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心看事业
2024-10-19 12:39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也可以使人洒脱、智慧地看待人生。然而,要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格局绝非易事。

在很多人看来,命运让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追求,比如通过各种手段坐上某个位子,最后因为能力不行,德行架不住,也保不住它。下面的人不听话,事情办不好,这样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三两天我们就会被人轰下来。

有句话叫欲得其终,必求其善。处在任何位置的时候,都一定要考虑更高层次的东西。比方说你当乡长,那你一定要站在县长的角度来考虑乡长的职能。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就应该从中国经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从世界发展的格局了解中国社会的趋势,有这样远大的视野,那么前途就会不可限量。这就是格局决定结局。

身处在自己的行业中,每天面对的是实在的事务,如营销产品、面对客户。当你对这一切都感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时,可能正是忽略了某些重要问题的时候。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会缺少惊异地发现的眼光,而让事业走向惯性运转,走向某种狭小的畛域。

古话说隔岸观火,只有将自己的思维保持在比自己更高的彼岸,才能真正看清一些东西,使得企业能够良性运转。比如在生产一些生活用品时,有没有想到过:五十年后人们的生活是什么状态?那时候的人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哪些东西会被迅速淘汰,哪些东西能够保留下来?又是否想过:自己现在的事业所处的境地如何,距离自己的愿景还有多少距离?

以上问题实际上就是禅宗著名的话头: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若是缺少对未来的思考、缺少远见,就无法把握现在;要是无法把握现在,自然会因为不知身所何处而感到迷惘与彷徨;如果身处迷惘而被驱役着制造产品,便会盲目跟风。这样,事业的路就无法久长。

一个心量开阔的人会注意从生活中向内反思自己的现状,而不会向外去抱怨与责难。他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周围的人才会离开?为什么我的家庭不能达到和谐?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但是他不会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归因于外在的因素,而更愿意用自己的修行提升格局,来对治这些烦恼。

学习、思考、观照、觉察,这样的思想会对人生产生很大的帮助。

有人可能会想,用以上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格局,对人生有什么实在的益处呢?

可以这样反问:一味执着于烦恼和妄想,对人生又有什么实在助益呢?既然烦恼和妄想是不好的,就应该时时把自己从琐碎的生活中拔出来,记得仰望星空。因为仰望星空时,是不会执着于那些蝇头小利的。

为什么要有丰富的学识?为什么要有高远的境界和开阔的心境?因为这样的人,其思维和格局以及认识事物的角度,与常人不一样,所成就的事情也就不一样。

摘自《贤宗法师开示》

End

明月澡雪印禅心

明月澡雪印禅心--禅诗中明月意象温新瑞月亮,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提供了穷则思变、乐观豁达的人生启迪,而且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中留下倩影。《诗经》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

李炳南:人格事业

俗话说:「在家为民百年,不如作官一日。」作了官,名留青史,子孙与有荣焉。但是,孔子告诫弟子,一个人是否作官,有无地位,不值得忧愁,应该忧愁的是人格事业有否建树了?若真能著书立说,也是不错。如果一味钻营

一尘不染证禅心

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成劳。眼睛不管看什么,看好的也好、看坏的也好,看久了以后就会疲劳,为什么?外面的色尘刺激我们的眼睛,就昏

禅心看事业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也可以使人洒脱、智慧地看待人生。然而,要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格局绝非易事。在很多人看来,命运让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追求,比如通过各种手段坐上某个位子

染禅心

唐代孟浩然有一首《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这首诗作于孟浩然漫游吴越时。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而唐代

佛教与慈善事业

◎ 本 焕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我出家80年来始终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并把这句话亲自题写成条幅悬挂在方丈室。佛教所奉行的慈善事业,就是指从事慈悲

尘世禅心

◎赵立志面对纷繁喧嚣的尘世,我们需要有一颗看清自己、看透生活、摆脱一切尘烦俗扰的禅心。乍听禅字,让人望而生畏,如此玄妙的东西,好似遥不可及,其实禅心并非镜花水月那般不可得,有心的地方就有禅,有禅的心便

一日禅|一切事业,都需要在缓慢里成就

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可望成功。急于求成的人,自认为可以比别人更快一步,不让自己积淀得更深厚些,成功的分量超过付出的汗水,反而不能长久。成功也从来都没有捷径,如果你认真地努力了,那

一日禅:人人都需要一分禅心

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短促,我们更应该善待自己,寻找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分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

第八节罪犯改造及事业法佛教心理学还可以广泛运用于罪犯改造,并成就消灾、除难、增益福德、协调人际关系等世俗事业。佛教界在这些应用上,积累有大量经验。一、佛教与罪犯改造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是社会教育的一大课

净慧长老:想成就大事业 就要牢牢记住这个八个字

一、感恩人生在世,接受了来自国家、来自社会、来自师长、来自父母的种种恩惠,如果我们把生命存在的各种关系都排除掉,我们的个体生命在哪里呢?我们的个体生命能否存在呢?可以说,离开种种因缘条件,我们个体的生

一日禅丨欲成大事业,先破心中贼

破身外贼易,破心中贼难。很多时候人生都是这样的,当你觉得诸事不顺时,也许你可以试着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很多人说,人生有两条路,一条叫做心历,一条叫做经历。然而心历引

金易明:汉传佛教慈善事业之义理依据与社会背景

汉传佛教慈善事业之义理依据与社会背景中国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力倡社会慈善事业。本论欲说明的是:在中国历朝历代开展慈善事业的进程中,必须明确佛教慈善的特殊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评判佛教慈善事业的曲直和是

修禅心得

三天的习禅、坐禅、行禅、悟禅中,从愚钝的认为禅修只是普通的养生之法,到此时对修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习禅,所有幸福快乐不能一味向外求,物欲纵横的年代,物质的快感瞬间即逝,学会在生活中做减法,学会在朴实

魏德东:环保:宗教事业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

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巴黎发表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8至59厘米,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是

魏德东:灾难危机与宗教慈善事业

11月20至21日,在美丽如画的厦门南普陀寺,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厦门南普陀

七供--唯有用禅心,方知佛何在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

宋智明:短文七篇 五、禅心百问

五、禅心百问禅人的一句话头,勾勒出一幅禅画,让悟的人自悟,使迷的人总迷。于是禅河扬波,圣水入流,观者深究其源,知者了无所得也。1问:什么是道?答:不在一切地方,又遍于一切处的那个是道。2问:那么什么不

宋智明:漫谈弘法菩萨的事业

佛法是出世的,但是必须有入世的菩萨才能使众生出世.因为所谓出世,并非离开世间另有一个出处,它只是对于世间六尘五欲所引生的一切烦恼的释离与解脱,使其返归人生本净的原态.所以已经出世的菩萨,以其菩提净心,

温金玉: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温金玉从这些年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界发扬慈悲喜舍的优良传统,承担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加大慈善事业的投入,将是与社会最好的互动。佛教界的善举,有力地实践了人间佛教的精神,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