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日新: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
2025-04-24 13:45

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

中国的南禅,有许多禅德颇遭后人的讥议,尤其是那些禅教作风凌厉剀切者,则更为人所谤讪,唐代的德山宣鉴就是其中之最遭非谤者。清代雍正不只是敕将德山逐出禅宗名籍,而且还大加 呵责说:“如德山鉴,平生语言都无可取,一味狂见恣肆。乃性音选《宗统一丝》,采其二条内,一条截去前后语言,专录其辱骂佛祖不堪之词,如市井无赖小人诟谇,实令人惊讶,不解其是何心行。”(见《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非独雍正对德山谤讪极甚, 佛门中亦有不少学者认为德山辈经教而弃渐修,因而远离了佛门宗旨。今笔者细察德山悟道事略,综稽南禅诸师行业,颇觉得这类见解,很有值得商量一下的必要。

首先,德山宣鉴禅师之悟道,非但不背经教,而且是授经教以证悟的,这在《宋僧传》及其语录中所载,是信然不爽的。《宋高僧传》卷十二载他出家后曾穷修律藏,“于诸性相,皆习偕通”,《五灯会元》卷七载他幼年出家,“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可见,德山禅师在未参禅之前,曾有一段精学 毗尼、深入经藏的修学经历,他并非不通经论,也就不全是弃经教而行狂禅了。其实,我们只要细读唐代各禅师的行状,就会发现诸多禅师在修学禅宗之前,均有过一段修学毗奈耶与经论的过程。例如百丈怀海“ 丱岁出家,三学该练”;南泉普愿参禅前曾“游诸讲肆,历听《愣枷》、《华严》,入中、百、门(三论)观,精练玄义”;药山惟俨学禅之前已“博通经论,严持戒律;船子德诚入禅之前亦曾有过“听习经论,该练三学”的经历。可见,赵宋以前的禅师在修学禅宗之前,大都有过一段相当长的经论修学经历,他们并非是一入佛门就参禅而不重经论修学。而且,许多禅师在悟后,仍坚持看经,药山禅师即是如此,香严禅师也是在被沩山问得无言以对才不看经的。而且,诸多禅师在悟后开示学人中,亦常引经 论为证:例如马祖道一上堂时曾引《楞伽》以开示学人;其门人大珠慧海著《顿悟入道要门论》,所引经论即近十种。凡此种种,即可看出禅宗并不是弃经教之宗门,而是依经教之义蕴而离经教之文字以修证之教,所别于诸宗者,乃是此宗依经义而不纠缠于名相术语,以免作茧自缚。

再看德山禅师的开悟,也离不了对经论的深入证悟。当时有“周金刚”之称的德山,对南方“直指人心”的禅宗颇为不满,遂肩挑《青龙疏抄》而出蜀,大有剪灭南禅而后快之意。谁知他在澧阳路上向一婆子买饼,倒被这卖饼的婆子难倒。当时,那婆子说:“我有一句,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上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德山一时瞠目无语,逐往龙潭参学。这便可以看出:德山的参禅是援经 文语句起疑情而发心的,而所生疑情者正是《金刚经》上的第十八分中的文句(是他所常讲的经文中的句子)。援经论的一句一偈以悟入,并非是弃经教,而是真通经教。因为这样的证悟是舍离 了文字名相的缠缚而作深心的证悟,它不再在文字里做活计,而是一心深入地解了经义。这在南禅诸德中,多有如是契悟者:如石头希迁的大悟而作《参同契》,乃是因读《肇论》中“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一语而得以成就的;又如洞山禅师当年也因诵《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一语而开始步入禅悟之途的;再如《仰山语录》所载的陆希声,也是因读《涅槃经》而援“不断恼而入涅槃”一语悟入禅境的。依援经论中的一句一偈以悟入而通全经乃至所有经论,自是修证佛法的一 种妙契之法,故《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人们或以为经中‘四句偈\’乃指此经中所录的那两首偈子,其实不然。杨仁山对此有专文论述,他认为:“西土经论通以四句为一偈,二句为半偈,积若干偈为一品,积若干品为一经”。依此说则“四句偈”可指《金刚经》中的任何四句。这便可知德山的援经中数句之疑以悟入,非但符合禅修 的旨趣,也契合佛典的开示。平心而论,三藏经教,卷帙浩繁,若要通晓,谈何容易!且佛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开示不同根性的众生,其随缘施教又未见得全如一辙。尽管东土的不少大德穷年累月地研习经论,依时依地而判教,但也未见得其 所判全契佛陀的原旨。何况东土各宗判教,又有各宗所依的经论,这也说明了他们同样是依一经一论而深入及余他经论的。由此看来,禅宗的依经论中一句一偈以悟入,是完全契于佛法教义的。古德云:“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长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可惜许多学者不察,也未悉心地去读诸禅德的悟道事略,故被禅宗所标榜的“不立文学”所感,而昧失了禅宗的本来面目。

说到这里,人们或许要问:德山和尚的呵佛骂祖又当作何说?德山和尚在一次上堂时,确实疾声诽谤了佛祖与经论,但这必须结合他自身的悟道历程及具体的历史时代来看,不可 笼统地加以否定。德山和尚在蜀中修学时,确实曾深入经论,花费了不少时日,但这毕竟只是在名相术语中纠缠,而并非了悟。待到他参学龙潭时,居然被一婆子难住,这更说明了他是被经论名相所转而迷失了自性。直到他在龙潭依止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于崇信禅师的点烛度与 后立即灭烛的施教中得悟。他经历了这么长的参学过程,才摆脱名相术语的束缚,无怪乎他后来上堂大骂等妙二觉、菩提涅槃、十二分教、四果三贤、初心十地等。原夫所骂,其实也未真及佛旨内蕴,只是那些系缚他的名相而已,如此理解,或许较切合德山初衷,同时也说明了此时的德山不再为名相所娆害了。再则,德山亲遭会昌法难,“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会昌难结束后,武陵太守薛廷望以茶盐诬之,言犯禁法,才勉强将宣鉴请出住持德山精舍。这一次法难,给当时的佛教打击甚巨,所拆寺庙四千余所,汰僧尼26万余人,经像之被毁不可胜计。面对如此重大的打击,禅宗主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并不依执外在的经像,故德山的呵佛似有对外在偶像的破斥,而并非是对内心深信的佛与祖的侮辱。在北方,与德山同时代的临济义玄也曾有过如此的举措,也许此风是会昌难后的一种丛林风尚吧。今查《宋僧传》卷十二,其本传载德山寂时“身据床坐,卓然七日 如在生焉,”若宣鉴没有深心的修证,其寂后是断乎不可呈此瑞相的。雍正的诽谤德山等禅德,完全是站在统治者的利益来管束僧侣,他们担心的是有人骂其“清鞑孽种”,而无一丝振兴禅教之意。

此外,德山的悟道事略足可见出禅悟有一定的阶段性,说明了南禅并非只重顿悟而弃渐修,它是顿渐圆融的。德山在蜀中的修学律藏,是他入道之初阶;他其后的出蜀遇澧阳卖饼婆子而于经文起疑情,是他悟道又进一阶的表现;他后日的依止龙潭(据《宋僧传》载,他依崇信达30年之久),也并非是短期的学道。德山经过如此曲折而又长时间的参学,方彻了心疑,这 并非是一入禅门就顿悟,而是经过长时期的修学才证悟的。从德山的悟道事略,足以见出;顿悟是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渐修后方“桶底脱”的,而人们只见德山悟后的凌厉举措,而忽视他开悟的这一曲折历程。在南禅诸德的开悟事略中,这类现象尚为数不少,比如药山是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往来江西与南岳而悟道的;云岩在百丈处二十年为侍者,“身若中涓,心居散位”,后参药山方契悟;洞山之悟道先后参学于南泉、沩山,方于云岩处有得,而其彻悟乃是他涉水睹影之时。是以沩山云:一念顿悟后犹须除无始旷劫 习气,这都说明了南禅是圆融渐、顿而修持的,并且还不忽视悟后的护持。志勤禅师述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南禅诸德的彻悟,何尝又不是经过一番漫长的精进修持而得以实现的呢!至于悟后,自然无顿渐之别,而于其未悟之时,何尝又不可谓之渐修!可见,我们当详察南禅诸德的悟道事略,而切不可被神会顿渐之说障目,以至忽视了南禅偌多大德的实修事略。

中国佛教的禅宗有千多年的优良传统,也是深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而今,教内谤讪此宗者颇多,眼见有如此悠久历史传统的宗门即将殄灭于诽谤之中,实不得已而述此短文,聊尽山鸡救林火之愿也。

End

愚人食盐的启示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李炳南:糖果纸的启示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嗔恨心的启示

◎ 妙 觉 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快乐与痛苦的中间部分是不痛不苦的麻木状态。遗憾的是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麻木中度过,所以,追求永恒的涅槃解脱真乐

《箭喻经》的启示

《箭喻经》的启示◎ 宽 运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鬘童子午后静坐时,独自思维,心中有很多不解的疑惑,于是便起来去到佛所,行礼后于一旁坐下,即向佛说:世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四僧画派”的艺术启示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

学佛后的启示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楼宇烈:佛教的现代启示意义

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

林克智: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普陀山隐秀讲院 林克智据经载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就把法传给阿难,随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鸡足山席地而坐,并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永不败坏,用粪扫衣盖着,等六十七亿七千万年之后,弥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中的佛教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

蔡礼旭:《群书治要》对现代人的启示(第一集)

尊敬的胡小林老师,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海内外的兄弟姐妹们,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中庸》当中有说到,国家民族将兴,必有祯祥。今天,我们在师父老人家的威德护佑之下,在马来西亚有两天的弘法大会。而我们

香积佛--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魏德东: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

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无不打动宗教信仰者的心怀。在一般科学意义上,灾

大迦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禅宗初祖。佛灭度后主持僧团,集众

方立天:佛教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佛教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方立天一年前,笔者曾撰写过《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载《文史哲》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一文,从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佛教宇宙图式论与生态

方立天:佛教生态哲学的现代启示

摘要:佛教生态哲学(缘起论、宇宙图式论、因果报应论、普遍平等观),与基此之上的佛教环境伦理实践模式(破我执、断贪欲,不杀生、放生和护生,素食,惜福、报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但这些合理有效的因

陈星桥:法难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

法难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二千多年来,佛教以其慈悲、和平的形象,充满智慧的教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传播,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是令广大佛教徒感到自豪和欣慰的。不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在各

杨曾文: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思想的启示

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思想的启示杨曾文内容提要:论文对大虚大师关于改革整理僧伽制度的思想进行回顾,指出其中三点即使对当代佛教也有重要启示的意义。关键词:大虚、人生佛教、僧伽制度、僧制太虚大师(18891

禅宗文化:禅文化的渊源及其现代启示

引言:佛教本质上不是宗教,是人类心灵的升华和超越。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人生的本体,觉悟宇宙,洞察一切法界的本源规律。禅是一种思考,是思维修,禅文化是一种表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禅宗的传承及其

蔡日新:对牛头禅衰落的思考

对牛头禅衰落的思考蔡日新神会和尚的一生,幸亏遇上胡适博士的考证,才使得其生平业绩得以昭显,同时也使其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而与神会和尚一样,牛头法融与牛头禅的事迹,则赖印顺长老得以厘清,从而使得法

蔡日新:禅门境界论

面对禅家证悟的境界,门外人毕竟只是雾里看花。因而,在有些学者的眼里,禅法的修证,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如果站在实修的角度上说,禅悟不仅是一种实在的境界,而且还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法喜受用。这种受用,

蔡日新:对湘赣丛林成功经验的思考

曹溪禅法经过其门人向多头弘化之后,慧种撒播大江南北,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毕竟还是在湘赣丛林中筚路蓝缕、开创丛林的南岳与青原两系禅。经过怀让与行思弘传出去的这两系禅,至他们的第二代石头希迁与马祖道

蔡日新:道生法师的佛性思想

道生法师的佛性思想蔡日新大凡衡量一位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往往不能只看他在世时的名闻是如何地显赫,而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究竟能给后世造成多大的影响,要看他的思想在后世能否显现出不朽的价值来。如果以这样一种

蔡日新:达摩东渡及其禅法的弘传

中国禅宗的思想,虽然在魏晋时期便已具雏形,但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的形成,毕竟是在达摩东渡以后。也就是说,禅宗的思想付诸禅林僧团的实施,并成为一种丛林的风尚,毕竟是祖师西来以后的事了。在僧稠、僧实等禅师拥重

蔡日新:禅家悟道因缘分类释例

禅家的修为,说千道万,旨在悟道。为了悟道,禅师们往往历尽艰辛,他们甚至还要经过一番大死一场的痛苦考验,才能在那山穷水尽之际,见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诚然,对于这种境界进行文字性的描述,毕竟如同雾里看花,

蔡日新:从四祖到五祖看中国禅宗的奠基

从四祖到五祖看中国禅宗的奠基蔡日新对于中国的禅宗,人们一般比较熟悉自六祖以后的禅师传记,但对于六祖以前的历代祖师的奠基功绩,则所知者愈少。其实,在中国的禅宗史上,初祖与二祖时期的禅法弘布,尚处在一种初

蔡日新:禅话二则

禅话二则蔡日新一一日,一位高明的业医佛友造访容膝居室主人。宾主寒暄之后,佛友便述及他平生治病救人的事迹。“阿弥陀佛!”容膝居室主人说:“像您这样救死扶伤,一生所获福德应当不少哇。”医生说:“先生,照您

蔡日新:石头希迁禅学思想论略

唐国子博士刘轲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瞳幢,不见二大七,为无知矣。足见,二大士对中国南方禅学影响之大,事实上,六祖以后的五家禅,基本上是在二大士所奠定的基础上繁衍而成的。如果要打个确切一点的比

蔡日新:磨镜台前的遐思

磨镜台前的遐思去年,我有幸去南岳一游,瞻礼岳中胜迹自是人生一大快事。磨镜台作为昔日怀让和尚传灯的慧地,自然是更加令人神往了。乘车抵南台寺住了一宿以后,昱日即登山揽胜。在福严寺(原般若寺),我们巡礼了七

蔡日新:车前草

车前草蔡日新旷久的都邑生活,使人觉得怪腻烦的。那些青色的怪物--各种各样的水泥建筑物,它们吞噬了原本是绿色的那一片天地;那些黄色的、或青色的浓烟笼罩着原本是蔚蓝的天空;各种不可名状的气味将大自然原本的

蔡日新:石头希迁《草庵歌》简析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成时初见茆草新,破了还将茆草盖。〔简析〕《草庵歌》原载《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题为《石头和尚草庵歌》。全偈共八段,多为三三七七七句式,与当时流行的《五更转》、《十二时》等

蔡日新:见道与护持

佛门修行,无论修持哪个宗门,恐怕都离不了开悟见道,否则,盲修瞎炼,将终无了期。所谓开悟,其实是开示悟入一语之省,它指的是开悟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与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

蔡日新:杨岐派的成立

杨岐派作为临济宗的正脉,它的成立时间却不似黄龙派那么快,但待到黄龙一派人间四月芳菲尽之日,而在杨岐禅却恰好是山寺桃花始盛开之时。我们上文中已经说了,杨岐派的正式成立,应当是在五祖法演门下的昭觉克勤禅师

蔡日新:希迁行状系年考略

1、生卒籍里。公元700年,希迁禅师出生于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陈氏乡民家。今按:《宋高僧传》卷九云:希迁于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及《五灯会无》

蔡日新:禅课赘语

禅课赘语从痛处下针砭修行贵在从痛处下针砭。依通常人情,即于人所难行处能行之,于人所难舍处能舍之,这才 找到了修行的用功之处。十二缘中,若断根本无明,也只须向贪爱一缘入手,则无明自息。 古贤圣讲进德修业

蔡日新:正传禅师

正传禅师蔡日新正传初号一心,字幻有,俗姓李,应天(江苏南京市)溧阳人。关于正传的学佛历程,在《龙池幻有禅师语录》卷九的《机缘自序》中,正传曾有叙述。对此,《续指月录》也载之颇详。正传儿时身体肥胖,性灵

蔡日新:时刻把握好自己——读《坛经》示感

时刻把握好自己读《坛经》示感佛门中因八万四千法门之别,导致了行持方式之千差万别。但从目前之佛教信徒来看,大多为入寺烧香以祈加持者,甚至有个别人于世间作尽三恶而入寺求禳灾,不少尚是入寺化香烛求福者。佛法

蔡日新:悟道因缘多

禅宗发展到了晚唐五代以后,丛林中积累了大量的公案素材,加之丛林中一些大德也常常以举古德公案因缘令学人参究的方式来传道,遂使参究公案之风盛行于丛林之中,因而以此因缘悟道者亦不乏其人。云门宗中慧林宗本参学

蔡日新: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

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中国的南禅,有许多禅德颇遭后人的讥议,尤其是那些禅教作风凌厉剀切者,则更为人所谤讪,唐代的德山宣鉴就是其中之最遭非谤者。清代雍正不只是敕将德山逐出禅宗名籍,而且还大加 呵责说:“如德

蔡日新:老去能添晚节香--读弘一大师的咏菊诗偈

《虞书.舜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古人亦常言文如其人,大凡一个真心的艺术家,往往能使人从其诗作中见出其人格来的。弘一大师在家时精通音乐、戏剧、书法与绘事,在艺术的天地里,大师兼擅众长,方驾前贤而鲜见有来

蔡日新:时时观照 遣除障缘

我们在竖立了坚定的信念之后,为了保障我们的这一信念得以实现,还必须注意时时遣除障缘,才可以使我们居于永不退转之地,从而证得菩提道果。诚然,我们目前还是凡夫,但正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才有觉悟的必要;也正

蔡日新:禅偈品旨五首

禅偈品旨五首蔡日新傅大士[1]空手把锄头[2]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注释][1]傅大士(497年 ̄569年):浙江义乌人,出生在义乌双林乡,以故人们又称他为双林傅大士,亦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