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香
在禅堂,来回的行走,称为“行香”。俗云:“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一般于饭后行香,可以训练威仪,促进胃肠消化,增益健康;或于禅坐昏沉时,起而经行,活动筋骨,舒通血气,使能安心坐禅,也是调和身心的方法之一。
行香时,身端头正,颈靠衣领,双眼平视,不东张西望,不昂首低头,两手以左七右三自然摆动,全身放松。转弯时,右绕而行。行香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快慢有序,以达威仪、健身之效。
行香的姿势是左摆右甩,即左手摆三分,右手甩七分。为什么右手是甩的,而且比左手的幅度大?因为跑香是右绕而行,身体自然产生一股向左向外甩出去的力量,若右手向右前甩则刚好抵消身体向外的力量,从而使身体保持平衡,道理很简单。虽然很简单,但也有人偏偏说是左甩右摆的,这样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没有参学的。
行香最关健的是量的大小,不可过小,不可过大。这个量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是时间,二是速度快慢。关于跑香的时间,一般根据坐香的时间而定,坐香长则行香长,坐香短则跑香短,约二比一左右。饭后行香,因为消化饮食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要求比较长,一般要五十分钟以上,否则坐在那里肚子会胀。关于速度,饭后正在消化饮食,这时行香应该是最慢的,到后面逐渐快起来。一般情况下,要不快不慢。关于量的问题,其实必须自己掌握好,自己的情况自己是最清楚的。太慢了,就到快的圈子去,太快了,就到慢的圈子去,或出去休息一下。禅堂人多,不可能把每个人都照顾得恰到好处。
禅 堂 香 板
禅堂香板 是用于维系僧团中规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宝剑,禅林称为“香板”。其状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通常长约两尺左右,上幅稍宽,约二寸左右,柄部圆形。 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诸多名称。及因职责的差别,形式长短也有区别。
用以警策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沉者,称为“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为“监香香板”。警策的方法,禅师先轻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预告,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则横持香板问讯。又晨朝诵经、问答或挤斥挂单之僧众时亦使警策。在打禅七时,有时请方丈和尚加持僧众,有打“定中警策”的——在禅坐中,和尚供养每一位僧众一下香板;若打“动中警策”,首先由维那师根据实际情况,行香后打站板,然后依序分班站立后,请和尚开示打警策。故禅门的禅堂,无论是封闭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让一个有心参禅、悟道者,能有个悟处。

行 香 和 香 板 的 典 故
大约在二百六十年前,中国清朝初年,正当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他可说是位相当敬奉佛教的君主,他在位时非常怀念以前的国师──玉琳国师,。玉琳国师是当朝皇帝公认的大彻大悟者,并且拜为国师。玉琳国师已经圆寂,皇帝就特别操心——后代还有没有人能够继承玉琳国师禅风,继承他的禅悟水平?因此派人到处去找玉琳国师的传人,结果都隐姓埋名,谁都没有开悟,觉得都担不起玉琳国师的盛名。最后找到一个人,天慧实彻禅师,当年天慧实彻禅师是玉琳国师的徒孙,号称为瘌痢头和尚。他整个头上,都长着瘌痢,特别不好看,整个人的长相也很不庄严,用现在得话来说,就是颜值欠佳。皇帝找到他以后就想,我怎么想办法让你不辜负你师公的传承,一定要把禅宗的家风继承下去呢?
皇帝把他请到了皇宫,在宫里建了禅堂,给他七天时间,叫做“尅期取证”。时间规定七天,在这七天里面,把天慧实彻禅师关到禅堂里行香坐香。一把尚方宝剑挂在禅堂的正门前面,皇帝的贴身太监天天来检查他的功课,给他送饭。饭送进去以后,门一关,就弹一弹剑锋,对他说:“老修行,又过了一天,还剩六天啦!”又过了一天,再“噔噔”弹两下,“老修行啊,又过了一天,还剩五天啦。五天一过,你这脑袋就没啦,你这瘌痢头,就飞啦!”
天慧实彻禅师很着急,他连睡觉都不敢睡,更加辛勤地苦参。到了四天,由于缺乏睡眠,他开始觉得昏沉,睡意时时袭来,不知不觉中会睡了好一阵子。他很快地像从恶梦中惊醒一般,霍然站了起来。为了驱走睡魔,他开始在房里来回走动(经行) ,一天一天过去了,天慧实彻禅师继续不停摄心专一地来回走着,并藉以驱走困意,以便继续坐禅,他已开始忧心如焚——因此走得越来越快,他由快步走,渐渐变成了有如慢跑一般!到了最后还剩一天的时候,真是火急火燎,等到门一开,尚方宝剑就是用来砍自己头的。这尚方宝剑砍天下人的头,一个瘌痢头和尚的头,又怎么能保得住?多少高官贵族都给砍了,自己的这个头肯定是不行了。禅师很着急,就使劲跑香,跑到最后,天昏地暗。结果一不小心,一脚踩在另一只脚的鞋带上面,草鞋的草带一下子崩断了,两个脚并到一起了。“砰”一声倒地了,他不光是倒地,关键是一头撞在了禅堂的中心柱上。瘌痢头上又撞了一头的包,趴在那个地方,外面的人听到里面“砰”一响,还以为完了——这肯定给摔死了!
太监就打开门。门刚一打开,瘌痢头和尚就直接冲到门前,把上方挂着的尚方宝剑取下来,太监不明白原因。追上去把他摁住:“你这要干什么?”天慧禅师拿着尚方宝剑说:“皇帝前日要我头,我今日要皇帝头。”还在往上冲,一直就冲到皇帝身边。那个气势,几个太监都不敢拦了。禅师直冲到皇帝面前去,太监们也都跟着过来了,皇帝看到天慧禅师冲过来,却在那里哈哈大笑,皇帝明白禅师已经开悟了!
这一则传闻的故事,亦正可说明一个人在生命危急的时候,必然会奋不顾身地精进勤勉以求,这是不容置疑的。这故事也告诉我们:开悟也常出人意表地在一段精勤之后,忽然现前,然却必须经过一番的生死苦斗,绝非凭空所能幸致,亦即“置之死地而后生,差近其义。
已经悟道的天慧禅师终于成了名符其实的祖师,而他那步行中禅、跑步中禅的修行也演变成禅堂里的一项修行传统(称为行香) 。同时,据说香板的起源也从这个故事而来。香板的形状犹如一把剑——警策之剑,用来警告策励行者:若不努力求开悟的话,就叫你吃这一剑!再者,更深一层而言,此剑又有智慧之剑的象征意义,提醒行者要以金刚慧剑来斩断无始无明以及无始妄想之蛛网缠结。

End
◎ 苏 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摘自《唐诗宋词》
行香子◎ 宋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休去劳神!似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取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摘自《行香子清夜无尘》
编者按:2017年3月24日至3月30日,湖北黄梅五祖寺举行春季禅七,在为期七天的禅七法会中,僧俗两众精进坐禅,努力办道,法喜充满。本文内容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祖寺方丈正慈大和尚在禅七过程中为大家
中国禅宗史上有个名气很大的禅师,叫赵州和尚,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赵州和尚法名从谂,俗姓郝,唐代曹州郝乡(今山东曹县一带)人。他幼年出家,得道后,大部分时间住在河北赵州观音院,弘扬禅法,人称“赵州
提起叶衣观音还是有很多的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在平时修行叶衣观音的法门的时候就是认真,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是要去深入了解一些关于叶衣观音的,就像是叶衣观音典故等等。此尊虽相传全身裹于莲华中,而被称为叶衣观
话说有一天,观音菩萨化作村妇的模样,手拿一个锦匣,内中装一面青铜宝镜,在洛阳街头叫卖。街上有不少人上前询问宝镜的价格,菩萨说:「我的这面镜子是稀世珍宝,要卖一千两银子,少一文也不卖。」听菩萨这样说,有
《高僧传》载道:「山西蔚州,夏秋间,每雨必有小雹,其地各村小庙中,必有僧往。自夏至秋收,不许閒人入庙,甚严肃。僧每日按时诵经咒,名为念苗经。若逢天浓阴,云现凶象,虽非诵经钟点,亦必特为虔诵,以期不至雨
〝圆光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四。〝应身相〞为圆光观音的〝化身相〞既是〝梵王身〞!「圆光」表观世音的福德圆满无缺。身放光明,合掌而坐。端坐于岩石上,背后有炽盛的火焰圆光。佛、菩萨背后之圆光,象徵大智
香板的长度和厚度,都有规定的尺码。它是一种维护寺院清规、惩罚违犯律仪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而它作为宝剑的样式,是由来有自的。话说清朝的“禅师皇帝”、“四爷”——雍正帝,他的禅法受教于
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位玉琳国师,此人乃是已经识心达本的得道高僧。雍正皇帝仰慕其人,无奈他已圆寂。所以只好派人四处寻找他的后代得法门人,以便亲近护持,续佛慧命。正当那个时候,汤州高旻寺住有一位癞头和尚;
用以警策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沉者,称为“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为“监香香板”。方丈使用的香板:长二尺,划三道杠(意为透三关);班首使用的香
行 香在禅堂,来回的行走,称为“行香”。俗云:“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一般于饭后行香,可以训练威仪,促进胃肠消化,增益健康;或于禅坐昏沉时,起而经行,活动筋骨,舒通血气,使能安心坐禅,也是调和身心
在佛教的历史文化之中,卧莲观音乃是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身像之一,在介绍此尊菩萨之前,先为大家分享卧莲观音在我国缘起的一个小故事:合掌莲卧观世音,寂湛生光宝华开;悟心无际性常凝,圆明清淨大觉海。相传古代
《高僧传·二集》载曰:「元魏末年,沙门法禅,一日,偕法侣多人山行。忽逢强贼,法禅见贼人来势凶暴,知难理喻。惟虔诵观音名号,贼追之不得。挽弓射之,欲放不能。贼人大为惊讶,投弓于地,又不能得。认为遇到神人
《法苑珠林》中云:「唐徐善才。陕西醴泉县人。常斋戒,诵念观世音真经逾数千遍。曾往京城延兴寺,修善功德。及还家。途中遭逢胡贼,将所掠汉人,押至洪崖杀害。徐善才知大限已至,危难之际,忽忆念观世音菩萨神力,
青颈观音的典故,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青颈观音舍已为人的奉献精神,进入了佛教之后,甚受崇拜。青颈观音又称青颈观自在菩萨。主离一切怖畏厄难。若有众生念此观音,则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三十九之十记载曰:「善财童子得此解脱已,心生欢喜,合掌向喜目观察众生夜神,以偈赞曰:法身恆寂静,清淨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界处,未曾有所着;示行及色身,调伏
所谓的婆罗门,现称为「淨修士」,亦即古印度四种姓之一。佛教创立后,将婆罗门教派,视为外道,说它妄称自己乃梵天后裔。云何如此说法?因此教见佛教日益精进,心中妒忌,即设法谤佛、制造矛盾和危机,以达分化之目
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期间,有一位僧人来访,这个人就是慧可大师。慧可大师是河南洛阳人,相传出身时有神光照室,故名光。他少年时博览经籍,尤其是老庄之说。但感叹老庄尽管高深玄奥,却依旧不能极尽妙理,于是出家为
德王观音因现梵王身而得名,因此又有「梵王观音」之称。《法华文句》提到,大梵天王「从德立名」,因其德行高超,故称德王。梵王乃色界之王,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初禅,计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三天。梵
《华严经》有云:“海幢比丘,从其额头上,出无数百千亿梵天。色相庄严,世间无比,威仪寂静。言音美妙,歎佛说法,歎佛功德,令诸菩萨悉皆欢喜,能办众生无量事业,普徧一切十方世界。”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以过去
如何进出禅堂挂腿子坐——吃茶之前我们认识了禅堂,又简单了解了什么情况下会挨香板。(还有更多被下香板的情况我们后面继续讲)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如何进出禅堂,还有怎么样挂腿子坐——吃茶。如何进出禅堂禅堂内如
起七是禅七的开始,按照江西云居山《云居暂行仪规》的规定:起七的当天早上,僧众早晚殿后回到禅堂,班首、维那在佛龛前站立,众人分东西站立,不问讯,等候传牌。大和尚的侍者捧“起七”牌进堂,居中一举,再向西一
禅堂是具有汉传佛教特色精进办道的地方。在形式上,与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所区别,但禅堂有禅堂的规矩。在禅堂里面有“两张半口”,什么叫两张半口呢?第一张嘴,是指和尚或班首的讲话,可以讲开示,也可以讲规矩;第二
禅堂日行规矩,此一堂佛事,大非等闲,离此,何以开万圣之圆乘、阐佛祖之慧命、弘宗门之大范、造学者之佛因?然老参师父或诸方住过丛林之大众。虽大同小异,初发心之人,要加倍留心,眼睛要看好,耳朵要听清,教规矩
禅门的规矩是为了奋迅而设,因此有“禅七”,克期取证之禅修。禅七,通常以七天为单位,可连续七个星期,长达四十九天。禅七中只能在吃饭、大小解,离开禅堂,余此都在禅堂内跑香、坐禅。打七期间不上早晚殿,早晚殿
禅堂,犹禅房。“坐禅堂”的略称,亦作“僧堂”,是众僧坐禅用的堂室,佛徒打坐习静之所。犹禅房。僧堂。佛徒打坐习静之所。《《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会人心,巧言语,争忍空交却回去。禅堂驱使好
禅堂内的讯号起香:大板香(一板一钟二木鱼)、小香(二木鱼)。挂二板:大板香(二板一钟),为讲开示的讯号。站板:(一槌小板)小香跑香进行中停止的讯号。催板:(二槌小板)听开示后,再行跑香的讯号。抽解:(
禅堂规矩详解寺院的中心为禅堂,是为了求得见谛、悟道所在。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慧命台上坐木鱼。禅堂内分东西两大广单,中有佛龛,内供毗卢遮那佛,佛龛后有维摩龛,广单上每年请职贴单条,分东西两
对禅堂规矩上的学习人们往往把“禅”的定义定的很高,起心动念、吃饭睡觉无不是禅,主张禅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处处皆是禅。这种说法看起来好像很高深道出了禅的精髓和宗旨,其实都是在说文字禅,是一种纸上谈兵
师父顶着佛教界的压力,让女人进禅堂修炼,这就是师父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让我们仰慕的地方。师父为什么允许女性进入禅堂修炼?万行大和尚:传统佛教是不允许女众进禅堂的,尤其是在家女众进禅堂。当今只有两个寺庙
公案典故一有一名云水僧去拜访曹山本寂禅师,向禅师探问说:“常在生死海中沉没的是什么人?”曹山本寂禅师悠悠地说:“是你。”云水僧不解地问:“我现在是人,并且学佛修禅,怎么会沉没在生死海中呢?”曹山本寂禅
一天半夜,汉子忽然精神—抖,拎了只布袋就要上山,乡民们也拿刀提棍,跟着汉子来到仙掌峰的巨石旁潜伏着,等候恶虎出现。汉子安置好乡民后,自己登上巨石顶,盘腿而坐,闭目养神。二更时分,忽听北廊岩方向冷风嗖嗖
有关此尊之神迹,据《一行居集》载曰:「清 彭尺木 居士,从子希曾妇姚氏。当患痞。因发心持大悲咒,一夜里,梦一老媪,授以一枝莲华,姚氏欣然接受。顿觉身轻若叶。其病遂不药即愈。」又据《可信录》记载:「清沉
《普陀山志》、《高僧传·三集》、《观音慈林集》卷下载:「唐文宗一向极好喜食蛤蜊,沿海地方一些贪官污吏以进贡为口实,大加收括民财,于是乘此机会榨取劳力,图利豪夺。人民不胜其扰,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观音闻
成语释义当头棒喝 ( dāng tóu bàng hè ) 解释 当头:迎头;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典故 古代,有一个
白度母,又称为增寿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有三十二种应化身,仅其中的度母化身就可以变化为二十一位救度母,白度母即为圣救度佛母的二十一尊化身之一。在藏传密教中,绿度母与白度母是二十一尊度母之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居士。他的东坡居士之名,广为文学界和佛教人士所熟知。苏东坡不仅深入经藏,研习教典,还经常与佛门高僧往来论道,探究佛理。他与许多佛门高僧都有密切的往来
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禅门里类似的用语为「大死一番」,即透过各种机锋、话头来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让心念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原文:《碧岩录》评唱:「大死底人都无佛法道理、玄妙得失、是非长短。到这里,只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