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原始含义2024-10-16 08:52
◎杜继文
禅,本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简称,鸠摩罗什意译作思维修,即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玄奘意译为静虑,即宁静安详地深思。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译法。《俱舍论》卷28: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义。
又说:
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
这些解释说明,禅那只是诸等持、寂静中的一种。
《俱舍论》在这里讲的寂静,是指人的心理处于无浮动躁乱,无闇昧昏沉,能够保障明睿深沉地进行观察和思虑的那种状态,也含有平等持心的意思。平等持心的简称就是等持,它是梵文三昧(Samādhi)的意译之一。三昧亦作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也作定、等念。《大智度论》卷5谓: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成唯识论》卷5释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或照直译为心一境性、心专一境。据此可见,作为梵音三昧、三摩地的定,指的就是任何思惟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精神集中,思想专一,相当于普通心理学中的注意,所以并不神秘。佛教义学普遍将三摩地列在所谓大地法中,肯定此法恒于一切心有,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对象上,负荷什么样的思想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注意力,对人的整体精神活动却至为重要。它是决定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心理正常与否的主观条件之一。印度佛教觉察到了注意力的这种作用,所以极端重视对它的运用,把它列进三学、六度、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之中,当作解脱生死、达到涅槃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修习者趺坐静思,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以此控制自己的全部意识活动,使其按既定的构想和思维路线行进,从而达到特定的宗教幻境,或道德效用,或理论结论,有时,它也被用作调节身心情绪和健身、治病的手段,所以种类异常繁多。
摘自《中国禅宗通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