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功三大病
2024-11-18 07:24

禅功三大病

◎ 白 圣

参禅的人,只要有了疑情蓦直参去,自能打破疑团,发明心地,哪有什么禅病之可言?无奈末世学者,积习太厚,智眼未明,不能抱着一句话头,直路归家,在用功的路途上,自不免有许多摸索,因此便感觉到有各种障碍发生,而成为参禅做功夫的大病。兹择要加以说明,以资警惕。

甲,尘境牵动

古人用功须常在静境中参究,功夫才有得力进步处,如其在闹市动乱中,既不能令心安静,当然功夫也不能进步。尤其初心用功夫的人,若无清净环境,为其助缘,就根本用不上功夫,哪里还说得上进步呢?所以初用功的人,首先要克制尘境,不要为它所转,因为五尘欲境,能引牵吾人的五根,念念奔驰于外,几无刹那停息的时间,哪能使我们安静修道?所以初心学禅者,应特别留心,自己所居的环境是否合乎静坐用功的条件,果能身居深山古刹,或寒岩古洞,自不必说,如其在闹市场中,也要觅个闹中静的地方,方为相宜,否则功夫便无法上路。古人虽有十字街头也好打坐参禅之说,但那是一般功夫用到动静一如的老参禅和所说的话,并不是我们初心用功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境界。释尊曾对他的弟子们说:汝等修道先须选择阿兰若居(寂静处),然后随方化度。古德亦说:先在静中,把功夫做到纯熟了,而后再到动中去淘汰。又云:我在静中做功夫,十分做得主,跑到动中去还只有三分。由此可见禅宗用功,对于选择寂静环境,乃为首要条件,所以晚近宗门丛林,均建有禅堂一所,专供修禅者做起居挂搭之用。因为修禅的人,身居清净堂中,既无外境扰乱,而于所做功夫,自也容易进步。

上来所说,乃初心用功时,所忌外境扰动之病,而老参禅和在用功夫时,亦有为境所扰之苦,不过老参的禅病境界,形相微细,非一般初学者所能了知。相传从前有一则细境能扰功夫的公案,写在此处,做个参考。从前牛首山法融禅师在山上石屋内静坐观心,一日四祖行脚南方,慕名往见,视石屋之畔,虎狼围绕,故作怖畏之状。牛首禅师曰:还有这个在?四祖不语,潜于牛首禅师坐位上,写一佛字,牛首一见,悚然不敢坐下,四祖曰:你也还有这个在!二人相谈已久,入夜就寝时,四祖纳头便睡,鼾声如雷,牛首正端坐观心,深为四祖之鼾声所扰,心责修道人有失僧态。次日晨,牛首面斥四祖曰:既已作祖,何有如此鼾声?扰人整夜不能入定。四祖反斥之曰:你这恶心比丘,昨夜大开杀戒,杀断虱子一条腿,整夜呼痛不止,直吵得我一夜不曾入眠!盖牛首果于夜坐时,为四祖鼾声所困,不能安定,遂摸着一只虱,投掷禅床下,不意折断它一只腿,呼唤终夜,以致被四祖知道了,大斥一顿,真是罪有应得。依着这则公案看来,可知所有尘境,无问粗细,均为扰乱禅功之大病,因此吾人于用功时,务要抱定话头,向前参去,日久功深,自能克伏尘境,方可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之境地。

乙,昏沉缠绵

昏沉就是瞌睡,它对吾人做功夫的危害作用,虽不如妄想的力量重大,但它扰乱禅功的进修,缠绵行人的静境,而为用功者的大敌,却是毫无疑义。每每看到一般参禅的人,说起来已在禅堂用功多年,谈到功夫见地,自认也相当高深,对于生死大事,也好像很有把握,但是每于止静坐香时,却见他瞌睡沉沉,毫无精进之象,有时瞌睡得连香板都打他不醒。这便是粗重昏沉,缠扰着行人身心不能自主的现象。行人至此,必须抖擞精神,或走下禅床,重把话头提起来,亲切参究,方可透得此关。所以在禅堂坐香时,有巡香师巡查,见有昏沉者,即下香板,打散昏沉。如一再打不醒时,即卓香板一下,叫你下来站立,或跪在佛前,务使将昏沉驱散为止。

还有一种轻微的昏沉,在表面上绝对看不出瞌睡的现象,只是在坐香时,微低其头,或微点其头,甚至连头也不动,而精神却在蒙昧之中,如是于不知不觉中,便把一枝香的宝贵光阴,给混过去了,而行者本人,反以为功夫用得颇有成绩,殊不知自己正是沉没在微细昏沉中过生活呢。古人说:有等人用功,不能痛将生死大事为念,悠悠漾漾,不觉打在无事家里。又云:有等人做功夫,打不起精神,终日在鬼窟里作活计。这即是说的此等人。所以一般老参禅和,就怕这种轻昏沉的缠绵,因轻昏沉初来时,极不容易被你发觉,既来之后,又要将你整个的思想和精神都迷矇住不能自由。所说这种境界非常重要,必须功夫细密时,方可觉察得到。

作者曾对昏沉起来时,作过细心的研究,大致粗昏沉要来时,必先有散乱的妄念生起,但有时昏沉与妄想同时生起。此象粗着,容易发现。至于微细昏沉要来时,必先于用功的念头上浮起一种微细的杂念,或于功夫处显现出一团黑影,这都是细昏沉将要起来的象征。有时更感觉到昏沉来时,先是由后脑际经头顶,而至两眼,再入心脏之中,所以昏沉经到什么处所,都要受它的影响。比如昏沉到达头顶,头即低垂;昏沉到达眼根,眼即合闭;昏沉到达心地,心即朦胧睡去,此皆累见不谬者也。

古人因它妨碍功夫进步的作用太大,用尽种种方法来调治它,降伏它,务要使其除灭,如西天目山的高峰妙禅师,为降伏睡魔的扰乱,发奋跑到千丈高峻的悬崖上,打坐参禅,心想:假若再要昏沉,即便堕下悬崖,碎骨粉身。果然在初坐时,畏死心切,没有昏沉侵入。但是时间一久,睡魔又复光临,结果跌下了深坑。此时自知此身已矣,无复生望!不意将及山腰,觉有人托着身体,未及下坠,遂问曰:救我者何人?答曰:护法韦驮。高峰闻而喜曰:世间像我用功精进者,尚有几人?韦驮闻而斥之曰:世间像汝用功者,多似牛毛,何足为奇,汝这慢心比丘,吾将五百世不护汝法!高峰听了大生惭愧,自责功夫用到此处,尚不能克制昏沉,何可生大我慢?如是重复发奋,再坐原处,以冀挽回功夫于万一,岂料不久,又被睡魔侵扰,二次跌下悬崖,自料此次必死无疑,孰意又被韦驮救起,高峰惊曰:菩萨既已有言,何复救我?答曰:因汝发一念忏悔心,已超越五百世我慢罪,又见汝为睡魔所困,故再救汝,汝当精进用功,睡魔将自退却。后来高峰励志用功,一日闻道枕子落地声,忽然打破疑团,地一声,跳出昏沉罗网,从此大了大当,而为禅宗一代祖师。吾人见了这则公案,便知参禅的人,对于降伏昏沉一事,实非容易,务须如高峰妙祖,痛下一番苦功,方有你转身处。

丙,妄想阻碍

妄想这东西,正是我们做功夫的大障碍,它不但阻碍功夫的进展,而且还要障蔽吾人的智慧,因为有了妄想,吾人就不要想再用功夫。关于此意,我在前回调心法则一节言之已详。但前面所言者,是说初心学禅者,必要调治对境所起的散乱妄想心,令不生起想念分别,方可提起话头来参究用功之义。此节所言之妄想,是指用功的人,已经知道有功夫可用、有疑情可起的这个阶段,而发现种种妄念,阻碍功夫不能前进的那些粗细妄想(法尘影事与无始习气)。

说到妄想的粗细,自是用功较久者的自知境界,非一般初学者所能知其究竟。普通虽说初参怕妄想,老参怕昏沉。其实此说并不究竟,因为初参所怕之妄想,是指粗浮妄想而言,所有微细妄想,正为老参所忌,而为初参者所不知耳。据作者所知,大致功夫用到亲切绵密时,粗浮妄想,固不会生起,即微细妄想也会知道它的来去境象。作者从前居禅堂时,曾亲见微细妄想之形象,并求证于诸善知识,均认为不错。兹将当时所见的境界,举个比喻来说明,供诸学禅者做个参考。比喻此间有一池水,由池底鼓动一股气体,上升到水面,即成为水泡;若是一池澄清的水,池底的气体,将要鼓动时,或正在鼓动上升时,我们都看得清楚明白。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比喻,比喻我们正在用功夫的时候,常从本识海水中,鼓动烦恼种子生起种种杂念妄想,若是功夫得力,心水澄清时,只要有个妄想的影子,将要在心中发动,我们都能够明显知道。但须注意,这时只知道有个妄想的影子将要生起,而实未曾生起;至于它是属于哪一类的妄想影子,因未发现出来,故不得而知,这便是微细妄想的来去境界。又考微细妄想之现象,生灭不住,念念迁流,非有观照智慧的功夫,不易觉察得到。作者曾在禅堂内,一日早起时,从广单(大床)上,走下子单(坐凳)来,约两三秒钟,已觉到有数十个妄想之多。当时并能从前至后,一个一个地分得出是些什么妄想。从那时起,我即证明佛经所说的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的道理。

兹为便利初心学禅者,明白妄想的现象起见,特假《楞严经》上的客尘、主空二义,来说明我们心中的粗细妄想,以及真心常住之理,使我们下手用功时有个着落。经云: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居。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动摇名尘

此中客尘二字,是喻粗细的二种妄想,因客之来去,行相显著,故喻粗的妄想;尘之动摇,行相隐微,故喻细的妄想。而主空二字,则是譬喻吾人的本来面目,常住真心。所以吾人在做功时,应该要荐取主空,摈除客尘,当下即可得个拨云见天、返妄归真的分晓;即使初心用功者,不客尘主空处讨个分晓,亦当识此粗细生灭的妄想,不要随妄想的生灭而生灭。如能识得那个不随妄想生灭而生灭者,当下即是常住真心的边缘,纵使不能做到不随妄想生灭的不随功夫,也得认清妄想之所以为妄想者,以其为虚妄不实之想念也,既无实体可言,何有思念之处可得。故吾人用功夫时,对于所有妄想,均不要理会,只须功夫落堂,自能除灭烦恼,空诸妄想也。

摘自《学禅方便谭》

End

李炳南:念佛三大利益

一、一句佛号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过去的。)二、一句佛号能息除人生烦恼,消灾延寿得福慧(这是现在的。)三、一句佛号能跳出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永远长生不灭(这是将来的。)

人生不幸的三大根源:不孝、邪淫和杀生

妙印法师在生活中,有人会常问,为什么老是学习工作不顺利,常遇小人,婚姻恋爱感情挫折重重,贫困撩倒倒,疾病缠身,事事不顺,长相也越来越丑,没自信了,为什么明明好事做很多却所求不如愿?往往怨天尤人,对生活

决定福报的三大要素

施舍必然可以产生福报,可是福报的大小不是我们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它受到下列三个要素的影响:1、施舍的东西--东西越难得越贵重,所产生的福越大。施舍可分为施舍财物、施舍真理和解除恐惧烦恼等三种。其中以传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 虚 经商之道即与学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趋无上菩提。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究过,不能去研究;实则佛学并不艰深,而学佛亦并不难。世间无论何事均可与佛学之理相通,无论何人均

禅功三大病

禅功三大病◎ 白 圣参禅的人,只要有了疑情蓦直参去,自能打破疑团,发明心地,哪有什么禅病之可言?无奈末世学者,积习太厚,智眼未明,不能抱着一句话头,直路归家,在用功的路途上,自不免有许多摸索,因此便感

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惟觉法师正精进处事不仅要精进,更要正精进,若只是精进而方向不正确,则会与道相违,导致不良的后果。例如社会上有些人熬夜赌博、打电玩、打麻将这都不是正精进。佛法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

每天6000步,竟然走掉三大慢性病!但关键是要这样走!

一起吃饭,不如一起出汗日渐盛行,走路这种最实惠的养生法,已经成了健康生活的象征。走路这件迈开腿就能做的简单事,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研究证明,走路能够为骨骼、肌肉和关节提供很多的益处

枸杞不是人人都能吃,三大副作用要了解!

阴虚人群吃枸杞子容易上火在夏季的时候,阴虚体质的人应该注意枸杞的用量,因为枸杞性甘,温和,用量过度能造成上火,尤其是生吃时更应减少用量。过量食用问题多枸杞子适合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服用。但要坚持每天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助念的三大要点是什么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化。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

佛教缘起法的三大特征

佛教所说的缘起法,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果从因生果,就是结果和现象。结果从哪里来?哲学家和神学家也都是从结果去寻求事物产生的原因,但由于他们的智慧不够圆满,从而导致对事物起因的错误认识。比如前面说到的

五台山也是为世界三大金刚座之一

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五台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与佛教圣地之首,而且与藏传佛教关系甚深,其各圣迹皆为藏汉佛子共尊的朝圣圣地

郑振煌: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台湾中华慧炬学会 郑振煌佛陀入灭迄今2550年,他的教法遍及全球,蔚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佛教是开放性、内省性、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宗教,迥异于其他封闭性、外求性、神

饿鬼道三大分类

饿鬼道中的鬼会吞噬所有外来灵体,一切外来生物,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饥饿的煎熬。饿鬼大多承受着在黑暗中流连的饥渴不堪的痛苦,同时也被其道中势力大者欺压。它们可被区分为外障鬼、内障鬼及饮食障鬼三大类

改命的三大要点是什么

一、观念佛陀成道之后,为我们揭示世间充满痛苦的真理,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灭除痛苦的方法──实践八正道。而八正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见,正见建立了,其它的七正道有了准则依据,才不致于出差错。世间上一些创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