如同雾里看花,

蔡日新:从四祖到五祖看中国禅宗的奠基

从四祖到五祖看中国禅宗的奠基蔡日新对于中国的禅宗,人们一般比较熟悉自六祖以后的禅师传记,但对于六祖以前的历代祖师的奠基功绩,则所知者愈少。其实,在中国的禅宗史上,初祖与二祖时期的禅法弘布,尚处在一种初

蔡日新:禅话二则

禅话二则蔡日新一一日,一位高明的业医佛友造访容膝居室主人。宾主寒暄之后,佛友便述及他平生治病救人的事迹。“阿弥陀佛!”容膝居室主人说:“像您这样救死扶伤,一生所获福德应当不少哇。”医生说:“先生,照您

蔡日新:石头希迁禅学思想论略

唐国子博士刘轲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瞳幢,不见二大七,为无知矣。足见,二大士对中国南方禅学影响之大,事实上,六祖以后的五家禅,基本上是在二大士所奠定的基础上繁衍而成的。如果要打个确切一点的比

蔡日新:磨镜台前的遐思

磨镜台前的遐思去年,我有幸去南岳一游,瞻礼岳中胜迹自是人生一大快事。磨镜台作为昔日怀让和尚传灯的慧地,自然是更加令人神往了。乘车抵南台寺住了一宿以后,昱日即登山揽胜。在福严寺(原般若寺),我们巡礼了七

蔡日新:车前草

车前草蔡日新旷久的都邑生活,使人觉得怪腻烦的。那些青色的怪物--各种各样的水泥建筑物,它们吞噬了原本是绿色的那一片天地;那些黄色的、或青色的浓烟笼罩着原本是蔚蓝的天空;各种不可名状的气味将大自然原本的

蔡日新:石头希迁《草庵歌》简析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成时初见茆草新,破了还将茆草盖。〔简析〕《草庵歌》原载《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题为《石头和尚草庵歌》。全偈共八段,多为三三七七七句式,与当时流行的《五更转》、《十二时》等

蔡日新:见道与护持

佛门修行,无论修持哪个宗门,恐怕都离不了开悟见道,否则,盲修瞎炼,将终无了期。所谓开悟,其实是开示悟入一语之省,它指的是开悟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与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

蔡日新:杨岐派的成立

杨岐派作为临济宗的正脉,它的成立时间却不似黄龙派那么快,但待到黄龙一派人间四月芳菲尽之日,而在杨岐禅却恰好是山寺桃花始盛开之时。我们上文中已经说了,杨岐派的正式成立,应当是在五祖法演门下的昭觉克勤禅师

蔡日新:希迁行状系年考略

1、生卒籍里。公元700年,希迁禅师出生于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陈氏乡民家。今按:《宋高僧传》卷九云:希迁于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及《五灯会无》

蔡日新:禅课赘语

禅课赘语从痛处下针砭修行贵在从痛处下针砭。依通常人情,即于人所难行处能行之,于人所难舍处能舍之,这才 找到了修行的用功之处。十二缘中,若断根本无明,也只须向贪爱一缘入手,则无明自息。 古贤圣讲进德修业

蔡日新:正传禅师

正传禅师蔡日新正传初号一心,字幻有,俗姓李,应天(江苏南京市)溧阳人。关于正传的学佛历程,在《龙池幻有禅师语录》卷九的《机缘自序》中,正传曾有叙述。对此,《续指月录》也载之颇详。正传儿时身体肥胖,性灵

蔡日新:时刻把握好自己——读《坛经》示感

时刻把握好自己读《坛经》示感佛门中因八万四千法门之别,导致了行持方式之千差万别。但从目前之佛教信徒来看,大多为入寺烧香以祈加持者,甚至有个别人于世间作尽三恶而入寺求禳灾,不少尚是入寺化香烛求福者。佛法

蔡日新:悟道因缘多

禅宗发展到了晚唐五代以后,丛林中积累了大量的公案素材,加之丛林中一些大德也常常以举古德公案因缘令学人参究的方式来传道,遂使参究公案之风盛行于丛林之中,因而以此因缘悟道者亦不乏其人。云门宗中慧林宗本参学

蔡日新: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

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中国的南禅,有许多禅德颇遭后人的讥议,尤其是那些禅教作风凌厉剀切者,则更为人所谤讪,唐代的德山宣鉴就是其中之最遭非谤者。清代雍正不只是敕将德山逐出禅宗名籍,而且还大加 呵责说:“如德

蔡日新:老去能添晚节香--读弘一大师的咏菊诗偈

《虞书.舜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古人亦常言文如其人,大凡一个真心的艺术家,往往能使人从其诗作中见出其人格来的。弘一大师在家时精通音乐、戏剧、书法与绘事,在艺术的天地里,大师兼擅众长,方驾前贤而鲜见有来

蔡日新:时时观照 遣除障缘

我们在竖立了坚定的信念之后,为了保障我们的这一信念得以实现,还必须注意时时遣除障缘,才可以使我们居于永不退转之地,从而证得菩提道果。诚然,我们目前还是凡夫,但正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才有觉悟的必要;也正

蔡日新:禅偈品旨五首

禅偈品旨五首蔡日新傅大士[1]空手把锄头[2]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注释][1]傅大士(497年 ̄569年):浙江义乌人,出生在义乌双林乡,以故人们又称他为双林傅大士,亦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