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日新:见道与护持
2025-04-24 13:08

佛门修行,无论修持哪个宗门,恐怕都离不了开悟见道,否则,盲修瞎炼,将终无了期。

所谓开悟,其实是开示悟入一语之省,它指的是开悟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与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从这一目的出发来看佛门的修持,开悟便成了学佛升堂入室的必经之津梁。

而今佛门中行人,许多只注重于外表形式的修学,而忽视了对内心佛性的反省,古德所谓的嗟见而今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切中了这一偏执的肯綮。确实,如今佛门的修持也有少数偏颇现象出现:修念佛法门的便口念佛号而心驰利养,修禅教的却妄执迷情以为正见,修止观的系心于调息以延年,修密教的口念财神咒而心念妙龄少女以成大圆满这些邪见偏执,非但妨碍修成正果,倒反有堕入阿鼻的岌岌危殆。事实上, 离开了正修,便不能生正见; 若不能生正见,便无法开悟。 因而,修净土的行人,应念一声佛号便顿息三毒之火;参禅之人应反躬自省,立断我。法二执;修止观的人应止息外缘,摄心内观则彻见心源;持密咒者应做到身、口、意三业皆净,方能成就圆满。如此正修,久而久之,便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也就达到了佛门所说的开悟的境界。

诚然佛门中的开悟,并非是易然之事,古德所谓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一点儿也不错的。再看禅门中那些开了悟的禅师所述的偈颂,更能说明这一点: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灵云禅师开悟偈)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代无名尼开悟偈)这些偈子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禅者修行的开悟,必须走完一条十分艰辛的路。因为,人生无始旷劫以来的无明业障及今世与生俱来的所知障,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立即断除的。而不断除人生的烦恼,所知二障,则又无法见到正法,也更无从谈得上开悟了。而佛门中的修行,又贵在身体力行。比如修念佛的人,并

不是无事而去念佛,更不是念佛而求妻财子禄,而应当以一声佛号,如四宇宏钟,斩断贪爱缘,浇灭无明火,遇上三毒心起时,一句佛号,止息三毒于萌芽之际,不使转为现行而成业果。果能如此念佛,则功不唐捐,久而久之,无明惑业断除,自然会开悟见性的.同理,参禅,修观、持咒等各宗行人, 皆须有一个切实而又艰难的修持过程,方能断除二执,悟得真如。

学佛的目的应该在成佛,而要成佛必须先见佛(开悟见道)。 自古至今,没经开悟而能成就正果者,在佛教史上可以说是绝不会有的。这就足可见出:开悟是修成正果的必经之路。

那么,在佛门的修持中,是否只要开了悟就成了正果呢?这倒是一个十分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如果开悟就等于成佛的话,修念佛者便可躺在佛号上睡觉,等待佛德加被而开悟成佛;参禅者悟后也无须向上一路;修观者再也犯不着止息妄缘,精进不已了其实, 皆不尽然, 自古至今的不少发大心修行者,也未必全无一时开悟见道之时,然而,他们未见得人人修成了正果。这其间的原因,不得不令修行者深思警省,它已明白地指示了修行人:在开悟后仍须精进不懈,方能不退转而得阿罗汉道。若单凭一时慧根灵气:见性便弃修,则非独不能成正果,倒反有堕落之危。

对于悟后的再修,在禅门中则更为强调,尤其是在南宗的禅师们咐嘱开了悟的弟子时,往往语重心长地说:善自护持.所谓护持,就是要求其弟子珍惜已悟的佛之知见,精进修持,永不退转,而证正果。在禅宗的灯录等文献中,这类记载真是比比皆然.例如灵云志勘禅师在沩山因见桃花而悟道,因作开悟偈(详上文),沩山禅师勘验其悟与之符契后,便咐嘱地说:从缘悟达,善自护持。(见《沩山灵祐语录》)再说,沩山当年在百丈禅师那里因拨火而得悟后,百丈也是如此咐嘱的:汝今既尔,善自护持(见《五灯会元》卷九)。诸如此类的咐嘱,在南岳系禅师的语录中,为数还不少。且非独南岳系禅师如此,青原系禅师亦然,相传药山惟俨当年在希迁处参禅未悟而于马祖那里契悟,马祖便咐嘱他:汝既如是,善自护持。(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再说药山的法孙洞山参学于云岩处得悟后,昙晟语重心长地咐嘱他说:价阔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见《洞山良价语录》)。

历代禅师对已开悟的徒弟均作如此咐嘱,便足以见出禅家修持不但注重于开示弟子悟道,而且还注重于咐嘱弟子精进护持已证的佛之知见。可见,个别学者曲解甚至诽谤甫禅放弃渐修而不可能顿悟,乃至依天台止观与华严经教作为禅宗楷式,可谓非但没有参过禅而且也真没有读懂禅门语录。今以南禅的修学观之,首先教诲学人顿悟佛道,故能明了修行之旨趣;然后嘱其善自护持,乃在于鼓励其精进不已,以成就圣道.事实上,若不证得本来无一物,又何以达到何处惹尘埃的境地呢?从这一角度上讲,见道后的护持,乃是获得正见后的精进修持;相反,未见道的渐修,尽管他时时勤拂拭达三大阿僧祗劫之久,也恐只是长处娑婆而不得短暂时间的解脱。

在这方面,沩山灵佑禅师开示学人顿悟后的护持,颇具卓见,且至今对于修学仍有指导意义,故谨录如下。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沩山)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刁气木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自心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见《沩山灵祐语录》)

顿悟可使学人一念见性,明了修持的方向;而护持则可将那些未能顿净的无始旷劫以来的习气除去,使那些未能顿净的现业流识得以净尽.这便将顿悟与护持之间的关系,讲述得了然分明,使修行人能得一个正确的入门之径。非得禅家如此,无论修持哪个宗门,若不开悟,焉知修行方向?石头希迁禅师在《参同契》中所说的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早就指明了开悟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固然,历代禅师对其徒弟的善自护持的嘱托,无疑也是开悟后精进成道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佛门修亿舍此二者,终将无成,是以笔者书此谨白同参。

End

蔡日新:对牛头禅衰落的思考

对牛头禅衰落的思考蔡日新神会和尚的一生,幸亏遇上胡适博士的考证,才使得其生平业绩得以昭显,同时也使其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而与神会和尚一样,牛头法融与牛头禅的事迹,则赖印顺长老得以厘清,从而使得法

蔡日新:禅门境界论

面对禅家证悟的境界,门外人毕竟只是雾里看花。因而,在有些学者的眼里,禅法的修证,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如果站在实修的角度上说,禅悟不仅是一种实在的境界,而且还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法喜受用。这种受用,

蔡日新:对湘赣丛林成功经验的思考

曹溪禅法经过其门人向多头弘化之后,慧种撒播大江南北,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毕竟还是在湘赣丛林中筚路蓝缕、开创丛林的南岳与青原两系禅。经过怀让与行思弘传出去的这两系禅,至他们的第二代石头希迁与马祖道

蔡日新:道生法师的佛性思想

道生法师的佛性思想蔡日新大凡衡量一位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往往不能只看他在世时的名闻是如何地显赫,而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究竟能给后世造成多大的影响,要看他的思想在后世能否显现出不朽的价值来。如果以这样一种

蔡日新:达摩东渡及其禅法的弘传

中国禅宗的思想,虽然在魏晋时期便已具雏形,但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的形成,毕竟是在达摩东渡以后。也就是说,禅宗的思想付诸禅林僧团的实施,并成为一种丛林的风尚,毕竟是祖师西来以后的事了。在僧稠、僧实等禅师拥重

蔡日新:禅家悟道因缘分类释例

禅家的修为,说千道万,旨在悟道。为了悟道,禅师们往往历尽艰辛,他们甚至还要经过一番大死一场的痛苦考验,才能在那山穷水尽之际,见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诚然,对于这种境界进行文字性的描述,毕竟如同雾里看花,

蔡日新:从四祖到五祖看中国禅宗的奠基

从四祖到五祖看中国禅宗的奠基蔡日新对于中国的禅宗,人们一般比较熟悉自六祖以后的禅师传记,但对于六祖以前的历代祖师的奠基功绩,则所知者愈少。其实,在中国的禅宗史上,初祖与二祖时期的禅法弘布,尚处在一种初

蔡日新:禅话二则

禅话二则蔡日新一一日,一位高明的业医佛友造访容膝居室主人。宾主寒暄之后,佛友便述及他平生治病救人的事迹。“阿弥陀佛!”容膝居室主人说:“像您这样救死扶伤,一生所获福德应当不少哇。”医生说:“先生,照您

蔡日新:石头希迁禅学思想论略

唐国子博士刘轲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瞳幢,不见二大七,为无知矣。足见,二大士对中国南方禅学影响之大,事实上,六祖以后的五家禅,基本上是在二大士所奠定的基础上繁衍而成的。如果要打个确切一点的比

蔡日新:磨镜台前的遐思

磨镜台前的遐思去年,我有幸去南岳一游,瞻礼岳中胜迹自是人生一大快事。磨镜台作为昔日怀让和尚传灯的慧地,自然是更加令人神往了。乘车抵南台寺住了一宿以后,昱日即登山揽胜。在福严寺(原般若寺),我们巡礼了七

蔡日新:车前草

车前草蔡日新旷久的都邑生活,使人觉得怪腻烦的。那些青色的怪物--各种各样的水泥建筑物,它们吞噬了原本是绿色的那一片天地;那些黄色的、或青色的浓烟笼罩着原本是蔚蓝的天空;各种不可名状的气味将大自然原本的

蔡日新:石头希迁《草庵歌》简析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成时初见茆草新,破了还将茆草盖。〔简析〕《草庵歌》原载《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题为《石头和尚草庵歌》。全偈共八段,多为三三七七七句式,与当时流行的《五更转》、《十二时》等

蔡日新:见道与护持

佛门修行,无论修持哪个宗门,恐怕都离不了开悟见道,否则,盲修瞎炼,将终无了期。所谓开悟,其实是开示悟入一语之省,它指的是开悟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与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

蔡日新:杨岐派的成立

杨岐派作为临济宗的正脉,它的成立时间却不似黄龙派那么快,但待到黄龙一派人间四月芳菲尽之日,而在杨岐禅却恰好是山寺桃花始盛开之时。我们上文中已经说了,杨岐派的正式成立,应当是在五祖法演门下的昭觉克勤禅师

蔡日新:希迁行状系年考略

1、生卒籍里。公元700年,希迁禅师出生于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陈氏乡民家。今按:《宋高僧传》卷九云:希迁于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及《五灯会无》

蔡日新:禅课赘语

禅课赘语从痛处下针砭修行贵在从痛处下针砭。依通常人情,即于人所难行处能行之,于人所难舍处能舍之,这才 找到了修行的用功之处。十二缘中,若断根本无明,也只须向贪爱一缘入手,则无明自息。 古贤圣讲进德修业

蔡日新:正传禅师

正传禅师蔡日新正传初号一心,字幻有,俗姓李,应天(江苏南京市)溧阳人。关于正传的学佛历程,在《龙池幻有禅师语录》卷九的《机缘自序》中,正传曾有叙述。对此,《续指月录》也载之颇详。正传儿时身体肥胖,性灵

蔡日新:时刻把握好自己——读《坛经》示感

时刻把握好自己读《坛经》示感佛门中因八万四千法门之别,导致了行持方式之千差万别。但从目前之佛教信徒来看,大多为入寺烧香以祈加持者,甚至有个别人于世间作尽三恶而入寺求禳灾,不少尚是入寺化香烛求福者。佛法

蔡日新:悟道因缘多

禅宗发展到了晚唐五代以后,丛林中积累了大量的公案素材,加之丛林中一些大德也常常以举古德公案因缘令学人参究的方式来传道,遂使参究公案之风盛行于丛林之中,因而以此因缘悟道者亦不乏其人。云门宗中慧林宗本参学

蔡日新: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

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中国的南禅,有许多禅德颇遭后人的讥议,尤其是那些禅教作风凌厉剀切者,则更为人所谤讪,唐代的德山宣鉴就是其中之最遭非谤者。清代雍正不只是敕将德山逐出禅宗名籍,而且还大加 呵责说:“如德

蔡日新:老去能添晚节香--读弘一大师的咏菊诗偈

《虞书.舜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古人亦常言文如其人,大凡一个真心的艺术家,往往能使人从其诗作中见出其人格来的。弘一大师在家时精通音乐、戏剧、书法与绘事,在艺术的天地里,大师兼擅众长,方驾前贤而鲜见有来

蔡日新:时时观照 遣除障缘

我们在竖立了坚定的信念之后,为了保障我们的这一信念得以实现,还必须注意时时遣除障缘,才可以使我们居于永不退转之地,从而证得菩提道果。诚然,我们目前还是凡夫,但正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才有觉悟的必要;也正

蔡日新:禅偈品旨五首

禅偈品旨五首蔡日新傅大士[1]空手把锄头[2]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注释][1]傅大士(497年 ̄569年):浙江义乌人,出生在义乌双林乡,以故人们又称他为双林傅大士,亦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