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
2025-04-11 13:12

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

○汝州首山(省)念和尚语录

师讳省念。莱州狄氏子。入院上堂云:佛法付与国王大臣有力檀那。令其佛法不断绝。灯灯相续至于今日。大众且道续个甚么?良久云:今日须是迦叶师兄始得。时有僧问:灵山一会何异今朝?师云:堕坑落堑。僧云:为什么如此?师云:瞎。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少室岩前亲掌示。僧云:更请洪音和一声。师云:如今也要大家知。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一言截断千江口。万仞峰前始得玄。问:如何是首山境?师云:一任众人看。僧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吃棒得也未。僧礼拜。师云:吃棒且待别时。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楚王城畔汝水东流。僧云: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云:五九尽日又逢春。僧云:毕竟事如何?师云:冬到寒食一百五。问:司徒郎中临座侧。祖胤西来愿举扬。师云:王臣三请今朝赴。万民乐业普皆安。僧云:与么则慈云普润。处处皆通也。师云:野老喁歌时人皆唱。复云:诸上座。佛法无多子。只是你诸人自信不及。若也自信得去。千圣出头来。你面前亦无下口处。何故。只为你自信得及。不向外驰求。所以柰何不得。直饶释迦老子到这里。也与三十棒。然则如此。初心后学。凭个什么道理。且问你诸人还得恁么也未。良久云:若得恁么,直须恁么,无事珍重。

上堂,僧问:従上诸圣向什么处行履?师云:牵犁拽杷。问:古人拈槌竖拂意旨如何?师云:孤峰无宿客。僧云:未审意旨如何?师云:不是守株人。问:如何是菩提道?师云:此去襄县五里。僧云:向上事如何?师云:往来不易。

上堂,僧问:如何是首山?师云:东山高西山低。僧云:如何是山中人?师云:恰遇棒不在。僧礼拜。师便打。问:如何是道?师云:炉中有火无心拨。处处无晨任意游。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师云:坐看烟霞秀。不与白云齐。问:诸圣说不到处。请师提唱。师云:万里神光都一照。谁人敢并日轮齐。问:学人身心聚散时如何?师云:不闻天乐响。僧云:如何收摄?师云:莫逐四时移。问:菩萨未成佛时如何?师云:众生。僧云:成佛后如何?师云:众生众生。问:觉花未发时如何辨真实?师云:冬不寒腊后看。僧云:莫便是也无?师云:错。问:六国未宁时如何?师云:什么处去来。僧云:宁后如何?师云:大地火起。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云:怨阿谁。僧云:出匣后如何?师云:不斩无罪之人。僧礼拜。师云:斩。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云:你不惜犹可。僧云:出后如何?师云:伏惟尚飨。僧云:忽遇师子吼时如何?师云:一任野干鸣。僧便喝。师云:果然。僧又喝。师云:放你三十棒。僧礼拜。师云:这瞎汉。复云:诸上座。不得盲喝乱喝。者里寻常向你道。宾则始终宾。主则始终主。宾无二宾。主无二主。若有二宾二主。即是两个瞎汉。所以我若立时你须坐。我若坐时你须立。坐则共你坐。立则共你立。虽然如是。到这里急着眼始得。若是眼孔定动。即千里万里。何故如此。如隔窗看马骑相似。拟议即没交涉。诸上座。既然于此留心。直须子细。不要掠虚好。他日异时赚着你在。诸人若也有事近前。无事珍重。

上堂,僧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云:遍天遍地。问:出水后如何?师云:特地一场愁。问: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师云:水深一丈。问:离凡离圣。请师一句。师云:不可错怪老僧也。僧云:谢师指示。师便打。问:鱼鼓未鸣时如何?师云:望天不见天。僧云:鸣后如何?师云:觑地不见地。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却首山?师云:不座孤峰顶。常伴白云闲。问:四众围绕。师说何法?师云:打草败要惊蛇。僧云:未审怎生下手?师云:适来洎合丧身失命。问:不落三寸。请师速道。师云:老僧到这里却道不得。庠梨道看。僧云:犹落三寸。请师别道。师云:首山今日失利。

问:如何是首山境?师云:千花迥秀一叶长芳。僧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好事不如无。问:因缘未熟时如何?师云:进。僧云:熟后如何?师云:退。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云:得者失。僧云:不得者又如何?师云:珠在什么处?僧拟议。师便打。

问:维摩默然。未审意旨如何?师云:罕逢穿耳客。多遇刻舟人。问:如何是首山出身语?师云:谁人障阂得。僧云:与么则自在去也。师云:去即打折你腰。师乃云:要得亲切第一。莫将问来问。还会么?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你若将问来问,老僧在你脚底。你若拟议则没交涉。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问:挂锡幽岩时如何?师云:错。僧云:错。师便打。

上堂,僧问:终日忙忙那事无妨。如何是那事?师云:孤峰顶上千花秀。万仞嵯峨险处行。僧云: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师云:大众歌谣送。千峰永不回。僧云:回来底事又作么生?师云:粉骨碎身犹未报。三年一度送钱财。僧礼拜。师云:嘘嘘。问:一切诸佛皆従此经出。未审此经従何而出?师云:低声低声。僧云:如何受持?师云:切不得染皑。问:作何行业。报得四恩三有?师云:杀人放火。僧云:与么则大作业底人也。师云:苦痛深。问:世尊灭后。法付何人?师云:好个问头。无人答得。僧云:如何是世尊不说说?师云:任従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僧云:如何是迦叶不闻闻?师云:咧人徒侧耳。问:古人言见色便见心。诸法无形。将何所见?师云:一家有事百家忙。僧云:学人不会。乞师再指?师云:三日后看取。问:入京朝圣主。只到潼关却便回时如何?师云:犹是钝汉。问: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什么对?师云:瞥尔三千界。僧云:与么则目视不劳也?师云:天恩未遇后悔难追。问:仗镆耶剑来取师头时如何?师嘘一声。僧云:苦痛深。师便打。问:得船便渡时如何?师云:犹是钝汉。问:权借一问以为影草时如何?师云:放你三十棒。问:久在贫中。请师赈接?师云:不接。僧云:为什么不接?师云:吃棒得也未。随声便打。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镇州萝亶重三斤。问:龙宫海藏当有何物。请师一别?师云:不豹三寸舌。僧云:为什么不豹三寸舌?师云:谁知句后亲。问:不落僧败。如何修证?师云:近前来与你道。僧近前。师便打。问:丹霞掩耳。黄檗拄戴。意旨如何?师云:坐参都不问,畅杀子平生。僧云:稀逢难遇。请师指示。师云:莫碗鸣。问:虚空以何为体?师云:老僧在你脚底。僧云:和尚为什么在学人脚底?师云:知你是瞎汉。问:败如和尚道。老僧在你脚底。意旨如何?师云:横身不怕侵泥水。识者方知大作家。问:败如和尚道知你是个瞎汉。又作么生?师云:将宝奉君君不识。却令瞽叟堕生盲。问:如何是玄中的?师云:有言须道却。僧云:此意如何?师云:无言鬼也嗔。

问:如何是衲僧眼?师云:此问不当。僧云:当后如何?师云:堪作恁么。

问:如何得离众缘去?师云:千年一遇。僧云:不离时如何?师云:立在众人前。

问:诸佛未见时如何?师云:拈匙不把筋。僧云:见后如何?师云:吃饭忘却匙。

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云:不可错怪老僧也。僧云:出后如何?师云:举似天下人。问:如何是超毗卢之句。称释迦之谭?师云:妙语无多子。亲言举似谁。僧云:湛然时如何?师云:未明心地谛。难过首山关。僧拟进语。师便打。

问:如何是大安乐底人?师云:不见有一法。僧云:将何为人?师云:谢庠梨领话。问:如何是常在底人?师云:乱走作什么?

问:一毫未发时如何?师云:路逢穿耳客。僧云:发后如何?师云:不用更迟疑。

问:无弦一曲。请师音韵。师良久云:还闻么?僧云:不闻。师云:何不高声问着?

问: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师云:即便翟?瞎。僧云:翟?瞎后如何?师云:捞天摸地。

问:如何是和尚说法底口?师云:豹在壁上。僧云:忽有人来问时如何?师云:待我取回来。即向你道。

问:学人此处不荐。拟向南方时如何?师云:速。僧云:却不恁么去时如何?师云:后会虽逢。

问:如何是离凡圣底句?师云:嵩山安国师。僧云:莫便是和尚极则处也无?师云:南岳让和尚。僧云: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无丝傀儡有人牵。僧云:牵后如何?师云:妙有无言不较多。僧云:如何是妙有无言不较多?师云:有言须得句。僧云:如何是无丝傀儡有人牵?师云:当明提祖道。方得后人栖。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云:庠梨到老僧会里得多少时。僧云:经冬过夏。师云:莫错举似人。问:有一人荡尽来时。师还接也无?师云:荡尽即致。那一人是谁?僧云:风高月冷。师云:僧堂内几人坐卧。僧无语。师云:赚杀老僧。

问:学人求出世间时如何?师云:借水献花先供养。莫教落后索香钱。僧云:死生事大。乞师一荐。师云:透漏遗晨无走路。僧云:恁么则被他捉着也。师云:今日到长安。

问:如来演说三乘教。未审是什么教?师云:千言无一中。僧云:为什么千言无一中?师云:不是上钩人。问:一切法皆空。如何悟得真空理?师云:南地先抽敝。塞北着皮裘。僧云:莫落是非也无?师云:自家看取。问:青青翠竹还有佛性也无?师云:南天北地。僧云:恁么则推穷佛理也。师云:北地南天。问:钟鼓未鸣时如何?师云:问前不鸣问后打。僧拟议。师便喝。问:如何是迦叶门前一盏灯?师云:孤峰朗月连天照。性似寒泉彻底清。僧云:劳而无功时如何?师云:日轮当午无私照。自是时人见有移。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云:大洋海底澄心镜。僧云:出匣后如何?师云:天外吒沙独摆捎。师乃云:第一句荐得。堪与祖佛为师。第二句荐得。堪与人天为师。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时有僧问:如何是第一句?师云:大用不扬眉。棒下须见血。僧云:慈悲何在?师云:送出三门外。问:如何是第二句?师云:不打恁么驴汉。僧云:将接何人?师云:如斯争柰何。问:如何是第三句?师云:解问无人答。僧云:即今只对者是谁?师云:莫使外人知。僧云:和尚是第几句荐得?师云:月落三更穿市过。

问:维摩一默。文殊赞善。未审此意如何?师云:当时听众必不如是。僧云:既不如是。维摩默然又且如何?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乃云:若论此事实。不豹一个元字脚。便下座。

○次住广教语录

师入院。上堂,有僧问:曹溪一句天下人闻。广教一句什么人闻?师云:不出三门外。僧云:为什么不出三门外?师云:举似天下人。僧问:如何是真如体?师云:遍乾坤。僧云:如何是真如用?师云:动天地。问:如何是大海?师云:出头天外看。僧云:恁么则包含不尽也。师云:不见本来身。问:如何是学人自已?师云:是你自已。问:黑豆未生芽时如何?师云:万里崖州君自去。临行惆怅怨他谁。僧云:有何罪过?师云:昨夜贬文殊。僧云:未审什么时回?师云:专候天恩。僧云:天恩到时如何?师云:齐贺太平年。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不唧留。僧云:见后如何?师云:不唧留。问:久负没弦琴。请师弹一曲。师云:正值严凝久。披柴带雨归。问:观身无相。观法亦然时如何?师云:晴天开水路。僧云:恁么则扫地而尽去也。师云:孤月照高岑。问:万机丧尽时如何?师云:死水不藏龙。僧云:转动后如何?师云:碧眼胡僧笑点头。问:如何是正修行路?师云:贫儿不杂食。僧云:撒手归家去也。师云:香臭不曾闻。僧云:三春无二月。十五正团圆。师云:不是庠黎用心处。僧云: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云:要行即行。要坐即坐。问:十二时人作何行业即免生死?师云:你唤什么作生死?僧云:与么则无生死可免。师云:大众尽皱眉。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云:塞北风霜紧。江南雪不寒。问:承古有言。自従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意旨如何?师云:三尺杖子两人舁。僧云:还许学人舁也无?师云:放下着。

师问僧:恁么来者是甚么人?僧云:问者是谁?师云:老僧。僧便喝。师云:向你道是老僧。又恶发作么?僧又喝。师云:恰遇棒不在手。僧云:草贼大败。师云:今日又似得便宜。又似落便宜。问:如何是道?师云:脚下深三尺。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云:水深一丈。进云:出水后如何?师云:従地高三尺。其时有化主问:学人与么去时。将何禀受?师云:又手奉宾德。举似莫沉吟。僧云:恁么还当也无?师云:物逐人兴。僧云:今日点茶当为何人?师云:去此无消息。无心永莫回。问:如何是真如体。师云:敲砖打瓦。僧云:此意如何?师云:切忌踏着。僧云:有一人不会唐言梵语来时。师还接也无?师云:举意便知有。何劳侧耳听。问:学人不识文墨。拾得个字来。未审唤作什么字?师云:久为云水客。休作问禅宾。问:如何是现前三昧?师云:三更不闭户。僧云:还许学人商量也无?师云:切忌五更初。

问: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三门佛殿请师转。师云:长安道上无私曲。纵遇知音到者稀。

问: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师云:家家门前火把子。问: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如何是至理一言?师云:更举一遍。僧云:与么则退身三步。师云:笑破大众口。问:如何是学人自已?师云:放参三下鼓。吃粥五更钟。问:久辅不逢时如何?师云:庠黎有问,老僧有答。僧云:如何得逢?师云:庠黎不问,老僧不答。问:维摩方丈不以日月为明。未审和尚方丈以何为明?师云:穿破天下人髑髅。问:久负无弦琴。请师弹一曲。师云:无言显大道。僧云:还许学人和也无?师云:更莫迟疑。

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如何是一路涅槃门?师云:龙蟠凤舞子时前。日出昆仑照大千。

问:尘尘见佛刹刹闻经。如何是尘尘见佛?师云:好个灯笼。僧云:学人不会。意旨如何?师云:还我话头来。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良久云:即今还见也无?僧拟议。师便打。

问:如何是学人本来身?师云:牵牛不入市。僧云:如何是有相身中无相身?师云:洎合错对庠黎。问:万仞峰前如何卓立。师云:窄。僧云:意旨如何?师云:苦。问:巧说不得只要心传。如何是心传底法?师云:有疑须假问。僧云:恁么则巧说不得也。师云:无言正好听。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师云:不将小意对庠黎。僧云:如何领会?师云:逢人莫错举。问:德山棒临济喝。未审明得什么边事?师云:你试道看。僧便喝。师云:瞎。僧又喝。师云:这瞎汉。只管乱喝作什么!僧欲礼拜。师拟拈棒。僧约住云:莫乱打人好。师掷下拄戴云:明眼人难瞒。僧云:草贼大败。

问:如何是生灭法?师云:新罗吃冷淘。问:久处沉迷。请师一接。师云:老僧无恁么闲工夫。僧云:和尚岂无方便?师云:要行即行。要坐即坐。僧云:临机一句截断众流。请师垂示。师云:棒下迸流星。僧云:恁么则万象显然。师云:遣人拽出。问:世尊说法如雷吼。未审谁是不闻者?师云:无人敢定当。僧云:为什么无人敢定当?师云:果然不闻。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师云:散关正望三泉路。厚垇花开始觉春。问:古人道。东山西岭青。意旨如何?师云:一回举着一回新。僧云:谢师指示。师云:功不浪施。问:如何是佛?师云:苦。问:如何是然灯前?师云:诸佛在我前。僧云:如何是然灯后?师云:诸佛在我后。僧云:如何是正然灯?师云:青山无异路。问:有问有答尽在魔界。无问无答事如何?师云:庭前罢舞休思曲。僧云:大众证明也。师云:野老喁歌正好音。问:如何是和尚截人之机?师云:三门前点灯。僧云:未审意旨如何?师云:佛殿后烧香。问:如何是佛?师云:新妇骑驴阿家牵。僧云:未审此语什么句中收?师云:三玄收不得。四句岂能该。僧云:此意如何?师云:天长地久日月齐明。问:如何是佛?师良久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何不高声问?僧再问,师云:瞎汉颠言倒语作什么?

问:如何是寂寂惺惺底人?师云:莫向白云深处坐。切忌寒灰煨煞人。师复举兴化示众云:今日放诸人一线道。不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兴化为你证明。有缸德长老。出众礼拜。起来便喝。兴化亦喝。缸德又喝。兴化又喝。德礼拜。兴化却云:适来若是别人。三十棒一棒也不较。何故。为他缸德会一喝不作一喝用。师云:看他兴化。与么作用。为什么放得伊过。诸上座。且道什么处是一喝不作一喝用。是前一喝是后一喝。那个是宾那个是主。虽然如此。也须子细始得。良久云:二俱有过。二俱无过。珍重。

○次住宝应语录

师入院。上堂,有僧问:尽大地人来。各各置一问,问问各别。未审宝应如何只对?师云:好。僧礼拜,师云:见何道理?僧云:谢师答话。师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刘司徒问:龙庭金口问,如何对玉机?师云:一轮迥脱三界外。当轩照破万家门。司徒云:临行一句。请师指示。师云:莫错认定盘星。座主问云:如従饥国来忽遇王膳。未敢便餐。餐即是。不餐即是?师云:名利已彰天下播。手中如意有谁知?主云:与么则珍重去也。师云:真师子儿。一拨便转。问:既是清净伽篮。为什么打鱼鼓吃饭?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问:承师有言。金沙滩头马郎妇。意旨如何?师云:高梳云鬓恐人怪笑。问:得力处。乞师一言。师云:山高无异路。僧云:毕竟如何?师云:莫守白云闲。问:向上一路。请师指示。师云:对面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师云:问处分明。答处亲。问:如何是观音门入者?师云:超然一境无异路。僧云:如何是普贤门入者?师云:野云不向目前飞。问:有问有答皆落唇吻。无问无答请师道看?师云:不可错怪老僧也。僧云:犹落唇吻。师云:落在什么处?僧无语。师便打。

问:万法归于一体时如何?师云:三斗吃不足。僧云:毕竟归于何处?师云:二斗却有余。问:文殊赞维摩不二法门意旨如何?师云:问前不明问后瞎。僧云:未审此意毕竟如何?师云:瞎。问:离声离色。如何举唱?师云:一点青霄异。僧云:如何是异?师云:透过万重关。僧云:只这如何透?师便打云:言前荐得辜负平生。句后投机殊乖道体。离此二途。请师方便。师竖拂云:争柰这个何。僧云:与么则太保证明。师云:你莫带累太保。

问:如何是佛?师云:朝看东南暮看西北。问:德山棒临济喝。意旨如何?师云:宝应今日不用。僧拟进语,师云:瞎汉。便打。问:疑则与贼为伴。不疑则野辨为家。时如何?师云:北邙山下千丘万丘。未审那个是你家?僧以坐具枣一枣,师云:洎不问过。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三个婆婆排班拜。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云:新罗人不体头。僧云:向上还有事也无?师云:有。僧云:如何是向上事?师云:新罗人不体头。安员外问:弟子不会。请师垂示。师云:水急浪开渔父见。锦鳞透过碧波中。员外云:承教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何是常住底法?师竖起拄杖召员外云:且道这个是住底法。不是住底法?员外云:未晓之徒如何赈济?师云: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员外云: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师云:何得对众妄语。员外拟议。师便喝。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风吹日炙。问:只如龙牙问德山。山乃引颈。此意如何?师云:德山引颈。宝应即偃身缩项。问:败如和尚道。新妇骑驴阿家牵。意旨如何?师云:百岁翁翁失却父。僧云:百岁翁翁岂有父?师云:汝会也。师复云:诸上座。不见兴化老人道。直饶汝喝得。兴化向虚空里扑下来。一点气也无。忽然庇息。却向汝道。未在。何故。我未向紫罗帐里撒真珠。与你诸人胡喝乱喝作么?师云:实为如斯。今时兄弟只管横喝竖喝。及至穷着并无言说。看他临济会下有僧出来礼拜。临济便喝。僧云:老汉莫探头好。济云:汝道落在什么处?僧便喝。又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济便喝。僧礼拜。济乃召众云:你道适来这一喝好喝也无?。僧云:草贼大败。济云:过在什么处?僧云:再犯不容。济云:要识临济宾主话,问取堂中二禅客。师云:诸兄弟。学般若菩萨直须谛当去始得。虽然如是。晓者还稀。珍重。

师一日上堂,汾阳昭和尚出问:百丈卷哺。意旨如何?答云:龙袖拂开全体现。进云:未审师意如何?答云:象王行处绝狐晨。昭于是言下大悟。遂提起坐具。顾视大众云: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舔始应知。礼拜归众。时叶县省和尚作首座。才退便问:昭兄你适来见个什么道理便与么道?云:正是我放身舍命处。省便休。

小参示众云:老僧拟欲归乡。什么人随得。去时有僧问:未审和尚什么时去?师云:待有伴即向汝道。僧云:无伴底事作么生?师云:尽日不逢人。明明不知处。僧云:忽遇一人又作么生?师云:迷子不归家。失却来时路。僧云:请师指个归乡路。师云:枯木藏龙不存依倚。僧云:和尚什么时节却回?师云:一去不知音。六国无消息。僧云:正当归。乡底事又作么生?师云:独唱胡家曲。无人和得齐。僧云:忽遇知音在时如何?师云:山上石人齐拍掌。溪边野老笑呵呵。僧云:归乡回来底事又作么生?师云:八国奉朝衣。四相无迁改。僧云:未审居何位次?师云:文殊不坐金台殿。自有逍遥竹拂枝。问:如何是梵音?师云:驴鸣狗吠。问:如何是截径一路?师云:或在山间。或在树下。问:如何是和尚不欺人底眼?师云:看看冬到来。僧云:毕竟如何?师云:即便春风至。问:远闻和尚无丝可豹。及至到来为什么有山可守?师云:道什么?僧便喝。师亦喝,僧礼拜,师云:放你三十棒。久立众慈。伏惟珍重。

△师出镜清十二问答,洎翠岩代语,师于一语下代三转

问时至草庵无一物。为什么却有盈余。清云:要道何难?岩云:适来道什么?师代云:自不知。又云:洎成忘却。又云:共语不知音。

问:尽乾坤不出一刹那。今时人向什么处辨明?清云:共语商量。岩云:向你道什么处辨明。师代云:不问他别人。又云:明眼人笑你。又云:用辨即非。

问:无神通菩萨。为什么晨迹难寻?清云:波斯眼黑。岩云:莫鬼语。师代云:不是用心处。又云:被他捉着。又云:不劳举步。

问:辨得亲疏底人。为什么却被亲疏不肯?清云:不平按剑。岩云:当得也无。师代云:莫守闲。又云:大有人不解恁么问。又云:不可辨亲疏。

问:明知生是不生之相。为什么却被生之所流?清云:明知无力。岩云:不关老兄事。师代云:自领过。又云:唤什么作生死?又云:争得不知有。

问:人人具眼。逢访道人。道即是不道即是?清云:头上仙陀。岩云:莫道乞辨明。师代云:分明举似他。又云:莫道乞答话。又云:若不是宝应。洎合遭他毒手。

问:体本无瑕翳。为什么坐施良药?清云:却正道着。岩云:且放老僧过。师代云:知过人难得。又云:更教谁吃棒。又云:今日草贼大败。

问:达者同游一路行。为什么不行?清云:已到平头。岩云:老兄还达也未?师云:不争先。又云:到了不知。又云:但请先行。

问:尽令提纲。为什么不塞时人口?清云:自还得。岩云:老兄还知明州米价么?师代云:还曾失么?又云:须知老兄。又云:争知今日。

问:无形本寂寥。为什么有物先天地?清云:宝公曲尺。志公剪刀。岩云:领过得也未。师代云:欺他作什么?又云:阿谁与么道。又云:不是庠梨置问。

问:十方薄伽梵。为什么一路涅槃门?清云:家无二主。岩云:怪得人么?师代云:到者方知。又云:一尚不可得。又云:常防此问。

问:同气连枝。为什么却根茎有异?清云:邵案迸彩。岩云:阿谁道有异。师代云:绍得么?又云:见有前后。又云:今朝二十五。

师出风穴四宾主语。僧云:如何是宾中宾?穴云:攒眉看白云。师别云:去来长自在。不与白云齐。问:如何是宾中主?穴云:入市双瞳瞽。师别云:高声唱叫绕街行。问:如何是主中宾?穴云:回銮两耀新。师别云:定国安邦贺太平。

问:如何是主中主?穴云:磨骢三尺剑。待斩不平人。师别云:收番猛将寸草不留。

师出四种照用语。问:如何是先照后用?师云:南岳岭头云。太行山下贼。问:如何是先用后照?师云:太行山下贼。南岳岭头云。问:如何是照用同时?师云:收下南岳岭头云。捉得太行山下贼。问:如何是照用不同时?师云:昨日有雨今日晴。

师出四宾主语,问:如何是宾中宾?师云:青山绿水分。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棒下取分明。问:如何是主中宾?师云:退已让人。问:如何是主中主?师云:斩尽不留身。

师出四料简语,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人前把出远送千峰。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打了不曾嗔。冤家难解免。问: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万人作一辨。时人尽带悲。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问处分明答处亲。

师出德山三转语。于一句中各下三转。问:如何是函葢乾坤句?师云:大地雪漫漫。又云:普天匝地。又云:海底红尘起。如何是截断众流句?师云:不通凡圣。又云:洎合放过。又云:横身三界外。问:如何是随波逐浪句?师云:要道便道。又云:有问有答。又云:此去西天十万八千。

师举。僧问禾山:如何是道?山云:耕人田不种。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山云:禾熟不临场。因僧问师出语云:耕人田不种意旨如何?师云:大勋不竖赏。僧云:禾熟不临场意旨如何?师云:任従风雨烂。

师出盘龙和尚问行者接待不易。行者云:开心碗子盛将来。无缝合儿合将去。师云:横担拄戴登霄汉。使煞农夫煮粥人。

师出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云:风吹日炙。师又云:多年尘土无人拂。一身常在镇天涯。

△勘辩语

师在风穴会中。密常勤诵莲经。众咸谓念法华也。偶知客退。即就请师。一日风穴见师侍立次。乃垂涕告之曰:不幸临际之道。至吾将坠于地矣。师云:观此一众。岂无人邪?穴云:虽敏者多。见性者少。师云:如某者如何?穴云:吾虽望子之久。犹恐耽着此经。不能放下。师云:此亦可事。愿闻其要。

于是风穴上堂举:世尊以青莲目。顾视大众。迦叶正当与么时。且道说个什么?若道不说而说。又是埋没先圣。且道说个什么?师乃拂袖而退。穴掷下拄戴便归方丈。侍者随后入室请益:念法华为什么不只对和尚?穴云:念法华会也。

次日师与真园头同上问讯次。穴又问真曰:作么生是世尊不说说。真曰:崤鸠树头鸣。穴云:你作许多痴福。作什么何不体究言句。又问师曰:汝作么生?师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穴云:你何不看法华下语。

师受风穴印可之后。泯迹韬光。人莫知其所以。因楚和尚初至汝州宣化安下。风穴令师传语。才相见展坐具次。便问:展即是。不展即是?楚云:自家看取。师便喝。楚云:我曾亲近知识来。未尝辄敢恁么造次。师云:草贼大败。楚云:来日若见风穴和尚,待一一举似。师云:一任一任。不得忘却。师乃先回。举似风穴。穴云:今日又被你收下一员草贼。师云:好手不张名。楚次日才到相见。便举前话。穴云:非但昨日。今日连赃捉败。于是师乃名振四方。远近学者承风而凑。

初住汝州首山。为第一世也。石门遣使驰开堂书至。师乃集众于法堂上。使才近前人事。师约住云:是洞上宗乘。是雪岭家风?使云:书中已载。师云:一不成二不是。使无语。师云:且坐吃茶。一日师问僧:近离甚处?僧云:襄州。师云:路上曾逢达磨也无?僧近前不审。师云:这个是驴前马后底。僧云:和尚又如何?师云:非公境界。且坐吃茶。僧才坐。师又问:在什么处过夏?僧云:石门。师云:水牯牛安乐么?僧云:及时水草。师云:为什么伤人苗稼?僧云:对和尚不敢造次。师云:放过即不可。便打。

师一日问僧:是凡是圣?僧云:非凡非圣。师云:太不定生。僧云:离此二途。请师速道。师云:首山今日烧香供养你去也。僧云:某甲特来礼拜。师云:滴水难消。

一日问僧:近离什么处?僧云:广慧。师云:穿云不渡水。渡水不穿云。离此二途。速道速道。僧云:某甲昨夜宿长桥。师云:你恁么合吃首山棒。僧云:某甲未曾参堂。师云:两重公案。僧云:恰是。师云:那那。

又一日师见僧参次。乃问:近离甚处?僧云:襄州。师云:夏在甚处?僧云:洞山。师云:还我洞山鼻孔来。僧云:不会。师云:却是老僧罪过。

又一日问僧:上人近离甚处?僧云:南方。师云:远来不易。且坐吃茶。又一日问僧:近离甚处?僧云:襄州。师云:有事相借问得么?僧云:便请。师云:且喜没交涉。又云:鹞子过新罗。又问僧:近离甚处?僧云:西京。师云:路上还逢达磨也无?僧云:适来已参见和尚了也。师云:为什么筑着鼻孔?僧云:已知痛盘。师云:打破大唐国里。觅个知痛盘底人。了不可得。且坐吃茶。

有僧来参。师乃问:近离甚处?僧云:龙门。师拽傍僧掴一掴喝出去。一日有僧侍次。师乃唤僧名。僧应诺。师云:且去别时来为你说。僧云:而今尚自不说。别时决定不说?师云:我也罪过。你也罪过。

僧一日入室。师云:且去别时来。僧应诺。师便打。

师每见僧来。便云:恁么来者是谁?僧云:问者是谁?师云:是老僧。僧便喝。师云:向道是老僧。又恶发作什么?僧又喝。师云:恰遇棒不在。僧云:草贼大败。师云:得便宜是落便宜。

有僧入室。师便喝。僧亦喝。师又喝。僧礼拜。师便打云:伏惟尚向。

一日因僧入室。师唤僧名。僧应诺。师云:错。僧云:某甲有什么败阙处?师云:错。

有新到相见。师问:従什么处来?僧云:芭蕉来。师云:芭蕉有何言教。僧云:曾见有僧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蕉云知。僧云:见后如何?蕉云:不知。后有僧举问襄阳石门彻禅师:只如二尊宿意旨如何?彻云:先行不到。末后为初。

僧一日入室,师云:恁么来者是谁?僧云:某甲。师云:莫道是别人。僧礼拜。师云:适来见个什么道理即礼拜?僧云:今日大似因斋庆赞。师云:我适来一期向你恁么道。速须吐却。僧云:也知和尚曲为某甲。师云:后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僧拂袖便出去。师召僧名。僧回首。师便喝。僧云:这老贼。师乃以颂示之曰:四门通一要。一要具三玄。在宾全正令。立主要须圜。

又一夜师行道次。见暗里有僧。师乃问:是谁?曾不对,师云:我也识得你。僧大笑。师云:你不得道是别人。复作一颂示之:轻轻踏步恐人知。语笑分明更莫疑。智者只此猛提取。莫待天明失却鸡。

师次住宝安山广教禅院。亦为第一世。后徇众请。入城下宝应禅院〔即南院第三代〕三处法席。海众常臻。淳化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午时。上堂示众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随缘且遣日。今年记却来年事。来年记着今朝日。果至四年十二月日。与时无爽前记。上堂辞众。仍作偈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无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是全身。言讫安坐。日将烩而逝。寿年六十八。茶毗收舍利。

△偈颂

示众

诸子谩波波。过却几恒河。观音指弥勒。文殊不奈何。

灵云见桃花。

分明历世三十春。因悟桃花色转新。人人尽得灵云意。不识灵云是何人。

玄沙云谛当甚谛当。

玄沙道处少人知。密密相逢更莫疑。今古相传亲的旨。少年多是白头儿。

四宾主颂。

悟了却従迷里悟。迷悟従来无差互。始知本末至干今。今古相承无别路。无别路。莫问人说今古。问来事元是主。従他人问宾主。识得宾全是主。主中宾宾中主。更互用无差互。宾中宾主中主。两家用莫让主。把定乾坤大作主。不容拟议斩全身。始得名为主中主。

偶作三颂。

我有一机。不假修持。若人问着。便唤沙弥。

我有一着。不自栖泊。若人更问。劈口便着。

我有一宗。勿示西东。若人拟议。别唤王公。

送化主四颂。

报你参禅宾。人中有见亲。若求刲的旨。腊月望阳春。

临行少语足人怜。莫辱家风皑旧贤。保护尽従今日去。静坐寒窗月那边。

几多真子向西东。物外纵横莫用功。随处化缘皆是道。临行一句尽流通。

廓然无事少人闻。任意纵横勿计程。步步登高看前路。莫教失脚堕深坑。

示众三首。

背阴山子向阳多。南来北往意如何?若人问我西来意。东海东面有新罗。

咄哉巧女儿。驺梭不解织。贪看斗鸡儿。水牛也不识。

咄哉拙郎君。巧妙无人识。打破凤林关。穿靴水上立。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