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及禅宗2024-11-16 11:33
◎ 金开诚
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
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即离分别,常观金体。无有虚谬。虽有种种名字,终同一义,或名法性、法身、真如、实际、虚空、佛性、涅槃、法界,乃至本际、如来藏,而有无量名字,皆是真一异名,同生一义。
僧肇的佛学思想体系非常完整,在中国禅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僧肇已把法性法身佛性真如如来藏等后来禅宗六祖慧能禅学涉及到的根本问题都提出来了。罗什一系禅法是后来慧能的即心是佛的理论基础。
道安(314-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他早年父母双亡,12岁出家。活跃于东晋、前秦时期,他游学授徒,宣讲佛法,受到前秦王苻坚和官僚及文人的推崇礼遇,门下有僧众数千人,在长安主要主持佛典的翻译。在当时的佛教界被尊为泰山北斗,佛教史上称道安为僧雄。道安融会汉代传入的大乘般若学与小乘禅学,成为两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禅观悟入般若,再以般若学具体运用于禅定的修行,认为禅修必须与般若智慧相结合。
道安提出了僧尼应以释为姓,出家人皆改称释氏。他说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他的主张与被后秦昙摩难提译介的《增一阿含经》的经文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相符。从此,汉地僧尼以释为姓成为定式。另外,道安还制定了僧尼修行的轨范,当时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道安认为,只有认识了无空的本无的实质,才能不执著于有或未有观念;只有真正体悟了宅心本无,才能达到心的本然状态与真如实相的契合。
本无的观念,与禅宗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如出一辙。道安的思想与后来禅宗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道安一系的还有其弟子慧远。慧远(334-416年),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慧远跟随道安二十五年后,辞别道安,于东晋太元六年(381年)入庐山,长期住东林寺,创办白莲社,聚徒修禅和讲译佛典。据说慧远三十年未曾下过庐山,每次送客,以虎溪为界。慧远是东晋后期继道安之后的佛教领袖,也是当时禅法的集大成者。慧远传承了道安的般若本无说,提出了反本求宗统本运末的思想,并构造了以法性论为核心的本体论,他认为法性与本无同实而异名,体悟了不变的法性,就证悟了涅槃解脱。
慧远在禅法方面,提倡大乘念佛禅。由于慧远倡导念佛,又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佛的像前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此,他被净土宗尊为初祖。
另外,经过慧远的介绍和提倡,佛驮跋陀罗一系的禅法,在江南得以流行。
佛驮跋陀罗(359-429年)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比鸠摩罗什稍晚一点来到中国。他于东晋义熙四年(408年)到达长安。他带领弟子南下来到庐山,受到了慧远的欢迎。应慧远之请,他译出了《修行方便禅经》(又名《不净观经》或《达摩多罗禅经》)。后来,佛驮跋陀罗与弟子慧观、宝云在江南大弘禅法,所住道场被称为禅师窟。
由于佛驮跋陀罗本人精通禅法,自他以后,习禅之风盛行于中国大江南北。
佛驮跋陀罗所传的《修行方便禅经》(又名《达摩多罗禅经》),以小乘观法为主,《修行方便禅经》全书论述了五停心观、四无量观、阴观(五蕴观)、入观,其中侧重于数息观和不净观,被称为二甘露门。
《修行方便禅经》把修行的过程分为退住升进决定四个阶段,主张智慧与禅定并重,智慧与禅定结合,在禅定的基础上修习智慧观照,使智慧观照融入禅定修行之中,并循序渐进地深化与提高。
慧远在《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中盛赞佛驮跋陀罗传译的禅经贯通大小乘禅法的思想,搜集经要,劝发大乘。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佛驮跋陀罗的禅学影响都很大。
僧稠(480-560年),俗姓孙,北齐人。他从师于佛驮跋陀罗的弟子学习禅法,又得到了佛驮跋陀罗的认可和指点,曾撰写《止观法》二卷。
关于僧稠的禅法,近代高僧太虚将其归入五门禅,就是罗什译的《坐禅三昧经》中的用修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无我观等五观来对治贪、瞋、痴三毒。他的禅法观想和对治的对象明确,修习的层次清晰,颇受一般禅僧和民众修习者的欢迎,以至于在当时形成了高齐河北,独行僧稠的局面。
佛驮跋陀罗禅学体系中,除僧稠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慧文、慧思、智 。
智顗是天台宗真正的创立者,因其住于天台山,故称天台宗。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旨,故而也称为法华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大宗派。
智顗(538-597年),本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郡治在今河南许昌),后迁居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西北)。他18岁出家,先学律学,后来师从慧思,在天台山国清寺讲《法华经》十余年,被称为天台智者大师。
智顗有近百卷的著述,其中《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被称为天台三大部。此外还有《童蒙止观》(即《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小止观》)、《六妙法门》《四念处》《四教义》《观心论》《观音玄义》《金光明经玄义》《维摩诘经三观玄义》《法华三昧忏仪》等。智把各种禅法纳入其止观禅法之中,建立起天台宗独特的禅学体系。智 的禅学主要包括玄义(即天台宗的教相)、文句(解释《法华经》等止观(行一心三观)三个方面。
智顗明确提出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这里所说的一心,即是指真如佛性。他在《法华玄义》中说:其一法(心)者,所谓实相:实相之相,无相不相。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实相非二边之有,故名毕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异,故名如如;实相寂灭,故名涅槃;觉了不改,故名尘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来藏。不依于有,亦不附无,故名中道;最上无过,故名第一义谛。若谓即空、即假、即中者,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譬如明镜,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镜喻即中,不合不散,合散宛然。
智顗言简意赅地指出三谛是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面,如明镜的明、像、镜,它们并不对立。智 认为,运用止观的禅法,可以实现一心三观,领悟最上无过的第一义谛。
摘自《中国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