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日新:石头希迁《草庵歌》简析
2025-04-24 13:03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成时初见茆草新,破了还将茆草盖。

〔简析〕《草庵歌》原载《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题为《石头和尚草庵歌》。全偈共八段,多为三三七七七句式,与当时流行的《五更转》、《十二时》等民歌在形式上颇相近。从内 容上看,此偈较《参同契》更为明快通俗,主要表达了草庵主人山居的法喜这情。自然,其中也渗透了希迁禅师的禅学思想,但它毕竟要比《参同契》那类偈子浅近得多。《草庵歌》究竟作於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它大致在希迁得法住山之后(742年左右,详拙著《石头希迁禅师略探》,载《谛观》83期)。

此是《草庵歌》的第一段,它叙述了禅师结庵住山的用意。凡大修行人结庵住山,旨在了生脱死,而禅家的这种修行大多放在实际的行持中,所谓担水劈柴,皆是修道,举足下足常在道场。对于这种於生死中证涅槃,於世法中求出世间法的修持之道,禅师们深得其旨的,故大禅师於修行总是说无用功处,或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便是希迁禅师偈中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的实际义蕴,其实这吃饭睡觉等貌似无所用心之处,正是大禅师的切实用功之处。成时初见茆草新,破后还将茆草盖,道不假修,一切现成,而难得的乃是那种不事雕琢、不被染污的平常心。以故草庵的新结与破后的修葺,都只是极为平常的事,然而也是禅师修行的着实用功之处。

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这一段偈子牵涉到了佛法的中道思想,也表现了禅师远离世间嚣尘垢染,发大心出生死流的弘誓。依照龙树菩萨的中道思想,一切世法皆是缘生。《大智度论》卷五云: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卷四十七又增入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合为十二不。无论是八不中道,还是十二不之中道,无非是要修行人离空有、断中边,破斥一切外道戏论,以见一乘实相。佛陀对外道的十四难拒不作答,而以箭伤人后医人还是追究何人以何法伤人为重一喻为开示(见《 箭喻经》),也就是叫人离诸戏论,当下悟见实相真如。石头和尚的住庵人,镇常在, 也就是本乎此意,既然是住庵而又无所住,则自然出离了中间与内外等戏论了。石头和尚对僧肇的的著作是颇有研究的,《五灯会元》卷五便载有希迁因读《肇论》而作《参同契 》一事。而僧肇这位解空第一的大德又是深通龙树中道思想的,故《草庵歌》在这方面足以补《参同契》之阙,二偈互参,希迁思想便体现得更为圆满。

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两句,表达了大师了断世尘,出生死流之大愿。世人 之所住是有常有断的生灭法,世人所贪爱的是无常的有为法,以故情牵意系,累劫难出常流。果为大修行人,自然须摒弃一切妄想,彻底出离世尘。

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间之必生怪。

本段偈子牵涉到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思想。所谓法界,亦名法性,亦名实相,法者谓之诸法,界者谓之分界。华严宗就事与理而说法界,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性不能变异也。由此而立四种法界:一、事法界(谓众生色心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二、理法界(谓诸法虽呈差别而同一性体);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其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诚然,若细说法界,将重重无尽,略说即此四种。希迁大师作《参同契》时,颇重理事圆融观,他认为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对于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理事圆融思想,希迁大师是深通至极的,因而 偈云: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而对于这一至为精深博大的佛学思想,只有上乘根器的学道者方深信不疑,而对于中下根器的学人却无法使之信服。这便是希迁住庵后对于当时佛界如何圆融各宗、调燮南北等重大问题所作的哲思。

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不居南北与东西,基上坚牢以为最。

此段偈之大意与第二段大略相同。坏与不坏,是站在分别法的角度上讲的;若站在不二法门上讲,即无坏与不坏之别。因为,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真如法性是不增不减的,以故不管庵之坏与不坏,其真如法性本元自在。自然,这常住的法性是不住中边空有的,但以其本体与现象(理事)圆融之理最为坚牢不易。故诚得此意,学人自然离乎中边戏论,不居南北东西而深契佛之实相妙谛。

青松下,明窗内;玉殿朱楼未为对。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此段偈子较浅易,它表明了大师矢志悟道,不慕世间玉殿朱楼而住草庵之宏愿。至于衲被蒙头,似无用功,而实真用功处;而山僧不会,并非全然不会,不会佛法者实是真会,且会也无人真说得出来。

住此庵,休作解;谁夸席图人买?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

此段偈子与《参同契》思想完全偶合。偈中的休作解,自是佛法忌分别妄想,离一切尘劳,即自净其意。而不图人供养铺席,乃是大师惜物自砺之行持,在此无庸赘语。廓达灵根则是吃紧之处,《参同契》中有灵源明皎洁之语,希迁作《参同契》前读《肇论》,亦有灵鉴圆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一语。灵源、灵根当是一义,它指的是那种涵盖万有的真如法性(在有情为佛性)。既是无所不敷洽的佛法之本体,自然是无向背之分的,而学人更识得这一本体,唯有收视返听,回光返照自性,才有可能体悟得到。

遇祖师,亲训诲;结草为庵莫生退。百年抛却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

此段偈子是大师自为警勉之语。约公元711年,希迁大师赴曹溪求法,当年六祖亲执其手笑着说:苟为我弟子,当肖。大师在曹溪蒙祖师如此器重,而今的结庵住山,自然是不会生半点退转心的。抛却百年、摆手便行,就是要了断旷劫无明,而悟第一义。只有如此,方能纵横自如,孽障自净,达到任运自在的禅境。

千种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遮(这)皮袋。

此是最后一段偈子,它既表明了大师不昧正法之见,也表现了大师以般若之智观照色身(皮袋)而返归灵根之思想。佛法本是一乘法,当时的南北之争并非佛法之了义,只要识得缘生之理,不昧因果,即可明色空之理。末句的不死人与遮皮袋,似寓庄于谐,旨在使学人不执着无常的色法与色身,而洞彻不生不灭的廓达灵根。

End

苦瓜·酸菜·石头

◎ 来 圣残阳如血。山谷里,松涛阵阵。有鸟从远处飞来,在风中画出几道弧线,又倏地一下飞走了。雾气从谷底涌起,又弥漫开去,迅速地笼罩了整个山谷。夜色越来越浓。一块凸出的山石上,雕塑一般,我寂然而坐。风,

石头和树

石 头 和 树◎ 山 奇 一块山上的石头和一棵山上的树,是山上的一道风景。山下的人总觉得石头是多么高大,树是多么伟岸,都说石是奇石,树是奇树。于是,石头开始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天生就是高大的,是天生丽

祥寿五佛母--佛与石头的一段对话

石头问:“为什么以前我爱着一个女孩时,她在我眼中是最美丽的,可现在我爱着这个女孩时,却常常觉得其她女孩更加漂亮呢?”佛问:“你敢肯定你是真的爱她,在这世界上你是爱她最深的人吗?”石头毫不犹豫地说:“当

刘元春:南岳怀让禅法简析

南岳怀让禅法简析刘元春内容提要:南岳以道一为代表的怀让一系与以希迁为代表的行思一系的禅法禅风的时候,怀让禅法思想的史料缺乏,与他笃实修行、不事张扬的价值趋向有关。他的禅法思想,主要在他与道一、希迁的交

石头希迁禅师的简介

旋赴曹溪,投禅家南宗惠能门下,受度为沙弥。惠能逝世时,他还没有受具足戒。不久,前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依止先得曹溪心法的行思禅师,因机辩敏捷,受到行思的器重,有“众角虽多,一麟已足”的称誉。不久,行思又

石头希迁禅师的著录内容

希迁〈参同契〉(摘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十)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

石头希迁禅师的详细解释

旋赴曹溪,投禅家南bai宗惠能du门下,受度为沙弥。惠能逝世时,他还zhi没有受具足戒。dao不 久,前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依止先得曹溪心法的行思禅师,因机辩敏捷,受到行思的器重,有“众角虽多,一麟已

石头希迁禅师的参禅经过

希迁先在曹溪门下受了熏陶,已有所证悟。当他初到青原山和行思见面时,行思问他为了求得什么而来,他说,未到曹溪以前,原未曾失落过什么。行思再问,那么为什么要到曹溪去,他就说,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在这番简

石头希迁禅师的佛学贡献

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即南岳石头和尚也)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坐问曰:汝师已逝,空坐奚为?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第一坐曰:汝有师

石头希迁禅师悟道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青原行思禅师之法嗣,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人,俗姓陈。大概是宿世修行的缘故,母亲自怀上他以后,即不喜欢荤腥;降生后,不哭不闹,从不给保母添麻烦。希迁自幼聪慧,七八岁时就萌发了出家

石头希迁禅师的文化传承

希迁的门人颇多,著名的法嗣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兴国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颠等。惟俨在同门中最受希迁器重,他传法于云岩昙晟,昙晟传洞山良价,良价传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后曹山一脉中断

石头希迁禅师的禅风

希迁的禅风,显然带有哲学思索的倾向,和同时的马祖道一之盛倡大机大用相比较,它是近于静态的。因而他所创倡的禅法,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禅思。这种思想,以后还结合了坐禅而续有发展。承受希迁付法的药山惟俨即常事闲

石头希迁禅师的开悟

一天,他对马祖道一大师说:“像这样呆下去,不如请师父给弟子另指示一位大师,也许还有希望。”马祖道一大师听完后,说:“离此地七百里,有一位称为南岳石头的禅师,如果你到他那里,一定能有一个好的结果。”灵默

石头希迁禅师是怎样参禅的

希迁先在曹溪门下受了熏陶,已有所证悟。当他初到青原山和行思见面时,行思问他从曹溪那里带来了什么,他说,未到曹溪以前,原未曾失落过什么。行思再问,那么为什么要到曹溪去,他就说,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在这

吴立民:第四章 南宗分灯 三、石头希迁

三、石头希迁(一)石头生平石头希迁(700-709),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其生平,可从以下几个时期申述之:1、少年时代。这位后来惯于静坐沉思的一代哲人,当其年少之时却是性格刚强好动,

洪修平: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

内容提要:从禅学思想上看,石头希迁进一步发展了六祖惠能直指人心、当下解脱的顿教禅法,更注意从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人的地位和人的当下解脱,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直面现实的人生而又超然世表。曹洞宗以五

方立天:石头宗心性论思想述评

慧能以来,禅宗主要衍化为南岳和青原两系。青原行思(?~740年)主张「即今语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注1)。其弟子石头希迁(西元700~790年)继承行思,超过行思,在开辟有别於南岳一系洪州宗的门风方

禅宗五家:曹洞宗:石头和尚

石头和尚希迁,唐朝比丘,禅宗大德高僧之一,曹洞宗的创始人,著有《草庵歌》,《参同契》流传于世,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希迁,俗姓陈,端州人(今广东省高要县人)传说其母自怀孕时即不茹荤腥。后产下希迁,迁祖

蔡日新:对牛头禅衰落的思考

对牛头禅衰落的思考蔡日新神会和尚的一生,幸亏遇上胡适博士的考证,才使得其生平业绩得以昭显,同时也使其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而与神会和尚一样,牛头法融与牛头禅的事迹,则赖印顺长老得以厘清,从而使得法

蔡日新:禅门境界论

面对禅家证悟的境界,门外人毕竟只是雾里看花。因而,在有些学者的眼里,禅法的修证,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如果站在实修的角度上说,禅悟不仅是一种实在的境界,而且还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法喜受用。这种受用,

蔡日新:对湘赣丛林成功经验的思考

曹溪禅法经过其门人向多头弘化之后,慧种撒播大江南北,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毕竟还是在湘赣丛林中筚路蓝缕、开创丛林的南岳与青原两系禅。经过怀让与行思弘传出去的这两系禅,至他们的第二代石头希迁与马祖道

蔡日新:道生法师的佛性思想

道生法师的佛性思想蔡日新大凡衡量一位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往往不能只看他在世时的名闻是如何地显赫,而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究竟能给后世造成多大的影响,要看他的思想在后世能否显现出不朽的价值来。如果以这样一种

蔡日新:达摩东渡及其禅法的弘传

中国禅宗的思想,虽然在魏晋时期便已具雏形,但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的形成,毕竟是在达摩东渡以后。也就是说,禅宗的思想付诸禅林僧团的实施,并成为一种丛林的风尚,毕竟是祖师西来以后的事了。在僧稠、僧实等禅师拥重

蔡日新:禅家悟道因缘分类释例

禅家的修为,说千道万,旨在悟道。为了悟道,禅师们往往历尽艰辛,他们甚至还要经过一番大死一场的痛苦考验,才能在那山穷水尽之际,见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诚然,对于这种境界进行文字性的描述,毕竟如同雾里看花,

蔡日新:从四祖到五祖看中国禅宗的奠基

从四祖到五祖看中国禅宗的奠基蔡日新对于中国的禅宗,人们一般比较熟悉自六祖以后的禅师传记,但对于六祖以前的历代祖师的奠基功绩,则所知者愈少。其实,在中国的禅宗史上,初祖与二祖时期的禅法弘布,尚处在一种初

蔡日新:禅话二则

禅话二则蔡日新一一日,一位高明的业医佛友造访容膝居室主人。宾主寒暄之后,佛友便述及他平生治病救人的事迹。“阿弥陀佛!”容膝居室主人说:“像您这样救死扶伤,一生所获福德应当不少哇。”医生说:“先生,照您

蔡日新:石头希迁禅学思想论略

唐国子博士刘轲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瞳幢,不见二大七,为无知矣。足见,二大士对中国南方禅学影响之大,事实上,六祖以后的五家禅,基本上是在二大士所奠定的基础上繁衍而成的。如果要打个确切一点的比

蔡日新:磨镜台前的遐思

磨镜台前的遐思去年,我有幸去南岳一游,瞻礼岳中胜迹自是人生一大快事。磨镜台作为昔日怀让和尚传灯的慧地,自然是更加令人神往了。乘车抵南台寺住了一宿以后,昱日即登山揽胜。在福严寺(原般若寺),我们巡礼了七

蔡日新:车前草

车前草蔡日新旷久的都邑生活,使人觉得怪腻烦的。那些青色的怪物--各种各样的水泥建筑物,它们吞噬了原本是绿色的那一片天地;那些黄色的、或青色的浓烟笼罩着原本是蔚蓝的天空;各种不可名状的气味将大自然原本的

蔡日新:石头希迁《草庵歌》简析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成时初见茆草新,破了还将茆草盖。〔简析〕《草庵歌》原载《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题为《石头和尚草庵歌》。全偈共八段,多为三三七七七句式,与当时流行的《五更转》、《十二时》等

蔡日新:见道与护持

佛门修行,无论修持哪个宗门,恐怕都离不了开悟见道,否则,盲修瞎炼,将终无了期。所谓开悟,其实是开示悟入一语之省,它指的是开悟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与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

蔡日新:杨岐派的成立

杨岐派作为临济宗的正脉,它的成立时间却不似黄龙派那么快,但待到黄龙一派人间四月芳菲尽之日,而在杨岐禅却恰好是山寺桃花始盛开之时。我们上文中已经说了,杨岐派的正式成立,应当是在五祖法演门下的昭觉克勤禅师

蔡日新:希迁行状系年考略

1、生卒籍里。公元700年,希迁禅师出生于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陈氏乡民家。今按:《宋高僧传》卷九云:希迁于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及《五灯会无》

蔡日新:禅课赘语

禅课赘语从痛处下针砭修行贵在从痛处下针砭。依通常人情,即于人所难行处能行之,于人所难舍处能舍之,这才 找到了修行的用功之处。十二缘中,若断根本无明,也只须向贪爱一缘入手,则无明自息。 古贤圣讲进德修业

蔡日新:正传禅师

正传禅师蔡日新正传初号一心,字幻有,俗姓李,应天(江苏南京市)溧阳人。关于正传的学佛历程,在《龙池幻有禅师语录》卷九的《机缘自序》中,正传曾有叙述。对此,《续指月录》也载之颇详。正传儿时身体肥胖,性灵

蔡日新:时刻把握好自己——读《坛经》示感

时刻把握好自己读《坛经》示感佛门中因八万四千法门之别,导致了行持方式之千差万别。但从目前之佛教信徒来看,大多为入寺烧香以祈加持者,甚至有个别人于世间作尽三恶而入寺求禳灾,不少尚是入寺化香烛求福者。佛法

蔡日新:悟道因缘多

禅宗发展到了晚唐五代以后,丛林中积累了大量的公案素材,加之丛林中一些大德也常常以举古德公案因缘令学人参究的方式来传道,遂使参究公案之风盛行于丛林之中,因而以此因缘悟道者亦不乏其人。云门宗中慧林宗本参学

蔡日新: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

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中国的南禅,有许多禅德颇遭后人的讥议,尤其是那些禅教作风凌厉剀切者,则更为人所谤讪,唐代的德山宣鉴就是其中之最遭非谤者。清代雍正不只是敕将德山逐出禅宗名籍,而且还大加 呵责说:“如德

蔡日新:老去能添晚节香--读弘一大师的咏菊诗偈

《虞书.舜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古人亦常言文如其人,大凡一个真心的艺术家,往往能使人从其诗作中见出其人格来的。弘一大师在家时精通音乐、戏剧、书法与绘事,在艺术的天地里,大师兼擅众长,方驾前贤而鲜见有来

蔡日新:时时观照 遣除障缘

我们在竖立了坚定的信念之后,为了保障我们的这一信念得以实现,还必须注意时时遣除障缘,才可以使我们居于永不退转之地,从而证得菩提道果。诚然,我们目前还是凡夫,但正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才有觉悟的必要;也正

蔡日新:禅偈品旨五首

禅偈品旨五首蔡日新傅大士[1]空手把锄头[2]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注释][1]傅大士(497年 ̄569年):浙江义乌人,出生在义乌双林乡,以故人们又称他为双林傅大士,亦曰

曾琦云:石头希迁大师参同契心要论

参同契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